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传统工科行业的工程师是否已经沦为新时代的农民工,被金融和 IT 行业完爆? 第1页

  

user avatar   lila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IT是对各个行业进行改革优化的工具,而不是传统行业的竞争者。

  • 工程管理的理想形式是依赖软件的流程无纸化(SAP,ERP);
  • 工程设计的理想形式是依赖软件的有限元分析(机械ANSYS, 油藏数值模拟Eclipse);
  • 质量控制的理想形式是依赖软件的统计学风险量化(如 BHI adv)。

目前工程公司的管理/设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均和理想的差距巨大。

管理:

许多工程领域被国企垄断,体制内效率低而体制外供应商承载了一些违背现代商业规则的负担;绝大多数工程公司管理意识落后,流程不完善;商业办公信息化程度处于发展中。

设计与质量控制:

各工程研究所,引入的工程设计软件,几乎清一色是外企的软件产品。这类产品承载着几个重要的意义:operation流程化,工程原理程序化,算法集成化。而许多小型企业都是粗放的算法,都还没有达到需要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程度。

关于以上两点我讲个插曲。去年我在能源类三大服务公司做工程设计的时候,曾和中石油某油田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去壳牌做技术方案。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定向井日报的报表都没有一个模板,而设计软件,他当时是整个单位唯一一个勉强会使用的。真的很勉强,据说来开会前他们才用高价从另一家美资公司手里引进,初学不久。在我看来,他仅仅是大致得原理,对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缺乏意识的,而且,即便他是这种程度,由于某些原因,他表示并不愿意把所学教给他的同事。

由于大多数工程公司还处于一种作坊式的粗放管理模式,一来缺乏稀缺性,二来缺乏精益求精和对技术的钻研,继而没有建立起把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另一方面,国内IT行业内人士是否热衷于商业软件的开发呢?MS的Visio Project比office贵多少?AI比一个小娱乐app贵多少?创造价值的商业工具自然配得上更高的价格。

那你又知不知道,一个专业的石油钻井类软件的引入价格都是6位数?

可惜,国内IT类公司缺似乎不那么热衷于此,相反乐此不疲地推出各种娱乐社交类app,又是为何?正是因为传统行业技术和管理发展的双重滞后,没有发出饥渴的声音;同时IT背景的工程师由于对其他行业认识的淡薄,目标客户通常是大众,项目也大多是在对个人的日常需求进行头脑风暴。

之所以现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迅速,的确是搭了信息化革命的顺风车,但是传统行业就被完爆了吗?那么你会说,农业被完爆了吗?

互联网/IT改变了销售模式,管理模式,可以把顾客原本想去超市买的大米快递到顾客手中,但比较互联网工程师和种大米的农民谁的价值大根本就没有意义。

点题:IT是对各个行业进行改革优化的工具,而不是传统行业的竞争者。

信息化的风首先吹过了最简单直接的交易形式,第一回合传统超市和经销商输给了电商。

接着吹过了社交,第二回合传统的社交方式和工具被各网站和app颠覆。

再后来,IT开始头脑风暴,试图颠覆更多的领域……

必然有一天,信息化之风会吹到传统领域,让传统粗放小作坊输给信息化先进管理理念,设计标准,和质量控制。这将是信息化革命的攻坚,需要传统背景工程师和IT工程师一起努力。

这里引用一下我在

做技术(编程)出身的,近几年选什么方向创业比较靠谱?

的答案:

我看好基于传统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专业技术软件的开发。

对于编程背景的人来讲,首先想到的是出路无非是互联网门户、软件、电商、游戏、app相关的发展路线。这些容易理解、直接面对用户、没有其他知识技能门槛的行业都渐渐信息化,与国外差距渐缩小,也有了不少酷酷的产品。同时,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任何一个创意出现,都会同时衍生出几个同类产品。更让人惋惜的是,绝大多数产品,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基于自己的头脑风暴,而非饥渴已久的需求。

但是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石油工业,这些行业中创造力强的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技术软件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上和外企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有的领域中国企业的开发能力基本是空白。他们迫切的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软件,但碍于技术壁垒、意识淡薄难以做到。

管理软件发面:
我之前的美资公司从用excel数据管理到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管理转变的时间是在2008,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云储存的程度。而国内懂相关技术的老工程师们数据处理管理非常差,甚至报告都还停留在笔纸记录,无人审核的阶段;年轻人也仅仅是处在完善excel的程度,而且在这些行业里,即使是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人也是连数据透视都不会,数据分析毫无概念。
另外提一下小公司上线的ERP、PLM,一般情况都是一次性投入,多数公司无法承担二次开发。但绝大多数情况,首次开发的时候都难以在每个细节都做到理想。这种情况是由于跨领域、多背景的人才缺乏以及管理理念滞后造成的。

技术软件方面:
复杂的技术应用软件,比如石油工程中的油藏数值模拟、定向井设计软件、测井数据整合软件全是外国企业垄断的,国内公司购买这些软件引进一套都是上万的价格,学懂理论是第一障碍,专业英语是第二障碍,结合理论学会软件的操作是第三障碍,试图开发软件?呵呵……就真的更是感受到所谓的50年的差距。
现在学校理论研究很多,但发展为商业可应用的软件几乎是0,偶有尝试也都是石油背景的博士边学vb边自己试着做,一方面编程背景薄弱,另一方面与实际应用有些许脱节,甚至验证结果还需要借用国外的软件。
图:定向井设计软件WellArchitect 3D视觉与风险统计分析

这种交叉领域的突破的任务着实艰巨:
一、操作艰难。
一方面传统工业依赖于经验,老工程师遵守传统,无意识也无心力改革;善于学习的年轻工程师石油资历、技术经验尚浅,加之对编程陌生,学习成本大。另一方面专业的软件工程师也容易着眼在非专业软件、游戏、互联网本身,更接地气的也只容易涉及B2C的电商、教育等,新习得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再做优化同样学习成本太大。

二、收益慢,投入大。
这种投入有很大的风险,过程也很艰难。要实现,需要深厚的专业理论背景,海外企业技术能力的调研功底,工程应用的钻研优化创新意识,资源调用能力,管理能力,还要对信息化管理有一个vision,并且有十多年的耐心,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做这件事的意义在于:经过长期的积淀,创造了独有的稀缺性,提供了别人提供不了的产品和服务,就使企业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讲,这是在帮助中国企业突破瓶颈,优化管理,也是标准化、流程化的工具,长期意义深远。

所以,我说的不是搭乘潮流便车的捷径;
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不入地狱谁入的作死。

你有兴趣吗?:)

未来各行各业都会逐渐意识到IT的力量,会有越来越多各种背景的人学习编程。这将是一个逐渐被普及的技能,用于颠覆各行各业的低效率传统,而非与行业本身竞争。

没错,大米会越来越快地送到你手里,但大米永远都长在地里。

也许有的童鞋只关心收入,好吧,我再说得简单粗暴一点:

电商的收入完爆了超市管理者;

现代信息化管理公司也将完爆传统粗放管理的工程小作坊;

那么问题来了,

电商/娱乐app开发者和高新技术专业软件的开发者收入比,谁完爆谁呢?

