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曼施坦因? 第1页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药,曼施坦因的人生轨迹相信各位都会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个大概,在这就不当复读机了,其实关于曼施坦因的很多战役分析我要是认真写估计能写出四五万字,如果这样我会猝死在电脑前,出于以上原因我就简单的从军事角度来分析曼施坦因的一些高光表现,迷惑操作,或是莫名而来的黑锅,本回答大概一万字,看完需要点时间。

1.因迷之自信而来的锅--斯大林格勒: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说法,曼施坦因直接造成了第六集团军的死亡和被全歼的命令,那么第六集团军覆灭的命运是谁造成的?答案肯定是希特勒,无论是哪一本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是希特勒下达了第六集团军不得后撤的命令。希特勒下达这道命令也有他的想法:

第一,戈林保证保卢斯集团军能得到足够的补给,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没有落实。

第二,1941年-1942年冬季诸如杰米扬斯克,霍尔姆等解围战的成功使得希特勒过分高估了德军的战斗力。

第三,希特勒并不了解斯城周围德军能够投入解围部队的实力,根据OKW日志,希特勒对存在于纸面上的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霍利特集群,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以及将在之后抵达的第57装甲军抱有极其乐观的心态,而事实上这些部队仅仅是存在于纸面,而且这一纸面上的充裕在某种程度上带偏了新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

第四,也就是关键:曼施坦因于11月24日的一份电报打破了德军将领对斯城的统一态度,曼施坦因在11月23日通过OKH递交的前线情报了解到德军解围部队十分“充裕”,使得这位新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在还未到任了解前线真实情况之前,就对希特勒回以“如果解围部队及时到达,我有能力将这场战斗化成两军将可以进行另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这一报告。

我们可以说曼施坦因的报告很大程度影响了希特勒的最终拍板,希特勒最终向曼施坦因开出了四个满编装甲师,一个重装甲营将加入解围的空头支票,但正如我们后来所知道的,希特勒根本没能满足曼施坦因的要求。

11月24日,曼施坦因抵达B集团军群司令部,在这里他了解到了前线的真实情况,他的解围部队仅仅是纸面上很好看,首先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已经被打的七零八落,下辖的两支机动力量,第29摩托化步兵师被拖入了包围圈,另一支第16摩托化步兵师则远在卡尔梅克无法调动,集团军司令霍特成了实质上的光杆司令。

其次,罗马尼亚部队已经被苏军敲碎,只有一个军的战斗力量,唯一可以指望的便是霍利特集群刚刚抵达的两个步兵师,但光靠这两个师根本不足以发动解围。到头来,曼施坦因还是得指望第57装甲军。我大概可以想象曼诗婷此刻一副小龙人的表情,这和他23日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他在回忆录表达了自己的态度:11月29-30日前难以实施解围。因为他能指望的机动力量,第57装甲军(下辖第6,23装甲师以及第15空军野战师)在12月才能到位。

在11月26日,曼施坦因报告OKH自己手头能调动的力量,除了上述部队充当南线解围力量,刚刚得到第11装甲师以及大量从包围圈突出的残兵加强的霍利特集群将负责北线解围,到11月28日,这份计划最终敲定,解围将于12月3日进行。

2.被夸大的神话--第三次哈尔科夫

无可否认曼施坦因在2月19日-3月6日这段时间针对苏坦克第三集团军,第69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的侧击和分割有极高的军事艺术观赏价值,但我们该注意到德军在这段时间可用的兵力和坦克与已经在过度进攻中遭到巨大磨损的苏军没有较大差距,2月底第一装甲集团军、肯普夫集群、第四装甲集团军有可用坦克就有494辆,从一个开地图挂的后世旁观者的角度而言,这一仗的含金量显然被一些入门德迷夸大了。

这一仗更值得争议的在于3月6日-3月15日曼施坦因为何不避开哈尔科夫直接命令机动部队向北合围,这一战略未能实施导致哈尔科夫战役的最终战果下跌了不止一两个华莱士,从一些师一级战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作为南线德军最庞大的机动师之一的“大德意志”师在3月10日是没有遭到什么巨大损失的(随后该师卷入了哈尔科夫接近地的战斗),奇怪的是曼施坦因并未发扬其一贯的“机动合围”风格,而是让该师和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开向了哈尔科夫,在随后哈尔科夫巷战从下图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党卫军师在巷战中遭到的坦克损失达到了一个峰值,如果说要找一个为曼施坦因这一围城不围军,一反常态的迷惑行为辩解的理由,应该只能用《最后的胜利》一书中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师长迪特里希“这是元首命令”来解释了。

