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 想起个有趣的往事, 跑题一个。
改革开放之初, 大陆开始引进外国电影,打开了一个外面世界的窗口, 也留下了不少经典。 不过当时最震撼和争议的却是现已被遗忘的1982年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 这个电影的情节其实很简单, 讲的是几个登山运动员遇险, 两只救险队克服困难营救他们的故事。
我有个亲戚当时在本市最大的日报工作, 据她说, 电影上映之后, 报社就被读者来信给淹没了。 (当年没有微博, 电话都少见, 读者来信是唯一的反馈表达方式)
绝大多数的来信是表示不相信: 电影故事可能是真的吗? 瞎编的吧? 美国人都那么自私,怎么可能去救别人呢?美国这么腐朽的国家怎么可能有雷锋?
一部分来信试图分析解释:这是加拿大的故事吧? 是不是救人的有大笔奖金?
少部分是老革命的: 电影院怎么能上映这种颠倒黑白美化敌人的东西?
报社在几天后特地登了读者回馈: 这部电影的故事是虚构的, 现实里的美国人还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
很快这部电影就从影院消失了。
比萨妖塔伽利略,落樱神斧华盛顿,画蛋煞笔达芬奇,聚光魔镜爱迪生。
那些年骗过最多人的典故,基本都出自课文。所以钱钟书说,不识字的被识字的骗,识字的被印刷品骗。像什么牛顿的苹果、瓦特的水壶、朱德的扁担、爱因斯坦的板凳…… 可以说是我们接触的第一批虚构类文学作品。现在回忆起这些童话,感觉比列宁的梅毒、拿破仑的痔疮、丘吉尔的黑狗、希特勒的睾丸…… 更加逼真。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骗过老师。像作文里引用的鲁迅名言,雷锋好事,哪条不是唬得语文老师一愣一愣的?所以说中小学语文,尔虞我诈,大家都是逢场作戏,认真你就输了。
下面我讲几段相对冷门的,集中在对联领域,我不说你可能至今还蒙在鼓里。原文叫《如何杜撰一段精彩的历史传奇》,摘自我的读书笔记《贰联话》。
◎ 早衰儿童石达开
历史上最有名的理发店门联,莫过于这一副——
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几乎所有的对联书刊都会告诉你,作者是翼王石达开,写于金田起义前夕,此联极大鼓舞了太平天国的三军士气,体现了农民起义家志在天下的革命情怀。更有甚者,称石达开家境贫寒,从小以理发为生…… 读罢仿佛看了一集《艺术人生》,眼泪都快要掉下来。
关于此联,我所见的最早记载来自《楹联续话》,作者梁章钜(清)是这么说的:
相传有一剃发店,乞联于狂士者,大书云: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数日间,客皆裹足不前,其店顿闭。
那么问题来了:金田起义是在1850年末,当时梁章钜都已经死了…… 于是我们只好假设,这个“狂士”是年纪更小的石达开。经考证,石达开生于1831年,而《楹联续话》刊刻于1843年,所以此联流传之时,石达开最多12岁。以一个小学生的年龄,居然自称老夫,翼王也是相当的早衰。
◎ 丧权辱国李鸿章 况周颐(清)在《眉庐丛话》中讲了一个故事: 甲午战败,李鸿章前往马关割地赔款。宴席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恶意挑衅,出了个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讽刺清廷无能。李鸿章猝无以应,愤愧而已。直到第二天,有个平时不被看重的浙江随员终于对出来:“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总算为大清挽回一丝颜面。
此联在李伯元(清)《南亭联话》及吴恭亨(清)《对联话》中都有收录: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一时流传甚广,据说那位浙江随员还因此官运亨通。李鸿章则国格尽丧,人人得而唾之。
现在让我们翻开焦竑(明)所著《玉堂丛语》:
弘治中,虏使语馆伴,有一偶语,无能对者,因举曰:朝无相,边无将,气数相将。李公西涯闻之,即口占令应之曰:天难度,地难量,乾坤度量。
弘治者,明孝宗年号也,比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早了四百年。这里的“李公西涯”指的是大明神童李东阳,安在他头上的故事不比李鸿章少,所以这副对联究竟是何人所作,尚难定论。按照目前的主流观点,我们只好假设出句的日本鬼子,以及对句的浙江英雄,身边都恰好带了一本《玉堂丛语》……
◎ 日了鬼了蒲松龄
相信各位看官在小时候,都被灌输过 “有志者,事竟成”,以及“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样的箴言。前一个是东汉耿弇的典故,后一个是大唐鉴真的典故,但将这两句话安利为座右铭的,却是一副名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确实是一副对仗精工、用典雅切的励志佳作,尤其在后半段还加上了项羽破秦和勾践吞吴的传说,相当于连干四碗心灵鸡汤。老师们慷慨激昂地告诉你:此乃鬼才蒲松龄之手笔!甚至不乏这样的小故事:蒲松龄自小贫寒(这措辞好像在哪见过?),屡试不中,于是在镇纸上写下此联,每天激励自己,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终于在72岁考中贡生…… 喂,人家蒲氏是淄川世家好不好?人家小松龄18岁参加高考,就县府道三试第一好不好?人家异史氏的主要精力,都献给了《聊斋志异》好不好?
