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对孙权作何评价? 第1页

     

user avatar   liu-xuan-hong-0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吴大皇帝孙权(公元 182 年-252 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大」为谥号的皇帝,也是三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然而以客观公正著称的晋朝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冠之以天子专用的「崩」、「殂」,对孙权的死亡则仅仅称之为诸侯使用的「薨」,低调而微秒地表现出了他对孙权甚为不爽的态度。何也?

由于吴国史官「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闪烁其词,后世无从得知孙权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究竟发生在何年何月。再加上孙权的一生相当漫长,若仍以履历的形式讲述则太过纷繁复杂,因此本文将从五个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孙权,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此人真实的面目。


下班以后的私生活

孙权崇尚节俭,从没有像魏明帝那样铺张浪费地建设亭台楼阁。至于奢侈品,除了送给曹丕就是做国际贸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的人生乐趣主要有三:

一、开酒会

孙权是《三国志》里举办酒会最多的人物,高兴的时候甚至亲自给大伙儿斟酒。这些事儿之所以会被记录下来是因为他手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懂事儿的人物。

德高望重的老管家张昭看不惯少东家喝大酒,动不动就甩脸子。孙权拿他没辙只能哄哄算了。直到贴心人诸葛恪出现,在酒桌上对老张头儿频频奚落,孙权才不必再窝火。

张昭可以倚老卖老,别人要敢扫兴就没那么容易混过去了。

虞翻在孙权刚接班时保护他免遭堂兄孙暠的威胁,其人知识水平很高,是著名的经学家,曹操多次招聘都被他拒绝。但是虞翻成分不好、脾气又差,一直不招孙权待见。

在大魏皇帝曹丕领导下做吴王时的一次酒会上,孙权又给大伙儿挨个倒酒,虞翻趴在地上装醉,孙权刚走开几步虞翻就爬了起来,这意思就是老子不想跟你喝。

孙权早就想办他,只是碍于社会影响一直忍着,这回干脆借酒行凶,拔出剑来就要剁。一般人不敢劝,只有前任扬州牧刘繇之子,江东孙氏用来标榜自己的活招牌,地位超然的大司农刘基将孙权紧紧抱住,劝他说「大王,不行啊,要杀他也得等醒了酒再说啊,要是酒后杀了大知识分子明早您就得上头条啊!」孙权怒吼到:「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又能怎么地?」

不说这话还好,要是说了这话再杀虞翻就等于公开以曹操为榜样,那么孙权的权力合法性就动摇了。为了把面子找补回来,孙权下令:以后我喝醉的时候说要杀谁大伙都不要当真了。

虞翻暂时安全,几年后被流放到了交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酒桌上偷奸耍滑,更不要在喝酒时携带管制刀具啊。

二、娶老婆

原配谢夫人:在孙权看上自己亲姑姑的亲孙女徐夫人之前对这位结发妻子还是很不错的。

侄女徐夫人:孙权第一任太子孙登养母。在孙权看上江湖人称步练师的步夫人之前,对她也是很不错的。孙权不畏惧伦理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的侄女一视同仁。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儿子孙休。

步练师:孙权最有名的两个女儿孙鲁班、孙鲁育的母亲,也是孙权一生的挚爱,史称「宠冠后庭」。在孙权遇到琅琊王夫人之前,专宠她一个。

两个王夫人:比较受宠的是诸葛家族的老乡琅琊王夫人,她为孙权生下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南阳王夫人为孙权生下了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在潘夫人出现之前,她们都还混的不错。

娇媚性感的潘夫人:孙权以六十高龄让小潘潘怀上了第三任太子,也是吴国第二任皇帝的孙亮。母以子贵,阴险妒忌、娇媚性感的小潘潘一度有机会成为吕雉式的实权太后,却在孙权病危时被饱受她虐待的宫女们合伙谋杀。

另外还有为孙权生下鲁王孙霸的谢姬、生下齐王孙奋的袁术之女袁夫人,以及以第一任太子孙登的生母为代表的,广大不知名女同胞。

在全体老婆们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下,孙权有了七个儿子,四个女儿,使他不管怎么折腾都不怕后继无人。所以晚年的孙权才能大义灭亲、使劲儿折腾、至死方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夫多妻制是不利于家庭和睦的。

