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在12月15日正式在各大影院公映。今天是这部影片上映的第四天,票房已经超过了3亿。朋友圈里一直有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有热情的赞颂,也有冰冷的批评,网上网下也有一些其他的相关新闻。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的热络已经无可争议。
这是一部讲述70年代末初军队文工团的故事,主人公们充满了那个年代的青春气质,他们向往崇高追求美好,也不免世俗存在缺点,他们试图改变命运,却在战争和时代变换的大潮中被改变,命运的转折令人唏嘘。从第一批观众的反映来看,这是一部走心的电影,无论是演员台词还是道具场景,冯小刚、严歌苓和他们的团队用心还原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感觉感受。
走心是一部优秀电影作品的基础,但《芳华》备受关注更重要的在于它触及了一部不太为人所知的战争。那是离今天中国最近一场战争,持续了十多年之久,整整有一代军人与之休戚相关。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主流媒体在最近十年里不太提及这场战争,但从来没有人敢于否定这场战争对于国家的意义。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看似有些仓促的战争。中国十年动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内部外部问题极为严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大考,有无数理由可能令中国崩溃。我们可能步美军的后尘,在战场被直接击败,然后溃败的情绪蔓延到全国。还可能深陷战争泥潭,经济失去活力,导致国家和人民继续在贫困里挣扎。所幸这一切并未发生,中国收获了所有想要的结果:我们制止了周边安全局势的恶化,令强大对手们越发忌惮;我们振奋了国民士气,凝聚了团结前行的意志;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保证了经济活力激发……中国今天的复兴成就是可以从那个时间节点里找到原因的。
那一代的中国军人无疑是合格的中国军人,他们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残酷的战火和潮湿猫耳洞里,以自己的芳华青春打出了国威军威,《高山下的花环》曾如实描绘了当年他们的精神风貌,“血染的风采”“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也是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的赞誉。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一代中国军人担当起来了那个时代的重任,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业绩将永远铭刻在解放军的炳彪军史之中。
但应该承认,由于大时代的变迁,那一代军人中有一部分个体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芳华》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下,这些个体的述求被放大。很难用一两句话道尽其中的复杂,但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大历史,当国家和民族整体发展了,个体的悲剧才可能会被降到最低。从这一点意义上讲,今天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当年的任何付出和牺牲是有意义。
事实上,那些奉献从来没有被忘却。今年八一期间首批“八一勋章”,这一最高荣誉获得者中就有这场战争的英雄,而十九大后新一届军委班子中有这场战争经历的军委常委也有数位有当年参战的经历,还有更多的那一代军人如今依然在各行各业里担当着重任。他们所有展现出的优秀品质,都将为后来者提供精神上的指引,并激励人们不辱使命、砥砺前行。青春的芳华从来不会逝去,它只是一段段地竞相绽放。
回到电影本身,“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芳华》的故事也是这样。不同的人评价褒贬并不奇怪,但这部电影,确实指引着人们重温了那一代最可爱的人芳华记忆。就凭这一点,它就值得中国电影铭记。
向《芳华》致敬,向那一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以下为原答案————————————————
灯光打开的时候很多人没有立即站起来走,而是静静地坐着,沉浸在回忆芳华之中。
我童年在南疆一座军营里长大的,零星记得那些打着绑腿的士兵,奔腾而去的军车,穿着白大褂的女军营,高高耸立着的毛泽东塑像,还有广播一天到晚放个不停的《再见吧,妈妈》。电影把我童年那些记忆的碎片拼合了起来。我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芳华绽放或者消逝的感觉。
向芳华致敬,向那一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ps协拍部队是我老部队,也是当年打过老山的那支部队。
今天陪老婆购物结束,去看了《芳华》。虽不是影评人,但觉得这片子很有意思,来说两句。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括号内为吐槽,反正各位就看着玩吧。。
1.总的个人评价。
这个片子IMDB给7.4,可以说是非常正确。再往高,应该也拍不出来了,但这当然也不是冯导的错,毕竟片子风格不符合目前展现大国风采的主流政治正确。(你再看《战狼2》)
2.全片的基调。
本片的最大主题,正是目前知乎讨论最热烈的,阶级固化。贵乎一直在讨论最近的社会发展,认为阶级固化越发严重。而冯导则用此片告诉所有人,其实这个社会的阶级一直就没有不固化过。
所以一梯队的军区军长的儿子陈灿和另一个军区军长的女儿郝淑文可以结合,并且在海南拿地(就历史来看,这波海南拿地,大概率是要被坑的。但也可能这批人就是那次危机的始作俑者。);
二梯队的高级知识分子子女穗子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做个稳定的中产。另一个家境优越的上海妹子林丁丁则可以嫁华侨,在80年代就肉身翻墙了(在这里冯导还实力的黑了一下我土澳。。);
第三梯队的木匠儿子刘峰和右派女儿何小萍,则只能相依为命,连孩子都没有。(这还是导演手下留情了)
3.男主角。
男主角黄轩还是不错的,我一直以为是一个流量小鲜肉来着。这次的演绎出乎我意料的好。
刘峰这个角色是一个彻头彻尾比何小萍还要悲剧的角色。自建党以来,一直都有各种口号和荣誉忽悠着老实人,从分田地到造反有理,再从劳动最光荣到我不下岗谁下岗。
刘峰就是第三波的最佳注脚。自己有私欲不敢显露,出身不好所以努力做好事。但这样的一个各种标兵的集合,却依然无法逃脱被战友随意编排的命运。在何小萍受排挤,刘峰挺身而出陪她练舞的那一段。两人在屋里练舞,某忘了名字的男战友(朱克?)站在高台上向除了刘峰何小萍之外的所有其他人编排政委之前说刘峰的话:没有刘峰,你们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臭活(暗指何小萍),谁来干?
