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我的看法。英美澳的正规大学往往把佛洛依德的理论当做历史遗迹介绍给一年级本科生。听说德国、奥地利还是有人在学习这个的。前几年有人专门做了个研究,研究佛洛依德的理论的准确性和应用性,他们的结论是佛洛依德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学的思考,有历史价值。但是他的理论基本一无可取,只有某一个观点略微修改下有点价值(具体是哪个观点我记不清了)。他的理论是自证的,没有办法证伪。这个研究我印象里是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的。
根据我在医院里的观察,岁数很大的精神病医生往往都学过精神分析。但是相当多的人,随着研究的发展,都开始更多的采用更有临床价值的认知行为疗法。这也是大势所趋,澳大利亚的医保系统(medicare)只能报销有大量研究证据的疗法(evidence-based therapies),不报销精神分析疗法的费用。至于年轻一代的心理学家,基本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精神分析疗法。
让我概括,佛洛依德是最早抬头看星空的人之一,但你认为他们这些先驱对星空的具体了解能有多少呢?
目前精神分析学派也在向科学方面发展。他们重塑了很多理论,开始讲究临床证据,试图减少疗程以提供实用性。具体的例子是brief psychodynamic therapy.
太长不看版:
0、精神分析出现的时间,并不比科学心理学早。弗洛伊德并不是“最早抬头看星空的人。”
1、别遮遮掩掩了,大部分科班出身的人,对弗洛伊德的态度都是批判加讽刺的。
2、科学心理学把你当成人类来研究,而精神分析,则认为你是你自己。科学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无论关注点还是思维方法,完全是南辕北辙,基本可以算是两个学科,可偏偏又都叫心理学,这才是有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3、说句得罪人的话,所谓“心理学学科内部”的评价,反倒是最不客观的。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方法论而言,都谈不上科学。但,不科学,并不代表没有用。
5、别管“心理学学科内部”怎么评价弗洛伊德,你只需要知道,他开创的学科帮助无数人读过了心理难关,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伟人。
—————————— 正文 ——————————
讲个故事。
1922年,一位名叫奥尔波特的美国小伙心情忐忑的坐上了驶向维也纳的火车。
当年他25岁,正在哈佛大学研读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剑桥颁发的谢尔顿旅行奖学金(Sheldon Traveling Fellowship)。
奖学金的获得者,可以在一个学年内,在美国之外的任意高校游学,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费用学校全包。
奥尔波特选择来到柏林和汉堡,研习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型心理学,是一种受康德及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启发的心理学学派,德国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发源地。
而此时的他,正准备前往奥地利维也纳,拜见精神分析学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那时候的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圈儿里可是教父般的人物。
见到弗洛伊德的时候,奥尔波特满心紧张。
打过招呼之后,奥尔波特试图找个话题暖场,于是他向弗洛伊德描述了一个他在来时火车上看到的场景。
“我看到一个穿戴整洁,气质非凡的少妇带着一个小男孩上了车,那个小男孩嫌脏,不愿在或者任何一个位置坐下——尽管那些座位实际上很干净,那个少妇也再三向他说明座位并不脏。我认为,小男孩的这种表现,一定跟他母亲的教导有关……”
弗洛伊德慈爱的看着这个紧张局促的晚辈讲完这个故事,反问道:
“你说的这个小男孩,是你自己吗?”
这个故事,被奥尔波特写在自己的自传中,成了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公案。
奥尔波特认为,弗洛伊德总是试图把任何观察到的行为,都都抽象为一种童年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无意识现象,完全忽略了他的真实经验和说话当时的动机,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从此,他对弗洛伊德粉转黑。他并没有放弃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只是换了另一种方法。若干年后,他成为人格特质论的奠基者,这段故事,我写在这个答案里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讲的是,科学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争议的焦点究竟在何处。
有不少朋友已经提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很不客观。
其实并不尽然,不同于其它学科,心理学的主观和客观,有两个参照维度,一个是研究对象是主观还是客观,另一个是研究过程是主观还是客观。
在研究对象这个维度,我们都知道的科学心理学之父威廉·冯特,他的研究领域,也是主观心理学。
而真正使用客观方法研究客观行为的心理学,叫作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和华生,这个学派——特别是那位华生,引起的争议并不比弗洛伊德小。
还有一点要纠正一下,精神分析出现的时间,并不比科学心理学早。
威廉·冯特比弗洛伊德大24岁,他提出实验心理学,并开设生理学课程的时候,弗洛伊德还只有6岁,弗洛伊德发表的论文中,还曾数次引用过冯特的研究。所以不存在弗洛伊德是“最早仰望星空”这一说。
所以,所谓“心理学圈”与弗洛伊德的争议,根本不在主观还是客观,而在于他们的关注点不同。
科学心理学把你当成人类来研究,而精神分析,则认为你是你自己。
我们回到奥尔波特见到弗洛伊德的那个场景。
读过心理咨询的小伙伴,对弗洛伊德的这个问题,一定不会感觉太意外。
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见到一位来访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定也会想来访者描述这个场景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就算不去假设来访者描述的是自己,也会去分析为什么来访者偏偏对这个场景如此上心。
当时的弗洛伊德问出这个问题,也只是自己的职业习惯而已,并没想到奥尔波特只是想随便找个话题。
可以说,科学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无论关注点还是思维方法,完全是南辕北辙,基本可以算是两个学科,可偏偏又都叫心理学,这才是有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而且,弗洛伊德的那套学问,从方法论上而言,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也别遮遮掩掩了,大部分科班出身的人,对弗洛伊德的态度都是批判加讽刺的——至少我读心理咨询之前,自己就是这个态度。
但是,说句得罪人的话,所谓“心理学学科内部”的评价,反倒是最不客观的。
不科学,并不代表没有用。
弗洛伊德不光被科学心理学diss,他的弟子荣格、阿德勒、卡伦·霍妮等等,也没少质疑他的学说。
所以,别管“心理学学科内部”怎么评价弗洛伊德,你只需要知道,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及后续发展起来的种种技术方法,至今也是心理咨询中举足轻重的流派,帮助无数人解决了心理问题。
就凭这,弗洛伊德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