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艺术圈是否被一群骗子在把持,他们根本没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坏的能力?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你的问题,其实也可以有一个反问:很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就已经拥有足够的地位和财富,这是不是说明艺术圈根本没有问题呢?

从人类的艺术史来看,一些艺术家生前名气比较小、死后名气很大的情况的确是有,但大多数著名的艺术家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就已经获得了同时代人的承认。这就好比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发给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托尔斯泰这些作家的确是一种遗憾,但整体上说,诺贝尔文学奖还是能够代表各个时代文学艺术的一流水平的。

在艺术史上,那些死后才获得价值承认的艺术家通常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对于美术圈我不是很了解,但就文学界来说,张爱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1940年代的张爱玲虽然有些名气,但名气并没有那么大,也未进入过主流文学圈的视野。后来,是因为夏志清等人的研究,才让张爱玲在评论界获得了比较高的位置。而到了90年代,随着张爱玲的去世,她的书又重新火热起来。

张爱玲的书之所以在当年评价不高,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张爱玲的作品与家国大义无涉,不符合当时救亡图存和开启民智的主流要求;其二,则是张爱玲更擅长于表现在上海这类大都市女性的心理状态,而在当时能理解和接受这类人的读者群并不多,所以张爱玲在当时的知名度虽然高,却仅限于上海、北平等几个大城市。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继续加速,许多城市女性有了“小资”的资本。她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开始渐渐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相契合,张爱玲热也就自然而然了。这个时候,张爱玲获得了远高于她在40年代时所能获得的名气。

但与张爱玲相比,鲁迅则是另一种情况。鲁迅在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鲁迅作品也早早进入了学者研究的视野。如果说当时的张爱玲知名度仅限于大城市的话,那么鲁迅的作品则可以说是基本上是个进步青年,都至少听过或者读过鲁迅的作品。就凭当时的艺术圈能够把鲁迅的作品给识别出来,你也不能说艺术圈子就是被一群骗子把持的。

总的来说,艺术史总会留下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但缺憾永远都只是少数。在时间的检验之下,那些被忽视的或者被遗忘的可能会重新显现,那些名噪一时的也许会销声匿迹。但在大的方向上,蒙尘的人和作品并不会成为主流。


user avatar   yu-ting-4-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梵高27岁开始学画画,37岁自杀身亡。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只卖出去一副画,还是他的弟弟帮忙卖的。

毕加索十五岁开始学画,九十一岁过世,累积的财富惊人,身后遗产几十亿美元。

无论你喜欢哪一位画家,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比较希望过毕加索这样的人生。

这两位画家处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欧洲,英国已经完成工业化,法国刚推翻君主制正在追赶工业化。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狂潮已经从欧洲席卷到亚洲,学了一千年中国的日本换了老师,学起了西方搞明治维新,最后加入了西方的掠夺战队。彼时的清朝正在不断割地赔款。但是在那个时期,欧洲的艺术馆收藏的油画作品已经超过15000000幅,每个人的家里都有油画。

聪明人都会拿起小手点击赞同~

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也极可能默默消失。

后来,梵高之所以名声大噪,广为人知,是因为当年梵高的弟媳妇发现梵高写给她丈夫,也就是梵高弟弟的信,因此邀请媒体传播信里提到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件事,梵高的作品恐怕就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

也就是说梵高的名声是靠别人传播出去的,相反,毕加索的名声是靠自己主动传播出去的。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他刚来法国巴黎艺术圈时完全没有名气,一幅画也卖不出去。

毕加索想到了一个办法,他雇了几个大学生每天到巴黎画店里绕来绕去,离开画店之前故意问老板:有没有毕加索的画?

没有,谁是毕加索?

哪能买到毕加索的画?

又是毕加索,不知道。

毕加索来巴黎了嘛?

我不知道,毕加索到底是谁啊?

最后,轮到画店老板到处询问:“哪里能买到毕加索的画?我要进一些来卖?”

没多久毕加索就变成画店老板最熟悉也最陌生的画家,待时机成熟了,毕加索这才带着自己的画作,出现在巴黎各大画店,这时,画店老板已经对毕加索的作品饥不择食了。因此,毕加索卖出去多幅画作,一战成名。

成名后的毕加索每次去买东西时,都不付现金,而是签名,开支票。作为一个知名的画家给你的签名你会怎么做呢?肯定是摆在店里炫耀,这是毕加索来过的店。最后,是谁为谁做了宣传?