P.S.

我个人在职业规划中次要考虑收入,主要考虑创造价值的点,收入提升在我看来是自然而然的附属品,目前看来这个思路还是奏效的。关于金融相对于实业,在如何看待「实业已死」的说法? - 黎蓝的回答这个里有讲到,没有再提。

我答题的动机是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希望为工程师对此方面困惑指一些方向,也希望更多IT行业从事者意识到红海,也给他们一点启发。

具体关于这两个行业收入分布和结构的问题,应该需要建立在仔细的调研和统计的基础上,我无法回答。也如future energy所说,行情会变,如何应对才是point.


user avatar   yu-san-g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金融我不懂,把 it 和传统工科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在中国比较普遍,这是因为我们的工科教育有问题。

it 技术能迅速提高一个行业的效率(没有Email你们公司还能办公吗),迅速破坏一个行业的陈旧规则(比如阿里对渠道商的破坏),而且这个行业谈不上原材料和基础设施成本,参与分钱的主要就是人,薪水高一点是当然的。

但是很多答案的错误认识在于,为什么 it 就不是工科的一部分?it 开发人员为什么不能是你们那个行业里工程师的一种?难道毕了业去写程序,就背离了专业吗?完全不是。

比如说,每一个拥有程序员老公的会计系美女,都可能会碰到一种不期而遇的幸福,就是某一天你抱怨工作枯燥,然后你重复一万遍的工作就被你老公写了个 vba 自动化了。这种小打小闹,一个程序员就搞定了。但是如果是大型财务数据分析软件呢?进而,如果是颠覆会计工作模式的财务大数据创业公司呢?那必然要有财务经验丰富的高手策划,发起,带领,而且手下也要有一大批懂财务的产品经理,甚至懂财务的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售前售后,辅以编程、大数据、交互等领域的专家,才能把业务做好。那么,这些人是被互联网收买的财务逃兵吗?我认为不是,他们仍然是财务行业从业人员,而且是其中相对优秀的一批。

我甚至有个极端的观点,我认为各个行业一流的人才,除了那些搞研究的,在已有一定实操经验的前提下,都应该考虑一下去本行业 it厂商或部门那里工作,那里最能发挥你的能力才智。尤其是工科生,像财务这种可能门槛不那么陡峭,纯码农可以勉强兼顾,但是工程领域很多行业都不行的。因为工科的很多行业其核心知识,可以表达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偏微分方程,我们的专业就是花式解这个方程”,码农跟这个距离太远了,门槛太高。

中国和美国 it 界有一个大区别,就是美国各个工程行业的生产力工具大都是本专业的人自己开发的,比如数值计算类软件,主力开发人员往往都是具体工程行业的,比如电磁的,流体的,土木的,而且往往有实操经验。但是中国的工程师好像对开发软件并不敢兴趣,而 cs 出身的人又不懂行业知识,所以中国的生产力工具水平非常低,白白让出了许多市场和高薪岗位给外国。而那些互联网公司,也就只能做做娱乐性或者管理类的产品。

工科这个领域,编程应该和英语一样,是一个工具性技能。参与某个行业的生产力工具开发的,应该主要是本专业工程师,cs 科班人应该是辅助。现在正好相反,工科行业的工程师不主动将本专业 it 化,反而把自己的专业和 it 割裂看待,把 it 化的工作看成和自己没关系,认为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赚钱多不合理。而大量纯 it 背景的任务,由于缺乏行业背景,又做不了生产力工具,只能去做消费级产品。也算天道酬勤吧,这些公司最终找到了商业模式,赚了不少钱,成了资本宠儿。

这种时候你来说互联网压制工科,就没道理了。本来各个行业的 it 化,互联网化,应该是并行发生的,因为传统工程师的缺位,才导致这些行业没有这方面的创新,没有这方面的岗位。这跟互联网企业拿到多少钱有什么关系呢?它拿到的钱多,难道不是因为其他行业逼得投资人不敢投资吗?

说到底,工业4.0也好,工业互联网也好,制造2025也好,主要的创新点虽然是 it 与工业结合,但是主要的创新者应该是各个行业拿起键盘的行家,而不能靠纯码农。码农要是把你们行内的问题都解决了?那还要你们干嘛?

ps:

几句不严谨的讨论,还得到了不少赞同,蒙各位抬爱,我顺便聊聊对“专业对口”的看法。

前一阵我认识了一位老校友,开了个小型公司,专做应用层数据采集设备和平台软件。

他们的产品原理倒是也不复杂,就是一个类似机顶盒的嵌入式设备,附带各种业界常用的物理接口,以及 4g/wifi 无线接口。嵌入式板子上跑一个 linux,以及若干应用层协议服务(比如 IEC 61850、61790),还有一个 web 服务用来做配置。平台软件就是负责接收记录采集器上报的数据,提供实时监控界面以及各种报表,根据需求还能做一些数据变换,报警等工作。

请问,什么专业的人去他那里写程序,算是专业对口呢?