所以后来再被邓丽君奶奶的歌实力感召了之后,奋起表白,然后顺利被坑。。。然而被坑也就被坑了,无论之前多么活雷锋,没有背景,还是很容易的被清出了文工团。(这里冯导又用力的黑了一下政工的人,在刘峰闭口不言的情况下,政工领导活灵活现的“启发”了一下刘峰应该怎样猥亵女性。)
但无论如何,刘峰还是质朴而且努力的。在被发配连队后,一个文工团出身的人,居然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副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牛逼的。(保护后勤的副连也是副连!)但负伤退伍后的经历,我相信是被冯导极大的美化了的。说个题外话,对越反击这个题材,在国内很少有影视作品触及。而对越反击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忘了哪个文章里提过,当年越南人广泛运用地雷,我军当时的伤残率可以说是非常的高。),则简直是敏感话题了。冯导这次能轻轻点一下,并且接着郝淑文的嘴骂一句,已经难能可贵了。
4.女主角。
不得不说,冯导选角的眼睛毒啊!看了介绍才知道,苗苗居然是《楚乔传》里的小七。。。(我是被迫陪老婆看的!)居然能差这么多。。。可见一个角色适合演员有多重要。。。(当然导演的调教也是。。)
何小萍这个角色,可以说从头到尾都她塑造的非常完美了。从一开始的渴求被认可,到后来被排挤时的努力支撑,到父亲遗书的感情隐忍,再到后来刘峰离团时的勇敢表达。
尤其是自己也被清出文工团时那经典的一笑,可以说十分传神了。
我看的时候的感觉就是,如果把林丁丁出卖刘峰的剧情变成刘峰出卖何小萍,那么这妥妥的可以无缝衔接《三体》的叶文洁了。
而且我个人认为,何小萍是比刘峰更纯粹的存在。因为她从头到尾的状态衔接得比刘峰更合理,所以人物塑造的也就更丰满。毕竟我认为刘峰在战前和战后的状态差异非常大,虽然从常识上来说,经历了对越反击那样的生死,有这样的差异很正常,但毕竟影片表现得并不太足。
而且我也觉得如前面答主所说,何小萍变成英雄之后反而受刺激傻了的这个情节设计的非常好。毕竟在前面那么多的经历,尤其高原那场戏她亲历了政委是如何给她戴高帽如何造神之后,对于这种廉价的荣誉应该看得更透了。所以反而精神失常了。
而病服的那场舞,其实是一种点题。对于何小萍而言,之前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就是舞蹈和刘峰。而那场舞,是两者共同的结晶。那正是何小萍被朱克羞辱而刘峰出来救场的那场舞。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场舞可以作为她病情治愈的象征了。
5.女配角。
这部分其实很像校园戏了,女寝的关系在哪儿都复杂。所谓4个人有4个微信群。
萧穗子作为叙述人,基本上也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各种军区妹子面前,自保还行,为何小萍鸣不平什么的就实在是苛求了。改开后,借着自家良好的教育底子和个人才华,当个畅销书作家,可以说比较真实了。
郝淑文作为军区子弟,一直十分在意别人的家庭背景。一旦得知陈灿也是军长子弟,瞬间就和他好了。这里要提一句,结合陈灿和萧穗子的几次互动,我个人认为陈灿应该是喜欢萧穗子的,或者至少是不喜欢郝淑文的。他俩的结合更多的应该还是家长间的意思,这个在末尾萧郝二人的对话中也有体现。
林丁丁大概是最被诟病的一个吧。所作所为按当今标准,妥妥的绿茶婊。从郝淑文安慰她的话中看,文工团期间她就至少是周旋在三个男人之间的。文工团解散后,还能火速找到澳洲搬运工直接出国。这能力不是盖的!而且不知冯导是不是要开地图炮,这么一个爱慕虚荣的薄情女子居然安排是个上海人。。。em。。。。(这可不是我说的!)后期更是黑出了翔,来到澳洲之后居然胖到了假手都不愿意摸的程度!这是什么鬼!(看来澳洲确实胖人啊!低头看了下自己的肚腩。。。。)
6.男配没什么好聊的了。。。毕竟文工团,女生的主场。男配都十分的脸谱化,推动剧情而已了。。。不过赵立新同志的政委还是要给好评的!真的是演什么都好的老戏骨!