据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正希所作:
金又有题书室联云:……,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之起兵与清军战,此联即其张本。
据邓文宾(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
初入学,试下等,愤甚,即登楼读书,不下梯者三年。自题联:……,后数年遂中。
圈内比较倾向于邓文宾的说法。 不料某当代联家突然在1994年宣布,此联是他的作品!并称自己在“拈断数茎须”之后,方成正果。这尼玛才是真正的卧薪尝胆,真正的破釜沉舟啊!蒲松龄如泉下有知,当破棺志异。
◎ 两岸使者文佩璋 说起当代联家,故事未免太多了!可惜佛曰不可说,能成名的或多或少都有点背景。须到二十年后,待主角撒手归天,必可汇作一部《狗血录》。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负责楹联事务的领导们,大多不会写联。想想也正常,足协的大领导,还是打乒乓球的呢!可是问题在于,领导们到地方上考察工作,需要四处题联啊!根据头衔不同,一副联墨的价格在几千到数十万元不等。还好领导们都练过书法,有的还相当不错,所以只需携带一名贴身枪手足矣。
话说回来,本节主角文佩璋先生还算是会写的。文先生是大企业家,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华夏国粹文化研究院院士,据传跟马英九还有往来,各种头衔,不一而足。他比较有名的楹联,是在1999年哀挽曹有贵:
何处觅忠魂,遥知玉宇琼楼,群仙拍手添今雨; 此间怀故友,久立苇汀柳岸,独我伤心听暮潮。
圈内曾热议此联,认为前两分句乏善可陈,但上下结句都很给力,对仗用典皆有可观。只不过又是雨又是潮的,搞得曹先生跟淹死的一样。
若干年后,我在台湾发行的《中国挽联》(1961年版)中读到残破的一联:
轻舟飘一叶,荡八百里洞庭波阔,逸兴遄飞,早知黄鹤楼头,群仙拍手添今雨; 挂剑冷三峰,记四十年酒国风流,豪情如昨,最是乌龙塔顶,独我伤心感暮潮。 (按,挽溺亡者)
于是我开始相信,文先生跟马英九可能真的有往来。
◎ 近视丑逼纪晓岚 人们对于纪晓岚的印象,首先是铁齿铜牙,英俊潇洒,其次得有个土肥圆的和珅作为背景板。尽管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是个口吃(“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颜值低下(“貌寝短视”),人丑只能多读书;而和珅号称“满清第一美男子”,身长九尺,爹是军区副司令(福建副都统),标准的高富帅兼官二代。
纪大烟袋的典故实在太多了,试问刘罗锅不出,谁与争锋?我可以一口气背诵数十个奇联妙对,主角都是纪晓岚,但能坐实的寥寥无几。民间有了好故事,必须安在纪晓岚头上才能传播,这就是大V的力量。其中有个谜联非常经典: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上联是个“猜”字,下联是个“谜”字。
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某个元宵,永远长不大的乾隆爷非得跟大臣们玩灯谜,其他人等(如和珅之流)一定是不行的,必须由纪大才子随口吟出此联,众人屡猜不中,最后揭晓谜底,原来正是“猜谜”二字!妙哉妙哉,龙颜大悦,乾隆爷当场赏赐美妾两名。
然而真实的版本是:此联作者是个当代书生,名叫白启寰,来自安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便杜撰出这么个故事,发表在报纸上,流传甚广。后来渐渐没人相信他才是原作者,白启寰只好刊出一封公开信,声明版权。结果呢?大家依然指指点点:你看这个文抄公,居然连纪晓岚的名作都想霸占!
