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
江南这种地方,本来就适合农耕,气候温暖,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水系发达,除了内涝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地震,台风很少来这里,地震不在活跃带,台风则很少越过象山登陆,大的洪水也是集中在长江中游或者黄淮流域,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是很稳定也是很优越的。
江南的社会环境也相对稳定。华北遭遇过宋元几百年的战乱,摧残最为严重,而湖广,上江也在元末,明末分别遭遇兵祸。尽管江南在宋末,明末也受到战乱,但恢复较快,人口损失也并不严重。可见,明清相对发达而没有受到战乱的地区,除了江南,也只有江右和华南了。
宋代以前,江南主要是没有开发完全,一片水乡泽国,并不如何适合发展农业,更早以前则是太过炎热,连人居都不太适合。另外,北方小麦旱作技术水平,长期高于南方水稻,但实际水稻单位产量是可以抵达更高的。宋开始,水稻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成熟,起码南方的平原地区超过北方同等地区也几乎是必然的趋势。
明代以后,江南又从水稻种植转向桑棉等经济作物种植,产生了手工业,并借助发达的内河水系,孕育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市镇体系。其中蚕桑业是少数分布地区,全国很长时期也就珠三角平原,成都平原有,而且江南的蚕桑技术一直优势明显;棉花业倒是全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华北平原多有种植,但是可以深度加工的长期只有江南。
除此之外,山区的采茶业,宜兴的制陶业,浙东的酒酿业也很发达。杭州龙井,南京云锦,松江花布,宜兴陶器,绍兴黄酒作为江南出产的五大代表商品,是很出名的。其中的有些产品,甚至是奢侈品,可以卖出很高的溢价,赚取相当丰厚的利润。
有了农业,手工业,江南就成了生产中心,而生产中心以外的较为优越的物流条件,又给他提供了广袤的销售市场。对内,经镇江北上大运河,进入华北腹地直达京师,西沿南京长江逆流而上,深入南方腹地直到川边,这些产品,不仅卖给庶民,也卖给官家;对外,则有松江,宁波两大沿海港口门户,将商品直接销往海外,也可通过海运经浙,闽至广州中转。此种南北交汇,东西要冲之地,帝国也只有江南这么一个。
除此之外,政治地位的加成也很重要,南宋定都杭州,有了临安旧梦,西子湖山;明代定都南京,有了金陵风流,秦淮歌咏,清代的实际中心则到了苏州,一派姑苏繁华,吴音媚好。这些城市轮流坐庄,奠定了江南中心都会的历史底蕴和实力底气,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带头作用。
而到了清代,江南更是因为各种因缘际会,成了一枝独秀。
华北历经战乱,又受黄淮水患沉疴困扰,古老大地一直未能复兴;江右曾在明代兴盛,光彩夺目,文教商业皆比肩江左,但清代却渐趋消沉;湖广则收到长江水患痼疾困扰,楚地开发虽早,却长期停滞不前;上江也曾繁荣许久,有扬一益二美名,但明末战乱重创,尚未恢复元气;华南最是新兴活跃,锐不可当,但清封闭海运,只留广州一口通商,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至于云贵,西北,这些地方差距实在太大,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看清末的人才分布,可以明显看到地域上的极大不均衡,精英家族多集中在江南,京津,长沙,福州,广州,其中京津又有很多家族是北上的江南祖籍,长沙则是晚清太平天国湘军崛起的结果。
这种不平衡的趋势在今天已经改变很多,江南不再那么突出了。华北,湖广解决了水患,华南解除了开放的限制,而上江也已经恢复元气,北方还在近代崛起了胶辽这个亚板块。另外,核心江南也就是环太湖周边的地区也发展迅速,浙东越地,两淮重地,都比清末已经发达太多,前者在追寻宋明的荣光,后者则肯定会把历史追忆的更远。
丝绸之路衰落,海贸兴起后,江南是一个缺乏贵金属国家的贵金属输入地。
油管五常和地球五常是两码事,谢谢。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