毕加索还有许多为自己宣传的技巧,比如在社交方面,他和画商合作,合作的方式是他亲自为画商画肖像,画作能够被画商永久保存。

或者利用画商之间的信息差,展开心里竞争,来抬高他作品的售价。

人们购买画作时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品牌效应,这就是像《三十而已》里的阔太,花钱也要买莫奈的赝品,而不是买不出名画家的真品。其次就是买故事,好比当年人们买苹果手机,除了苹果手机真的好以外,更多的是冲着乔布斯本人的故事去的。就像人们喜欢梵高,除了他的作品独树一帜以外,更多的是喜欢梵高本人的故事。

毕加索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在做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样的人。”

在印象派出现以前,整个欧洲的油画作品色调基本上是褐色的。所以当时的欧洲人并不喜欢莫奈的作品,大量媒体把莫奈的《日出印象》刊登在报纸上批评他,说这个人根本就不会画画。

但是翻阅莫奈的之前的作品,他是完全能画出结构分明,造型严谨,轮廓线清晰的作品的。只是他在此之上做出了创新。试想所有人都在画同一种类型的画,怎么才能保证自己的作品在千万幅画中脱颖而出呢?很难,只有创新。

同理后来的艺术家们在不断搞创新,否定艺术的具体形式,比如马蒂斯的野兽派,蒙德里安的抽象派,蒙克的表现主义等等。

那些看似夸张的画风是画家们自己在能够画好具像画的基础上做的革新。

有些流量明星也很火,每天堵在你的眼球上,你依然清楚对方是一个流量明星,你也没有感觉对方演技很好,对吗?

一个艺术家是否会营销是一回事,作品好坏是另外一回事。

150年前,印象派大师马奈的作品都没资格上沙龙展,沙龙评委是一群王室成员和学院派大师。艺术文化和政治分的开吗?与沙龙展对立的最狠的人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后来当欧洲艺术走向美国、日本、中国、俄国等国家,这些人更加喜欢米勒这种印象派。等到法国人意识到印象派的重要性时,米勒的《晚祷》已经被美国人买走了,后来又被法国人花高价买了回来。在如今印象派所在展示大厅旁边,原来的学院派根本没资格和印象派摆在一起。

政治和文化分不开。

在大革命以前,人们画的内容是宗教题材,如耶稣、贵族、维纳斯。在革命完成以后进入工业化时代,反映平民生活的画家逐渐出现,比如老彼得·勃鲁盖尔。在现实主义达到了顶峰以后,出现了杜尚为代表的达达主义。他们主张否定一切,打到一切,又叫做虚无主义。

每场艺术形式的革新背后总有一场政治上的新阶级推翻旧阶级的运动。在21世纪相对和平的年代。一个对革命没什么概念的人,同时刷到杜尚的《泉》和安格尔的《泉》,你难保不会有“艺术圈莫不是涌进了骗子?”的想法。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板上钉钉的院士评定,都能闹成这样,何况艺术?体育够纯粹了吧,兴奋剂笑了。


user avatar   hei-men-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艺术”是人类的怪癖。

有个著名的“福克斯博士效应”指出: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

显而易见,艺术圈就是“福克斯博士效应”的重灾区。

评论一件作品的艺术性,早已经不再谈作品本身的内容,而是谈主观看出的含义。

比如达·芬奇——蒙娜丽莎。

作品内容就是一个普通的雌性人类。

但人们主观看出的含义却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这就是典型的“福克斯博士效应”,人类的怪癖。


安格尔——大宫女

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尖锐,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然而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则辩解说:“凯拉特里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看到没?阿莫里·杜瓦尔的辩解就是典型的“福克斯博士效应”,永远在强调主观看出来的含义。


卡特兰——喜剧演员

这个名为“喜剧演员”的作品其内容是:一根用胶带粘在墙上的香蕉。

胶带和香蕉都是真实的。每当香蕉腐烂时,画廊工作人员都要去超市买来新鲜的香蕉替换上。

这个作品目前市场价12万美元。

12万美元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买来130吨这样的香蕉。

它的艺术价值是什么呢?

懂艺术的人士认为,香蕉是“全球贸易的象征,双关语,表达了一种幽默”。

大家看出来了么?