三、打老虎

老婆众多加上常年喝大酒的孙权竟然能够活到七十高龄,这要归功于他以打猎的方式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孙权打老虎的名声仅次于武松。比如苏东坡先生就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专门写到:「亲射虎、看孙郎」。然而笔者怀疑,以苏东坡先生的才学,亲射虎时不看李广偏偏要看孙郎是在以隐晦的方式说笑话。

孙权在一次打老虎的行动中险些遇难,好在他从小就吸取老爹和老哥的教训,走哪儿都带着保镖。但这次遇险让孙权发现光有保镖还不足以保卫他的安全,于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工具——「射虎车」。他把自己关进可以移动的笼子里,从此高枕无忧、痛痛快快地打猎去喽。不知现代野生动物园里的观览车是不是受到了孙权的启发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人类能够战胜动物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发明工具。

2.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


如何评价孙权的军事水平?

一、击退山贼

公元 197 年,袁术与孙策翻脸。孙权以一千兵力击退袁术发动的六县山贼。

注:孙权仓皇逃窜,刚跳上马敌人就已杀到眼前,兵器已经砍到了马鞍上。出身贫寒的别部司马周泰受孙权厚恩,以自己的身体保护领导,受伤十二处依然死战不退。其他人受周泰感召,奋力作战击退山贼。处于濒死状态的周泰在神医华佗的治疗下休养了很久才康复。

二、二攻陈登

公元 198 年,孙策派孙权进攻广陵太守陈登驻守的匡琦城。前不久刚刚帮助曹操玩儿死吕布的陈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镇定自若,主动出击,大败孙权。不久孙权卷土重来,重蹈覆辙。

注:名重天下、有湖海之志的陈登早年患有重病,幸得华佗治疗得以不死,后来病情加重而华佗不在,无人可治,38 岁死去。

三、血洗皖城

公元 200 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手下时服服帖帖,对孙权全无半分好感,欲归附曹操。这时的曹操忙着与袁绍交战无暇兼顾。孙权杀李术,屠皖城,扬刀立威。

注:由于江淮一带草寇众多,不利驻防。为集中力量报杀父之仇,孙权搬空皖城、撤出了江淮。

这一年,永远为合肥人民所怀念的扬州刺史刘馥奉曹操之命单枪匹马来到江淮,迅速招降所有草寇。随后刘馥及其部下庐江太守朱光兴修水利、大开屯田、广招流民、兴办教育,使合肥、皖城两地复兴。

四、三征黄祖

公元 203 年-208 年春,孙权三征江夏,得名将甘宁,杀黄祖、告慰孙坚在天之灵。

注:黄祖出生年份不详,但根据曾在他手下混过的甘宁描述,黄祖被杀时已经七老八十。若是黄祖早点退休,真不知道孙权怎么跟死去的老爹交代。

五、赤壁大战

公元 208 年夏,曹操轻取荆州、大破刘备并给孙权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注:

1.周瑜要五万精兵,孙权说,「一时半会儿凑不出这么多,先给三万,你们先打着,要是打不赢就回来,我亲自和曹操一决雌雄。」周瑜要的数目不大可能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估算的。要是周瑜都打不赢孙权还一决雌雄个屁,多给自己留点儿兵,是投降还是逃跑到时候再说。

2.孙权故意安排老资历的程普做周瑜的副手,程普当然不服,若非周瑜以博大的胸怀一再包容,赤壁之战的走向真不好说。

六、第一次合肥之战

公元 208 年,再造合肥的扬州刺史刘馥逝世,这一年十二月,孙权携赤壁大胜之余威,亲征合肥。百余日的围攻加上连降暴雨使合肥的城墙即将崩塌。此时曹操忙于稳定后方,曹仁镇守的南郡又遭到周瑜关羽的夹击。合肥军民望眼欲穿的援兵迟迟不来,城破在即,唯一的指望是使诈。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的一句文字描述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说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势力席卷了大陆的十分之八,荆山楚水的每一个角落都飘扬着"曹"字大旗,然而此时曹军势不可当的滚滚车轮却被三分战略紧急制动,曹操至死再未能踏入江汉一步。”

