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疯狂扩招博士后? 第1页

  

user avatar   ruo-shui-99-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华博士后的增加大约就是近十年的事情。回顾一下,这种增加可以被预见。

十年前有过一篇”博士后质量堪忧“的新闻,大约是博士后大军突起的起点。80后的一批热爱生物的人们(可能多少受到”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影响)在这段时间差不多在读博。博士毕业如果想走向科研岗位,大多需要博士后的过渡性时期,其意义是开始逐渐独立,包括申请经费、独立开发课题、开创自己将来的研究领域等。所以伴随着博士的增加,”博后数目将大规模增加的信号“已然亮起。

那时候国内实验室的研究主力大多还是博士生--有时候被称为“廉价劳动力”--在科研思想、科研习惯、研究进展上经常需要导师的指导与干预,因此培养博士生对于导师而言是一件很耗精力的事情。而博士后作为已经接受完博士训练的人,原则上应该对于如何设计课题、做实验、发文章等轻车熟路,不需要导师过多的指导,因此博士后是很多成熟的国外大学的实验室的研究主力军。对导师而言,实验室拥有成功的博士后,对于课题快速推进、方向扩展与文章积累应该是要优于博士生的。

一直以来国内的多数博士喜欢在海外做博后,拓展视野、接受新的科研理念与培训、也可以趁机积累好文章。近些年国外发表的好文章(只说生物领域)大部分作者列表里都有一到多个中国名字。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任职,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整个行业自顶向下传达出一种“人才过剩”的味道。但是博士还在源源不断的产出,已经建好的实验室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所以挽留住国内的博士势必成为合理决策,这就有了近些年各个地方对于博士后开设的丰厚条件,包括工资、配偶工作、户口、住房等等。在疫情的作用下,出国变难了,更多的博士后回流在国内,希望国内的科研因此实现又一飞跃。

最后再简单评论一下,经常有人嘲笑国外的“千年老博士后”,觉得博士后作为过渡性职位,不应该耗在里面不出来。对于一心想要做独立PI的人来说是的,有了足够的文章、课题、结果以后就应该尽快独立出来。但是大量“千老”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工作的存在合理性。并不是所有喜欢做科研的人都愿意承受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压力:每五年申请两个R01,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全年在申请经费、指导课题、写文章、投文章中度过。做“千老”(当然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类似助理研究员之类的),除了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压力以外,所有对科研的幻想都可以满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读文章、找课题、发文章、写基金、带学生,偶尔做点实验开一开心----反而更加像是纯粹的科研。很多大实验室都会由一到数名助理研究员管理。所谓有得必有失,无论做不做独立教授,只要是自己思考过、认真决定选择的生活,一样过得有意义。

随着国内博士后的增加,独立科研岗位的竞争的愈发激烈,助理研究员的增加也会成为一大趋势。还是那句话,多沟通讨论,希望大家都能够最终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user avatar   si-xi-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花钱打着合作的旗号雇人干活罢了,还能怎么看?


博士生拿着基本工资,干着又累又糟心的活……

博士生毕业了,大多数人自己组待烦了。

导师稍微加点钱,基本上留不住本组毕业的博士,那只能忽悠别的组的。

像极了旅游,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相关话题

  清华会合并首医么? 
  如何看待《北大博士后失联 20 年不与家人联系,母亲病危仍不愿相见》一文?文章真实性如何? 
  如何看待最新的 U.S. News 显示清华大学超越 MIT 居工程类专业第一? 
  为什么清北等优秀大学的优秀学生都不承认自己优秀? 
  北大化学专业(ccme学院)就业如何?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疯狂扩招博士后? 
  为什么北京大学最近总上热搜,是偶然吗? 
  2019年国内高校教职,求职过程结果如何?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赠送的《老人与海》引起部分网友质疑,为什么一本外国名著就要被喷,现在的网络怎么了? 
  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和人大学生吃饭的时候都在聊什么? 

前一个讨论
太原和长春那个适合发展?
下一个讨论
有一个年纪轻轻就评上了副教授的老师有什么特殊体验?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