骗子在哪个圈都有,艺术圈当然也难免。

但是,我们要知道,即使我们步入艺术圈,也会慢慢在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

如果不警醒,我们可能会以为自己懂艺术了呢。

其实哪有什么艺术?

那不过是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在作祟。

哪有什么艺术圈?

那不过是怪癖们的俱乐部。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的确是个好问题,但是提问者显然还没入门。


随便泛泛的说几点吧:

1、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以什么衡量的?提问者认为就是钱,这个也太肤浅了。事实上很多被炒作的艺术品的值钱的主要部分是稀缺性,我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艺术性,而是这种艺术性的稀缺才是他们值钱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死了才值钱,死了艺术品才有足够的稀缺性。要不然梵高再给你画几百幅向日葵,每一副都有不错的梵高的艺术价值,那稀缺性就没了。

2、绘画技巧顶尖的艺术家为什么得不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这个其实非常搞笑,直说了吧,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是成为艺术家的基本条件。你以为梵高所谓的穷困潦倒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街头乞讨?你知道颜料画布多少钱么?别说当年了,就是今天,除了三角铁什么的,哪个乐器不是几万块钱起步?中国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了解下……

3、最后,绘画技巧也只是艺术价值的基础。很多人说梵高的作品看不懂,进而质疑这种玩意儿我也能画,其实看看梵高的基本绘画技巧,那显然也是超出大部分普通人的。说白了,学院里学出来的绘画技巧只是艺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这个基础你的艺术价值就没有载体,没有办法展示出来。


user avatar   jin-nian-55-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如果不写问题描述,光看题目还是有人认同的。

但是这问题描述属实露怯啊:

很多艺术家生前不被承认,死后却抬得很高,是否可以说明艺术圈事实上被一群骗子在把持,他们根本没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坏的能力?
……
又或者,那些梵高莫奈之流其实技巧并不出众,跟同时代那些美术学院毕业的差不多?就是因为被炒作或是风格独特所以被炒上天?

生前不被承认、梵高、莫奈、美院科班生,你确定要把这些要素叠在一起吗?

1、印象派和美院风是相反的

那个时代的“美院画风”,被称为学院派。

学院派的特点是理想美,匀称、沉静、稳重、规范,主张模仿古典画风。

学院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

19世纪的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学院派巅峰:

与所有学校一样,美院的教学主张模仿前人。集合了各时代主流艺术家所长,总结了一大堆绘画技法,能让学生少走弯路,画出“标准的好画”。

但过于注重技巧的缺点就在于,学生容易画“油”了,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变化。

1848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生罗塞蒂、米莱斯等人开始了一场美术改革运动,反对学院派机械模仿前人的匠气风格。

他们自称“拉斐尔前派”,意思是要回到拉斐尔之前的早期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没有过多技巧和规则,画风朴实而感情充沛的时代。


拉斐尔前派虽然反对学院派,但并不激进。他们保持了写实的画风,并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前人,你可以认为他们是改良派

那么印象派就是革命派,彻底推翻种种法则与成规,只强调光与色。

改良派可以被主流接纳,革命派却相反。

你要拨款造舰,皇帝说ok;
你要皇帝当虚权君主,皇帝咬咬牙也ok;
你要革皇帝的命,皇帝说wdnmd!滚!

印象派遭遇了当时艺术界的猛烈抨击和排挤,不被允许参加官方举办的艺术沙龙,被评论家嘲讽为“用舌头舔出来的”——手怎么能画的这样粗糙?

正是因为和“同时代那些美院毕业的”画的太不一样,莫奈才会被骂成这样啊!

2、莫奈没有“生前不被承认”

1874年,莫奈展出第一张《日出·印象》的时候,印象派确实是笑柄。

但历史的车轮从不因古板的既得利益者而停转。

经过几次印象派画展,这种崭新风格越来越被接受和推崇。19世纪末,印象派成为了新的主流,在欧洲甚至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反响。

至于印象派之首莫奈,当然成为了家财万贯、颇受推崇的著名艺术家。

1900年莫奈的14幅作品参展巴黎世界博览会。
1904年,他的财产达到27万法郎,越来越多的画廊、博物馆收购他的作品。
1911年莫奈在波士顿博物馆举办了他在美国的第一次个人展。
1912年莫奈的财产达到37万法郎。
1914年6月,卢浮宫博物馆打破了不展出在世艺术家作品的传统,展出了莫奈的14幅作品。

