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之乱的细节需要稍作讨论。
嫪毐发动反叛的参与者有谁?凭借的是什么军事力量?
始皇本纪记载嫪毐调动的部队时说
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而在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平定叛乱之后,有二十多名重臣被杀。
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
这里涉及到秦的京师宿卫制度,推荐一本书,孙文博的《秦汉军制演变史稿》。
秦在首都实行四层宿卫制度,在最外一层的是内史和中尉,严格来说内史行使的是类似郡守的职能,所以中尉是整个内史地区的重要军事长官。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百官公卿表》
但是在咸阳宫以内最重要的警卫长官则是卫尉。卫尉掌管着宫门到殿门之间的广大区域。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
注意这里的中大夫令和秦的中大夫令并不是一个职位。这里的中大夫令是卫尉改名的结果。
从殿门到殿内的区域则由郎中令管辖。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
秦代的中大夫令,虽然文献没有记载具体职责,但通过汉初的例子可以知道有率领郎中骑兵的职责。
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樊郦滕灌列传》
那么回顾一下战后被杀的四位重臣,你会发现几乎整个咸阳宿卫军都参加了叛乱。首先内史肆作为整个关中地区的行政长官参与作乱,他调动的部队很可能就是县卒,应该是咸阳近郊各县的地方军。然后卫尉竭调动的就是卫卒,也就是宫门屯兵。佐弋竭是少府的属官,领导的是皇家弓弩手。中大夫令齐调动的就是官骑,也就是郎中骑兵。
那么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嫪毐假造秦王和太后玺印传书各个京师军事机构,这些手握重兵的要员是真的被伪诏书蒙蔽还是根本和嫪毐沆瀣一气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近县的地方军,咸阳宫里的卫士,郎中骑兵和皇家弓弩手都被嫪毐召集起来,这些军队每一支都不是小数目,汉代京师的卫士上万人,汉初的郎中骑兵至少有五千员额,虽然和平时期有可能会减少数目,但郎中骑兵长官中有郎中骑千人,说明这支队伍肯定是有数千人规模的。加上内史调动的地方军,戎翟君公的人和嫪毐的门客,这个规模是很惊人的。
当然,这些部队里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参与了叛乱,比如中大夫令是郎中令的下属,而郎中令并未参与叛乱,那么可以猜想中大夫令齐可能只是私自带了一部分骑兵,卫尉可能带的只是咸阳宫屯兵,屯驻在其他宫里的屯兵可能没有为他所用。至少当时秦王所在的蕲年宫里的卫士肯定没有参与叛乱。
根据当时制度,皇帝出行郎中令及其手下的宿卫郎中随行,卫尉应当不随行,这就是为什么郎中令没有被裹挟到嫪毐叛军中的原因。
前面我提到秦是四重宿卫制度,内史,卫尉,郎中令明明是三个,其实还有一类皇帝贴身侍卫非常容易被忽略。
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
有人说秦王派宦官去平叛很寒酸,其实并非如此。秦汉的宦官可是君主的专职贴身侍卫。赵高派阎乐去除掉秦二世的时候在秦二世身边保护的除了郎就是宦者。
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
徐州北洞山汉墓是西汉第一代楚王刘交或第二代楚王刘郢客之墓,墓中随葬兵俑就有宦者。发掘报告说龛内所有的俑皆朱唇无须,显然是当时侍卫楚王的宦者。可以想见秦王身边也有这么一支由宦官组成的侍卫部队。他们在平叛时立下了重大功劳。
最后,中尉,郎中令,宦者令这些官员都没有参与叛乱,昌平,昌文所率军队的兵员很可能来自于这些人。
可以说嫪毐召集了很多重要势力,但伪造诏书调动部队攻击秦王所在的行宫这件事还是太容易露馅了,所以可能在意识到自己参与叛乱之后诸军就土崩瓦解甚至反戈一击,长官们不管有意也好无心也罢最后都掉了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