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观真的很不同,而且生活方式,家庭经济能力差别也很大,一句话,门当户对。
婚姻,其实就是两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的,契约一生的亲密合作。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数据:
中国2018年,结婚登记1013.94万对,离婚登记446.08万对。
虽然总离婚率是3.20%,但每年离婚结婚比高达45%。前一数据由于有很大部分老年伴侣作为基数,对于年轻人的离婚率没有多大的参考性。后者的数据,虽然会比年轻人总体离婚率高,但比较接近。
在亲密合作关系有接近45%的可能性破裂的情况下,婚姻的选择就更加值得考量了。
201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年。城镇消费水平33308元/年,农村消费水平13689/年,整体上农村水平是城市的40%左右。
考虑到大量农村父母在城里打工,那么属于城镇私营人员,人均收入49575元/年。
而城市非私营人员收入平均薪资为,82413元/年。
私营/非私营=60%。
中国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17258.2W人,私营人员13951.6W人。可知排除个体户之外,城镇就业人员,非私营人员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入,全国总和收入,前者是后者的2倍。
除此之外,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农村低保对象1903万户,3520万人。
以上是家庭资产因素,接下了是教育因素:
一张图了解教育的残酷现状——
农村大学生比率,大约只有城市15%左右,本科生比率12.5%,211比率8.6%,985比率6.9%,清北比率2.34%。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便会认为,「城里人不要找农村人谈恋爱或结婚」是合理的。
但真的如此吗?
我们继续来看看。
上海教育部《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的数据显示:
上海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4484元,本科应届毕业生为平均月薪为5307元,硕士研究生应届平均月起薪达到8967元。
虽然没有博士生的数据,但综合对比了各类数据,月薪大概是12000元左右。
(值得说明的,上海2001年博士生薪资就接近1W,近二十年来,涨幅相对本科生来说,低了很多。顶尖学历的性价比,逐年降低,这是社会整体知识水平提升所导致。)
社会平均工资,通常是起薪的2倍左右,假设社会经济稳定,平均职业生涯35年(男性38年,女性32年)。
我们假设未来中国经济腾飞,姑且平均水平都达到上海的水平,那么。
(注意:这里的数据,是以上海为标准,估算中国进入发达国家之后的情况。如果经济水准不能提升的话,以上财富积累将会大大缩水。另外,根据收入高低分布来说,通常情况下,只有40%的人口能达到平均薪资水平。)
可以看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教育带来的收入前景,远远大于绝大部分农村原生家庭的财富。
当学历水平大于硕士以上时,绝大部分城市原生家庭的财富也居于次要地位。
可以说,除了少部分高收入家庭,对于大部分家庭婚约的考量来说,哪怕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学历也应该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就以高赞答主(7K赞匿名,年薪20W的那位)来说,哪怕他是在国企(包括事业单位)上班,薪资可达前5%。哪怕北上的国企单位,也能进入前15%。私营单位的话,薪资是前1%。是所有高校(各届)毕业生平均薪资的前5%,哪怕在硕士毕业生内,他的薪资也在前20%。薪资水平,甚至超过60%的博士生。
其一生创造的总财富,约为1400,0000元(假设一生平均薪资是他当前薪资的2倍)。
有人或许认为,这些钱也就北京或者上海一套房。但你要知道,能够直接拿出这些钱买房的人,可投资资产就是上千万,哪怕在城市人口的比例中,也只有0.3%。
其实城市最大的附带价值,就是原生家庭的祖产(包括拆迁)房。为什么说祖产房?因为绝大部分的房,都不是父母创造的,而是依靠爷爷辈房子拆迁而来。甚至,北上一些没拆城中村居民,算个平均地价,说出去隐性资产几百万云云,但实际可投资资产,上100万的都微乎其微。
实际情况,远远比以上考虑的情况更加的复杂:
在城市人有固定房产的条件下,且年轻夫妻双方未来居住城市的前提下,的确城里人更有优势。但城市人有意向居住乡村的情况下,乡村住宅哪怕修建三层小洋楼,中上装修也就100~200万,差不多三四线城市市中心最普通的住房价格,而且农村消费水平是城市消费水平的40%。
除此之外,城市人接触的农村人,新农村人口的比例更大。如今全国范围内的新农村,无论从经济还是户口上(自建房宅基地审批),都比城镇人口越来越有优势。
你站在高高在上的视角,指导人家普通城市人不要和新农村人结婚,人家愿意吗?
