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感想颇多,每个人的成功定义都不同,失败却往往如出一辙。从未来发展倒推大学计划,其实就是如何做好一场四年期的价值投资。这个问题进而可以拆解为,做什么能创造价值,同时还要避免有价无市,曲高和寡。用两个关键词来说就是——“避坑”和“增值”。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基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表示后悔当年没学好数学、电路等学科。这种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归因失当,这不是当年学习的过程出了问题,而是知识体系不健全,知识与技能的管理出了问题。
即使是高考状元,若干年后再做曾经的高考难题,也未必能得到正解。遗忘是绝大多数人必须遵守的规律。遇到“似曾相识”但不得其法的问题,更可行的是形成快速解决方案,而不是坐等现成答案。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各门课程更应该是建立专业知识体系的过程,了解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间的相互关系,课题体系与行业环境的关联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遇到问题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诊断问题症结,形成可行的操作策略,才是上解。解决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细节的二次学习是必要也难于回避的,但这却不是限制了你技术能力的本质原因。
大学四年是一个从管制到逐渐自由,并有更多自主决策权和独立的过程。但是,大学生做决策的时候往往面临了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信息闭塞。
选择方向时,你不了解所学内容在工作中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和价值;选择出路时,你不了解升学、就业、出国、地域等诸多因素加持下你做不同选择的长远意义差别;选择工作时,你不知道每个单位的业内排行与口碑、内部发展通道、待遇前景。尤其是在电力行业,不如互联网行业通透,国网自然垄断,把持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基建、设备等单位也都与其紧密相关,随着能源行业的融合,整个行业各单位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做选择时,面对着那么多的不确定、不清楚、不了解,所做的决定也一定是高风险的不负责行为。
打通信息闭塞的方式,一定是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消息渠道,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认知局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网络信息检索,但是这往往有很多的局限性,一是信息的正误难辨,二是信息是否还在有效的时效期内也难辨别。通常情况下,建立社交的信息渠道更为有效。在社交领域有一个常见的心理效应叫作圈子效应,意思是说一个稳定有效的圈子可以为生活、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很多机会和便利。圈子是知识之外最宝贵的东西,圈子是真正让你快速获取更多有效信息更高效的方式,也是打破信息局限的高速路。
高中的单纯在于你只需要准备好高考一件事就可以了,而大学的出口却是千差万别。做选择的时候,一方面是要权衡收益和发展前景,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兴趣。很多人盲目转行,尤其是转计算金、金融更是时下热门,但如果你完全不喜欢,即使获得一时的短期收益,却也难于持续发力。甚至到底转金融还是互联网,也需要你考虑下自己的喜好。另一方面,即使你留在传统行业,你够厉害,也依旧有可观的、体面的岗位等着你。与此同时,当下的交叉领导那么多,有那么多的可能,但抓住机会的前提,一定是先让自己具备与机会相匹配的能力。
我特别建议,在毕业之前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去不同的行业实习,找到兴趣点,“先爱一行再去干一行”。以热爱为出发点的自激励与内驱动,才是最具有创造力和可塑性的。
首先,说明一点,这个爱好不是好吃懒作型的享受型爱好,而且会有价值产出的技术型爱好。
比如,你喜欢编代码,就在实际生活中,把编写代码的过程极致化,做到更加标准化、高效化,这个过程在优化你工作的过程中也在加强你的代码能力。如果喜欢理论推导,就深入到科研的逻辑中,把推导的过程细致化、通透化,让自己成为理论达人。如果喜欢PLC、电力电子等器械型爱好,就通过比赛等刻意练习,让自己先成为爱好者,逐步成为深度用户,最终成长为价值创造者。如果喜欢外语,就勤加练习,让外语习惯化,日常化,专业化,最后成为职场助力……
经济市场中有这样一条价值规律:短期经常无效但长期趋于有效。也许短期的爱好见不到成果,但只要是有价值导向的,坚持一定的时日,也一定能打造成一项专长。
技术型的爱好,一来让自己的大学时光不虚度,让时间能积淀下成果;二来帮自己找寻一些新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让自己区别于他人,更有竞争力,更有出众的差异化价值的有效手段。
以上内容是结合自身经历和身边朋友的经历,提出的一些拙见,供参考。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