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之前在其他答文中,确实多次提到过有关在美印度人和在美华人职场风格的差别,然后半吐槽半激励在美华人能更具有企图心一些,等等。
但是,以上绝非题主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
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真实的原因其实是这两个:
1,来美并留美的印度人和来美并留美的中国人,背景不一样
2,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不一样,于是人的选择范围不一样
稍微展开说:
1,来美国的中国人背景,两极分化:或者是各个尺度上的中国最底层(典型来美方式如偷渡、所谓“政治避难”,以及蓝领技术移民等),或者是起码在“教育”这个尺度上的中国最顶层(来美入口基本上百分百是美国大学读书毕业留美)。前者天然只有“闷声发大财”的人生目标。而后者中愿意留下来的,本就属于主动选择“小富即安”平稳生活的人群。而来美国的印度人,基本上就是印度本国人口金字塔中的最顶层了,天生有追求“星辰大海”的本能企图心。
而之所以强调中国人两极分化的后者是“最起码在教育这个尺度上的中国最顶层”,其隐含意味就是,很多这样的中国人,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尺度,也就只是有“教育”一项而已。他们中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在中国远称不上顶端,能是中间就不错了。于是,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美国这种简单舒适的小确幸,很可能就是其所拥有的教育优势能换来的人生追求的最高级形式了。而你非要让他们回国去打拼,他们也并不一定有直接的社会资源去提升星辰大海的可能性。但以上提到印度人的“顶端”,却是全方位的顶端:教育、原生家庭经济政治地位、种姓,等等。
2,对于有“星辰大海”的企图心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前者基本上只有全身心在美国职场上往上爬这么一条路,他们并没有一条“回国去创造星辰大海”的路径可选 -- 目前的印度,一没有能保证与美国同等待遇的优秀本土公司,二没有如中美两国一样优秀的创业环境,三没有与美国一线城市环境可比的居住地。
而后者,特别是属于“两极分化”的教育金字塔顶尖人群,如果其有“星辰大海”的企图心,相比在美国这样一个异国异种族异文化占压倒性优势的国家里钻营以试图当高级买办,更简单直接且更为宏大的选择是直接回北上广深港去发展。目前中美两国人才创业越来越无缝衔接了。即使有风格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在迅速缩小。而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国内的特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港,包括一些一线城市,如宁杭蓉渝等,同等收入水平能支撑的生活质量,基本上是平行甚至更进一步的。你在纽约能享受到的东西,回上海后,可能稍微贵点儿或稍微便宜点儿,但总是差不多。可若是让你去孟买或新德里...
3,本来想说,忘了说了。回复中有提醒,现在补上:美国人对来自“中国”这个有可能全方位威胁美国全球经济金融货币科技文化军事垄断的国家,骨子里很难消除对“中国文化”骄傲感而全方位接受异文化的“中国人”这个人群,是有无所不在的本能防范的。而印度/印度人,起码在今天,得到美国人的全身心信任,毫无障碍。这也多少算是“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不一样”的一部分。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问自己另一个问题,一下子就想清了:为什么美国顶尖企业中没有那么多日本或韩国高管?
答案很显然:确实也有不少追求小富即安生活的韩国人或日本人(日本人确实很少)留在美国去过着小确幸的生活。但如果其中有人想去追求星辰大海,首选自然不是在美国企业中硬着头皮往上爬,首选自然是直接回国给诸多全球化日韩企业打工,然后想着往上爬。
这样的场景,换成中国,大体是这样的:一个有能力在美生活工作的优秀的中国人,可以主动选择在美国企业中一辈子小确幸着,也可以选择回国给阿里巴巴这类企业打工来追求“大确幸”;而如果他们真的有星辰大海的企图心,直接回国创业就是了。万一过个N年,回过头来直接把那家印度人当高管的美企整体收购了呢。
总结,我同意此现象的表层原因,确实是两个人群的“企图心”完全不一样。但依然,真实原因显然并非“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企图心不一样”,或者印度人比中国人更优秀 -- 如果真是如此,印度这国家现在也不会是这么个德行。真实的原因很简单 -- 比较人群背景成分不平行:
留在美国的印度人,基本上就是全印度在各个尺度上最优秀且最有企图心的一群人了;而留在美国的中国人,很多都只是在教育这个单一尺度上很优秀的人;而其中真有企图心的,早就主动选择回国去星辰大海了。
我在多伦多留学外加工作已经10年,现在金融中心做证券交易,其实我发现印度人不光在科技领域独占鳌头,也在金融,经济,整治方面高出华人一大截。真的不是华人不努力,华人不聪明。我也曾经想了很久原因到底是什么,为啥一起来的印度同事能够步步高升,而华人永远干苦力并且得不到提升。 以下结合华尔街二姑娘,来发表一下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同样来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为什么这么多印度人可以在美国职场如鱼得水?
难道只是语言优势以及印度人更团结互助可以解释的吗?