因为日本人也是看演义的,所以把这一进程基本归功于诸葛亮,因此也非常崇拜他,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孙权起的作用甚至更大。

首先在那个时候选择抗曹,是要勇气的,在当时一般人看来江东这么大点的地方(不错,正史中就是6个郡),怎么抵挡得了曹操雄兵几十万、良将百员?孙家比起袁氏(即便是官渡仓亭战败之后的)谁强?袁氏三少奋勇抵抗,结果都身首异处、家破人亡,这惨烈的例子可就摆在眼前。孙权决意抗曹,可能是因为年轻气盛,但是确实可以说是有魄力。更何况,以江东一地抗拒中原政权,尚属首例,曹操此时尽占战国七雄之地,传统意义上说几乎已经统一了。

再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吴军的确是抗曹主力,如果说赤壁乃周瑜程普之功的话,孙权一生的亮点无疑就是213年战役,凭借地形优势以7万兵力阻挡住了曹操亲率的曹军主力,还打了胜仗俘虏数千人(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此后,曹操才发现,不搞清长江水文、沿岸地理就发兵硬攻,是不行的,被迫延长备战周期,也给刘备发展赢得了时间。三国鼎立之后,魏吴之间几十万人的大会战也是不胜枚举。


虽然说孙权晚年确实昏庸,但是前中期也确实可说能够举贤任能。正因为东吴历代内政名臣的努力,小小的江东竟然接连爆出了10万、20万人马,没有这点,估计也没有东晋的衣冠南渡了。

不过,江东老百姓恐怕日子过得并不怎么样,因为东吴全国230万口数,显然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荆州,但是孙权却采取强干弱枝的方略,荆州兵力少,那么江东人的兵役负担就可想而知了。


《三国演义》其实颇有点单纯化了孙权,给人一种好像是因为孙权给关羽骂了几句,忍不住气,就非要把他打趴了不可,事后又马上后悔。现在看来,孙权袭取荆州是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阴谋,原因就在于屡次与曹军血拼之后,孙权和吕蒙都认为与曹魏陆战实在是个无底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 权尤以此言为当。 ),相比之下只有3万左右步兵又两面受敌的关羽,是个更诱人的目标。之后更是把事情做绝,杀关羽、倒向曹魏。只是之后又发现就算如此曹魏也不会饶了自己(夷陵之后曹丕马上就趁机三路伐吴),所以才又转向联蜀抗曹。

孙权的偷袭使得隆中对策毁于一旦,在自己角度来说是开疆扩土了(所以孙权自己认为吕蒙功绩胜于鲁肃,仅次于周瑜),但是从长远来说还是成就了自己的骂名。元曲时代,作品最恨孙家,连孙坚都连带着倒霉,毕竟过了1500多年之后,刘备的形象看起来仍然在很多民众当中不可动摇。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孙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李宗吾: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为什么文武全才,国士无双的辛弃疾,对孙权评价如此之高:【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而今天互联网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却将赞美孙权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生曲解成了【孙权只配当曹操刘备的儿子】。

以为孙权只是继承父兄基业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会扩张,才是对这个先后在赤壁、夷陵两大战役,大败当世两雄曹操、刘备的一代枭雄的极大误解。

江东孙氏奠基,始于孙策以武力征服江东六郡,大肆诛戮名士,江东群豪奋起抗争,孙策轻而无备,因此丧生。
而孙策之弟孙权年仅十八,初领江东,张昭受孙策托孤为“仲父”,实际执政。此时的孙权,只是类似一个孙氏家族推出来协调各方的牌位,离名副其实的江东之主相差甚远。即使孙氏家族内部,对他也颇多不服。

当时江东各郡到处反叛,孙权的从兄孙暠,从驻地吴郡乌程,整军欲取会稽,被虞翻劝退;庐江太守李术率部曲数万北迎曹操,直到官渡袁曹对峙,才被孙权趁势讨平。几年后丹阳太守、孙权三弟孙翊又被部将刺杀。而同为孙氏家族的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等人,直到赤壁之战前,都一直和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暗通款曲。