7.总结
刚看完的时候,觉得这是另一个版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只不过场景从留守的军区大院儿,搬到了文工团。但主要角色大家也看到了,还是那些首长的子女们,而且也是那么多的儿女情长。所以觉得这又是一个既定了立场的屁股电影。毕竟冯导也是老北京那一帮儿的。
而且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是太美化了,比如作为军事单位的文工团,在文革期间居然氛围如此轻松自在(也许文革末期好些?);再比如,在75-80年期间的男女关系居然可以如此开放。(也许首长家的子女们一直就是这么爽朗?)。
但是后来看了一个前排的答案,我被点醒了。那就是,冯导很多地方都在说反话,而萧穗子的旁白也是用来误导观众的。。。
再退一步说,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能够还有魄力拍这种明显不叫座的电影的导演,估计也就是业已成名的这几位了。为了情怀。。。(据说冯导有极深的文工团情节?)
更不要说还涉及了极其少见的对越反击战题材。虽然可能真正经历过的那代人看起来还是不够真实。但对于年青一代来说,能够有这样一部电影,稍微了解一下父母当年的经历,也算是极好的了。
最后,我百度了一下,我国退伍伤残老兵的现状确实很堪忧啊。。。
吐槽在先:
我的一位书评家朋友总结道,《芳华》的故事能在严歌苓其他一些作品里面找到它的影子:1. 那些年我们飞扬跋扈的混乱青春; 2. 一个疼痛过后洞悉世事的我(回想着他们应该是怎么想的);3. 被我们欺凌过的弱者们;4. 其实我也被欺凌过,但我憋着不说。
称赞在后:
《芳华》大的故事框架,不可能不成功,因为他是每一代人的故事。往前推几年,有下乡,插队;往后推几年,还有大学宿舍。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不管以什么形式拧在一起的集体,往往都会将这些背景各异的人们生拉硬拽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冲突。
每一代人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这种冲突,高干子弟和右派子女,农民的儿子和富二代,凤凰男和北京土著。人都有党同伐异抱团取暖的心理,而集体生活正为这种对立提供了一个舞台。
在很多青春片里面,都有这种矛盾背景,但在表现上,多少还是略显声嘶力竭了一些。《芳华》虽然也有用力过猛的地方,有刻意为之的巧合,但胜就胜在表现冲突的方式有所不同 -- 没有大段的大喊大叫,而是一种决绝的离开。不管是刘峰还是何小萍,冯小刚并没有在描写冲突方面着墨过多,而是直接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战斗的结局,用离开时内心的断壁残垣,来无声诉说战斗的激烈。在这场战斗中,冯小刚对于施暴者和受害者都给予了足够的温情,似乎是在提醒我们,这不是因为他们,是因为这个时代。
而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时代。从毛主席画像,到可口可乐广告和刘晓庆的海报,有人的地方始终会有江湖,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也不会停止。
电影没有交代每个人物最终的结局,所给出的解释是不希望让我们看到他们老去,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不想再一次提醒每个人,生活可以有多残酷。
完全不明白,凭黄轩(刘峰)的脸,别说右手截肢,就算双手双脚截肢,都有一大批颜粉愿意为他生猴子吧?怎么最后混得这么惨,老婆还跟长途司机跑了。
完全不明白,凭萧穗子的身段和颜值,别说军区司令的儿子,就算是军区司令也要多看她两眼。哪会明里暗里追陈灿这么久,最后还没表白,就被室友抢了陈灿。
完全不明白,何小萍这么萌的女孩子,怎么会让伴舞的男生嫌弃她味儿大。这姑娘如果梳个双马尾,头发一甩,别说汗味大,就算爱吃黄豆不停放屁,男生也甘之如饴吧?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如果片子所有角色长相丑一个等级,片子的叙事是否会更合理,善恶也变得没那么绝对?
何小萍长得再平凡些,甚至丑些,一个女生,浑身味道大,是不是第一印象就差?
不经同意拿别人军装,事后被问不承认,是不是不诚实?
何小萍又因从小得不到爱,谨小慎微,阶级上还被室友压一头,整个人就会变得细琐不自信,没意思。
这确实是容易被霸凌的特征。
萧穗子长得再平凡些,是不是就不容易引起陈灿注意?
