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影响很大,真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欧美各国均有精神分析的机构,在柏林、莱比钖、维也纳、伦敦等地还有大型的精神分析学校。其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很广泛的。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精神分析理论又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领域中来了,在人们的思想中,尤其是在青年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㈠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⒈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被意识到的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
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上,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2压抑学说
他们在意识阈之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它们的活动,有时变得急迫,力求在意识的行动中得到表现。当它们将要“侵入”到意识行动中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和一种罪恶感,因而意识就予以“抵抗”,试图压抑。
。
3梦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一下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他说:“我必须坚持,梦实际上是具有重大含义的,一种释梦的科学程序是可能的。”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已经知道,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寻求满足,只是由于在意识的门口有“检查员”的检查作用而不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人们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检查作用的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或者说绕过抵抗),并以化装(即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就是梦的内容,也并不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4泛性论
一般认为,生物的需要有两种:保存个体生命的需要和延续种族生命的需要。人类最初也是这样。要保存个体生命,就需要吸取营养;要保持种族的延续,就需要寻求配偶。所以,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看成是完成这两项生命活动的自然倾向。
人为什么有性的要求和性的活动呢?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能(潜力或潜能),这种潜力经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弗洛伊德把这种潜力叫做“里比多”(libido)。“里比多”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里比多”经常用来指心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性欲,所以“里比多”又称性力。在正常的情况下,“里比多”可以在正当的性的活动中得到发泄;但在失常的时候,它会走向别的非正常的途径,附丽在别的活动上。所以,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与性无关的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也都是性的表现。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也就是性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腔期,即“嘴巴的阶段”(oral stage)。在这个阶段,性感是与口腔刺激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的吮吸活动显示了最初的性欲冲动,对母亲的乳房吮吸的这种动作本身就使婴儿和幼儿感到满意,“这样我们晓得吮吸的婴儿所进行的动作除了获得一种性的满足而外,别无其它目标。”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母亲的乳房是性本能的第一个对象。不久,婴幼儿就放弃了它而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填充它的位置,如吮吸自己的手指。这个阶段,大约是从出生到一岁半。
第二个阶段:肛门期,即“肛门的阶段”(anal stage)。在这个阶段,肉欲快感是通过消化了的废物排出体外而获得的。这个阶段,大约是一岁半到三岁。
第三个阶段:性器期,即“崇拜男性生殖器的阶段”(phallic stage)。大约三岁至六岁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是凭生殖器得到满足的。这个时期的男孩总认为两性都有同样的男性生殖器,而女孩羡慕男孩,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男人。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个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西方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的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心理生活是正常的或者是异常的,在五六岁以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此之后,性的发展出现一次停顿和颠倒,形成“潜伏期”(Latent Period)。在“潜伏期”,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兴趣集中于同年龄的儿童,而且尽量避免性的表现,甚至不喜欢异性儿童而情愿和同性儿童交往。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
第四个阶段:青春期,即“生殖的阶段”(genital stage)。从青春期起,性的发展进入生殖期,导致了正常成人所有的性的关系。如果停留在生殖期前的某一阶段,裹足不前,这就是执著;如果走回头路,倒退到较早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倒退。无论执著还是倒退,都是病态现象。前者是由于性能的停滞,后者是由于性能的倒流。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发展的这几个阶段,直接影响着儿童今后的心理生活是否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弗洛伊德还认为,在“里比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儿童身上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现象——恋亲情结。这种恋亲情结,一直影响儿童成年以后的生活和心理。
5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既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这样,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似乎婴儿的生活原则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从而构成了他的初级心理系统,也就是说,受快乐原则支配的第一种系统形成于婴儿期。稍后,现实原则在他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他的次级心理系统,也就是说,受现实原则支配的第二种系统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㈡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
⒈自我恋
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是以他提出“自我恋”(narcissism)这一概念开始的。
“自我恋”这一概念是适合弗洛伊德的意味的,但是也使他在理论上感到相当为难——如何解释作为神经病和精神病根源的动机的冲突呢?自恋和他恋造成了两极性,但是,在更为根本的本能方面,还缺乏某种更尖锐、更猛烈的动机冲突。弗洛伊德经过多年的思索,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他的本能学说——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⒉本能学说
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归结为两方面——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理论中,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把本能分为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所谓自我本能,就是自卫本能。例如,饥饿的本能、害怕危险的本能等,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阻碍,就会导致死亡。所谓性本能,就是性爱本能、生殖本能。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压抑,就会导致个性的改变和精神病的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虽然各有自己的不同的目的,但它们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弗洛伊德就把它们合成一体,称其为“生的本能”。这样,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就得到了修正,由“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构成。
⒊人格学说
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的核心。因此,在他的晚期,不仅提出了上述的一些新的概念和作了一些新的修正,而且,他还在他的无意识即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对他的人格学说作了修正。
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学说,我们可以称为“二部人格结构说”。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两部分,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前意识。少而不重要的意识部分,只能代表整个人格的外表方面,弗洛伊德将其置于不顾。广阔的无意识(潜意识)部分,则是隐藏在人类行为背后的“特殊的精神领域”,它不仅窝藏着各种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原始的、野蛮的、目无法纪的动物性本能冲动,而且隐藏着各种“既令人惊奇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精神活动。这些本能冲动和精神活动,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无意识是心理的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一点,是弗洛伊德唯心主义的基础。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要进入意识,必须经过前意识,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作用。因此,弗洛伊德早期的“二部人格结构说”包括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定论,使人莫衷一是。
积极方面
本文是百度文库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删减版,更方便做作业时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