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可重复危机是心理学的危机,还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危机? 第1页

  

user avatar   patchouli-exar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是双料危机,即心理学本身有危机,心理学研究方法问题也很严重。

  • 有问题的研究实践(QRPs)

“问题研究实践”,英文名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s。Leslie K. John等人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1]中主要描述讨论了几种心理学界研究乱象。此类行为虽不至于上升至欺诈的地步,但也是作者为了论文好看做出的一些不当之举,其对于数据和分析的“灵活”操纵使得作者的研究目标更容易被凸显出来,这类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1. 不提交全部数据,选择性地报告和使用数据
  2. 在效果最显著的时候选择停止收集数据
  3. 在论文中没有透露所有的研究条件
  4. 当显著值p<0.054的时候,四舍五入至p<0.05
  5. 在一系列勾连的理论中,只把做成功的部分发表出来
  6. 在看过不同数据对结果的影响之后,为了让结果显得更好看,重新调整权重参数(虽然并没有可靠的理由)。
  7. 在论文中报出一个“意外”的结果,实际上是早就设计好的

以及等等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研究团队对2000多名心理学家进行了采访之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承认自己至少使用过一次这些QRPs手段。出于科学家们对学术不端的羞耻和畏惧,我们可以猜测里面还是有许多人说了谎了,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QRPs方法。甚至说只要利益到了,捏造数据也是大有人在的。[2]

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导致心理学实验难以被重复。

当然还有不少心理学的纯然理念就导致其相关实验无法被复制,比如2006年提出的无意识思想理论(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具体的不讲了,大家自己看文献去吧。[3]

除此之外,心理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部分,还有时过境迁的实验无法重复。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几十年前有的心理学家曾经证明了,正常人类只要看到同性恋就会感到反感和恶心。几十年过去了,对同性恋的污名化运动早已结束,你在这个年代重复这个实验就不太可能了。

往大了说,还是因为心理学这门科学没有形而上学的奠基,其理论基础本身就不牢靠,没有一个统一的万用的评价标准,甚至学科内的某些标准都很奇怪。而且说句难听的话,心理科学界从来没有天才降临,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天才级别的人来统合行业内所有知识,大幅度推动行业前进,否则这个行业就会不断“衰老”[4]。心理学自从诞生至今,从来没有出过一位UR科学家,引领行业潮流,制定行业规则,所以这个行业在不断衰老,越来越多毫无意义而又漏洞百出的论文充斥着学界,劣币驱逐良币,是目前心理学界的一大危机。

  • 研究方法的陨落

心理学界首先应该大大提升一个实验可重复性对于这个实验的评估结果的权重参数,作为实用人类学,一个不可以被实践出来的理念价值应该不会太大。我很高兴现在已经有一些聪明的科学家们提议多让心理学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多去重复一些经典的(或者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一来可以让学生们对于老的新的经典心理学实验有所了解,二来还能让学生们多学学怎么设计优秀的,可重复性高的实验,最后还能概率挖出来一群弄虚作假的咸鱼心理学家,一举多得。

第二,学心理的家伙们一般数学都不好,所以一个p值检验法用了几十年,我不是说p值检验法没有贝叶斯方法好,而是这种科学研究本身就应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验证结果,如果学界能做到对一个结果的显著程度同时用p值检验和贝叶斯方法的话,实验的可重复性也会高很多。最关键的,我还是觉得p<0.05实在是太不显著了,假如能提到p<0.005的话,实验的可重复性应该能上去不少,只是不少咸鱼的饭碗可能要砸了。

第三,共享所有原始数据,要求实验设计一旦敲定,没有明确的理由不允许乱改设计和参数,同时强制上传所有原始数据,这样一来造假份子也好,打擦边球的也好,都将承担更大的成本,同时大量原始数据也可以由现在的大数据技术驱动来挖掘更深层的心理学知识。

以上


参考文献:

[1]John, L. K., Loewenstein, G. and Prelec, D. (2012) ‘Measuring the Prevalence of Questionable Research Practices With Incentives for Truth Tell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5), pp. 524–532. doi: 10.1177/0956797611430953.

[2]As Dutch Research Scandal Unfolds, Social Psychologists Question Themselves

[3]Dijksterhuis, A. et al. (2006)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 Science, 311(5763), pp. 1005–1007. doi: 10.1126/science.1121629.

[4]De Solla Price; Derek J. (1963).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相关话题

  重庆女子与前夫吵架,从 12 楼外抛家用电器泄私愤,致楼下四辆车受损,以「高空抛物罪」获刑,你怎么看? 
  如何废掉一个大学生? 
  江苏消保委报告称 21 部动画片存 1465 个问题,动画中的暴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吗? 
  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 
  有什么方法能克制住自己的虚荣心? 
  杨永信网瘾治疗中心的家长委员会成员究竟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得不到「自由意志」会让那么多人难以接受? 
  切掉性器官就真的没有性欲了吗? 
  人类是个什么东西? 
  从来不给你朋友圈点赞的人是什么心理? 

前一个讨论
金融学及金融从业者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剩女问题」?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中国女性,还找不到对象?





© 2025-04-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