让我来侃侃身边让人又爱又恨的印度小伙伴吧。
在北美读书工作的这些年,每次跟身边中国朋友聊天,经常会聊到身边的印度小伙伴。
我们大多对印度人有种说不清的情感, 看到他们(尤其是土生土长印度人)在美国公司可以走到很远, 心里挺高兴,觉得同样作为移民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但另一方面, 又很容易拿印度人跟自己比较。
在办公室如果看到印度同事和老板有说有笑,同届进来的印度人似乎天天不干什么活却比自己升职快很多,难免有点嫉妒。
我们认为印度人跟我们一样正努力融入白人社会,
但现实是,
很多印度人早已轻松的融入了北美职场,
并用极短的时间站上了各行业金字塔顶端。
大名鼎鼎的Google劈柴哥,微软纳德拉,Adobe 山塔努力哥,这些精英早已统治了硅谷近半壁江山。
如果说IT行业是印度人的优势,那么华尔街的大量印度高层就不只是‘印度人人都会编程’可以解释的了。
就在我这层楼,四位Managing Director中就有两位是印度人, 而中国人做到的最高层就是VP。虽然不是所有银行均如此,但也大多公司也有相似的情况。
铁娘子百事CEO英德拉努力姐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在外国人很少见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稳坐了十年CEO
如果你说这些人都是American born Indian, 其实就是美国人,就错了。
他们都是印度长大,印度教育,跟我们很多中国人一样,直到研究生才来美国读书,开始在美国工作。
很多人解释说印度人从小在英语的环境下教育长大,语言优势是大批印度人能在美国公司做到高层甚至C级别的最大原因。
但我们却不这样认为。
语言流畅只是没有给印度人的职业发展带来障碍,
却绝不是他们职场能一路高歌猛进的动力。
那么,这些跟我们教育背景相似的印度人究竟是怎样做到在白人的世界里平步青云的?
1、他比你在乎,至少表现的比你在乎
发现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有个毛病,进一家公司之前怎么看怎么觉得好,进去之后横看竖看都不顺眼。
看不顺眼,在公司中就容易表现的不在乎:
这点简单的活,我一小时就做完了,何必到处搜集资料到处问人。
有额外项目,不想参与,反正也不是自己的scorecard。
有团队活动,偶尔参与,懒得组织,有这精力还不如多睡会。
其实很多美国人跟我们的想法相似,从小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自我意识太强,我不享受的干嘛要表现出特别在乎。
但大多印度小伙伴却不这样认为:
只要我还在这个公司一天,我就特别在乎这里的每一个机会。而且一定要让每个人知道我特别在乎。
前段时间公司有个创新项目需要几个人用正常工作外的时间来参与。虽然知道这个项目会有很多机会跟各方面的人接触,但一知道这是额外的项目,所有美国小伙伴和中国小伙伴都放弃了。我才懒得在乎什么机会,我只要把自己老板伺候好了就行了。
只有印度小伙伴积极报名。并且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在做这个项目。
借项目研究的机会,他主动约公司高层聊天, 组织同届的内部分享,引荐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作为专家身份参与其中。
当全世界都知道他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变有了区别于别人的标签 - 积极,活络,愿意付出,愿意分享。
很快他便通过这个项目结识的人跳槽去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团队。
其实,谁会对自己的工作百分百满意?
但哪个老板不想要一个表现出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即使没有也会积极给自己创造各种机会的人?
2、得到了就不骚动了?
商学院出来的人找工作的时候经常喜欢用一个词 ‘ability to navigate'- 仔细想想,好像中文里并没有一个词可以准确的翻译‘navigate’这个词。
但其实这个能力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公司工作中非常重要。
无论是navigate这家公司,还是一个复杂的项目。而我们的印度小伙伴很多人深谙其道。
印度人A 是我一批进公司的同事,当我们都还没弄清我们这层楼人的时候,她都已经可以如数家珍讨论跟自己完全不相关的部门的人事变动了。
震惊之余我开始观察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才发现, 她说自己忙到没时间午餐, 其实有一半时间都用来了跟公司各个团队的人喝咖啡。
喝完一个人了解了这个团队的情况,跟下个人喝的时候便成为了谈资。
其实想来也非常合理, 跟一个陌生同事第一次见面,谁不会想从一个双方都认识的人开始对话?
就这样,她很快在公司几乎各个部门都有了熟识的人。并且她会常常交流。于是哪里一有机会,她便早已迎上。
说到喝咖啡,在美国的中国人都很有感触。找工作硬着头皮约coffee chat 的经历相信大多人都有。
但是一旦工作稳定,往往我们就觉得解脱了,又不用换工作何必到处约不熟悉的同事瞎扯?还要动脑筋想能跟他们聊什么?