现在很多城市人,总是感慨,农村有钱人多,过的更舒服,其实主要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城市人很大部分接触的都是新农村人口,而绝大部分条件不足的,很难被接触到。
可以说,接触足够多,且有婚配需求的,要么是新农村人口,要么是高学历人口。而绝大部分,普通农村人,基本上是内部消化。
通过上面的对比图,想必城里人心中也有了一个数,你平时接触到的究竟是什么层次的农村人。
可以说,非新农村,普通条件以下的,城市人通常很难接触到。
既然接触不到,对于「为什么有人认为城里人不要找农村人谈恋爱或结婚?」这个问题,自然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当然,打工务农的非新农村小伙,被城市普通女青年拒绝,是很常态化的事情。
可以说,有恋爱或者结婚考虑的,绝大部分都是这类人群。上大学,同时也是非新农村人口里,接触到城市人的主要途径。
如果考虑硕士一下,这部分人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虽然他们一生创造的价值,足够城市人均水准。但如果城市方有祖传(包括拆迁)家宅的情况来说,非新农村大学生被K掉的可能性极大。他们本身上大学的难度是城市人的6倍,原生家庭择偶难度是2倍。总难度,是12倍。
但是,能够被城市大学青年相中的农村大学青年,往往却是优秀的那一部分,本身就是被筛选过的农村人。
那么,对比优秀的农村大学生和普通城市大学生,择偶的时候,那就各有优劣了。
至于硕士以上,学历的优势越来越大,尤其是达到博士以上,除了家庭人员的各类特质的差异之外,原生家庭的经济差异可以逐渐忽略。例如,某原生家庭的财富大于博士生(婚姻附带优势之前)平均创造价值,面临选择一个普通城市家庭的博士生和选择农村家庭的博士生诗,在家庭方面的选择条件已经微乎其微,主要看博士的个人品质。
就以题主来说,他有好感对象是农村女性同事,他们大概率都是全日制大学生毕业。
如果是普通家庭,一生创造价值大约是原生家庭的两三倍(参考之前以上海为参考的计算标准)。
无法知道女方是新农村还是普通农村,如果是新农村的话,原生家庭还是有可能媲美题主的。但如果是旧农村,更多的考虑就应该是女方的性格上面。
她有一个弟弟,自然家庭关系也需要考虑在内。但对于弟弟方面,这其实并不是农村的特例。哪怕是城市家庭,你同样有可能遇到扶弟魔伴侣,只不过因为经济因素,城市扶弟魔的概率会低于农村。
如果题主真的对女方有好感,而且最终是冲着婚姻去的,对她的原生家庭是必须足够了解的。
总之,「城里人不要找农村人谈恋爱或结婚」仅仅适用于局部范围,不能适用于所有范围。
对于现代人来说,单纯恋爱,主要看情投意合。如果是婚姻的话,无论原生家庭的经济账、原生家庭的关系账、未来伴侣的财富创造能力、未来伴侣人格上的品质优势、二人精神上的契合,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上面提到的五大标准,在每个人心中的比重,也是完全不同的。
哪怕这五大标准,都不能人人统一,人人心中比重不同,更枉论「城里人不要找农村人谈恋爱或结婚」!
你要知道,如果城市人接触农村综合条件足够好的比率是30%,那么就可能存在70%的人都会被认为不够好。听在耳朵里,你便总会觉得,好像大家都在说农村人不够好啊。但你接触到的那一位农村人是不是另外的30% ,你自己没有判断能力吗?(大学生的优质比率高于30%,高中以下学历低于30%,主要看接触群体)
我上面提到的五大标准,这些账,并不是城里人找农村人才需要算,而是任何人找任何人找对象,都需要算。
当你选择找对象的时候,不以我刚才提到的五大标准来算,却以「城里人不要找农村人谈恋爱或结婚」这种偏见性概念去看的时候,其实你就是一个糊涂蛋。最后,无论你错过了优秀品质的老婆,还是娶了一个令你半生苦恼的老婆,你都是稀里糊涂的。
所谓偏见,其实就出在三种人身上:
第一种人是认知局限性。
第二种人是高姿态的选择性偏见,忽视了条件好的农村部分、条件差的城市部分。这是凤凰男,自负和自卑互为矛盾的两面性造成的。
第三种人,其实就是单纯的没有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
好了,如果以后再遇到有问如此问题的人,你让他不要问你或者问别人,就把那五大标准(经济、关系、创造、品质、精神)摆出来,让他问自己。
这个厉害了。
我一直说“一切都是生意”,做生意是正解。
大佬们更智慧,直接来个彻底的协议,好好做贸易。
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