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不是最难演绎,而是目的性极强。
这就好比射箭,其他戏剧形式可能是按照难度不同,设定的靶子距离不同,难一些的,靶子远点,但你只要射中靶子了,就是神箭手。
而喜剧则看来门槛不高,比如放在你十米以外,你似乎是很容易中靶。但它却有个奇怪的规定:中靶不算中,必须得射中靶子当中那个极小极小的红点,你哪怕偏离一点,哪怕只在靶心的0.1cm处,那一律按脱靶论处。
举个例子,同样是情绪的调动,你看《泰坦尼克号》。公认的,宏伟壮丽的爱情史诗。你看到杰克拼死去救罗丝,无论你是为了这个举动而震撼,还是为了爱情而感动,还是为了冰山灾难而惋惜,作品的目的都达到了。最后你都能认为这是一部好戏,触及了你的心灵,至于是什么样的情绪,不重要。调动起来已经是成功。
可喜剧不是。哪怕演员演技再自然,台词功底再好,只要这个梗没有打到笑点上,没让人发笑,那你就是白演了。
更何况,笑点本身比泪点、恐惧点等都难把握——你完全不懂美国文化,可是看到一个美国电影里两人倾心相爱,做出什么让人感动的事,你会理解,会有共情。
你完全不懂日本文化,但你看见日本电影里突然从电视里爬出个长头发女鬼,你也害怕。这也是废话,谁家看到电视里出来个鬼能不怕啊。
可是笑点却不是。地域差异极大,别说是国别之分,就算是细化到各个地区,笑点都很大差异。就算有字幕,南北两地的喜剧接受重合度都很低,因为笑的根源在于文化共情,而非人性共情,除非你学卓别林一样搞默片,没有语言,那接受度要大得多,因为肢体表述替代了文化背景的强需求。
这就造成了喜剧表演的战战兢兢——一不留神,整个戏很容易让人觉得一文不值。因为你不可乐,那在喜剧上就是最大的罪过。至于其他戏剧要求的诸如戏剧结构、叙事风格等等,都可以押后再议。这也是喜剧独特的地方。
因此,喜剧演员需要把握住整个戏的节奏,还要在一个强目的下若无其事的做着自己的表演,这种压力就类似于你父母从小灌输你,“必须考上清华,考复旦都算白生了你,你的人生只有这一条路”。
你说这样的人生难不难。
这也是喜剧演员面对的窘境,尤其是他们还要用一个轻松的姿态,来做这个沉重的事。
现在的人压力越来越大,喜剧短暂的成为了现实生活的“庇护所”,把烦恼都挡在外面,让人们都能在大笑中忘记忧愁,于是带着这样的诉求,大家对喜剧作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喜剧创作的难度也开始逐步提升。
喜剧创作要求内容既要有富有创造力,有对生活细致入微观察的同时还要有趣味,比如《爱人错过》把爱情中双方的不肯低头、别扭纠葛通过作品体现了出来,让观众找到了共鸣;《偶像服务生》和《互联网体检》精准的找到了互联网的特点,戳动了年轻人的神经,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这个杀手不大冷》和《笑吧,皮奥莱维奇!》主线的巧妙设定;《水煮三结义》的结尾神反转等,这些作品的精彩呈现,与演员有创造的演绎、趣味的呈现是息息相关的。
另外,舞台喜剧的篇幅很短,情节很集中,这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往往更高。演员不能浪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要时刻把握“度”,节奏的度、形体的度、台词的度,多了就尴尬,少了就不好笑。如何将这个度把握得得心应手,对喜剧演员来说是十分大的挑战。
最后,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也很重要,有了这个专属标签,你演什么都好笑,演什么观众都能入戏,一个成功的喜剧演员,只要他们站在台上,哪怕什么都不干,也能令人发笑,但是这很难,不是说你演够多少场舞台就能获得的,需要设计、思考和钻研,以及一些机遇。
虽然我演的正剧比较多,但是在演喜剧题材作品的时候,我也会给自己设计一些喜感的元素,角色更丰满,也让观众更能接受角色。不管是严肃作品还是喜剧作品,塑造人物一定要让他有意思,且贴合作品风格。当然,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很想尝试一下纯喜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