更何况我活都来不及做了,哪儿有时间跟别的团队人喝咖啡瞎扯。
但大多印度同事的答案却不然:有什么比跟人聊天来navigate这家公司重要?认识了各个团队的人,我才更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别人才认识我,才有机会去我最喜欢的职位啊。
同样名校毕业千军万马闯入名企,
谁又比谁差?
差的只是一颗永远在骚动的心啊 。
3、见缝插针快狠准
从小我们总是被教育,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
但事实是,机会很少会被动的‘降临’。
当我们想争取的时候,往往依循别人的道路, 却发现人人都在走这条,竞争太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是很多印度小伙伴却能想出一条听上去不合理的路。
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定律,试一下总归无妨。也许试一下,就成功了。
再举个印度小伙伴的例子。该小伙伴在公司的管培项目里面, 项目中有个部门很多管培都想转过去。但是跟HR交流后,被告知不能换部门,于是很多人便放弃了。
印度小伙伴C却另辟蹊径。 他先跟对方团队的人说我就是想学习,我用业余时间帮你们做项目。
然后跟自己的老板说,对方团队非常需要自己的特长,他得帮助他们。
终于等到机会来了,得知该团队的有一个管培准备辞职,他便有了说服HR的借口 - 既然有个位置空出来,我又一直在做这个项目, 对方非常需要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
C在众人的艳羡之下顺利转入新团队。
相信这些经验绝不只是针对美国社会。
你可以说这些特质都是投机取巧或工于心计,但我想说,任何闪光的经验都必有其过人之处,认同不认同,可取不可取,各位看官自我掂量。但不管怎样,少抱怨,多思考,多尝试。
下面我推荐一本职场书籍给大家,叫做“工作就是要玩转情商”,帮你在职场里少踩雷,加强沟通技能,最后步步高升。
以上各位说得很好,但是补充一个另类观点,提升点士气:中国人回到中国的机会,远强于印度人回到印度;中国人回到中国的机会,明显强于印度人留在美国。许多印度精英留在美国并沿着社会阶梯往上爬是唯一的最佳选择,于是他们更有一种破釜沉舟不能回头的决绝。而中国留学精英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纠结在是否回国打拼或者创业这个问题上,看看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的MIT BBS月经贴、周经贴就知道了,是否回国是绝对的热点中的热点。
至于中印留学生Top 1%类别,无论是创业、打工、投资、学术还是从政,可以举出无数的案例,中国人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绩:百度、高瓴资本等等都是各自领域世界级的公司或机构,那么印度呢?微软再好,微软CEO再好,对印度GDP和人民的生活能贡献多少?更不要说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由纯粹本土精英创立的世界级公司。
有人非要我举例子:百度的李彦宏、高瓴的张磊、红杉的沈南鹏、赛富的阎焱、IDG的熊晓鸽、搜狐的张朝阳、美团的王兴、携程的梁建章、宜信的唐宁等等,留在美国的话,八九成都会做得非常成功。只是别人选择了回国,做出了一番更大的成绩。即使比打工也有腾讯的刘炽平、阿里的蔡崇信、新浪的曹国伟(从打工升级为创业)等等,即使比巨型金融机构也有中国投的高西庆等等。如果大家觉得这些比Google一核心子公司的CEO以及Citi的CEO还要弱,那咱们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的主页
最有进取心和使命感的华人,或者说有大野心,大格局的华人,及其后代,在大陆。
贪图稳定安逸生活的人适合混美国,真正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大陆的机会显著的多。
在 Facebook 印度裔的高官并没有特别多,只看 VP 这一层的话跟华裔(无论出生在哪个国家)在同一个数量级。不过如果只是研究什么人能够爬上去的话,共性还是有的。
在众多技能当中,跟往上爬最直接相关的技能是 manage up(向上管理)。做经理最爽的状态是什么?我想要解决的难题在我闭着眼睛的时候就被统统解决掉,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我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工作幸福感巨高。把 manage up 做到极致,就是让经理进入这种状态。
要把 manage up 做好,基本功是让经理放心,就算解决不了经理最操心的问题,也不要搞出新的问题来让经理操心。理想的状况下,项目进度不出问题,经理只需要偶尔看一下进度就行,不需要知道任何的细节,最终该交付时能交付。当然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所以首要原则是「no surprise」,项目要延期必须尽早说,甚至项目有延期风险就要尽早提出来,经理可能有你不知道的方法或资源解决延期风险,没有的话也算是帮经理做好心理准备,给他足够时间去思考如何继续往上 manage up。
要把 manage up 做到极致,就要解决经理手上的难题。我认识一些晋升得特别快的人。他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时不时问经理「what keeps you up at night(有什么问题导致你晚上睡不了)」,然后着手解决那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被很好地解决掉,经理就会想「这是个我自己只有 50/50 把握能解决的问题,我不用教、不用帮、不用问这个问题就被你默默解决掉了,证明你的能力跟我同级啊」。除非经理想要永远占着同一个坑不往上爬,否则他会继续想「如果我把你培养成我这个位置的接班人,我就可以解脱出来去争取做我经理的接班人了」,最终大家都能往上升。就算经理手上的难题你只解决了 70%,也就是解决得不完美,他不认为你能接管他的工作,但至少他非常清楚你工作的重要性,这比解决经理不在乎的问题好多了。