计算机系算对口吗?我不觉得,我印象中 CS 的人好像应该搞图形学、编译器什么的,这么 low 的东西似乎犯不着动用科班生。而且让 CS 的人理解 IEC 那堆东西好像也远了点,电压电流什么关系得先搞明白。

学通信的算对口吗?好像也不是。什么 CDMA、射频、分时分相,都用不上,懂点 TCP 就足够了,一点都不“通信”。硬件层的基础模块都是现成的,他们的硬件工程师不过就是画画板子写写驱动,EMC 都不用自己做,需要的话外包即可。软件就更没通信什么事儿了。

自动化算对口吗?也不算啊,什么 pid、状态方程、稳定性、信号处理,这些都没有啊。自动化的专业知识根本用不上。

那学强电的算对口吗?好像有点对口,可也就用到了很表层的东西,看规约方便一点而已,况且人家除了电力也做别的行业。

这样算起来,似乎没有专业是对口的。或者根本不需要什么专业,门槛太低了。你会编译 linux,或者会写 C 程序,或者会用 Qt 搞点界面,或者会搞点网页,就足够了,大专都多余,中专足矣,北大青鸟最适合。

可是他们招聘还是挺谨慎,北大青鸟还是不敢要的。目标基本放在强弱电或者通信背景有程序开发经验的人身上,硕士最好,本科也可。薪水不能和互联网大厂比,至少一线码农 20 到 30 万还是有的。

这说明门槛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低。

虽然你绝大多数时间,无非是使用现成的底层编写一点业务逻辑,可是如果你完全不理解你处理的数据的物理意义,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早晚会出问题。哪怕是 web 前端,我看了他们用 svg 技术开发的中心平台 bs 客户端,那些数据展示项目,当你连你要展示的数据的量纲都搞不清楚的时候,你会缺乏基本的判断力。

而且,这种行业的程序员是不可能整天埋头写代码的。你得和甲方沟通,跟模块/芯片厂家沟通,得去了解协议规范,得理解产品经理的想法。你至少要具备跟各种行业专家聊天的水平。

这样看起来,上面的专业似乎都有点对口。

那你觉得,这种工作算是 it 呢,还是算“传统工科”呢?学电气的人去那里写程序,算是改行吗?

我觉得不算。


user avatar   future-energ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届硕士生,今年找工作,电力电子专业,电气工程下面的一个外行人基本没听过的专业。

如果说是起薪的话,确实被金融和互联网行业要差,我们今年虽然形势不错,找到的工作工资也不低,10W~18W之间,基本上实力不错的都有至少一个15W的offer,但比起互联网来说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但我想说,每个行业都有它的爆发期(朝阳期),但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处于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说现在互联网行业屌,我来说说我们电力电子行业真正屌的时候。我导师最早几届硕士(02~04年毕业的),那时国内能培养合格电力电子学生的高校一个巴掌都数的过来(也许就浙大,华科,西交,南航?),每年全国毕业的合格电力电子硕士50个左右,当时各大企业都像绿了眼睛的狼一样来抢这些学生,当时给的工资就是10W/y(02年10W!),当时上海的房价才4000不到(听我师兄说的,未考证),我师兄工作第二年就首付买房了。。。

现在呢?02年到14年,也就12年过去了,上海的房价翻了10倍,我们应届硕士的起薪大概涨了50%不到,毫无疑问,电力电子这个行业从朝阳期过渡到了平稳发展时期。

说怎么多什么意思呢?互联网行业现在无疑是朝阳行业,合格的码农供不应求,但10年以后呢?我觉得很大的可能会回归一个比较理性的状态。如果你现在只是个大一的学生,读完硕士工作要7年以后,那时的互联网行业是否会像现在这样火爆?如果你现在就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你是否想过10年以后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所以,我十分不赞成,为了赚钱,以投机的心态进入互联网行业(我当然不针对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在哪个行业都能做的好)

-------------------------------------------分割线----------------------------------

扯远了,收回来,我想谈谈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在哪儿(当然只以我的电力电子专业为例)。

这次找工作,面试了好几家单位,和许多工业界的真正厉害的工程师交流过,感觉还是收获很大,关于我们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总结下来就一句话:

你在这个行业沉潜的时间越久,积累的时间越久,你的竞争力就越大。在电力电子行业(我觉得换到另外一个传统工业也一样),一个资深的工程师的价值,是远大于应届生的。

可以看看互联网行业,阿里星计划应届生60W上不封顶,byvoid(不知道这个大牛的自行百度),真正聪明的年轻人创造的价值一点也不低于干了好几年的老码农,行业内的老人也许弄不好就会被新人给替换掉。但在电力电子行业则永无可能,在聪明的应届生,由于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胜任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的,相应地,也就难以创造什么价值。

以自己为例,自己应该算是国内应届电力电子硕士生能力比较强的了(反正这里也没有人认识我,我就不谦虚了,研二阶段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合作一个项目,由于表现出色,那里在研二就给了我offer,那里项目负责人这样评价:几年都遇不到像你这么优秀的人才;到研三找工作,基本上想去的地方都给了我offer:GE,南瑞继保,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为,台达,汇川,思源。。。。15W+的offer有四五个;研二和电科院项目合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美国的教授,他两次向我表示愿意让我跟他读博士。。。),扯这么多干什么呢?我想说,即使我水平在应届硕士生中算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让我设计一个实际就能用的产品,我实话实说,不可能

你以为一个实际的产品就这么简单么?让我做一个能在实验室run的样机,no problem。但实际产品?差得远呢!高低温?EMI?湿度?浪涌雷击?结构?。。。哪一项不需要要去工业界积累?

面试汇川的时候,我曾经问面试官一个问题:变频器的理论都这么成熟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高端变频器就是做不过西门子,ABB?

他的回答是: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差距在工程积累上,国内的产品,实验室跑都没有问题,样机拉到现场一跑,面对不同的复杂工况,各种问题就来了。而这些工况,不去到现场,在实验室是永远想不到的。

他还告诉我,他们现在在做大功率的工程传动产品,MW级的,貌似是用在海上油田的,产品都功能都做出来了,还不敢卖,先到海上跑一年再说,见见各种工况,不然心里没底,客户也不会认可。所以差得还是在积累上。

再说说光伏逆变器,现在光伏行业也渐渐回暖了,所以带动着光伏逆变器也小火了一把。你说光伏逆变器有什么难的?理论太TM成熟了!但同样的理论,一些小公司做出来的只有5年的质保,华为的逆变器有20年的质保(华为把逆变器中最容易出故障的风扇去掉了,有人说去个风扇这么简单还好意思说?内行的人请自己想想没有风扇,全封闭结构,散热还能做得这么好是多么了不起),5年质保和20年质保的差距,差在哪儿?还是在工程积累上。

电力电子,作为一个面向工程实际的行业,工程积累是如此重要,对于一个公司,一个产品线是这样,对于个人也是这样。所以在行业沉潜多年的资深工程师,是不太可能被新人替代掉的,这也就是我们传统行业的工程师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最后传两张照片,上面是我做的逆变器,下面是公司的逆变器产品拆机的,仔细看看细节的差别,差别就在积累上。