每个团体里总有一两个女生特别漂亮,比如林丁丁;也有一两个女生是丑角,男生攻讦的对象,比如何小萍。
其他的,都是萧穗子。
平淡的女生,是很难引起别人注意的。
想起来,你会觉得她人好,她仗义,她温柔。除了她漂亮。
但……她漂亮比什么都更引人注目吧?
刘峰长得再平凡些,林丁丁不爱他是不是会变得合理。
一个努力上进 但是不算特别帅的好人。
怎么都觉得是绿茶奶茶们的备胎上选。
翻翻知乎,就会知道绿茶对待好人的态度:你买单,你逗乐,你送礼……你手往哪放?想耍流氓?
除了不能有身体接触,其他所有好全盘接受。
如果刘峰真是黄轩的脸,也就没华侨什么事了。
所以这片子看下来,觉得还可以,就是没代入感。
选角选得颜值太高。
主角们一边美着帅着,一边痛苦于 情不可得。
我这等颜,应该只能洗洗睡了。
心痛。
---
难道评论区没看出来,我只是在一本正经地开玩笑吗?
电影为了突出角色的悲剧色彩,会刻意放大角色的美,这种美在被破坏的过程中,让你觉得更难以接受。
然而不公平的生活经历在现实中也有,因为人物不够美好,现实忽视了他们,甚至很多人无意中成了围观者或者欺凌者。
比如学生时代那些学习差,长得胖,不好看,不合群。
这种现实中的霸凌,也许更值得警醒。
原著在逻辑上比电影更客观。
在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军长的女儿,右派的女儿,臭老九的女儿,木匠的儿子,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共同扎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军区副司令的儿子下车先拉了臭老九女儿的手,给臭老九的女儿送西红柿,但火红褪去后,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和军长的女儿才是门当户对。哪怕臭老九的女儿更令我心动。
军区副司令的儿子最早弄来了收音机和邓丽君的磁带,军长的女儿最早接触了凸显翘臀的牛仔。
谁还会稀罕那个会做沙发修手表的木匠的老实儿子呢?
多年以后,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在三亚拿地,海天盛筵,木匠的儿子在海口打工,华龙挂面。
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和军长的女儿,实际两地分居,但他们的儿子每个月都有最新的玩具。
而木匠的儿子,没有儿子。
那一堆证书、奖状,似乎是木匠儿子好人的证明,而好人是可以称赞,但绝不是值得效仿的。
好人布尔什维克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摸了一把小布尔乔维亚。
军长的女儿,或因出身的环境,或因私人的友谊,还可以为了残疾的战斗英雄义愤填膺,而大概率她的儿子只会觉得这个残疾的老头是低端人口。
冯导已经留了许多的温情。
多年以后,木匠的儿子,残疾的战斗英雄依然五官俊朗,还可以和右派的女儿互相有个依靠。
而实际生活中,很可能只是独自终老,成为一个胡子拉渣满身污垢的酗酒准流浪汉。
所以,你以为我想跟你说,那个火红的年代就可以人人平等,社会大同了吗?
不是。
军长的女儿依然可以说出“红色江山都是我爹打下的,泼你点水怎么啦?”,可以说“我是靶场泡大的,打过的子弹比你吃过的馒头都多。”
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可以早早得到消息,知道军师一级的文工团会被裁撤。
来自上海的女孩可以有在亨得利保养的高档手表,见识过军区首长家的沙发。
臭老九的女儿,可以等到父亲的平反信,喜极而泣。
右派的女儿,等来的就是生父的遗言。
那个干了一辈子的文工团女老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国家会解散文工团的,正如国家不会让房价下跌一样。
我并不想再重复好人无好报一般的话语,只是,我们能有幸在这个时代登场,依靠的就是我们祖辈在复杂社会中的一辈又一辈的存活。
社会变了又变,史书写了一本又一本,而人性两个字,却基本没有什么改动。
有时候我在想,同样是东方文明,中国和日本还真是相似。
日本的火红愤青岁月,到处进行殖民战争,搞皇化建设。
我们的火红愤青岁月,在祖国大江南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输出共运。
这时期,虽然尊卑有序,但是所谓权贵子弟依然要在一线进行开垦。
结束了中二以后。
日本的蓬勃岁月,是二战结束后的高速发展,借着朝鲜战争等的春风,经济飞速发展。
我们的蓬勃岁月,是冷战中后期的改革开放,借着共同对抗苏联的目标,经济飞速发展。
这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同时社会阶层开始分化,权贵子弟不会再在一线和基层同吃住。
日本的萧条岁月,实质始自八五年的广场协议,日元升值,资产泡沫积累,金融畸形发展,人口老龄化突增。最终泡沫破裂,失去了二十年,昭和男儿不再,平成废宅独爱舰娘。
我们的……不会的,我们在新时代,我们有新常态,我们有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我们可以给世界经济开药方。
只是,好像多了些佛性。
(之前答案因为政治敏感被关小黑屋了,现在终于把我放出来了…)
1.