上述两点的反面教材就是不沟通且做经理眼中不重要的事情。说到沟通就可以说一下英语,一方面其实英语技能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另一方面英语技能是沟通技能的根基,所以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英语技能要做到怎样才算是为沟通技能提供牢固的根基。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外加一些对中国员工的观察,大多数中国员工的英语水平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虽然有点欠缺但只要努力就能沟通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使用英文沟通的意愿!大家都觉得使用英文沟通的压力很大,能够避免就尽量避免。如果对方母语也不是英语,有可能就是鸡同鸭讲,不如不讲。说不明白就一路「yes」过去,尽早结束对话。正是这种心态造成了大量的沟通问题,给经理一种可以放心把事情交给你做然后等结果的错觉,然而你内心并不同意这样的做法,或者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具体承诺了什么(但都说「yes」了再回头问又很傻),又或者是其实你不懂做但不好意思再问。总之,学会沟通很重要,在英语不够溜的前提下就接受必须多付出的现实,如果在沟通时不愿意多付出(不把事情说到非常清楚),那就只能在执行时多付出(加班加点把自己不会做、不同意做的承诺做出来)。聪明人都知道,同样是多付出,花在沟通上成本更低。
至于做经理眼中不重要(包括不够重要)的事情,效果很明显。如果我是经理,你解决了我最头痛的问题,在 performance calibration(绩效对齐)阶段我很容易向其它经理陈述你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因为这个问题我前前后后思考过无数遍了,它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难题,虽然某些地方可以取巧,但核心问题不解决整个团队的项目就会被阻塞。但如果你去做了一件我不认为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算你有理由能证明其重要性,我也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你,然后再思考你这套理论可能如何受到其他经理的提问,简直就如同拿着别人的论文去答辩一样。(如果你沟通能力不够好,那就如同只给我论文标题和摘要让我替你去答辩一样,我要把你没提供的正文重新做出来。万一你论文的结论是错的,那我怎样帮你好?)
(要举反例当然是有的,有些人可以不怎么沟通埋头苦干,而且做出来的事情总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样的人就算沟通不好经理也会想尽办法来保,但往往来自其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你还不是公司栋梁或者行业标杆,这样的规则对你来说不适用。)
有了 manage up 之后,其他的技能都有对应的价值。中国人往往不够在乎 soft skill,但其实从 senior engineer 开始往上走 80% 的阻力需要通过习得新 soft skill 解决,增加技术深度和广度只能解决 20% 的阻力。(当然原地不动是不存在多少阻力的。)在中国接受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因为 soft skill 不足而掉进坑了,也极少因为 soft skill 而得到过好处,所以不重视是正常的。有少数人能够看得出自己的不足,然后想办法改变自己,包括改变自己的视觉;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维度,只想在自己已知的维度里扩张。
过去的人类在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时会用「鬼魂」来解释,现在的白领在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时会用「政治」来解释。人类的整体在进步,但个体没有怎么进化。
在硅谷生活10+年了,匿名站出来为三哥们说句公道话。先强调,这里比较的是留在美国、在大公司工作、能力素质至少在中上等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因为原题是围绕着 美国 顶尖企业 的 高管。
一、印度人的语言和文化更接近白人。这一点很多人都能想到,但是其重要性可能大部分人都无法体会,因为硅谷的中国人多是理工出身,不需要深入融入外族的文化。但是如果你“有幸”考到商学院法学院,就会发现刚从印度来的留学生可以很快渗透白人的圈子;虽然谈不上能完全融入,但是算得上是进出自如。而中国的留学生基本上是被排挤在外的。因此,印度人在很多非技术岗位上都远比中国人成功,比如sales/marketing/business development/product management等。不要小瞧这些非技术的岗位,虽然起薪比码农低,这些可是直接给公司挣钱的人,职场能见度比工程师可高得多。此外,技术人员很难量化对公司的贡献;码农很清楚自己项目的复杂性、技术难度,但是往往无法和公司的增长、盈利挂钩。而以上提到的非技术岗位就很容易量化贡献。sales/biz dev可以说谈下来几个客户;marketing/pm可以说增加了多少用户。因此,当一个公司度过增长期后,技术人员就会退出决策层,sales/marketing/business development/product management + finance的人就更容易进入决策层,印度人也因此更容易升职。
语言和文化,这是印度人得天独厚的优势,咱们只能羡慕。毕竟三哥的祖宗们受过殖民之辱。