知乎上电气的同行太少了,真希望通过这个答案吸引到一些同行多多交流~

@严同

@FrancisQu

,

@陈章鱼

, 也希望看到你们这些真正的电气牛人的回答。


-----------------------------------2015年2月2日update-----------------------------

真没想到几个月前写的答案突然又收到这么多赞,受宠若惊,愧不敢当。

评论太多,难以一一回复,统一写几句吧。

1、反思当时写这个答案的心情,确实是有点激动的,自己被自己所在的电力电子专业虐了这么多年,对这个专业真是又爱又恨,但不管怎么说,这么多心血花下去了,对这个专业,还是有一点点感情的。看到这么多“传统行业”的同行在这个答案下唉声叹气,心里确实有些不舒服。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基础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传统行业。从小的方面来讲,无论是薪水,还是发展前景,还是能做的事情,自己的行业并没有那么多人所说的那么不堪。故而一时激动,写了这个答案,现在看来,这个答案某些用词可能略微有些偏激,但道理上还是力求客观的。

2、很多做互联网的同学或者前辈质疑我说十年后互联网会从火热变为平稳发展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十年后互联网还是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我虚心接受,毕竟我不是互联网行业的,对这个行业也不会有什么精准的把握,但是仔细看我那段描述的应该可以发现我说这么多的point是不赞成有一些人以投机的心态进入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对于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我都是认同且敬重的。

3、评论区有一些人(应该是比我小的同学)称我为“大神”,这个真是愧不敢当,我只是一个学得还可以的学生而已,我自己再答案中都说了,把我现在扔到工业界去,我没有任何把握独立做出能被业界接受的、高可靠性的产品(我研二给中国电力科学院做的项目也是预研性质的,只是做了个原理样机,验证某个最新提出的理论的。样机只能在实验室跑跑,当时在实验室三方测试结束后,电科院那里的负责人说要不要把这台机器拉到蒙东电网,在实际工况下试试,我吓得脸都白了,说千万别,放到室外,淋一场雨估计机器就挂了)。所以严格来说,我连合格的工程师都算不上。与互联网相比,传统行业确实需要更多的工业界的积累,不去现场,在实验室闭门造车永远无法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前路漫漫,与大家共勉。

4、评论区来挑事的,打嘴仗的,喷人的,统一不回复,让你们自娱自乐去吧。

5、写了这个答案,真心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人关注,虽然用的是网名,但是也被一些人认了出来,给我的现实生活也带来了一些困扰,一度想删掉这个答案。但是有很多同学私信我感谢我这个答案让他们对电力电子有了感性的认识,我很欣慰,也许这也是我这个答案的一点点价值所在吧。

6、总结而言,这个答案是一个电力电子在读学生的一家之言,看看就好,看看就好,别较真也没必要较真,自身技术实力的进步是靠自己努力获得的,在网上打嘴炮能给自身带来什么好处呢?您说是吧?


user avatar   industry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机械土木等传统工科与计算机专业的对比中,有一种影响很深远、极具迷惑性的谬论,下图即是这种谬论的典型表现

其核心思想是:

1.将传统工科与央企、国企绑定,进而暗示传统工科可以进体制,可以一直干到退休,越老越吃香

2.将计算机专业与民营企业绑定,进而暗示计算机是青春饭,35岁就会被开除

以上谬论选择性忽略了一些事实:

1.计算机专业之所以更多去民营互联网企业,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收入、上升空间远高于大部分国企

2.计算机专业愿意进国企的话,岗位并不比传统工科少,并且往往待遇、工作环境都吊打传统工科。例如很多计算机专业都不愿意去的运营商研究院、银行软开中心、电网软开中心等岗位

3.传统工科能去的国企央企,大多数只是X建、X电建、X铁建、X重工之类土木、机械制造行业的工地、工厂,跟真正的体制没毛线关系,只是在有心人的误导下,认为自己进入了“体制内”

4.对于考公这种真正的体制内,计算机的岗位数量要远远多于传统工科,两者的上岸难度完全不是一个档次。除了土木有一些市政类岗位之外,大部分传统工科只能去考三不限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生态位”的角度,是的。

农民工是60-80年代生育高峰、低城市化率,且大学录取率长期处于低位的结果,是“人口红利”的主体。

而经过二十多年高校扩招的积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里,“高等教育人口”已经是大半了。2020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2002年的出生人口也就1641万,60%左右的都已经受过高等教育了。就算初高中毕业就打工的人,也更愿意在市区的服务业,而不愿意去郊区工厂。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在年轻一代中已经趋向式微。

但同时,涌现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性价比最高的理工科毕业生,形成了“工程师红利”。继传统上的农民工及“人口红利”之后,成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user avatar   wang-yi-ren-jia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像我曾经待过的外企,公司里大部分工程师们稍微有点门路都转岗了,剩下的比如我徒弟,今年才37岁,额头都已经亮得可以当镜子用。一年能出差200多天,客户催活就得起早贪黑地干,回头还顾不上家庭,妻子儿女都关系不好。

1

新世纪初,工程师还是一个大多数工科生梦想从事的职业,尤其是外企的工程师,收入绝对算得上相当诱人。

2006年5月,当毕业不到3年的我进入一家德国在华合资公司做自动化工程师时,俨然成了一个“富人”——月均8000多的税后收入(包括工资和年终奖),还有每天150块的出差补助,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可真是让不少同学羡慕。要知道,那时大家一般拿到手的也就是月均三四千的水平。

除了收入不菲之外,当时工程师的地位也很高。在公司的网站上,就有一句醒目的标语:“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是公司最大的财富”。的确,我们这些工程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不就直接决定公司声誉的好坏吗?

因此,为了提高我们这些“财富”的素质,公司不惜花费巨额经费给我们提供产品应用培训、组织技术交流会——经常是在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每一次,当我们在度假村的草地上骑马欢闹,或是在三亚的大酒店里,一边吃着海鲜大餐一边望着玻璃窗外的美妙海景时,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一种身为“精英人士”的自豪来。

现在回想,那可真是外企工程师们的黄金时代啊。


不仅如此,那时候,还有源源不断的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加入我们的队伍。

2008年夏季的一天,我刚从浙江出差回来,一到公司,同组的阿盼就笑着对我说:“你有徒弟了。”说罢,拉着一头雾水的我走到公司的会议室门口。

房间里坐了十几个青涩的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正专注地望着那个站在前排说得唾沫横飞的“讲师”——我们部门的同事阿辉。一张张涉世未深的面孔上千篇一律地露出崇敬、向往的神情。

阿盼告诉我,为了充实工程师后备队伍,公司启动了“工程实习生”计划,就是要从一些985/211大学的自动化相关专业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把这些立志成为工程专家的青年才俊分到各个工程组,一边接受各种产品应用技术培训,一边跟着老工程师们到工程现场实习,系统培训一年后,正式成为公司倚重的“新锐”工程师。