先说点题外话。京派导演和海派导演拍起怀旧题材,感觉截然不同。京圈男子第一天团成员赵宝刚、冯小刚、葛优、王朔、姜文几乎一水50后,大院子弟出身,王朔出生于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姜文的父亲是一位部队干部,葛优是北影厂大院员工亲属,背景最次是胡同长大的冯小刚。
这拨人一旦拍电影缅怀起青春,基本上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激情燃烧的调调,主人公多半都少不了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泡妞)的情节,青春的躁动下,不管多火热的恨,都能变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火热的爱。
海派或港派导演拍起怀旧,大多会继承张爱玲或李碧华笔下的文学传统——木制旧阁楼里吴侬软语在麻将桌边闲话家常;萨克斯管悠缓的音调弥漫在酒吧;蜡烛的火苗在柔光镜中诱人地摇曳;霓虹灯下女人的高跟鞋在弄堂里一深一浅。男女主角也许是久未谋面的老情人,也许是不同阵营中的对手,也许是拆白党钩住了有钱的少妇,他们的爱情和身边人的友情交织,最终总会谱成才子佳人的一出孽债或一首恋曲。
2.
在《芳华》这部电影里,没有肆意汪洋,没有冯式幽默,我看到了冯小刚不同于以往京派导演的细腻和克制,以及他对上个世纪文工团的着迷和情怀。
在那个禁欲的七零时代,“流氓”一词在中国有着过于广泛的外延,社会也并没有什么载体让人们去寄托和消解他们对美和性的渴望,甚至你只要看过小说《少女之心》,就会以流氓入罪。那时候人们能看到的美丽女性,只是杨丽坤这样的零星的几个女演员或者是样板戏里“杨春霞”这样的刻板角色。于是文工团里身着制服的妙龄文艺工作者,成为了全体人民审美乃至幻想的对象。年轻时的冯小刚或许也对某个舞团里的姑娘深深着迷,而这部电影,就是他给当年的自己最好的礼物。
影片开头那场集体舞,激扬的曲目,流畅的脖颈,舒展的手臂,弓起的脚背,汗津津的身体。练功制服包裹的年轻人们,总有一种摄人的魅力,因为蓬勃的肉体和代表社会规范禁锢的制服间形成了不可内化的矛盾。初来乍到的何小萍把辫子含在嘴里,对着上级说:老师,我还能做一个空翻。全场爆笑,那是他们芳华的开始。
(刘峰)
刘峰是所有人芳华岁月里不可或缺的底色。小说里文工团的故事背景是一座红楼,在当中的大大小小48个房间里,刘峰补过墙壁和天花板、堵过耗子洞、钉过门鼻儿,也拆换过的被白蚁蛀烂的地板条。连女兵澡堂里的挂衣架歪了,刘峰都会被请进去敲打。他心灵手巧,木匠、铁匠和电工都能做,于是这个信奉“平凡的伟大”的雷锋精神、自认为不重要的人,慢慢地用无数不重要的事凑成了重要。电影里节选了他帮集体上街抓猪、每次出门开会都帮团里人捎带包裹、给战友做新婚沙发、把去军校进修的名额让给别人、在何小萍被舞伴嫌弃时主动站出来帮忙托举这几件事来表达他的无私。
可以说影片的前半段都在慢慢把刘峰架上神坛,他因为奉献精神获得的每一项荣誉、每一个标兵,都是对他人性的阉割和情欲的剥离。一个神,应该是正气高悬、无私渡人的,怎么可以去爱人呢?所以在电影里的那一夜,他听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后思绪满怀抱住林丁丁告白的那一夜,他从神坛上啪的一声,掉下来了。
小说里写道:太好的人,让人产生不了认同感。人得有点儿人性,之所以为人,总得有点儿人的臭德性。刘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他的好让其他人变得心理阴暗,都在潜意识里期许他露出一点人性的马脚。我们在心的暗流里,也许从来没有相信过那个好人刘峰是真实的。所以我能理解当这么一个神化的角色突然变成凡人肉胎,对林丁丁诉说自己的情欲时,林丁丁会感到恶心、害怕、惊悚。
后来他被下放到伐木连,在炮火中丢掉一只手臂。在那个长达六分钟的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里,我没有看到胜利和高潮,只看到牺牲和寂寥,甚至当刘峰浑身是血守在战车前时,他还在幻想自己的死去或许能成为林丁丁口中的赞歌。