二、印度人的职业规划更为明确。很多印度人很早就有进入管理层的愿景。他们会主动放弃一些加强技术能力的机会,而去争取加强管理决策能力的机会。而大部分中国人没有明确的进入管理层的计划。很多在管理层的中国人其实是佛系升职的;也就是在没有激烈竞争的坏境中,这些中国人因为业务能力最强,或者有管理天赋而被提拔的。更多的中国人则认为自己应该只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坚决不碰做不好的事情。而更多的印度人即便没有过硬的能力或天赋也渴望挤进管理层。他们会认为,正因为自己现在不具备沟通、管理、决策的能力,才更要培养这些能力。
其实这个现象也属于一种文化差距。老一代的移民,也就是80、90年代去硬件大厂的人都知道今天中国人和印度人的竞争当年在台湾人和南亚人之间就发生过。当时台湾人普遍技术能力强,但是没有管理欲望。南亚人(主要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则完全相反。结果就是在美国读博、工作十几年的台湾工程师刚当上manager,而从南亚代工厂里调来的、说着更蹩脚的英文的菲律宾人却直接升director/VP了。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些清高的思维,把争名逐利视为低俗,所以也不想主动挤进管理层。可是在企业中,管理、决策是一种能力,和编程一样,是一种企业必需的、个人可以培养的能力。我们不花精力去培养这些能力,那么做管理、决策的就是别人。
具体到提升职场的软实力,以下是三个中国人不足于印度人的方面。
A、敢说。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视不把话说满,对说话有水分更是接近零容忍。但是美国的文化是可以接受5-10%水分的。而印度人更是敢把水分提升到30-50%。印度人中的精英懂得如何调整水分去迎合别人,而中国人中的精英则坚持不把话说满。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非常看重谦虚和自我反省,但是完全不重视建立自信。我们的谦虚是由内而外的;而白人印度人的谦虚往往只停留在措辞上,他们骨子里是一直保持自信的。所以我们认为合理适度的谦虚,在白人看来是一种自我否定。而白人的逻辑也很简单:你都不相信你自己,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相比之下,喜欢夸夸其谈的印度人更和白人合拍。
@睡眠博士 在评论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容错率。相比中国,美国公司的容错率更高,也就是更偏向于记功不记过。所以我们不需要太重视说话的质量。要先敢说、能说,然后再慢慢提高质量。
B、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主张、有对策。在美国职场,有这样一个现象。中国人往往对事情分析得面面俱到,但是如果你问他下一步要怎么做,他就马上支支吾吾,说这方面信息还不完整啊,那方面还没考虑周到啊。而白人和印度人往往分析做得片面、肤浅,但是表现得很有主见,有很明确的对策。从文化上看,可以说中国人思考更谨慎,白人印度人更注重行动力。但是从能力上看,中国人就是善于分析而拙于决策。敢于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决定并且承担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场能力。这里送上老罗斯福的名言:
In any moment of decision,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the right thing, the next best thing is the wrong thing, and the worst thing you can do is nothing.
公司是靠解决一个个问题而发展壮大的,不是靠一个个严谨全面的分析。不能产生对策的分析是没有意义的。而错误的对策往往也可以产生价值。因为对策导致行动,行动产生回馈;在回馈中,错误的对策可以慢慢调整正确;只要问题最终被解决掉,没有人会追究最初的对策是不是正确。而中国人往往是没有九成把握就不说话、不表态的。所以在管理层看来,中国人就是做事靠谱,但是不能决策、不能带队。这时候我们的do nothing就是不如印度人的do the wrong thing。所以,无论何时,一定要有一个对策,随时要准备对老板说“我们下一步应该做xxx,因为yyy,面临的风险是zzz“。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吐槽评论区的一些观点(包括一些高票答案)。比如有人说美国大公司里印度人横行是因为能力强的中国人都回国了,或者可以选择回国所以不和印度人斗。先不管对错,这个观点能产生什么解决方案呢?这个观点只能引出一个结论——留在美国大公司的中国人就是不如印度人,所以印度人就应该做高管。那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在企业中,这种思维习惯就是坐而论道、毫无建树。
C、精简思维。中国科技高薪移民有一个看似优点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全面思考。论分析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中国人平均要高于白人印度人。但是,复杂全面的思维是需要精准的语言来支撑的。当我们的语言有着先天的不足,如果对方既听不懂你的表达也跟不上你的思路,他就更会认为你沟通能力不行,甚至会认为你思维混乱。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简化思维;精简地阐述一两个重点比严谨的长篇大论在职场上更受用。
三、印度人的生活干扰比中国人少很多。住在湾区的人都知道,东亚(中日韩)的饮食业占了全湾区的半壁江山。特别是2008年后,中国留学生陡增,各种菜系的中餐馆、奶茶店(还有按摩足疗理发美容)真如雨后春笋一般。现在还有人抱怨湾区玩的少,殊不知08年前吃一次羊肉串就像过年一样。反观印度人,到现在连像样的超市都没几个,反而常常能在中国、韩国超市看到他们;更没见人家变着花样地干餐饮。