3.膨胀还是自信--库尔斯克:

这里扯一句很多人不知道的题外话,曼施坦因曾经在库战前提出两个由南方集团军群单独发起,扫清“堡垒”行动障碍的计划,首先是“苍鹰”行动,由肯普夫集群和第1装甲集团军以钳形攻势扫除伊久姆—丘古耶夫一带的苏军,之后便发起“豹”行动,由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将苏军逐出沃尔昌斯克—库皮扬斯克—萨瓦托沃一带,这辆个计划预计于5月实行,但随后在曼施坦因和霍特的讨论下被否决了,霍特认为德军虽然可以突破苏军防线,但是考虑到苏军可能调战略预备队加入防守,还是需要3-4个装甲师以及一些步兵师的增援。


从后世角度而言,5月南线苏军的防守态势还是比较虚弱的,如果4月开始希特勒决定优先增援南方集团军群(放弃加强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还是能搞定这两个行动的。

好,我们继续正题,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即使是北线莫德尔歇菜磨洋工,曼施坦因却依旧主张继续进攻,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截止7月15日,南线两军的交换比在德军看来实在是好看的不行,曼施坦因认为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可以卡在普罗霍夫卡一线这个位置甚至可以把整个南线苏军预备队榨干,为1943年秋冬季的战局打一个坚实的基础,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当时德军上下都有),就是低估了苏军的数量优势和补兵效率;以至于他刚刚在米乌斯河帮霍利特(第六集团军)铲掉了苏军的桥头堡(米乌斯反击战打残了当面苏军的机动力量,但德军的南下的几个装甲师同样遭到了巨大损耗,为第聂伯河的“一师仅十车”埋下伏笔),瓦图京和科涅夫就发起了“鲁缅采夫”攻势,对曼施坦因而言,他的巅峰时刻在这时便开始了。

4.巅峰时刻--第四次哈尔科夫和第聂伯河

微波炉认为瓦科二人两个方面军的兵力为980588人,这一数字和苏联及俄罗斯官史数字一致,加上第57集团军、近卫第4集团军、第47集团军约为120万人。同样为官史参编者之一的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数据为苏军总共投入了1144000人,但是这一数字并不完整(未包括上述部队)。而坦克方面伊萨耶夫的数据认为沃罗涅日方面军拥有2171辆坦克、草原方面军拥有501辆,原文并未说明包含自行火炮。拉齐耶夫斯基大将认为两个坦克集团军的数字相对较低,坦克第一集团军为562辆,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为350辆(以上三人使用的均为苏方材料)。

而苏军对德军力量的认知并无错误,苏军对奥廖尔突出部和米乌斯河发起攻击后,第四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的部队很多都被抽走,弗雷泽尔的德军官史给出第四装甲集团军算上俘虏、民夫的“口粮力量”仅剩下156433人,真正意义上的“兵力”,也就是“前线力量”仅有115000人,而肯普夫集群的“口粮力量”大约有80000人,“前线力量”不详,这样德军防御部队的兵力最多就是苏军的六分之一,相较于苏军北线的反击“库图佐夫”行动而言处于更大劣势(“库图佐夫”行动中苏军三个方面军参战部队总兵力1287600人。根据弗雷泽尔的德军官史北线莫德尔指挥的“前线力量”约31万人,)。且德军的装甲单位补充极其费拉,无法与苏军那样迅速补充,经过“堡垒行动”、米乌斯河战役以及苏军频繁的零星骚扰,曼施坦因手头可用的装甲力量已经大幅下降。