他是真正纯粹的无产阶级,看到发胖后的林丁丁照片的那一刻也只是微微一笑,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有怨恨过谁,也不曾想过给自己留后路。那些血肉模糊的过往没能让他掉一滴眼泪,在战后他去医院看望精神失常的何小萍,却别过身低下头一滴泪划过鼻尖,也许这就是革命版的“不为生活皱眉头,只为爱你而低头”。
(何小萍)
一个倔强、善良而孤独的人,从未被善待,所以更能识别善良。小说里叫何小曼,其父因为右派的身份被老婆嫌弃,因而“自绝于人民”,母亲改嫁,她成为继父家中的拖油瓶,从小不受待见,原文的描述是“少了小曼,这个家庭就完满了”。
电影里的第一幕是她满怀希望地走进部队,走进文工团,可惜她依然与火热的生活格格不入,遭到众人的排挤,甚至在排练厅受到被男舞伴拒绝的羞辱,刘峰是她在黑暗岁月里的唯一亮色。卓玛本是舞蹈A角,临时受伤后领导让小萍顶上,小萍装病,实际上是在为遭到下放的刘峰报复这个只有纪律没有人情的集体。
电影里她在野战医院当护士时和受伤的士兵聊天,说道自己暗恋的刘峰“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我配不上他”时极为催泪,战争结束后她成为英雄,却因为接受不了太多的赞誉而发疯,因为一生都没有人给过她尊重,突如其来的太多的尊重反而把她给毁了。
在观看文工团最后一次演出时,她的身体就着旋律在室外草坪缓缓起舞,我这才迟钝地发现,影片的第一主题并非是要歌颂什么青春,而更多地是替那一辈平凡的人抒发委屈,抚慰他们那卑微又薄如蝉翼的自尊,那近在眼前又无法言说的爱,让他们与自己和解。
部分影评人认为小萍对集体绝望,越战归来成了英雄又疯癫的情节本来可以更出彩,电影中用ppt画外音的方式呈现不太妥,但冯小刚的匠心体现在 他并没有在后面的情节中展开描述何小萍是如何病好的,因为那段草坪上的独舞已经说明了一切。
(萧穗子)
她是影片的第一讲述人,表述了关于那段岁月的所有反思和忏悔,平凡而略有内秀,但又随波逐流。随波逐流表现在她明明不忍何小萍因为内衣事件被众人为难,却又不当面阻止,只能当事后诸葛亮;也表现在她是唯一一个在文工团解散一事已成定局后一直走不出的人:为什么你们都要走?
当她最终决定在散伙饭一夜将长久的忍耐换为一封告白情书的时候,却被郝淑雯意外告知“我与陈灿好了”,于是她大半夜在皮卡车上把那封塞在男方小号盒里的情书偷偷拿出来,在风中撕碎。多年之后在海口与郝淑雯重合,她还是会不留痕迹地打听一下陈灿。那从未有人知晓的暗恋、单恋、失恋,都是她独自消化的委屈,无声息蒸腾在岁月里。在片中,她也是宿舍里唯一对何小萍抱有同情的人。
正如我一个朋友所言,”很多人的一生,最后都会活成萧穗子那样,有1%的灿烂,99%的平凡,和一个刚好的人度过一生,见过很多悲剧喜剧,不过在时代洪流里,只能当一个旁观的蝼蚁而已。” (credit to
@啊邦同学)
(林丁丁)
在电影中她是刘峰的白月光也是朱砂痣,一生难忘,哪怕她几乎毁了他的一生。
一开始不明白刘峰为什对她死心塌地,演员一出场我就知道,就是她了。一张酷似山口百惠的脸,去前线慰问士兵唱歌时,两个梨涡涌出来,把革命艰辛都唱出了甘之如饴的蜂蜜味。那个年代多苦啊,有谁不喜欢甜呢。
她时髦,收藏名牌表(电影里刘峰在餐桌前递给一只他为她修的表);看到萧穗子掏出金项链为陈灿做牙托时拉着穗子谈首饰;在郝淑雯拿出自己妈妈在广州买的港货牛仔裤时她露出羡慕的眼神。
她善于撒娇,对异性的爱慕佯装不知却又充分利用,同时并不注重纪律,在临上台前还和摄影干事在角落里腻腻歪歪吃橘子罐头。她对集体主义有过留恋,散伙饭上眼泪一滴不少,但她也早就找了男人接盘准备出国,为自己的今后做好了打算。在那个人们的思想还被禁锢阶级斗争作风遗留的年代,林丁丁就是蛰伏在社会主义红旗下的资产阶级的娇花。
很多人把她形容为有心计的绿茶婊,实际上在电影里第一次何小萍偷她军装去拍照时,众人要对上级举报,是林丁丁拦住了:算了,再给她一次机会。可见她也有善良的一面(评论里也有人指出,可能是因为林丁丁怕她和干事亲热的事被何小萍抖出去,才决定放何小萍一码)。
还有一个细节是,当她坐上刘峰为战友做的沙发时,她说道:我以为沙发只有在锦江宾馆和军区首长家才有呢。对于富裕的特权人士,能拥有什么东西,她太掂量得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峰这样纯粹的“无产阶级”最终跟她走不到一起。