表面上,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比印度人高,文化输出更成功。我的观察就是周末在外面胡吃海喝闲逛的中国人远远多于印度人(我主要在cupertino活动);不知道住在湾区的同胞们有没有同感。但是你出去吃一顿饭,再去网红奶茶店喝点东西聊聊天,一个下午就没了。相比之下,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就更简约高效。这看似是个玩笑,但是如果我们把每次下馆子、喝奶茶的时间拿来做些小而有效的正事,比如想想下次和老板1:1时怎么能婉转地邀功,或者下次和白人同事打招呼时怎么能讲个笑话,十年后混在管理层的中国人应该远比今天要多吧。
*************************************************
关于饮食这部分,应该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让一些人误会我在抨击中国的饮食文化。我就此做一些补充。首先,我在阐述事实,没有比较中印文化。印度不是没有深厚丰富的饮食文化,而是在湾区的印度人选择不在饮食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没有很多印度餐厅或超市。除了饮食之外,印度人穿着打扮也比中国朴素很多。比如在中印混居的居民区里,如果有美发店,九成概率是中国人开的;印度人则往往去最近最便宜的理发店。这是因为印度文化不重视外形吗?不是的。是大多数印度人放弃了这种享受。
*************************************************
最后总结一下,人家本来就不比我们傻,语言文化有先天优势,职业规划更明确,就是奔着管理层去的,也不在吃喝玩乐上浪费功夫,事业比我们成功不是必然的吗?
-----------------------------------------------------------------------------------------
2021-10-21更:
一、总结一下:
A、某些岗位更容易进入管理层。技术岗位在成熟公司往往不容易进入管理层。
B、要明确职场目标。如果进入管理层是你的目标,那就适当放弃技术能力,积极专攻管理方向。
B1、敢说。没有十足的把握也要在谈吐上表现出自信。
B2、敢拿出方案。局面没有确定性时,依然要能阐述一套对策。对策是否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展现决策能力。
B3、别想得太复杂。太复杂的想法往往很难表达。追求思想+表达的最佳化。
C、在美国的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比中国人更简朴。很多支持我以上观点的人也对这点提出质疑。但是我坚持这个观点;我认为生活方式反映出一个人对时间的观念,而对时间的观念会反映在工作上。
二、评论区里一些涉及到政治、历史等等的夸夸其谈,我会慢慢删掉。我这里只想讨论职场规矩和职业规划。我希望和我情投意合的人进入评论区后,能看到有助于职业发展的言论,而不是一堆莫名其妙的空谈。
三、我们看到的印度人的问题,比如眼高手低、胡说八道,白人也能看到吗?我想他们可以。我从来没和白人聊过中印之差别;毕竟白人也不会当着我的面夸印度人,而且两个族裔聚在一起聊第三个族裔在美国也是一个禁忌。但是我和白人聊过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和中国人走的比较近的白人其实能看出谁是北方人、谁是南方人。而我们中国人,也能感受到一些美国文化的内部差异,比如东岸和西岸之分,加州、纽约、德州之分,等等。如果我们对彼此文化的内部差异都有察觉,那么中印文化差别之大,白人岂会不知?那如果白人知道印度人不如中国人踏实,为什么还喜欢提拔印度人呢?请看第四点。
四、美国科技大公司从不缺千里马,就是缺伯乐,因为没有几个老板会花心思去挖掘员工的潜力。但是,如果一个员工毛遂自荐,很多老板都是愿意给机会的。一个印度人,明明是700里马,但是每天说自己有千里马的潜力。这时候老板不会认可或否定(因为老板自己也不知道),而是会给他一些机会去证明自己。考察之后双方都认清他只是匹700里马,但是在科技大厂的大文化之下,这个老板一定不会打击这个印度人的积极性,而是会给他一些constructive feedback,说明他和千里马的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差距。在这种机制下,一来二去,这匹700里马会越来越接近千里马。相反,一匹中国的800里马会逢人就说自己不是千里马,那公司就不花心思栽培他,他就一辈子都是800里马。虽然中国800里马比印度700里马更有自知之明,更安分务实,但是能力得到提升的是印度700里马。美国大企业都会试图给所有员工提供公平公开的上升机会,印度人的“厚脸皮”让他们更容易抓住这些机会,中国人的谦退让我们更容易失去它们。
五、我想正面回复当下留言区里最常见的,同时也是一些高票答案的观点。以下是几个具代表性的回复。
去美国的理工男大多有避世想法,否则就在中国卷了,印度的那真是人精才出国。。。
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出去发展的大部分人都是不擅长或者不愿意去参与激烈竞争的,他们多数都很排斥内卷好吧,所以他们出去大部分都是想躺平的,所以你让他们去跟阿三们竞争,他们还嫌累呢;反之,留在国内才是不怕竞争的人
是啊,就2015年互联网大爆发的那阵子,好多都是一个ppt就敢去拉投资,牛都吹上天了,怎么可能是国人不想往管理层走,不会说话。
想进管理层或者当官的在国内有大把的机会,没有必要跑到国外去吧
中国人擅精营的都回国干融资了,谁屑于在那里讨饭
本质还是有管理能力的国人可以不用出国
在他们的框架下,中国人分两种。一种是留在海外,没有竞争愿望,甘心屈居于人,缺乏经商能力。另一种是中国人中的精英,他们选择了留在国内或者回国发展,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是这第二种人是在一个没有语言和文化劣势的环境中成功的。他们如果离开这个坏境,一定能比离开印度的印度人更成功吗?他们在美国一定能精准地掌握社会、企业文化,并且得到别的族裔的支持和认可吗?
