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其实这种关于未来的问题,第一步得先回头看看过去。看明白历史是怎么发展的,对未来也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其实就是在从手工生产到机械化,从机械化到自动化,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其中每一步都在突破人类自身的限制,也在改变人的消费方式。
我比较喜欢用飞机的例子来解释手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区别和发展。比如我们现在有个飞机,要从A地飞到B地。纯手工的做法是,有两个人趴在左右翅膀上扳动翅膀控制方向;飞行员要左转就大喊一声,这两个人就扳动翅膀让飞机向左转。一不小心用力错了就会坠机。所以这是个高技术工种,每个人都得培训1万小时才能上岗。后来有了机械,工程师把翅膀上的控制舵面用钢索和驾驶舱中的操纵杆连了起来,飞行员动动操纵杆就可以控制飞机转弯了。这样的好处是,社会不用为了每架飞机都花2万小时培训两个转弯师,一下飞机的数量增加了很多。机械化的标志是,你给机械一个指令输入(左转),它就会把它翻译成一个动作输出(转动控制舵面)。这个机械已经突破人类能力的极限了,比如液压机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放大人的力量。
后来大家发现,飞行员的工作其实也就控制飞机上升下降左转右转,为什么不做个机器来代替它呢。所以就有了自动驾驶仪。到这个阶段机械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令输入-动作输出了,而是有了1) 重放的概念。比如左转就是先把控制舵面打到一个角度,然后保持这个角度,然后把控制舵面反向打到一个角度,最后复原;2) 闭环控制的概念。比如自动驾驶说巡航30000尺,它会看现在的高度是多少,超过30000尺了就往下降一点,不足就往上升一点。重放+闭环控制,这就是自动化。自动化更加突破了人类的能力。比如欢迎光临的灯牌每秒闪一次,要叫个人去按得按成脑残。。而现在的无人机玩具每秒钟会更新飞行姿态几十次,这个要人手工去控制每个螺旋桨的动力大小让无人机保持平衡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自动化的时代。
回头看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们对消费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这些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东西本身就是消费的对象,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引领消费潮流。对机械而言:汽车剪刀电动机打气筒,等等等等。自动化设备更是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压锅(的限压阀),空调电暖器(的温控器),甚至roomba扫地机器人(我更倾向它并没有智能,只是单纯重放),不一而足。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产物也在改变人们消费的习惯。一个例子是网购,因为有了机械化的汽车和自动化管理的快递网络,我们才能享受到便捷的网购。还有一个例子是交水电费,以前都是手工记下来什么时候去交水电费/还信用卡,现在自动化的思路也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里,勾选自动缴费,到时间钱就扣掉了。这也把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从杂志/水电费等领域扩展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环视现在,我们正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的过程中。这个智能化主要指的是 1) 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你这两年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这个以往商家不会有详细统一的记录,就算有也不会保存多久。但在淘宝上不仅有这个记录,而且很可能会保存几十年甚至更久。这有什么用呢?举个简单的栗子,你去Tony老师那里理发,他在系统里记下来了你的发型。下次Tony老师变身王二狗回家过年了,换成了首席时尚总监Scott老师,他看一下电脑里的记录也就知道怎么理。这样就实现了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稳定性。 2) 个性化定制的简便。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知乎的时间线。要像机械化/自动化时代那样雇人来生成(撰写?)这么多人的时间线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智能化正在从两个方面改变我们的消费:1) 服务质量的标准化;2) 服务质量的个性化。有意思的是,2)其实是依赖于1)的信息采集的。
展望未来,我不想做太多具体的猜测,但想根据历史的进程,指出几个大的趋势: 1) 消费者将会受到机器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提供时间上更标准,空间上更个性化的服务。这个趋势甚至会渗透传统领域,比如家装,种植业等等。但利用人性来赚钱永远不过时,过时的只是分析/利用人性的手段和工具。 2) 人类创造的系统将会在更多的领域继续超越人类的能力。从机械化的挖掘机,到自动化的飞控系统,到智能化的阿法狗。我们会在更多领域看到智能系统超越人类。这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比如机器家教,机器医生,机器观察微表情教你撩妹(???)等等。 3) 随着智能系统逐渐取代人工甚至高级技工,人将会被迫向或者更琐碎不值得智能化的方向,或者更困难(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暂时没办法智能化的领域进发(男女优?),并且点燃相关的配套服务。
变成白发萝莉陪你玩,
顺便在风景区整一些活逗逗人类。
然后有人看到了写了《xx风景区规则怪谈》。
资本家明明是自己停止呼吸的,为什么要怪在路灯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