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寿做结论的地方不多,一般他只是记载事实,即使做结论也一般是道德层面而非史实层面。因此“读了陈寿的书而做出和陈寿相反的结论”这个判断是不成立的。相反,一般分析三国历史者还是很把陈寿的记载当回事的,因为这个人一向以惜字如金而著名。
2.自陈寅恪先生门下弟子万绳楠先生《曹魏政治派别的分野及升降》一文将集团概念引入三国史研究来,各种集团层出不穷,最典型的如田余庆先生分析蜀汉政治时使用的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等概念。东汉乡党情结极重,个人认为集团分析法有一定合理性,但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并非所有人都能严格划入集团,也并非所有集团都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与政治纲领,因此在创造新的集团概念前需要谨慎。此外,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简化分析而实行的过程而非目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3.网络上的分析的确有脑洞开的过大的情况存在,但是大部分还是言之成理的。造成误解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分析者未援引原始材料(当然他的结论还是依托材料得来的),二,观者误将分析者指出的可能性作为必然。
还是再打一个已经打过的比方。
小明的女朋友小丽约会迟到,她称自己睡觉忘了定闹钟睡过头了,小明没提出异议。小丽的一名室友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记载:当天他们寝室上午一起看美剧,并讨论了一下。
普通的A:小丽睡过头了。
谨慎的B:小丽是什么时候看美剧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睡觉的呢?这需要参考其他资料来还原当天的具体情况……
脑洞大开的C:XX文献记载,小丽从来不睡午觉,她是因为看美剧才迟到的么?
阴谋论的D:你看小丽肯定是因为看美剧才迟到的,她说谎!
网络上的大多数分析者还是处在C的阶段,当然,要严密地论证它还是需要B的谨慎的,这就是胡适所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内涵,网络上的分析主要还是消遣,不可能如学术研究一样完全展开,所以有时会给人不严谨的感觉。这种时候,如果是我,要么会直接问作者文献来源,要么会去找相关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