所以这些回复只不过又一次证明了几乎没有中国人在多元族裔、多元文化的企业中比印度人更成功,因此也并没有回答原题。而我的回答正是想从几个方面讲述美国企业中常见的中外文化差异,以及中国人如何能调节自己对文化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融入美国企业。
一般情况下,此类回避核心问题、偷换概念的留言是不值得认真回应的。但是这个观点的背后有个误导性极强的假设,那就是文化兼容性不是一个重要的职场能力。这个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只要你回国,在一个单一文化的环境下,不具备文化兼容性也可以成功。事实是这样吗?
假设你在腾讯微信部门工作了10年。这时候你想换个环境,同时还要保持现有的薪资水平,你有几个选择呢?首先,能支付你理想工资的公司估计只有国内外的科技巨头。如果你选择去国内的大厂,那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你将失去在社交这个行业积累10年的竞争优势,你对微信用户、产品、战略的理解所带来的价值一定会大打折扣。另一个选择是去FB。在那里,你会保留行业积累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但是你要学习新的社会、企业文化。哪条路对你的事业发展更好呢?
以上并不是一个假设,而是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时代中,一个职业规划绕不开的问题。大公司往往天然具备垄断性。如果你想离开一个具备垄断性的公司,就很难在同行业找到更好的机会。此时你必然要面对跨行业的阻力,或者出国、面对跨文化的阻力。如果你具备文化兼容这个能力,你就大大降低了所面临的阻力,就能争取到一个更好的机会。而机会遵从马太效应,好的机会将带来更好的机会。如果你有FB的offer,即便不去,也可以用它在国内争取一个更好的职位或薪资。而这个更高的起点,会帮你在下一次换工作时争取到更好的机会。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在国内就能忽略文化兼容性。顶级的公司和顶级的人才最终都必然要面向国际市场的。
换一个角度想,这是因为中国人缺乏管理和经营企业的智慧吗?马云为啥不在美国顶尖企业当高管?雷军为啥不在美国顶尖企业当高管?任正非,余承东,董明珠,王传福.....好像他们都不需要出国留学就执掌了世界顶尖的企业。
前面的很多高赞答主都说的很全面了,我再补充一点,印度没有闭关锁国,从来没有,只要有钱,印度人就可以自由的出入国境(当然,现在不行,疫情原因),而中国,90年代后才能够大批量出国读书发展。之前零星出去的,要么是偷渡,甚至是清末被卖过去的猪仔,人数少。
这就导致了印度人在欧美的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国人。比如我之前所在的澳洲某小镇,我刚去的时候,加上我,我老婆,我女儿,整个小镇华人不超过10个。而小镇上居然有个印度庙,你敢信!!!小镇的加油站有印度收银员,养老院有印度护工,护士,医院有印度医生,监狱还有很多印度狱警,印度人可以说渗透进了整个小镇的每个角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个小镇如此,更不要说整个澳洲了。
有庞大的移民人口基数,才有可能诞生各种高管,事实上,印度人也非常卷,也很愿意读书,学习,这么一来,能出现印度裔的高管不足为奇。
其实伴随着中国国门打开,中国人凭借聪明,能干,互帮互助,肉眼可见的在大量吞噬印度人的市场,我在小镇没多久,小镇上的超市里慢慢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华人面孔,后来过年的时候搞了一个华人聚会,小镇上的华人达到了小50人。。。。。。
现在有种趋势,印度人和中国人同样去面试,至少在澳洲护士这个圈子,领导可能更愿意要中国人。所以多给华人一点时间,华人能够自由走出国门才几年啊,以后华人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响。
大家好,我是硅谷帮帮主,今天深度分析一下Google帝国的接班人为什么是Pichai?印度人在硅谷职场为何这么强?