综上,她就是一般人,她代表的平庸的利己主义者在每个时代都会有。
很多观众觉得刘峰抱住林丁丁表白的情节太过唐突,但其实影片中刘峰给林丁丁送面条、帮林丁丁挑脚上的水泡、被林丁丁室友打趣“你是想知道我们这周末干吗,还是只想知道丁丁干吗”的情节,都已经充分铺垫了刘峰对林丁丁的情愫。
(郝淑雯)
影片里有一个郝淑雯的细节我很喜欢。她是舍长,高干子弟,小说里对她的描写是“丰满女兵,一米六九,还没碰到她就能感到她青春体温的冲击波;空军首长的女儿,父亲手下一个师的高射炮兵。”在电影里她带头欺负起何小萍也是毫不手软。也只有她,这样一个具有侵略性、对自己的优越感毫不掩饰的人,敢在刘峰对林丁丁“流氓”之后对着哭哭啼啼的林丁丁说:“医生啊干事啊那些人都能抱你,为什么偏偏刘峰不能抱?”一下子揭了林丁丁的画皮。
在小说里郝淑雯因为嫉妒萧穗子跟男兵搞暧昧,就把萧的男对象给睡了。电影里因为时长有限,也为了避免制造矛盾而故意架设的痕迹,冯导把非常英明地把这部分“抢闺蜜男人”的小时代剧情给省略了,她最终与同是高干子弟的陈灿走到了一起。
结尾她聊起自己那位经常奔波不着家的丈夫,这充分暗示了单纯因为资源财力匹配、阶级属性相符而结合的两个人,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3.
当然,影片偶尔也会有一点用力过猛的地方。文工团散伙饭那一段,如果众人能沉默片刻,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唱,慢慢酝酿情绪直到巅峰再小爆发,效果会更好,否则情绪抒发太多就成了挥发。以及刘峰在派出所要车遭警察推打时,郝淑雯骂的那一句粗话。如果郝接假手的动作和骂人语气能更自然一点就好了,不过这句粗话本身并不突兀,郝一直是个对自己的情绪不加掩饰的人。
片子的结尾是老去的箫穗子描绘一场重聚,告诉观众“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他们都芳华已逝,刘峰和何小萍从未结婚,但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这段留白给我们以遐想的空间,善良的人终究还是得到了世间的温柔以待,让人欣慰。人最温柔的时刻,大概就是欲望极低且知足的时刻吧。
整部电影为我们呈现了文工团禁欲的男女氛围和和紧张的越战场面,其中刘峰和何小萍是纯粹的无产者,最后两人走到一起相伴一生;林丁丁是走资投机者,觅得良机后早早肉身翻墙;萧穗子理念中立,在90年代改革开放后借着市场经济的东风出书,当作家,更像一个邓公式的改良派的无产者;而陈灿和郝淑雯无疑是无产里的既得利益者,虽然可能会时常对外号称自己“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
也许有人会觉得影片中的情节与氛围跟现在差别好大,但我觉得其实没什么差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活法,而这命运和活法,也许是大同小异的。
时代的推拿和锤煽,每一代中国人都要经历一次,50年代的土改大跃进,60年代的上山下乡,70年代的文革余波,80年代的自由思潮,90年代的清退下岗,新世纪的房价高涨,前些日子的北京zhe die,甚至这两天在疯传的90后已经出家。
电影中那个断掉一只手臂的战争英雄领不到救济、东奔西跑混生活、遭体制欺凌赎不回车,又何尝不是冯小刚为他们那代人发出的呐喊?作为看客的我们隐隐作疼,因为那忧伤,那欢快,那卑劣,那崇高,不仅是片中人的,也是我们自己的。
最后还是想表扬一下冯导的选角,的确每一张都是可以被牢牢记住的青春的面庞。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续航好,牌照好,,那还有第二个选择吗?
请看!
优势:
劣势:
其他:
售价:请点击下方卡片查看最新售价。
续航高√
拍照好√
冲!!!
618知乎好物会场,你想看的剁手攻略这里全都有。更有知乎×京东专属京享红包,每天三次抽万元无门槛红包。
领取攻略:点击上方连接后即跳转到领取界面,点击“抢”字即可领取。
领取完后再返回本文章,可以再点击一次再抽取一次红包。
如此反复每日可抽取三次,最高得18618元红包!