莫奈在生前就已经功成名就,“被抬的很高”了。

只可惜莫奈的挚爱卡米尔死在了他最落魄的时候,未能见到来日的辉煌。

3、梵高没有那么不受欢迎,他初次参展就受到赞美,并售出画作

梵高生前卖不出画,主要是因为他入行太晚,转型太晚,死得太早。

1853年出生的梵高,1881年开始艺术生涯,1890年去世。

我们熟悉的,鲜艳大胆的“梵高色彩”,直到1886年中旬才出现呢!他开悟很晚,能留下这么多大作,纯粹是因为高产。

这是梵高1882年画的“商稿”——荷兰海牙的城市景观图。这单是某位大画商叔叔派给他的,从作画水平来看,叔叔确实有点给自家人走后门的意思……

1883年,转型前的梵高用色黯淡,我不说你大概都认不出这是他画的:

1885年的作品长这样,独具特色的笔触初见端倪:

梵高要是一辈子都画成这样,画卖不出去,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但命运就是如此巧合,一定要在大地上创造一名追逐星与月的狂人。

1886年,梵高来到了巴黎,见识到印象派作品的他大为震惊,从此画风突变,用色开始浓烈大胆起来。

6、7月份,颜色鲜亮点了,但还是一点也不“梵高”:

到了8、9月份,经典的“梵高配色”终于出现了!

1886~1888年,梵高的绘画水平进展神速,画风渐趋成熟。

用色大胆、层次分明、细节丰富,1888年的梵高已经具备了一名大师的资质。

身为资深画商的提奥觉得时机终于到了,亲爱的哥哥文森特已经足以应对市场。自1888年起,提奥开始向巴黎一年一度的大展"独立沙龙"提交他的画作。

“独立沙龙”正是那群印象派艺术家搞出来的,因为学院派给他们穿小鞋,不准他们参加官方沙龙,他们就另行组织了“独立沙龙”,只要交钱就能展出(没错,提奥又使用了钞能力)

19世纪的新人画家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路子就是在展览中露脸。

1890年2月,梵高的六幅作品在布鲁塞尔“二十人展”(Les Vingt)中初次展出,艺术评论家阿尔伯特·奥里尔发表了一篇关于梵高作品的正面文章。

他还卖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幅作品——《红葡萄园》。

尽管只卖了400法郎,但第一次参展就能开张,相当振奋人心。

(当时法郎实行金本位制,400法郎按金价折算相当于今天的4万人民币,仅仅在艺术界算不上很贵罢了……纺织工一周的工资也才4法郎啊)

1890年3月,梵高的十幅作品在独立沙龙中展出,反响非常积极。印象派艺术家们对他不吝溢美之词:

“如果你在独立艺术家的展览上出现,我会多么高兴。你的画位置摆放的很好,看起来很不错。许多人上前请我向您致意。高更说你的画是展览的关键。”
提奥致文森特,巴黎,1890年3月19日

梵高开始受人赏识,他的春天要来了!

……

然后他死了。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麦田中被子弹射中胸部。究竟是自杀还是被误伤,至今都没有定论。

在床上挣扎两天后,7月29日,他在弟弟提奥的怀中停止呼吸,结束了他短暂而耀眼的一生。

就这样,5个月前卖出的《红葡萄园》,成了他生前唯一一幅售出的画作。

在此之前提奥没能售出作品,很大程度上和梵高是个没参过展、没有名气的新人有关。

他的顿悟和转型姗姗来迟,出名和死亡却接踵而至。

——这就是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的真正原因。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载一个罗永浩讲过的段子。

在2016年以前,手机没有金色的。全中国的手机外壳设计者都认为金色手机就是土鳖老板的代名词。

直到2016年,苹果手机推出金色手机。金色立刻变成高贵典雅的代名词。

我听了都觉得尴尬。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合法的金融运作,不能称为骗子。


user avatar   bigbos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直接上干货了啊,现在世界顶级画廊签约标准:

