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说得没错,中华鲟的生存危机,的确始于葛洲坝。而葛洲坝是1981年截流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代人可能还没出生。加之当时的舆论传播主要依赖广电和报纸,到我们长大后,除非去查询当时的媒体界或学术界讨论记录,否则几乎不可能知道当时引起的争论程度。
诚然,对葛洲坝工程的争论程度,肯定比不过九十年代的三峡工程。一是三峡工程的规模超出葛洲坝太多倍,其工程难度、移民人数和对库区环境的影响之大是空前的;二是受八十年代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人们热衷于讨论大型事件,这是七十年代末的政治氛围所不能比的;三是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8年出台的,所以对三峡工程生态影响的讨论,也有了法律做武器。
如上文匿名用户所言,七十年代末筹建葛洲坝工程伊始,亦对中华鲟作了许多保护工作,并一直延续、改善和发展至今,以适应目前长江、金沙江的整体水生生态。但是,无论人类作多少修饰和弥补的工作,都挽不回在政令强压下的工程活动对环境原状造成的改变。所以2014年中科院寻找中华鲟自然产卵踪迹的行动,以失败告终。
或许现在,中华鲟已经跟大熊猫一样,成为依赖人类饲养的珍贵宠物。
中华鲟与葛洲坝工程
从前,整个长江中华鲟的资源蕴藏量约有150万公斤,年产量保持7.5万公斤左右,产量比较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不幸的是1981年葛洲坝工程在宜昌江段落成,中华鲟通过三峡产卵洄游的生命之路被阻隔,因此面临着种族灭绝的严重威胁。当年10月,来到大坝前面的一批批中华鲟,不顾泄洪闸飞奔而下的惊涛骇浪,一次次奋力前冲,试图冲破大坝的阻拦,回到它们世代进行繁衍的场所,因而碰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有数千条惨死在闸下或落入不义之徒的手中。面对如此悲惨壮烈的场面,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为中华鲟的命运而担忧。
由于水利建设,不顾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使很多宝贵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的鱼类资源遭受严重损失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在葛洲坝工程建设之前,中外专家提出了两种挽救中华鲟的建议,一种是“工程救鱼”,即在葛洲坝工程中给中华鲟修建一条鱼道、鱼梯或升鱼机等通道,使它能够平安地到达产卵场所;另一种为“生物救鱼”,认为中华鲟的个体较大,修建的通道未必能满足它的要求,另外在工程技术上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最好能在坝下建立蓄养池,仿照中华鲟产卵场所的环境条件进行人工繁殖,使用人工方法催产孵化,使它们能够增殖,然后放回长江中,同时把一部分性腺尚未成熟的个体网捕后运送到上游,使其越过大闸,继续上溯。结果后一条建议被采纳,并于1982年在葛洲坝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反复试验,解决了捕捞、运输、暂养、催产、受精、孵化、培育、放流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上的技术难题,已向长江水域放流了数百万条幼体。
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过程是首先在长江网捕中华鲟,运往中华鲟研究所暂养池中蓄养。然后进行性腺观察,将确认成熟的个体进行人工注射催化剂,促使雌性产卵、雄性排精,再经过复杂的人工授精等程序后,将受精卵送进孵化池进行孵化。10龄的幼体即可投饵喂养,由于所需饵料极多,还专门建有生产水蚤、水蚯蚓等水生生物的饵料池。幼体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分批放流到长江之中了。
投放的幼体的体长大约为9—11厘米,放流前曾分批浸泡在荧光药物示剂中,为它们做上了标志,采用这种先进的标志放流方法,更加完善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监测中华鲟的资源,而且还可以检验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后的效果。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使原来设想的救鱼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为中华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是中华鲟人工繁殖的一大突破,使人们担心的三峡工程对中华鲟生存环境影响的问题也因此而迎刃而解。
为了使人们观赏和了解中华鲟,中华鲟研究所还兴建了一座“中华鲟园”,除了蓄养很多大小不同的中华鲟外,还有其他在长江中生活的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鱼类。
尤为可喜的是,野生的中华鲟面对被截断了的长江故道,终于能够及时适应环境,在葛洲坝下建立起了新的产卵场所,出生的幼体也在逐年增多,表现了它在种群生存的危急关头及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使关心它的命运的人们松了一口气。目前,长江中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经趋于稳定,标志着我国挽救和保护中华鲟的工作取得了成功,并为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和珍贵水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峡工程对我国特有的水生珍稀动物中华鲟有什么影响?已经采取了哪些对策?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4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一种生在长江、长在大海的特殊鱼类,令人称奇的是,当幼小的中华鲟游出长江口进入大海遨游十多年之后,虽然长成了具有生育能力的大鱼,但还能牢牢地记住长江口,再游回长江"生儿育女"。水生生物学家正在研究中华鲟特有的记忆功能的奥秘。中华鲟性成熟晚但体重和身长生长迅速,雄性成熟为9龄,雌性成熟为14龄;一般身长2米左右,最长达4米;一般体重200千克左右,最大达500千克以上。成鱼在海区摄食底栖鱼类,也食虾、蟹等底栖生物。性腺发育到Ⅲ期的中华鲟在东海里"恋爱"后,成双成对地进入长江口,一般不再摄食,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性腺也已发育到Ⅳ期,则"结婚"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国家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除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外,还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将幼鲟放流入长江中。1985年又研究成功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鲟脑垂体给雌鲟催产。自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的幼鲟已达400万尾。
自1982年秋末始,每年都观察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15公里江段范围内自然繁殖。另据观测,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1986年已经接近或达到葛洲坝建坝前水平。 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对此,应加强监测。还应更好地解决大批量培养幼鲟并提高其放流入长江后的成活率问题。
中华鲟幼鲟一般在每年5、6月间到达长江口,停留觅食一段时间,然后游入大海。为了保护幼鲟资源,拟在长江口崇明岛东部裕安乡至陈家镇乡,约30千米滩涂水域建立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