但如此天差地别的优势下,苏军并没有打出“势如破竹”的既视感,从8月3日开始,苏军开始突击,截止8月5日,苏军虽然突破多处德军一线步兵师防线,却并没有危及到德军根基,最大的战果可能是在8月5日苏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在第27,40集团军的配合下对德军“托罗马夫卡”集群形成包围,在包围网中第19装甲师师长施密特将军遭遇苏军,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但这一包围网在很多书籍中(如卡雷尔的《东进》和某些地摊东线作品中)被过度夸大,某些群体甚至发明出“第19装甲师全军覆没”的暴论!而实际情况是这个“全军覆没”的装甲师至9月1日编制力量15103人,缺编4419人,离“全军覆没”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而在8月6日以后,从中央集团军群要回的扛把子部队GD师逐渐到达阿赫特尔卡一带,GD师发起反击将被这个包围网中的三个德军师接应而出。

从整体上看,苏军虽然快速突进,但是并未迅速切断摧毁德军补给线,必要的交通线仍然握在德军手上。这为德军增援到达后能够稳定战线,并开展随后的反击有着巨大的作用。

面对如此绝境,曼施坦因开始从其它战区调集装甲预备队,上文提到的GD师外,曼施坦因从集团军群南部调回帝国、维京、骷髅、第3装甲师四师。6日,第3装甲师先头单位开始抵达哈尔科夫北部,帝国师的先头部队也逐渐到达,而骷髅师的单位也将在未来几天逐渐到达。维京师则在8月12日陆续抵达哈尔科夫以北。布莱特的第三装甲军军部也被调来。这样,肯普夫集群和第四装甲集团军在8月10的可用坦克增长到352辆,突击炮的数量增加到214辆。

至11日,双方形成以下态势:
苏军总体推进60至100公里,德军尚未封闭第四装甲集团军与“肯普夫”集群间的缺口。德军左翼的苏27,40集团军杀到阿赫特尔卡外围,夺取特罗斯佳涅茨,但德第52军还是顺利撤出与第48装甲军汇合,通过反击重新建立起了防线暂时稳住阵脚;中路,霍特的装甲师遏制住了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的突破。

在德军的装甲力量上升战线暂时稳定时,苏军的坦克集团军在德军顽抗下遭到了巨大削弱。战至8月11日,罗斯特罗米夫的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的不可恢复损失坦克数量达到111辆,可用坦克仅为88辆T-34与18辆T-70。卡图科夫的坦克第一集团军,不过力量也遭到削弱,12日早其可用坦克为197辆T-34和71辆轻型坦克。
此时苏军阵型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脱节状态,卡图科夫报告“我部距离哈尔科夫-波而塔瓦铁路约5-6公里,因缺少炮兵,我们无法阻止这条道路上敌军的调度”。这样,德军反击的战机开始成熟。

也许是因为前方德军交通线对瓦图京的诱惑太大,在自己的侧翼出现了4个新的德军装甲师后,瓦图京仍不知收手,他膨胀的认为德军装甲师不过是为了掩护撤退而出现。他仍命卡图科夫从博戈杜霍夫以南到克拉斯诺库茨克以西,沿默克希克全线发动袭击,切断哈尔科夫以西的德军交通线。当然,瓦图京如此做也有来自斯大林本人的压力,8月9日莫斯科曾给朱可夫发报称:
“最高统帅部认为必须尽快截断通往波尔塔瓦,克腊斯诺格勒,洛左瓦亚的主要铁路和公路交通线,以孤立哈尔科夫,并尽快解放哈尔科夫。为此,卡图科夫的坦克第1集团军应切断科维亚基,瓦尔基地域的主要交通线,罗斯特罗米夫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应从西南迂回哈尔科夫,切断梅列法地域的交通线。”

正当卡图科夫奉命与11日继续进攻时,曼施坦因也命布赖特的第三装甲军猛攻卡图科夫暴露的侧翼,苏军遭到巨大的挫折,瓦图京于12日命罗斯特罗米夫策应卡图科夫,冲击第三装甲军侧翼,却撞进了帝国,维京二师的防区,战至18日,双方均精疲力竭,坦克第一集团军可用坦克、自行火炮降至120辆,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剩下130辆。

18日曼施坦因命中路的霍特以GD师为主力开始反击,成功封住了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第八集团军的漏洞,对于此情此景,斯大林对瓦图京发来了如此的训斥:

当曼施坦因的装甲主力和瓦图京厮杀之时,科涅夫也没有闲着,他的第57和53集团军正不断逼近哈尔科夫,准备与罗斯特罗米夫从两个方向合围哈尔科夫。
为了避免部队被合围,20日曼施坦因绕过蔡茨勒直接给希特勒打电话要求放弃哈尔科夫,希特勒一如既往表现出不情愿的态度,因为在8月13日他就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哈尔科夫,主张撤退的肯普夫惨遭撤职,在这一过程中曼施坦因似乎没有保护与他观点一致的肯普夫,估计是打算顺水推舟扶上自己的老部下沃勒(第八集团军)。在曼施坦因的强烈要求下,希特勒选择妥协,在8 月22日下午,沃勒,霍特等部开始从哈尔科夫撤退。8月23日,多次易手的哈尔科夫终于被苏军夺回。

此役,德军“十日报告”显示8月第四装甲集团军伤亡25911人,第8集团军(肯普夫集群)伤亡25813人,合计51724人,坦克、突击炮的损失德军官史认为根据现存的德军档案资料无法给出数据,而伊萨耶夫的估计,整个8月参战单位损失为390辆坦克、突击炮(其根据8月底的存量估计),这其中包括了米乌斯河最后几天的激烈战斗与GD师在莫德尔手上的损失。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苏军损失为255566人,坦克、自行火炮不可恢复为1864辆。当然,双方伤亡各路史学家自然是根据自己的立场进行取舍。德国主流观点认为此战德军损失应当以8月1日到20日的十日报告为基准略微扩充,因此为3万人。而有的学者喜欢对苏联伤亡数字挑刺扩充,认为鲁缅采夫行动及后续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战役中苏军的损失数、补充数和兵力数难以对上,推算此战苏军损失应当达到50万人。而某些国内三流地摊写手则以不是兵力的“口粮力量”配上各种口径的兵力数字如“战斗力量”“步兵战斗力量”,煞有其事的“推算”此战德军伤亡达16万人,远高于整个8月南方集团军群上报的“退出”总数。

考虑到德军伤亡数量在紧张战斗中可能存在往后续时间段中统计,这一点其实是战时数据统计的通病,如苏方数据中沃罗涅日方面军8月1日至20日统计的伤亡为79313人(似不含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而最终官宣数字为157293人,相差较大。因此德军官史采用的以8月1日至20日的十日报告并向上微调的做法似不可取(德军官史关于德方资料极硬,但损失数据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德军取最低值,苏军却取最高值,根据其取值“库图佐夫”行动双方交换比达1:10,而“鲁缅采夫”行动则为更夸张的1:16,实在是令人汗颜)

德军伤亡可以以整个8月为基准向下微调。因此鲁缅采夫行动中德军伤亡应该在4万至5万之间,坦克与突击炮的损失在200至300辆之间,以此我们大致可以得知德苏两军人员交换比在1:5到1:6之间,坦克损失交换比大致在1:6到1:8之间。

之后的第聂伯河篇我就偷个懒直接上对曼施坦因吧吧主,东线资深研究者潘策法赫的采访:

第聂伯河战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堡垒行动之前,早在4月苏军高层就决定在顶住德军的攻势以后要发动一系列反击,其主要突击方向锁定在波尔塔瓦、哈尔科夫、基辅。堡垒行动以后,苏军旋即开始反攻,他们首先在米乌斯河畔下手,缺少装甲力量的霍利特一开始并未挡住苏军,在堡垒行动中的装甲部队增援后德军铲平了苏军的桥头堡。不等德军有片刻喘息,8月3日苏军又发起了鲁缅采夫行动,也就是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这个时候的德军装甲部队已经遭到了削弱,8月1日时南线的德军3装、GD,武装党卫军2、3、5装甲掷弹兵师一共拥有289辆可用的坦克和突击炮。苏军的近坦5集和坦1集加入了战斗,很快就在第四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的阵地上撕开了30多英里的口子,南线德军危如累卵。希特勒非常看重乌克兰的资源,这也是他之前强烈要求铲平米乌斯桥头堡的原因,他要求德军迅速反击,8月中旬,德军的装甲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反击,减缓了苏军的突进。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随后苏军又分别投入1011900人和1581300人发动顿巴斯攻势和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攻势。这样,三个战役付出了957040人的伤亡和3890辆坦克、自行火炮的不可恢复损失,坦1集也随之后撤整补后将德军逼退,希特勒也在9月中旬批准撤退至第聂伯河。在这样一个退却与追击的过程中,德军并未将苏军完全挡在第聂伯河以东,9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麾下的第13集团军就在特里姆特斯建立了桥头堡,而21日近坦3集就抵达了第聂伯河,22日就和40集在布克林建立了桥头堡,随后还投下了伞兵企图扩大桥头堡。尽管德军并未完成退却,但是霍特还是拼凑起了力量进行反击,苏军的空降行动也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不过苏军还是建立起了桥头堡。而科涅夫的近7集也在9月26日渡过了第聂伯河,此时附近的德军缺少力量,几天以后曼施坦因下令马肯森拼凑处一些装甲力量阻止这里的桥头堡扩大,而第四装甲集团军方向,正当霍特忙于布克林桥头堡的问题是,苏38集又在基辅以北建立了桥头堡。德军自然也不甘心坐视苏军建立阵地,10月初,56装甲军和59军共同进行了一次反击,虽然德军番号很多,包括2、4、5、12、7、8六个装甲师,但是他们手上并无太多力量。第7装甲师手上有18辆可用坦克,而第8装甲师则一辆都没有,尽管如此,德军还是将桥头堡敲称了碎块,还收复了切尔诺贝利。南边,科涅夫在自己的桥头堡组织起了进攻,近坦5集加入其中,这一攻势最后因第14和第24装甲师的到达,在10月底被德军反击挡住。而在此期间德军还有一些旨在削减苏军桥头堡的小规模反击。德军退至第聂伯河的过程大致如此。

德军退至第聂伯河以后的局势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人力方面南方集团军群遇到了不少问题,这是伤亡和补充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当时德军的人力构成难以说是科学的,根据档案文件记载10月初德军拥有9360000人,而陆军仅有4090000人,空野单位200000人,其中东线陆军只有2560000人,而后备军却有2300000人,空军占了1800000人。Heroes or Traitors The German Replacement Army the July Plot and Adolf Hitler一书甚至认为此时德国后备军领导层在为不明的政治原因背着希特勒蓄意扣押人力。

德军官史给出的数据是7月到10月南方集团军群的损失分别为79000人、117300人、99900人、97800人,而补充人数为25600人、27500人、58500人、49700人,入不敷出。当然整个东线除了北方集团军群稍好,其他部队情况都很糟,比如这4个月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381100人,只补充了159800人。这样,在10月、11月初时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并不充裕,包括空野和武装党卫军单位,第四装甲集团军的“实际力量”有217340人,第八集团军有149455人,第一装甲集团军有282175人,相邻的中央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分别握着80万人和30万人,其中中央集团军群和第聂伯河关联较大的第二集团军拥有200111人,A集团军的第六集团军有182236人。这就是德军的兵力状况。而当面的苏军,根据苏方材料下第聂伯河突击时乌克兰第2、3、4方面军共投入有1506400人,基辅突击时乌1方面军有671000人,而右岸乌克兰战役苏方材料给出的数据是一开始投入了2406100人,这个数字根据给出的明细是没有计算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

如果说人力方面还能依靠德军的素质优势弥补而尚能忍受,装甲兵器方面的情况只能用糟糕透顶来形容了。

众所周知,南线德军装甲师在总体数量上相对于红军而言一直是弱小的一方,这就决定了这支高质量部队需要频繁战斗,即便战术得当,德军装甲部队也难免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而堡垒行动以后,苏军发起了一系列进攻战役,包括奥廖尔战役、米乌斯战役、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布良斯克战役等等等等。在一连串的作战中,德军东线的装甲战斗车辆总数虽然并未减少太多,损失率上8月、9月、10月在整个1943年与1944年的东线战场上不算太高,例如挑大梁的四号坦克8月损失率为22%,突击炮为10%。但是疲于奔命之中可用数却大幅度下降。根据德军的档案文件记载,在1943年7月5日时整个东线德军可用的坦克为1870辆,突击炮870辆,而到了9月30日坦克的数字骤然下降到了坦克396辆,突击炮为205辆,苏军向基辅突击前的10月31日,坦克为615辆,突击炮为359辆。10月的时候作战部门给出四号坦克和黑豹坦克的可用率分别大约为34%和4%。