“那个人就是上面指派给你带的。”阿盼指着那批人中一个面庞黝黑、腰杆挺得笔直的小伙子对我说。我心中暗自激动:工作5个年头了,终于要“晋级”做师父了。

“杰哥你好,我叫娄昇,你就叫我小娄好了。”腼腆的小娄足足有1米9高,讲话也十分客气,聊了两句才知道,他是82年生人,只比我小1岁,只是读了河海大学的研究生让他在参加工作的时间上“落后”了几年罢了。

“你经常打篮球的吧?”一旁阿盼笑着说道,“以后可以一起运动运动。”

“嗯,我蛮喜欢的。”小娄点了点头。

“我也挺喜欢。”阿盼对面的那个满脸青春痘的小伙子也迫不及待地表态道。他是分给阿盼的实习生小冲,86年生人,上海交大本科毕业,戴着一副看起来非常沉重的眼镜,显得书生气很重。

“太好了,这下我们组总算有点人气了。”阿盼高兴地站了起来,双臂挥舞了一下,做了个投篮动作,“以前想组织个篮球队都没指望。”

先前我们这个组算上组长也只有5个人,其中2个还在北京上班,而成天只关注孩子学习的组长和身体已像气球一样渐渐鼓起的我根本就对篮球没什么兴趣。现在好了,一下来了2个生力军,阿盼总算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拉别组的人来组队了。

根本就不会打球、却又不甘被冷落的我插话道:“说起运动嘛,篮球我是一般,短跑倒是我的强项,没事咱们也可以比赛这个。”

不料话一出口,阿盼就发出震天动地的大笑,“就你这么肥……还短跑……哈哈,笑死人了!”

那两个新来的小朋友当然不好跟着他大笑,但也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我尴尬极了,为了挽回面子,我向阿盼下了“战书”:“不信咱俩比划比划。”

阿盼抹了下眼角,满口答应:“好,好,改天工程部的人都在的时候,咱们来比比。”

不过,还没等到比赛的机会,我和阿盼就都被派往外地工程现场干活去了。

2

这次,我被派去广东湛江的一个生产烟盒包装的工厂去调试印刷机。

说实话,我在得知要“出征”湛江的消息时,就已经有点冒火了。因为我刚从浙江一个工程现场回来没几天——由于调试进度慢了还被客户老板“凶”了一通——身心的疲惫还没缓解,就又要出去干活,还是那种人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活,怎不叫我心生怨气?

可是没办法,组里就这几号人,专攻印刷机械调试的也就我和北京的老艾,这次的设备又是号称国内最先进的“十色组印刷加横切”多功能生产线——这是一条足有百米长、两层楼高的“巨兽”,没有两三个成熟的工程师一齐上阵是搞不定的,我和老艾自然都躲不掉了。

不知道能不能调试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不知道会被领导怎么骂,我揣着这“三不知”的忐忑和哀怨,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到了湛江,“战斗”的激烈程度自不必说,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一直以来和我相互扶持的“战友”老艾居然准备干完这票,就彻底甩手不干了。在一次挨完训斥、从客户现场回酒店的路上,我正耷拉着脑袋,想着明天怎么应付客户,一旁的老艾突然说:“我已经转去总公司的产品部,做行业拓展专员了。”

我吃惊地盯着他,看那张脸上满是即将解脱的喜悦,自己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回到酒店稍作梳洗,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他房间,想搞清楚他到底为什么要“弃我而去”。

“这还用问吗?”得知我的来意后,老艾反问了一句,然后拿起他的黑色皮夹子递到我面前,“看!”

我翻开一看,透明的塑料皮框后面赫然露出一张女生照片,文质彬彬的长相,一副甜美的笑容。

“你女朋友?”我抬头问道。

“是啊,做老师的,怎么样?”

“不错啊,老艾你真厉害啊,”我由衷地赞叹道,“居然能在百忙之中把这大事给搞定了!”

“唉,谁说不是呢?”老艾一边将皮夹子接了回去——在收起之前,还意犹未尽地多看了两眼照片,“干咱们这行的,想找到对象可真得天天烧高香。”

我不禁默然。


老艾说得不假,做自动化工程师的,特别是像我们这样频繁出差做项目的,想成家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除了那些在大学就早早搞定另一半的幸运儿以外——别人不说,就说我,年初有个好心的大姐给介绍了个姑娘,本来定好了相亲见面的时间,可就在我喜滋滋地做着“见佳人”的美梦时,一个电话就把我派了出来,等1个多月后我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佳人”早就音讯全无。

想来这种事情确实怪不得别人,面都还没见着,一下就消失几十天,换了谁也会在心里打鼓:跟做这种工作的人以后怎么过日子。

没对象的难找,有对象的也难守。那些因出差太多而导致拌嘴、吵架的家庭闹剧,在身边屡见不鲜。我曾亲眼目睹一个哥们躲在酒店房间的厕所里,跟一个劲儿地逼问他什么时候回去的女朋友吵个没完,最后气愤地把手机摔在地上。当然,更惨的还有在外漂泊数月后兴冲冲地赶回昔日爱巢,却发现已然人去楼空,只能独自“怆然而泣下”的……

老艾显然不想成为上述不幸的人们中的一员。

“我算了算,去年我差不多出了180多天差,”他掰着手指算道,“看今年这架势,就要奔着200多天去了,再不跑路,这好不容易搞定的对象说不准就丢了。”

“但是……”我拼命想列举些做工程师的好处,似乎是想说服他——其实更主要是想让我自己保持心理平衡——回心转意,“你都做了这么多大项目了,上面还准备给你‘运动控制专家’的荣誉称号,转去做行业拓展专员,多可惜……”

“可惜啥哦,”老艾一挥手,“你也来了好几年了,该明白咱们这的情况——工程师永远只是干苦力活的。”

的确,原先光彩夺目的“工程师”,其实正在渐渐沦为“干苦力”的代名词。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出了至少150天差。尤其是2007年11月底,本在广东中山出差的我,忽然被领导紧急调回上海,帮一个客户调试即将在工业展会上展出的设备。加了一个周末的班后,又立刻被“十二道金牌”催逼着北上西安,投入另一场“战斗”中。

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觉得回办公室都成了件奢侈的事,看着那些公司正常上下班的同事们,我甚至觉得自己和他们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长期出差、工作环境恶劣、没有前途,即使这些都能忍受,还有个工作时间不规律的弊端,戕害身体啊。”老艾捂着自己的胃叹息道,“所以啊,说什么也不能做工程师了!”老艾斩钉截铁地说道,接着,又拍了拍我的肩膀,“以后做项目的重担可就落在你肩上啦!”