因此,直到赤壁大战一场大胜,孙权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孙氏家族,张昭也因主张降曹站错立场,就此退居二线。从此在江东,孙权才真正说一不二。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尊崇。(“至尊”本为天子的别号。)

东吴军也乘胜出击,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攻克江陵,又派遣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数年后,又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然而论合法政治地位,整整十九年时间,孙权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丞相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和“宜城亭侯”的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决裂,自封“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个官位形式上还是由刘备上表的,因此,孙权以此号令江东,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孙权联合刘备进行的十年抗曹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从贫瘠的江东去如何一统天下,这种不切实际的雄(好)心(高)壮(骛)志(远),倒不如说更多原因是为了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帝国中枢,就此认可他自己割据江南的既成事实。

当刘备取汉中夺上庸,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夏侯渊、于禁两大军团覆灭,曹仁军团也岌岌可危,情势窘迫下,曹操终于放弃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割据江南的诸侯(荆州牧),许封高官(骠骑将军)显爵(南昌侯)。

而此时刘备已自称汉中王,势力达到鼎盛,在孙刘联盟中即将居于主导地位,却连个“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空头职务也吝惜赠与孙权。

因此,孙权便迫不及待对曹操上表称臣,与之缔结盟约,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夺取荆北三郡(南郡、武陵、零陵),更将关羽军的野战兵马数万,留守军团数万,于禁部俘虏三万人几乎一网打尽,极大增强了自己势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后,孙权又以大汉帝国境内第一强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汉称帝,从而得到了“吴王、大将军、赐九锡、都督荆扬交三州军事”的丰厚报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极人臣。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

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祖父只是个种瓜的农民,此前祖先全不可考,难比蜀汉刘备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

因此,“大魏吴王”对孙权从来不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大成就业绩。从一个无名瓜农的子孙,刚即位时的一个杂号将军,到此时真正建立了吴国,整个历史进程,前后花了快20年时间的个人奋斗时间,当然离不开曹操、曹丕、刘备、关羽等各方贵人的成就。

只是孙权这种在曹丕和刘备两大势力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同时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在猇亭之战,吴国迎击刘备的复仇军,大获全胜,斩杀蜀军四万人,武陵蛮军万人,化解了蜀汉以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没几个月后,便和曹丕矛盾尖锐化,魏国三路大军浩荡南征。

在朱桓、朱然等东吴名将经过数月苦战,将三路魏军尽数击退后,孙权派遣使者拜谒病重的刘备,和元气大伤的蜀汉重新通好。

刘备就算心中再如何痛恨,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为着本政权的长远利益,也不得不强咽苦果。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蜀吴重新结盟以抗曹魏,也就是时势之必然了。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合法性。

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历时二十年努力,孙权将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三个州三十三个郡,疆域扩大了几乎三倍,更把自己从杂号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国开国皇帝。

孙权即位时版图
孙权称帝时版图
  • 扬州: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庐江郡、(庐陵郡、鄱阳郡、临川郡、建安郡、临海郡、新都郡、薪春郡、毗陵郡)
  • 荆州:江夏郡、南郡、长孙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衡阳郡、湘东郡、临贺郡)
  • 交州: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高凉郡、珠崖郡、)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经验丰富的“老革”(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

他通过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因而在同盟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

作为中国历史上对抗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割据江南第一人,首开数千年青史之先河,从来并无一统天下之雄(好)心(高)壮(骛)志(远)的孙权而言,此番操作确是出神入化,无可指摘了。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为什么孙权称帝这么晚?

