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制”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是很恰当,因为两党制其实并不是一个“制度”。美国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国家应该有几个党参政。两党制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两党格局”——它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长期的政治博弈与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态。
两党格局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美国特殊的选举制度;2、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路径。
一般来说,一国的政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政治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政治博弈规则下,政治家和政治组织获取政治影响的最优策略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总统制国家一般会形成两党格局,而议会制国家则往往是多党并存。因为在总统制国家,政治斗争的核心在于总统的归属,一个政党是否执政取决于是否赢得了总统大选,总统所在的党就是执政党,其它的党就是在野党。与之相比,议会的选举的优先级就排在了后面。因此,在总统制国家,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政治斗争的结果往往就是winner takes all,从49%到51%的提升就是从0到1的飞跃。在总统选举里,拿了40%的选票和拿了0张选票没有本质差异,总统职位就那么一个不可能因为你有4成选票就分你4成权力。在这种条件下,政治组织的最优策略一定是最大化地扩张自己政党的规模,即便这样意味着对一些不那么志同道合的人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就拿今天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来说,现在谁都能看出来,美国的民主党里有着进步派和建制派之分,共和党里的建制派和川普也互相看不上。但是为了总统大选,民主党的进步派在今年全力支持拜登,而共和党的建制派在2016年以后也大多被川普驯化——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强烈地厌恶川普。这些人都知道,在两党格局下,妥协团结则存,固执分裂则亡。2016年进步派不投希拉里,等来的就是川普。而2020年倒川的共和党人,也大多被共和党边缘化了。
而在议会制国家,政治斗争的核心在于同时决定立法权和行政权归属的议会选举。议会选举的结果并不是个0-1这样的二值变量,而是一个连续变量,存在着0,百分之30,百分之50,百分之90等多种可能。因此,政党没有太大必要去追求选举中的绝对多数。大党有大党的好处,小党也有小党的玩法。对于很多议会制国家政治家来说,哪怕自己的政党只是个有10%选票的小党,也能够有很大的伸展空间——他们标榜自己不同于主流大党的独特性从而培植一个小而忠诚的选民群体,可以加入联合政府与大党分享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当几个竞争性大党需要小党来凑多数以达成执政目的的时候,这些小党更能够发挥与其议席数量不匹配的巨大影响力。因此,议会制国家对于小党更友好。假设美国现在突然变成一个议会制国家,那么想必两党格局也很快不会存在——共和党内的反川派和川普派会很快陷入分裂,而进步派也会很快从民主党中分裂。此外,黑人、拉丁裔、福音派基督徒、保守派天主教徒甚至亚裔也或许都会建立自己的政党而不是在两个党里面选一个。
因此,总统制往往利于更加极化、集中的政党格局,而议会制则会导致更加碎片化的政党格局。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英国、德国这些典型的议会制国家的主流大党之外也会有一些小党存在;而韩国、美国这样的总统制国家则是明显的两党格局。
今天先写这么多,之后有时间再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