◎ 古墓丽影苏小妹 作为苏轼和苏辙的妹妹,苏小妹名叫苏轸(一看就是古人起的),最早见于南宋《东坡问答录》:“东坡之妹,少游之妻也。” 冯梦龙(明)在《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相传在洞房之夜,苏小妹出了个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久久对不出来。当时不知道躲在哪里偷窥的苏东坡心急如焚,捡起一块石头,砸进窗外的荷花缸。秦少游听到“扑通”一声,恍然大悟:“投石冲开水底天。” 苏小妹十分满意,这才跟他圆了房。
李玉(清)在《眉山秀》里也将苏小妹描绘得十分蛋疼。当然大多数典故还是源于民间传说,比如佛印调戏苏小妹: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岂料苏小妹才思敏捷,脱口而出:二僧同榻,颠倒四个光头。说实话,联是不错,但这场景真不敢细想……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二僧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上下联结合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一段忘年异地三角黄昏同性恋啊!要是苏小妹不点明 “颠倒四个光头”,谁能想象和尚也玩 69?
不幸的是,尽管苏小妹在民间的名气比她哥还大,但苏大学士在各种场合却从未提及这位“妹妹”。据三苏祠的记载,即使苏小妹曾经出现过,也在苏轼兄弟很小的时候就夭亡了。
综上所述,中国有个很不好的传统,就是文史不分家。《史记》既可以是“史家之绝唱”,也可以是“无韵之离骚”。所以《三国志·管辂传》看上去好像玄幻小说,而《扁鹊仓公列传》则是“读来颇似搜神记”。不过话说回来,世事原本不就是这样吗?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你不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去思考,人云亦云,永远呼吸的都是二手空气。
没准儿我在这个答案里也骗了你,但你还是不知道。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去陇右。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去陇右。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声明一下,三个故事都是10年前发生的,我现在是一个非常成熟有技能有文化见过世面的IT民工。。。lol
第一个,没文化的故事。
在美国读书的第一个学期,忘记什么课了,小组讨论,10多个美国人,我1个中国人。
不知道讨论到什么话题,我突然很想表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个概念,我就给大家说:
“英文太简单了,例如win这个字,就几笔,咱们汉语厉害太多倍啦!”(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字的笔画多就代表更有文化这个逻辑在脑子里lol)
大家非常感兴趣地看着我,我走上讲台,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Win”,然后开始写一个更大的“赢”。
……
赢字写到中间那个口的时候,我忘记这个字怎么写了。。。
太丢人了,忘记怎么下台的。。。
第二个,太自信的故事。
研究生二年级上商学院和建筑学院合开的绿色建筑课程,和一群同学讨论一个设计方案,方案涉及到一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术。
在我们这个小组,我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几位大哥大姐都是MBA在读,工作好几年,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比我强太多,一个哈佛本科毕业的大姐是富二代,每次开会都会给全组买咖啡和点心,连请客的机会都不留给我,一个建筑学的大姐基本包揽了项目的所有建筑设计方案。。。
所以这个时候,我一下就兴奋了!美国人心算肯定不如我们中国人啊!哈哈哈哈,终于可以刷存在感了!
我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说,“不用拿计算器,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小case,我来心算。”
在我还想着我在很短时间心算出结果后大家瞠目结舌样子的时候,小组里一个美国帅哥笑了一笑,说,xxxxx,把心算结果说了出来,准确无误。
。。。依然忘记是怎么下台的了。。。
第三个,没见识的故事。
第一次实习发工资,付清了房租,留了伙食费,剩下240美元,我觉得应该给自己买一个礼物奖励自己一下。那时想买一个戒指。
然后我Google附近的戒指店,查到一家珠宝店,下班穿着西裤衬衣我就跑去了。
进了珠宝店,我一副很有底气的样子,毕竟240美元是一大笔钱啊对我当时来说。我叫了一个年纪50多的服务员阿姨,说,我要买戒指,好的那种!阿姨一看我胖胖的样子,高兴得不行,叫了一个很高的黑人保镖一起,把我往店里面带,打开一个一个柜子、箱子,让我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戒指,我依稀记得有钻石的,宝石的,各种颜色,各种大小。这些戒指都没有标价,我当时也没有看到喜欢的,就没有问价格。
后来看了一圈,我想,还是不看了,一会回住处,隔壁中国超市4.75一盒的三菜一汤盒饭别卖完了,所以我给那个服务员阿姨礼貌地说,谢谢你们哈,戒指看了一圈,都不太喜欢,略显老气,我先走了。
服务员阿姨和保镖大哥把我送到店门口,我走到地铁站,坐车回住处买盒饭去了。
后来过了很多年,我带老婆重游曼哈顿的时候,特地绕开了这家曼哈顿中心的爱马仕店。。。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