狐狸晨曦:孙权为什么会杀关羽?


user avatar   li-jing-yan-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前提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该人物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一个具体的、有资格被后人评价的历史人物,几乎注定是复杂的。对其越不了解,做出的评价就会越抽象,越简单。最后归结到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这种评价已经说不上和本主有太多关系了。

说回孙权。在三国三位君主中,孙权的寿命最长,但存在感最低。曹操和刘备的专业著述都很多。但像样的《孙权传》至今还没有一本。即使是东吴方面的拥趸,关注点也往往在江东文武卿相身上。孙权反倒成了功能性的角色。真正设身处地地具体的关注,并不多。举例子说,“孙权年轻时候颇英明,可惜晚年昏庸”这是很常见的一个评价,但这个评价就忽略了孙权年轻至晚年时决策的具体环境。所以, 不能说不对,但也没什么用。

以我的观感,评价孙权,至少需先关注以下几点。

一、孙权的第一身份,不是东吴的帝王,而是孙家的家主。

二、江东孙氏以武得国,素无恩义,与部分江东土居士族甚至有着深刻的难以弥合的矛盾。

三、东吴政权是在汉末群雄割据背景下相继淘汰后的残存。

四、相对曹魏和刘蜀,东吴政权天然不具有合法性。

这四条相互作用,决定了孙权必须是生存主义和投机主义者,其他任何选择都不足以让他撑住孙氏的家业,并且维持东吴政权的相对稳定。从这一点出发,孙权的从少至老的行事逻辑,其实相当明确,而且极少改变。

孙氏取江东,根源于武力的强力镇压,此所谓以武得国,前贤多有论述。孙权的继位,缘于孙策的暴毙,实际上是意外。孙策死时26,而已有子。哪怕他能活到46,孙家的家主也不可能轮到孙权。所以孙权之前实际上并没有作为江东储君培养的过程。设若孙策不死,孙权将来的处境,只能是又一个孙静。所以孙权继位之初,既少核心班底,又缺乏当然的合法性。最后虽在张昭、周瑜的拥护下站稳脚跟,但仍经历了孙翊、孙暠、孙辅等诸重竞争。正位实属不易。而其时江东地只数郡,内外不靖,强敌环伺。居然还有阴谋论认为孙权谋害孙策只为争位子,得是多2才想得出来?

孙权既正位,以下就要考量他本身的素质。孙权的文治,未必过于孙策(孙策似暴虐,而孙权仁善,究其根本,均是具体实势下不得不为之的表现。孙策以客军侵境,攻杀大姓,不暴虐何足存身。但既已立足,欲求长远发展,自会转为仁善。孙策死前,已有相当程度的缓和举措。这是政治人物自然的抉择,非只个人性格),但军事则远逊孙策。本来孙氏诸子中,孙权也不是突出的将才。但孙氏以武得国,武力是孙氏权力的凭籍,要害中的要害,太阿权柄,绝不可假手于人。孙权对这一点当有深刻认识,而实际上才能又不足,这是孙权一生杯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此后数年,江东相对平稳。孙权一边苦练内功,一边内平山越,外打黄祖。打了N年轮了N次,其时被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周公瑾诸人均在。可见江东“外战外行”这帽子不能扣在孙权一人身上。是时孙权与刘表的表现,并不比两川张鲁刘璋的争斗更加精彩,也还看不出天命之所归。

而转折在赤壁之战。此战的成功,有许多因素。刘备方的联盟与辅助,曹方的轻敌,天气、疾病乃至江东文武并力,将士用命。而战后对孙权最显著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极大程度夯实了孙权的统治基础。尽管孙权没亲自上阵,赤壁是他一生最大的武功,足以压服其他任何异见者。之前,鲁肃见孙权,便以帝王大业劝之,而张昭视为狂诞。张昭还算是孙权阵营比较核心的人物,则江东本土态度不问可知。但在赤壁之后,就很少人怀疑这一点了。

然而层次的跃升,是对能力的更大考验。此后孙权一跃直接与曹操、刘备这等级数相较。后两者都是久见山陵变化,人老成精的人物。经历和阅历都远过孙权。孙权不是对手,也不全由才智不逮。实在是时势所迫,不得不提前进入不对等状态。结果在赤壁战胜余威之下,被刘备一连串开挂式的组合拳打得懵头转向。孙权和刘备,在同盟关系之外尚有互相竞争。而外交的后盾,归根结底还是武力。