这是整个东线的情况,具体到南方集团军群方面也是一片惨淡的光景,虽然10月中旬AFV总数有1338辆,但是可用的甚少,每个装甲师大约拥有10-30辆可用坦克。以镇守基辅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为例。10月底,其下辖的第7装甲师总共用4辆二号坦克、15辆三号坦克、32辆四号坦克,但是其中可用的仅仅有1辆二号坦克、6辆三号坦克和10辆四号坦克。第19装甲师的7辆三号坦克无一辆可用,四号可用的也仅有8辆。如果看看那些装备了问题少年黑豹坦克的单位你能看到更惨淡的光景,根据第48装甲军的档案文件,帝国师在11月12日时49辆黑豹坦克竟然无一可用,18辆虎式坦克可用的仅有3辆,三号、四号坦克也仅只有15辆可用。而后来日托米尔反击战的主力警卫旗队,在反击的前哨战中就趴下了60辆黑豹坦克,其中4辆操纵杆损坏,38辆引擎损坏,1辆链轮、5辆终端传动装置、1辆发电机、1辆行走机构、1辆电机、1辆炮塔回转机、1辆油冷却器损坏。

这个问题早年的一些资料在描述第聂伯河的德军装甲状况时进行了严重的误导。比如早年参考苏方文献的一些资料称德军有2200辆坦克,这基本可以认为是用14个装甲、装甲掷弹兵师乘150辆胡编出来的。另外一些文献虽然找到了德方数据但对出勤率只字不提,并且算上了再战斗开始时没有投入的运输在途坦克,大言不惭地说日托米尔反击的德军装甲实力不亚于堡垒行动时南北任何一边。

总之在第聂伯河,由于优势苏军苏军连续进攻,黑豹坦克严重不成熟等原因,此时的德军AFV出勤率很低,寥寥数百辆可用,装甲部队战力大打折扣。

10月底基辅地区的两军力量对比就是整个第聂伯河战场的一个缩影,兵力上,根据总参研究的数据,苏军第38集团军有127226人,第60集团军拥有86281人,近坦3集拥有25282人,而格兰茨则给出了337000人的数据。当面德军约14万人,不算过于悬殊。但在坦克方面,根据总参研究,60集拥有坦克和自行火炮78辆,38集拥有108辆,近坦3集拥有352辆。而德军,第20装甲掷弹兵师连1辆突击炮都没有,第8装甲师在10月下旬上报的数据为:总共拥有9辆二号坦克、1辆38(t)坦克、28辆三号坦克、40辆四号坦克,但是可用的仅仅有2辆二号坦克、3辆三号坦克、1辆38(t)坦克、1辆短管四号坦克、7辆长管四号坦克,不包括指挥坦克一共14辆可用坦克,这样的装甲力量在苏军面前显然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而战场宽度上南方集团军群也是最宽的,A集团军群为120公里,南方集团军群为700公里,中央集团军群为650公里,而实际力量上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还比南方集团军群雄厚。

战线过长给第聂伯河守军的防御态势带来更大的麻烦。而这条战线上苏军还建立了诸多有威胁性的桥头堡,在这条漫长的战线上,对于下一阶段的战事苏军显然有很多牌可以打。由于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苏军可以多点开花,德军如果调兵在一处反击苏军就可以在另一处加码,从前面的数据也能看出来,德军这点可怜的装甲力量集中于一点尚且不能保证胜利,如果再撒开去分头堵口有没有胜算就显而易见了。下一阶段的防御中,德军显然不能堵住苏军所有方向的突击。

南方集团军群大致就是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局面。

我相信通过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和第聂伯河战役的简述,已经揭开了很多因某些过度亲苏或带着主观眼镜“研究”战史的历史发明家恶意歪曲而被掩盖的事实,同时我希望部分群体意识到第聂伯河战役是一场数量差距悬殊的必败之战,就曼施坦因而言他已经在那个时候做到了最好,在这里我多一句嘴,希望大家能够在将来对某些不着边际,为黑而黑的“言论”擦亮眼睛。