话虽这么说,但那种解脱的喜悦又浮现在他脸上。

一瞬间,一阵难以抑制的羡慕嫉妒恨在我的心中翻腾起来,我也想像他那样,轻飘飘地来一句“以后靠你了”,然后就把苦差事丢给一个一脸痛苦的倒霉蛋。现在想来,我开始动了不做工程师的念头,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

3

老艾“跑路”给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很快就显露出来了。

2008年10月的一天,组长拿着一叠图纸,略带愧疚地站在我面前,“这个项目原来是艾工调的,可是现在……”我心头一紧。

“我手上有项目啊,西安那边的第二条线……”我闪开身子,让满屏幕都是控制程序的电脑显露在组长眼前,好让他发发慈悲,饶过我这个手里活都做不完的可怜人。

组长却像根本没看到一样,自顾自地继续说道:“领导觉得还是你去接着调试比较合适,毕竟我们组现在就你对这摊事比较熟了。西安那边的项目你先过去调,后面北京工程部那边派个人过去顶你,毕竟这是第二条线,成熟的项目嘛。”

我纵有一万个不情愿,也只能遵命行事。现实摆在眼前,老艾走了,原本属于他的活统统都会落到我头上。本来还希望公司能够招人顶替老艾,却得知由于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公司对来年的经济形势并不看好,所以一切招人计划都暂时冻结了。

就在这段怨气冲天的“顶岗”时间里,我在项目现场结识的另一个“苦人儿”刘工,让我彻底下决心不做工程师了。

刘工快50了,瘦削发黄的脸上架着一副看上去很轻的眼镜,是我们合作伙伴厂商的工程师,一直非常敬业。每次客户的设备开动起来,不管和他负责的有没有关系,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跑前跑后观察状况,还经常给我们提出改进意见。

但就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工作认真的工程师,脸上却总是挂着淡淡的忧伤。在一次闲聊中,我得知了其中的原委。

那次,当大家聊到各自去年出差的天数时,我叫苦说自己出了150多天,希望能博得大家深切的同情,不料刘工听后却很平静地说道:“我出了300多天。”

我被这数字给惊到了,这也就是说,他几乎就没几天呆在家里。想到这里,我不禁脱口而出:“那你家人能接受吗?”

他凄然一笑,“怎么说呢?也许都习惯了吧……”停了会儿,他接着说道:“我女儿现在上高中了,我回去她都不怎么搭理我。”

我心中升腾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悲凉,往后做下去,无非也就是这般了。可除此以外,还能做什么呢?像老艾那样转到总公司去做行业拓展专员?这倒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可我也知道,这注定走不通。且不说我没有老艾的能力和名气,就说我们工程部一下子转两个人去总公司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转型做销售?销售岗位我们合资公司就有很多,不用往总公司转就能实现这个目标。我试着打听了一下,但很快,内部转岗的路也被堵死了——

那天,当我把转销售的想法告诉组长后,他和颜悦色地劝我道:“还是好好干技术吧,现在艾工刚走,咱们这能调印刷机的就你了。项目这么多不说,还有新人指望你带带呢。”

也是,公司好不容易培养一个能干活的工程师,不会轻易放走的。我“狠起心”,开始在招聘网站上投简历,可也许是没有销售经验的缘故,投出去的简历全都石沉大海。

不得已,还得接着干活


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斗志全无的我带着徒弟小娄去广东中山调试分切机。由于这种机型的技术难度不高,我很快就完成了调试任务,然后还趁着客户做机械优化的空当,和小娄抽了一天去深圳的航母上游玩。

小娄大概是没想到第一回出差就这么轻松愉快,一个劲儿地捋着被海风吹乱的长发对我说:“咱们这活不累啊。”

我当然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笑笑了。

4

2009年1月,在上海区工程部小型年会上,我和数月都不曾碰面的阿盼终于实现了比试短跑的夙愿。

趁着酒足饭饱的热乎劲,在小娄、小冲等一群新人的呐喊助威声中,我、阿盼,还有凑热闹的阿辉,在体育场的一个空平台上连续比试了2次,我果然都胜过了阿盼。

尽管为了这场狂欢,我俩都付出了“代价”——阿盼在最后一次比试时摔了一跤,我则在比赛后因用力过猛而直犯呕。但当我坐在水泥台阶上休息时,小娄和小冲一直站在我身旁,这一其乐融融的氛围忽然让我转行跳槽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人非草木,对于公司,我还是多少有些留恋的。

不过很快,残酷的现实就把这最后一丝留恋彻底掐断了。

入春的一天早晨,我正准备迈进公司大门,就接到中山客户的工程师的电话。“告诉你个好消息,”他兴奋地说道,“你们公司跟我们这又签了三台机器的合同,你明年就住我们这里好啦。”

我呆若木鸡。前年,老艾正是在这个客户的厂里待了整整4个月,只为调试成一台机器,这也是导致他萌生去意的重要原因。现在,要我连续调3台机器,可不真得住那里了吗?想到年近30的自己,还背负着光荣而艰巨的“找对象”的使命,原先有些动摇的跳槽想法又变得坚决起来,赶忙又将简历一通疯狂投递。

这一次,投递终于有了结果。

2009年4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了一家德国企业的面试通知,得益于我正好拥有他们想要开拓的印刷机行业的技术经验,经过波澜不惊的两轮面试,我在5月初就接到了录用通知。有了底气的我就直接跟组长提出辞职,可能早就知道我有“反骨”,组长倒没太多意外和震惊,在经过几次简单的面谈后,组长同意我离开,只要求我能在离职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带着小娄去把广东中山客户的一台机器调好——也是客户工程师跟我说的3台机器中的第一台。

“战役”刚开始,恰逢总公司的大领导来此视察,一番交谈后,大概是领导感到如此重要的项目居然是由一个将走之人领衔调试,实在不靠谱,在他离去后,便有了公司要派人来这里接替我担负主调任务的传闻,我当然乐见其成。

果然,没过几天,这个来接替我担任主调任务的人就出现在我面前——此人竟是老艾。

这样,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便出现了。去年,正是在广东,准备去总公司做拓展专业的老艾对我说出那句让我无限惆怅的“以后靠你了”;而现在,又是在广东,即将跳槽去做销售的我却又将这句话还给了无可奈何来接班的他——真可谓是“甩锅大轮回”。