然而孙权自己军事不行,只能寄托于武将。其手下最有大将范儿的周瑜周公瑾建安十五年英年早逝。鲁肃不长于战阵,吕蒙还不够成熟,一时青黄不接。以致赤壁战后,江东并未再有规模性的大胜。期间孙权不安于室,亲自领兵去打合肥,得到称号“孙十万”,成就了张八百的美名。这一战对孙权心理的打击,甚于损兵折将。此后他该亲征还是亲征,但对自身军事水平的自信却一去不复返,而转为对吕蒙一代新兴将领的期望。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吕蒙一代已经成型。即吕蒙对孙权陈述的吕蒙、孙皎、蒋钦、潘璋四将,年龄、能力、忠诚均可圈可点。以此为重心,集合前后新旧诸将,已成战力。又值关羽北伐,遂袭取荆州,是为孙权一生第二大武功。然而天灭孙权,建安二十四年大瘟疫中,四将一下挂了仨。这对孙权的打击空前绝后。即使孙登去世,两宫争衡,均不像这样突如其来,孙权毫无准备。袭取荆州以后,孙权的举措混乱投机,令人齿冷,早想什么去了?其实就是孙权多年苦心预备好的武将班底被老天爷一下整没了的缘故,换谁谁也受不了。

孙权自己军事不行,多年经营非战之罪一朝覆没,而刘备又大起问罪之师,无奈之下,才起用江东士族背景的陆逊。自建安五年继位以来,孙氏以武得国的权柄,首次外假于江东士族。而陆逊偏偏获得大胜,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东吴作为一个政权的覆亡,要到很多年以后。但孙氏的中枢权柄,从夷陵战后就动摇了。

此后孙权的种种看似倒行逆施,比方检校案,比方太子失宠,比方两宫争衡,乃至南下夷洲,北连公孙,一切的作为都是为了把已动摇的权柄再次确立回来,而始终不得如愿。孙权与陆逊的外和内争也贯穿了陆逊的一生。而孙权的态度,也自然从前期的进取转为后期的消极。 所谓今日之忧,不暇及远,此子孙事也。到了东吴后期,世家大族再次崛起,江东孙氏,已不过是满朝冠冕之上的虚景浮云。

所以,该如何评价孙权呢?

第一,这是一个苦命的人。第二,这是一个杯具的人。第三,这是半个英雄。

仓促继位,处危难之境,居嫌疑之地。有英雄之志,处英雄之世,居英雄之名。而能力未荷。倘在承平之世,从容继位,亦可成为明主。但肩负重任,无法选择,面对强敌,屡败屡战。人只见其败于军事,而不见其败于内政。爱醇酒,爱行猎,爱繁华,而实虚弱,实无助、实孤独。赤壁之后,每次奋斗都归无用,每次努力都成笑话。不肯当配角,又没主角命。后世一曰孙渣,一曰孙十万。

这就是孙权了……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虽然我是吴人(无锡人,嗯),但我得说:

吴国的伟大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国皇帝孙权,是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人格不甚高明的统治者。

孙权内战内行,确非虚语。表现在善用草莽之辈,也能让张昭这样的士大夫和吕蒙这样的鹰派一朝共处。在内部管理上利用改革整风,修理东吴大族,树立他自己的核心地位;对周瑜、鲁肃、张昭等都采用了用得着时就用,用完了就背后说人坏话的奸诈策略(比如吕蒙攻取荆州后孙权立刻说鲁肃的坏话)。可谓善于拉一派打一派的内战行家。对陆逊的先利用再凌辱、对张昭的高高挂起更是令人发指,使两个好好的贤相寂寞抑郁而死。老东西翻脸比翻书还快,要用人时,就授以重权;一旦涉及到自己的权力方针,立刻残忍无道|——参考其对陆逊的做派。

孙权外战外行,就不用提了。张辽满宠、李典乐进,祖孙食邑,都要感谢孙权在合肥一带的辛勤馈赠。老东西这辈子外战的唯一大成就,是攻取了荆州。还是因为和刘备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曹操时,擅自发动荆州兵变,袭击盟友,其人格之卑下信用之凋丧,令人扼腕。