【以下内容仅为配合知乎引用规范固定格式。普通读者可无视】
原作者:「以上所有手机配置参数,均来源于各手机官网。」
【所有其他内容均为本人<松果煲粥>原创】
参考链接:
【小米手机官网】[1]
【华为手机官网】[2]
【荣耀手机官网】[3]
【vivo手机官网】[4]
【oppo手机官网】[5]
【一加手机官网】[6]
【魅族手机官网】[7]
【IQOO手机官网】[8]
【realme手机官网】[9]
【努比亚手机官网】[10]
【黑鲨手机官网】[11]
【中兴手机官网】[12]
【锤子手机官网】[13]
【苹果手机官网】[14]
【三星手机官网】[15]
【索尼手机官网】[16]
【联想手机官网】[17]
【诺基亚手机官网】[18]
【LG手机官网】[19]
【HTC手机官网】[20]
【摩托罗拉官网】[21]
分清楚责任
一件事情如果做错了,会找到责任人,责任人很重要,不要帮人背锅。当然,也不要随便推锅。如果有人推锅给你,一定要怼回去,用邮件怼。
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自己负责的事情做砸了,不要慌,也不要推锅。要分析一下root cause,找个solution出来,即使这个solution你自己搞不定,这个步骤也要做。尽量从工作流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
不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别人
除非老大正式的让你去协助别人(邮件为证),否则不要帮别人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帮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背锅的开始。
一切以邮件为准,不要口头协议
如果是口头确定过的东西,写个邮件发出来,抄收给所有相关的人,特别是相关的老大。并且,找他们要comments。这是以后避免背锅的最重要步骤。
这些不仅仅针对印度同事,而是针对所有同事。
三大原因,第一个是地位。姚明和林书豪在NBA的地位不一样。
姚明进NBA的时候,抛开状元的身份,所有人都知道斯特恩是把姚明当成中国版jumpman一样捧,给了未来NBA符号式球星的定位。给最一流的资源,那时候火箭是个小弱队,进不了季后赛的,一个赛季下来全美直播都没几场。结果姚明来了年年雷打不动上圣诞大战,奥尼尔科比那时作为联盟头牌,死敌那么多,圣诞大战全都让给姚明火箭来打。一直到奥尼尔东游去了热火,奥尼尔圣诞大战的对手才换成科比。当时乔丹马上第三次退役,科比本来被捧为接班人,结果出了鹰郡事件,卡特希尔都连年重伤,詹姆斯韦德这批人还未成熟起来,NBA急缺立得住的偶像,斯特恩为了保住NBA的品牌力广撒网,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联盟的logo式人物是谁。那时候全明星网络票选,中国网民多,姚明新秀赛季就上首发,第二年直接当票王,挤掉奥尼尔,咋没像现在一样改制度,网络票选只占一半。
姚明进了NBA是这个地位,所有球员都看得见,场上场下小动作放一边,谁敢种族歧视?无意间蹦出几个涉嫌歧视的词,全都赶紧道歉。第一个赛季穆大叔场上直接一肘子怼姚明喉咙上,给姚明怼晕了,场下敢蹦一个辱华的词儿来不?
林书豪就是个落选秀,十天合同一签的临时工,地位和姚明根本比不了。
第二是国籍,对于美国球员球迷来说,姚明是中国人,是代表中国男篮打球的,跟美国没啥关系,是带着庞大球迷群体来送资源的人。而林书豪是美国人,土生土长的美国篮球人,也曾经入选过美国篮球集训队,是跟大家一起抢资源的自己人。美国球员,球迷,媒体等会更在意,对他批评得也会更直白,更苛刻,更不留情面。日本韩国啥艺人来个出轨有了小三啥的,who care?但咱本国文小哥吴大叔来个出轨小三的事儿,微博服务器都扛不住,会爆。
第三就是心理因素,反差。你可以忍受空降来的学霸一直比自己成绩好,但是如果哪天有个学渣考得比你好,你就会很不爽。姚明就是那个空降来的学霸。来的时候就是状元秀,几乎联盟第一身高,比奥尼尔都高一块儿,新秀赛季就打上主力,场均十多分,后面常年前三名的命中率,在那个内线为王的年代,谁站在场上只要不瞎都看得出来姚明不太好对付。
但林书豪就是那个逆袭的学渣。从前几年大家都不放在眼里的落选秀,到哪支球队都是被裁,突然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和话题性,甚至打上了无数球员梦寐以求的主力,很多人心里不舒服。就连我作为林书豪球迷,看到丁威迪打出来了,我心里其实也是不爽的。
林书豪遭到歧视和其他不公正待遇的原因有很多,但和姚明相比,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以上三个。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