1,1910年到1940年出生的艺术家,活的死的无所谓。当然作品已经炒到天价的除外。这种年龄段的,还没大红大紫过的艺术家,基本有几个共同点:年轻的时候跟某些天价艺术家有过一点交往,容易被冠以xxxx的挚交、在xxx最困难的时候伸出过援手、当年和xxx的竞争中一念之差没成为顶星balabala;这个年龄段的还不是顶级艺术家的话,之前市场流通性一般,很容易从家人或者某个藏家(死活未知)那里低价打包大量作品,存货多成本低,开始炒呗,参与炒作的买家也不傻,知道是炒,但是入局的早,赚钱的机会大,买家、卖家、拍卖行一起做局割傻货。


2,素人艺术家,的确,媒体环境变了,“经典形象”抓不住消费者的心了,需要一点神秘感,刺激的人来收割新入局的年轻消费者了。画廊就从街头喷涂鸦的,大牌艺术家助手里面找所谓的素人来养成。素人本来一张作品也就是3000人民币,半年之内就能在拍卖行和画廊的合谋下炒到几十万美金。99.9999%的人都不傻,知道是假的,但是这时候有人一万美金兜售,是不是又变得很有吸引力?即便这样,跟3000人民币比,也涨了二十倍。


3,黑人,拉美人,性别模糊者,这类正好符合了西方所谓的zzzq,一帮画的稀烂,作品雷同的黑人,拉美人,性别模糊者变成宠儿,迎合社会主流zz思想。没错,艺术!艺术就是这么跪舔社会的!


以前,亚洲人也曾是市场宠儿,但是只维持了十来年,但是随着亚洲经济水平提高,亚洲的当代艺术就被西方艺术市场抛弃了,这和亚洲人的水平无关,虽然多数亚洲人的当代艺术水平也没高到哪里去。当代艺术市场这个游戏说白了,就是博经济差距,经济差距越大越有得玩。现在的当代艺术市场里只有一种亚洲人可以立足,那就是性别模糊者,同性恋,多性恋,身患各种性传播疑难杂症的艺术家,还能在主流当代艺术市场混口饭吃。


当代艺术市场,就是这么直接,阳春白雪都是张嘴闭嘴喷唾沫星子的事,真到了吃大米白面的时候,人家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你配不配吃饭了?


user avatar   bearbearbear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藝術圈,只是這個大社會運行的小縮影。」


曾經和一些所謂的「藝術家」合作過一些項目。我想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2018 年我還在魅族的時候,主要負責了那年的「雙十二促銷」活動,初始創意不是我的,但是我是總控,項目管理和總負責人。當時李楠認為要走結合亞文化營銷的路線,我也認為這個想法很好。

整个项目的 Roadmap 和最后项目呈现可以参考:

此時有人提出要结合一些「藝術家」参与创意,李楠认为可以,在他的營銷理念中,最後總要來一點「昇華」,讓一開始可能容易產生非議的創意最後扭轉成非常正面的輸出,最好還有一些名人或者高端品牌一起聯動,著名案例如「梁翹柏認可魅族聲學產品」(楠總的確是很有營銷才能的,能用小成本完成較高傳播)。

不過呢,這個「合作藝術家」許仲敏,我就覺得⋯⋯

「是我不懂藝術嗎?」



項目開始前電話會議,我們和藝術家說出我們的需求,因為我是總控人,我提出幾個藝術創作的設想,並給出參考圖,算是給他的創作拋磚引玉吧。其中一個設想方向是:

我當時的提議是,像這位老兄,他把貼紙做成了球,然後可以讓這球在一個到處都是鏡子的環境裡面被各種反光折射,得到一種「我在一個全是小廣告的世界」的效果,就像以下這個作品一樣:



對,這是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 2017 年的作品,而我們和許仲敏的合作在 2018 年底。

我提出的各種建議有很多,方向都是相互之間差別很大的,諸如「在廣告上有特殊文案出現,最後文案貼在了莫比烏斯環上組成了一個永遠循環沒有結局的故事」,以及「孟斐斯風格設計的小屋子裡面的傢俱印花全都是小廣告本身」等等(看官們覺得這些創意怎麼樣?)。

我這些都是拋磚,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多麼有被正統藝術訓練過的人。所以,

我希望得到的結果當然是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裝置藝術的出現:

(為了不讓大家誤解,我想說的是,這位所謂拿獎無數的藝術家許仲敏,拿到了一個不低的預算,至少要給出一個真正的藝術品,而不是我一個區區愛好者就能想出來的普通藝術品。感謝評論區朋友提醒。)




然而讓我沒想到,這位藝術家出來的是:



就這?