总而言之,虽然不能抹杀孙权对吴国的功绩,得承认他是个御下有术(整死了多少下属,包括儿子)、沉得住气(直到公元229年才称帝,距离另两国称帝小十年了)的权谋家,但其低劣的人品和残忍的手段,实在让人无法多谈。应该说,他领导的建国运动的确为东吴地区的统一起到了作用,但他是晚年倒行逆施,搞起动乱,与天斗与地斗与全吴国斗,也是东吴祸乱之源。他对吴国的影响,打宽一点,就算七分功三分过吧。

大致如此。


user avatar   he-yun-g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都很想补充一句,大家指责孙权外战水平极低,也应该建立在三国时代江东文明程度极低的基础上讨论。。。

“吴楚之民脆弱寡能,英才大贤不出其土,比技量力,不足与中国相抗,然自上世以来常为中国患者,盖以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则陆钞,不利则入水,攻之道远,中国之长技无所用之也。孙权自十数年以来,大畋江北,缮治甲兵,精其守御,数出盗窃,敢远其水,陆次平土,此中国所愿闻也。夫用兵者,贵以饱待饥,以逸击劳,师不欲久,行不欲远,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当今宜捐淮、汉以南,退却避中贼能入居中央,来侵边境,则随其所短,中国之长技得用矣。若不敢来,则边境得安,无钞盗之忧矣。使我国富兵强,政修民一,陵其国不足为远矣。今襄阳孤在汉南,贼循汉而上,则断而不通,一战而胜,则不攻而自服。故置之无益于国,亡之不足为辱。自江夏已东,淮南诸郡,三后已来,其所亡几何,以近贼疆界易钞掠之故哉!若徙之淮北,远绝其间,则民人安乐,何鸣吠之惊乎?”


user avatar   henryxv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文维基百科: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引《吴历》)“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晋书·宣帝纪第一》)
鲁肃:“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孙策:“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诸葛亮:“海内大乱,将军(孙权)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权有僭逆之心久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张昭:“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松之注引《袁子》)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曹丕),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贾诩:“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刘晔:“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钟繇:“顾念孙权,了更妩媚。”(《三国志·魏书·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陈寿评:“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司马懿:“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晋书·宣帝纪第一》)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资治通鉴注》)
陆机:“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孙权)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濬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辩亡论》下“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踪袭于逸轨,叡心发乎令图,从政咨于故实,播宪稽乎遗风,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畴咨俊茂,好谋善断,东帛旅于丘园,旌命交于涂巷。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陆逊)、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濬、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惇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禨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辩亡论》上)
卢弼:“窃谓有勾践之志则可,无勾践之志则终为奴虏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谋操纵其间,以江东而抗衡大国承祚,方之勾践其信然矣。”(《三国志集解》)
郝经:“东汉之衰,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飏,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续后汉书》)

user avatar   you-hun-19-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孙策说的很清楚,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user avatar   zuola7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不起孙权的人,都吃过他的败仗了:赤壁曹操、荆州关羽、夷陵刘备。

重视孙权的人,都得到了战略性的帮助:司马懿、诸葛亮。

评价一个人,首先看结果,其次看细节。然而大多数人都弄反了,一味跟风黑是不理智的。




     

相关话题

  我读郭嘉传,没发现郭嘉有什么黑点,为什么这么多人黑他? 
  如何评价「全国人民都认为北京小吃不好吃」这个论断? 
  如何评价汪涵投资四百多万保护方言计划? 
  孙权如何解释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历史上的袁绍真的是草包吗? 
  为什么曹操杀了吕伯奢,法律不制裁他? 
  M1A2SEP坦克跟M1A1坦克相比都有哪些提高? 
  如何评价陈睿「B站未来有可能会倒闭,但绝不会变质」的回复? 
  请认真查看问题说明,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 
  如何看待某幼儿园购买壮阳药的消息证实为谣言? 

前一个讨论
二战时的日本神风队有多疯狂?
下一个讨论
西安独居孕妇深夜临盆,民警为其担保办理住院手续,如何评价这一行为?疫情期间还有哪些暖心事迹?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