当我满怀着解脱的喜悦,向这群“老战友”们挥手告别的时候,全然没有注意到小娄脸上那复杂难测的表情。

其实,我的“跑路”对老艾来说倒并无太多影响,毕竟他已经是总公司的拓展专员了,这次只是暂时来帮忙,以后这摊子活还是要交到我原来的组里——就是只跟我出过两次差,一次跟我游玩、一次为我送行,且根本没从我这个名义上的“师父”处学到什么真正本事的小娄身上。

而就在我离开公司不到一年,备受领导们器重、从华东理工毕业就来公司工作的阿盼也走了。和我离开的原因不同,阿盼是觉得“没有前途”。

“这么一级级往上爬,得到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啊。”再次碰面,年轻气盛的阿盼对我说道:“而且每年工资就涨那么一丁点,想买房都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我同情地望着这个英俊帅气的小伙子,84年出生的他只因为比我晚工作3年,工资就落下一大截,正好又赶上房价大涨。

“那你想怎样?”我开口问道。

阿盼回答道:“做工程师的出路,无非三条:转岗做销售或市场拓展、升职做领导、自己干。你和老艾走了第一条,我也打算跟你们一样。不过,我这次去的是个在中国区只有几个人的小美企,所以我开始的时候技术和销售都要做,后面可能慢慢会转销售。”见我一时还没理解过来,他就笑着补充道:“这样工资会更高,以后升职的机会也会更多。”

看来,他已经算好了两条路了。

就这样,两个“师父”先后跑了,小娄和小冲只好提前挑起大梁了。

5

2010年夏天,我又到广东出差,经过中山时,突然怀念起那个把我吓跑的客户来,便顺道过去转一转。在那里,我见到了正在车间调试的小娄和小冲,恰逢他们得空,三人就在车间外聊了起来。

年纪较轻的小冲率先抱怨起来:“唉,你们都走了,可把我们害苦了……”原来,当挑剔的客户看到担任主要调试任务的工程师突然变成了面孔稚嫩、目光中满是忐忑不安的小伙子时,很是失望。失望是基于不信任,不信任又会激化矛盾。往后,只要他们在调试过程中出一丁点差错,哪怕只是稍稍表现出迟疑,设备主管往往就会掏出手机打给领导:“喂,这两个小子行不行啊?要不换人来吧。”

在这样难堪的氛围中,两人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已经好很多了,起码可以在设备检修、维护时允许我们出来聊天了。”小冲苦笑着说道。

小冲脸上原本就很“肆虐”的青春痘已经像喷发的火山一样到处发作了,知道这都是累出来的,也只能安慰性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再转看小娄,他的脸比之前更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车间的灰给蒙的。

“怎么这里的印刷机都交给你调了?”我虽然知道自己走了后小娄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但也想不到他会落得如此灰头土脸的,“不还有从其它组抽过来的两个同事吗?”

“唉,一个早就去做销售了,还有一个被提为工程组的组长,忙着到处‘救火’,这摊子事只能丢给我了。”小娄的脸本来就长,说这话的时候下巴简直都要贴到胸口了。

我不敢看他的眼睛,生怕从中读出埋怨来。

我早就听过以前同事半开玩笑地说我是个“不负责任的师父”,徒弟还没上手就只顾自己奔前程去了。这话让我颇为愧疚,现在看到小娄果然很“凄苦”,便心虚地低头看着我们三人投在地上的歪歪斜斜的影子。

“也好,这样学东西更快点。”小娄似乎觉察出气氛有些尴尬,便笑着解嘲道。


小娄说得倒是不错,他本身就是研究生毕业,功底不错,又勤劳肯干,因此很快就胜任了主调工作。到了2010年秋,当我再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时,已然都是由衷的赞叹。

“娄工啊,绝对聪明,现在完全可以独立调试了,有什么活领导都放心地让他去了。”以前的同事竖起大拇指赞道。

“娄工太给力了,现场遇到什么技术难题都能给解决喽……哎,老实说,人家可比你当年进步快多啦。”以前的客户也毫不客气地“厚此薄彼”。

其实,也不用听这些话,光是从我原先还能时不时接到合作方打来咨询技术问题的电话,而现在已经基本绝迹这一事实就能看出,小娄——不,现在应该叫人家娄工了——已经完全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了。

我当真为这个“名为师徒、实为哥们”的大个子男生感到高兴,毕竟,能得到如此好评,是一个工程师的光荣。

可是,这对小娄来说却未必全是幸事。

7

2011年1月,我在先前组长的推荐下,又重新回来,如愿以偿地成为总公司的销售。原先组里在北京的那个同事也转去了别处,陆续补充了四个新同事,小娄和小冲则已然成了老员工了。组里人丁兴旺,我看了也高兴。

可我每次去工程部转的时候,几乎都看不到小娄。

一次,我见到了小冲,问他小娄呢,他摇着脑袋、叹了口气道:“现在公司的主推的是新产品,我和新来的哥们都去弄这块了,你们以前用老产品做的项目只能全丢给小娄做了,别的不说,就广东那摊事就够他忙活的了。别说你时不时来转转看不到他,就我们坐一块的能看到他那也跟撞见大熊猫一样。”

我默默地瞅了一眼对面空荡荡的位子,洁白的台面上只有整整齐齐的一大摞工具书。

好不容易在年底,我又见到了他。

一见面,我就大吃一惊,多日不见,他竟苍老许多:原本压在眼帘上方不远处的发际线已经一路败退,留下一大片丢失的阵地——如鹅蛋石一样光亮的额头;黝黑的脸上泛着惨黄,就像是在网吧里干熬着打了一整夜游戏一样;一双本该明亮如镜的眼睛里满是浑浊的迷茫,目光落到哪里都像被粘住一般,好半天才又会移动。

“我今年出差肯定超过200天了,不知道有没有到250。”他自嘲地撇嘴一笑。

我愣住了。这话,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刘工,他那总是被阴郁的表情所占据的消瘦面庞又浮现在我眼前,好半天我才冒出一句废话:“干嘛不跟领导提呢,争取多派几个人来干这摊活,也好分担压力啊……”

果然,他苦笑着反问道:“你又不是没在这里呆过,你觉得提了会有用吗?”