我在電話會議裡「拋磚」的時候已經說出來的幾個 Demo 他就挑了一個想都不用想直接用了?

花了數十萬預算,一個「中國著名当代藝術家」,就給我們整來這(也不能說他徒有虛名,去查查他以前的作品,可能也有一些是可圈可點的,各位看官酌情自行搜索)?

不能說這是剽竊,也接近於「毫無創意」了吧?

我的心理落差是這樣的(左➡️右,右邊那個是克拉瑪依的山寨版雲門,焊接水平極其差勁):



在這裏我不是想說他「疑似」剽竊了他人的創意,而是想說,其實這些事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大家只需要讓公司花區區「數十萬」的錢,去買這個「大不列顛博物館合作藝術家的作品」,給這個項目貼金,貼完金了,這個項目成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了,所有人都可以把這件事寫進簡歷了,包括藝術家本人,項目發起人,項目參與人,營銷、廣告、PR 等等部門,甚至是政府關係部,臉上都大大貼金了。

但是就是沒人問:「這藝術家還做過些什麼?是有多大知名度?」

不會有人問這個問題的。

誰要是問,誰就是那個「皇帝的新衣」裡面說出真相的那個小孩,會被人當成異類的。

明白這意思吧?

當然,同樣的「創意被剽竊」的事情也發生在我以前的同事 @Mr厉害 身上。在魅族早年的機型 MX2 的宣傳標語裡面有這麼一句:


「忘記參數」這個字眼其實就是他在一場會議上提出來的,多年以後很多評測機構說到魅族都會津津樂道這句話「忘記參數」。然而在魅族當年的市場部內部,說起這句經典文案的時候,沒有人會記得是 Mr 厲害想出來的,因為這份功勞早就歸到了他當時的上級領導身上。

直到離職那天,他依然對這件事忿忿不平。後來他在 Fview 做的某次評測,還狠狠用了一次「忘記參數」這個台詞,看得我義憤填膺。

如我開頭所提到的那樣,根本沒人在意這是誰的功勞,每個人都只在意「這個功勞」能不能讓我剽竊,寫到我的簡歷裡,在下一次面試裡面用來吹噓成自己的。

比如有一個 M 姓員工,他壓根沒參與過魅族重要的發佈會 Keynote 撰寫,但是他卻在另一場面試中欺騙了聯想公司的 HR,說他負責了魅族的發佈會 Keyonte 撰寫。於是他入職了聯想,卻沒想到聯想公司讓他主要負責某場發佈會 Keynote 撰寫⋯⋯於是他傻眼了,連夜打電話問之前主筆寫魅族發佈會 Keynote 的同學,問他該如何是好⋯⋯

聽說他現在成功跳槽到了 Realme,並且只要有知道他水平很差的前同事來面試 Realme 他都想方設法阻攔,怕被人拆穿⋯⋯

Realme 的朋友們,你們還好嗎?

你說這些人是不是騙子?如果算是「騙子」,那這種「騙子」充斥了幾乎你看到的任何一個行業的任何一個地方,他們瘋狂剽竊,包裝自己,偽造事實,騙完一輪以後拍拍屁股走人,身價還能漲一輪,他們留下的一大堆漏洞,則留給剩下的「老實人」接盤:如果你感覺到你被瘋狂內捲,那別忘了,很有可能你是在為這些「騙子」留下來的漏洞擦屁股,做本不應該是你要做的無用功。

我這裡有一些闡述過於主觀,要是有人對號入座反駁我,那這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吧,反正時間過了那麼久了誰還在乎所謂真相。

但願各位看官能早點看清這個世界。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雕塑《中医走向世界》? 
  你拥有哪些藏品? 
  我文课考了384美术考了202能复读吗? 
  怎样欣赏印象派的画作? 
  艺术圈是否被一群骗子在把持,他们根本没有看出一部作品好坏的能力? 
  重金求来的大师作品,怎么欣赏? 
  艺术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性艺术家? 
  如何解读雪莉的 ins 账号的画? 
  看过冷军的一些画,一直有个疑惑:绘画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要做一个行走的照相机吗? 
  为什么各博物馆纷纷推出文创品?你见过哪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创品? 

前一个讨论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有哪些圈内人熟知,小白可能中枪的坑?
下一个讨论
政协委员磨长英建议,主流媒体适当减少娱乐栏目比重,让科学家霸屏而非流量明星,你支持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