12月5日,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宣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双双宣布辞职,47岁的桑达尔·皮查伊将接任母公司 Alphabet 的 CEO 一职。
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1972年7月12日出生于印度马杜赖的一个不算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东部沿海大城市钦奈长大。皮查伊的父亲是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母亲在生下他之前曾担任过速记员。后来皮查伊考上了印度理工学院 (IIT) 卡拉格普尔校区的冶金工程系。IIT 是印度最牛的大学,相当于美国的麻省理工。
皮查伊从小就对计算机非常的感兴趣,最终他从印度理工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拿到了斯坦福的offer和奖学金。
但是,在斯坦福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学术路线,于是他读完硕士就没有继续读博士了,而是去了一家公司做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很快他却发现产品经理要求很高的管理技能,于是他又去沃顿商学院读MBA,从沃顿毕业之后,他去了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成为一名咨询师,继续在职场磨练自己的管理技巧。
这一切也为他去google做好了准备,终于,在2004年,皮查伊来到google面试产品经理的岗位,成功加入了google,故事开始了...
皮查伊在google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成绩,化解了不少危机...这里省略10000字,因为本文的重点并不是皮查伊的传记。
其实,Google 并不是一家留得住顶级人才的公司,但是皮查伊在google一呆就是15年,正式因为他的坚持,才给他带来了机会。
好吧,这位牛人的经历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细节,是不是感觉这种人距离我们好远,看了也只能羡慕嫉妒恨,对自己的人生没什么用?
那接下来,帮主我来说点网上搜不到的,对你真正有点用的东西!
从我自己在波士顿和硅谷留学+工作的经验来看,印度人不仅仅在硅谷,在整个美国各大科技公司都已经占据了很多中高管的职位,甚至已经有了不少CEO。
那我们华人的现状如何呢?我曾经和linkin的一个工程师聊,他说linkin的1000多个华人工程师里面只有几个在中层,有一个还是ABC。大家在国外工作,如果你的上级也是华人,那么你多多少少会得到照顾,就像国内大家见面都会先认老乡,只要是人,对家乡都有归属感。在美国,中国就是我们唯一的家乡!
印度人为什么在硅谷混的风生水起?为什么那么多公司的管理层会是印度人?我总结了如下原因:
第一,印度人很团结!我记得在学校的时候,中午吃饭印度人都是坐在一起,用手抓着咖喱饭,谈笑风生。在职场上也是这样,老印度员工会帮助新印度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部分初级员工也会支持某个资深的印度员工晋升,老员工晋升后,自然会把下面的其他印度员工照顾好。
总之,印度人在硅谷擅长抱团作战,相互提携,这一点已经不是传说,而是事实,而且,印度人还在硅谷开设很多公司来支持他们自己人的工作签证,保证他们的工作身份。
说到这,我就要吐槽一下了,我曾经在硅谷邀请一个google写代码多年的华人出来给大家讲讲课,帮助华人解决问题,可是他总是懒洋洋的没有兴趣。因为他已经拿到了google的股票,自己写的代码也很成熟了,对其他事情没有兴趣。
当然,我也找到过更多愿意帮助华人的硅谷大公司的牛人,他们都是在ebay,facebook,google等公司工作多年,他们的经验和人脉可以帮助很多华人解决职场技能不足,没有工作签证,没有内推渠道等问题!
我最早创业的初心也是让华人像印度人一样团结起来,让更多华人在硅谷职场成功。目前来看,路还很长!
第二、印度人在硅谷的人数很多。从官方的数据统计来看,印度学生是美国院校外籍学生的第一大来源。还有,在硅谷存在大量印度的外包机构,他们会每年向美国输送成千上万的it从业者,包括程序员,商业分析师,数据分析师等等。
外包机构会帮助印度人解决工作技能和h1b工作签证,这样,他们虽然不是像皮查伊那样非要从什么好的学校毕业,但是工作几年积累了经验以后,一样可以进入好的公司做到管理层。毕竟,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硅谷是一个只看能力的地方!
第三、语言能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华人在职场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印度人做汇报,美国人听的津津有味,华人木若呆鸡。英语和印地语是人家的普通话,一般印度人从小就会,我们华人怎么和人家比,至于口音难听?不好意思,口音恰恰是印度人在硅谷的优势,就是要达到我说的虽然是英语,但是只有美国人都听得懂,外国人却听不懂。
第四,管理意识的培养。华人在硅谷其实大部分都是从事码农,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每周甚至不用每天去上班,在github上把代码完成就行,偶尔去看个会听听需求,汇报也没你的事,都是产品经理或者商业分析师汇报,工作成绩都是他们说的算。
我在硅谷见过很多做了多年码农的人不太会英语,因为工作上面沟通听不到的话直接用邮件就好了嘛,看总能看懂,实在不行还有google翻译呀。
所以,华人在硅谷做技术工作的都有一个天花板,很难晋升管理层。像我见过mia老师这样华人能做到管理层的是少数,而且,mia老师就是一直做商业分析师的呀,没怎么写过代码。
印度人不一样,他们有语言优势,相互都会推荐去读MBA,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硅谷帮”,我会在里面每天聊点对华人有用的。我希望硅谷的华人可以像印度人那样团结,共同进步,最终统治美国,占领银河系...我正在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