谁都知道,这摊事费力又不讨好。本来就是用将要退市的产品来做的项目,对领导来说没有任何“营养”,但又不能不做,所以,既然有个这么能干、肯干的小伙子顶着,那就让他干着呗。这也算是“能者多劳”吧。

当然,频繁出差也不尽是坏事。

时过境迁,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从业者的收入,早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即使是在原先令人垂涎的外资企业工作,也和“精英人士”完全搭不上边了。但作为干苦力的工程师,反倒可以攒下可观的积蓄来。

以前我做工程师的时候,公司定的出差补助标准是每天150元,后来涨到170元。而现在公司实行新的激励政策,出差补助可以达到每天300多(如果去的是消费水准较高的大城市还会更多些)。这样,像娄这样一年200多天在外面出差的,光补助就能攒下大几万来。而且,真出差干活,连消费的欲望都没有了,如此一来,连工资奖金都省下来了。

“今年我攒了十几万了,加上前几年攒的,父母再支援点,可以付得起买房的首付了。”谈到这里,小娄总算露出舒心的笑了。

2012年春的时候,小娄就已经在闵行区北边开始看起了房子,他的预算是总价150万,那里还是有不少符合他要求的房子的。可没过多久,他就被派去出差了,这一去就是两个多月,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原来看中的房子的价格已经涨了好几万,他有些犹豫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又被派去出差了。这下好了,等再回来已经是深秋了,房价又飙上去了。无奈的他只好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可还没理出个头绪来,就又被派出去了……就这样,手握着几十万、眼巴巴地就想买套房,居然硬是没能出手。

等到2013年,小娄终于用比原先预算多了50万的钱,买了比原先偏得多的房子。

与此同时,小冲却不声不响地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他没有像我和他师父阿盼那样通过“激烈”的跳槽方式,而是波澜不惊地通过内部转岗成了合资公司设在苏州办事处的销售。

“恭喜啊,终于谋得好前程!”大家都向这个幸运的小伙子表示祝贺。此时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能从工程师转销售,就是踏上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了。

如此一来,原先组里的七个人,就只剩下老组长和小娄还在坚持了。

尾声

2015年9月,一直在总公司销售岗位上想入非非混日子的我,终于又跳槽到另一个外企“换换环境”了。后来,几番折腾,尝试过自己创业,失败后,又狼狈地做起了销售。

事实证明,我做销售的表现远远不如做工程师,但我却从来没有想过再回去做工程师。原因很简单:虽然工作年限与职级相当的销售和工程师在薪资上相差不大(除了那些实施高激励制度的公司里的那些拿提成拿到手软的顶尖销售),但二者之间,无论是在当下的工作舒适度,还是远期的职业发展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

论工作舒适度,很多销售都是区域化办公,没有出差之说;即使是需要出差的,也不会像工程师那样被“粘”在项目上长时间脱不了身;而且,销售的工作场所大多是在窗明几净的客户办公室,抑或是觥筹交错的酒店包厢,哪会像工程师们那样成天呆在充斥着噪音和粉尘、飘着各种难闻气味的工厂车间。

论职业发展,只要看看那些高层管理者的履历就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做销售出身的,或者是做过工程师又转去做销售的。单纯从技术岗位一路攀升上去的,少之又少。更何况,做好销售本身就能为“赚大钱”积累资源和人脉,跟人打交道的肯定比跟机器打交道的混得开,这道理都不用多讲。

这不单是我的看法,其他从工程师转岗的人也都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态度——

老艾继续在总公司做着产品专员,虽时不时需要出差,但再也不用过那种“一待就是4个月”的苦日子了,他可以在周二或周三搭乘飞机或高铁来上海,跟销售一起拜访客户、做产品方案,然后在周五赶回去和老婆孩子欢度周末(他已经是两个娃的爹了);

阿盼果然实现了他当初的志向,在小公司做了几年后转岗成了销售,后来据说跳槽去了另一个小公司当了总经理;

而小冲则在做了几年苏州区域销售后转到总公司做了行业拓展专员,后来还荣升上海区域的行业主管;

只有小娄继续过着苦哈哈的日子,由于背负了数额不小的房贷,他也就以出差攒钱还贷款为目标了。再后来,娶妻生子被“套牢”的他,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习惯遇到困难就撤退、遇到不顺就跳槽的我曾不解地问他:“你咋不试试申请内部转岗呢?真不行,就换个公司嘛。”

他则憨憨地一笑:“算啦,你说领导会放我走吗?现在用老产品做的项目越来越少了,上面也让我学点新产品了……会慢慢好起来的。”

就这样,这个老实人继续埋头做工程师,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转岗去做销售或业务拓展的同事,最后连老组长也转岗去做了备件销售经理。

其实,我是真心希望像小娄这样一直坚守的工程师能够受到公司的重视,毕竟,“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再争先恐后地从工程师转去做销售或其它职位,也许就真是工业制造业再次腾飞的时候了。

注:为了篇幅考虑,本文有一定删减,原文查看可至:这十多年,工程师们都在想转岗

作者:文思杰

编辑:唐糖

本文系人间工作室独家约稿,并享有独家版权。如需转载请私信。

投稿给“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单篇3000-12000元的稿酬。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更多信息,移步微信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ID:thelivings)


user avatar   zai-hui-shou-wo-xin-yi-ji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准确的说,现在传统工科行业的工程师已经沦为新时代的农民,没工,因为没有农民工挣得多。

击败传统工科的,并不是IT和金融,因为根本传统工科根本没有资格被IT和金融击败。而是快递和外卖,因为这类行业,让很多没文化的人们,也可以获得和大学毕业的传统工科工程师相同甚至更高的收入。

农民阶层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传统工科行业阶层取代农业,成为了全社会的最底层行业。

从前的农业有多惨,现在的传统工科行业就有多惨;从前的农民有多苦,现在的传统工科行业工程师就有多苦。


user avatar   chen-lian-sha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想打死当年那些说房地产还有三十年黄金期二十年白银期的人 天天期盼中国房价翻几倍 房价再不涨 回国真的不知道做啥好了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yan-tong-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相关话题

  支付宝就「借呗变成信用贷」回应称「正逐步推进品牌隔离工作」,会带来哪些影响?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否会被上海取代? 
  交易一直不敢重仓,导致几年来只是轻微盈利,如何破解? 
  如何看待 2021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18.3%,实现稳健开局? 
  A股几千只股票,怎么选股呢,这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大神有好的方法吗? 
  次贷危机是怎么回事? 
  金融行业为什么都是劝退不劝进? 
  传印度首富有意收购 TikTok 印度业务,能否拯救 TikTok 在印度的命运? 
  不认可技术分析的朋友是靠什么方法交易的?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老人 27 年前存款 1000 元钱,银行承诺 20 万元最后只给 5000 元? 

前一个讨论
如何捕获一种名为程序员的呆萌生物?
下一个讨论
冷战期间 是否有从西方逃到社会主义阵营的人?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