到了第聂伯河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似乎高光不再,首先在11月因误判瓦图京的主攻方向丢失了基辅,随后发起的日托米尔反击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除吓跑了被德军突然冒出的一堆装甲师番号惊吓过度的瓦图京外基本未取得丰厚战果,在1943年底的文尼察和1944年初的切尔卡瑟,他再度面临着兵力装甲差距悬殊而导致的死亡选择题,虽然他通过加强胡贝的第一装甲集团军成功发起文尼察作战,摧毁了瓦图京多达500多辆坦克,以下附胡贝真正展露锋芒的文尼察战役链接

却导致切尔卡瑟的两个军被围,在解围中他再度误判态势,导致布赖特的第三装甲军力量耗尽,险致施特莫尔曼集群全军覆没,在胡贝包围网,曼施坦因做出了最后一个正确的军事决策,为胡贝集团军指了一条突围的明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曼施坦因毫无疑问是整个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最出色的战场指挥官(甚至可能是整个二战最好的战场指挥官,但在防御上他应该逊色于没正面交手过几次的朱可夫),也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德国风格军人,其在1944年3月的离职代表着普鲁士-德意志指挥风格的没落,当然,他不是神仙,他的那些误判和迷惑操作我在上面也说的比较清楚了,但基本不影响资深军事学者对他的评价,起码现在我没看到知名的几个二战军史大牛像什么微波炉啊,伊萨耶夫啊,扎木林啊,泽特林啊这些说曼施坦因打仗不行,如果你们平日里见到黑曼施坦因打仗不行的,可以回他一句

“那您是真的牛啤酒啊!!!!”

友情链接:曼施坦因1942年猎鸨 行动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希望任何一个人在吹嘘曼施坦因的赫赫武功之前,都应该记着此公的第一号头衔——

乙级战犯曼施坦因

不爽请出门右转砸纽伦堡,改历史书,顺便重建个带德意志雅利安神国啥的。


要问我个人咋评价?

塞瓦斯托波尔城和乌克兰的屠夫。

1942年7 月初,经过半年多围困和猛攻,曼施泰因率领的法西斯德军终于攻陷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杀红了眼的德寇拼命报复。他们不仅残杀苏军战俘和伤病员,而且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居民。对于妇女所犯下的罪行更其残暴,不但将她们强奸、轮奸,事后还割掉乳房、挖眼睛。剖腹、截肢,令人发指。
最能显现德军暴行的是,他们把800多个苏军伤员装到一艘破船上,再把船送到海上,然后万炮齐轰,使伤员们尽数身葬鱼腹。 在德军的报复中惨遭杀害的苏联军民大概在3万人以上。

此外,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期间,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及其配属的罗马尼亚军队、党卫军特别行动队都在克里米亚地区和塞瓦斯托波尔城犯下了大量暴行,关于法庭审判的证人证词和供述我看看哪天翻译一下全文。

例如Ernst Shreve,国防军宪兵中尉,1895年生人,1933年加入纳粹党。1942年7月3日至1944年5月4日担任塞瓦斯托波尔宪兵团团长。此公应该对塞瓦斯托波尔1500人的死亡负责。

噗,真是令人莫名想到当年刘仲敬阿姨的迫真考证:日军缺乏油料,不能焚毁30万尸体,所以南京大屠杀是假的。


克里米亚与南俄地区种族灭绝的急先锋。

(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绝口不提他在克里米亚所发出的,要求第十一集团军的官兵积极协助党卫军肃清犹太人的命令。
如果在这里他还不过是“述而不作”的话,那么他在回忆录中声称他在他的部队中取消了臭名昭著的“政委命令”的叙述,则是公然说谎了。

继承了莫德尔烧杀屠的精髓,令希姆莱都自愧不如的三光政策大师。

在被德国人放弃的别尔哥罗德,苏联人第一次领教了曼施坦因的“焦土”政策。
即使是臭名昭著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在1943年9月7日才发布在乌克兰实行毁灭的命令。而早在数个月前,“充满干劲”的曼施泰因就已经想党卫军所想,做纳粹党所做了——抢走一切,毁灭一切。
早在7月29日,曼施泰因率领的德国侵略军就着手把别尔哥罗德全城人口掠走、杀光,并炸毁了几乎所有的工厂和设施,破坏了几乎所有的建筑。留给红军的只有一片废墟瓦砾、150个居民和5万颗地雷。

在波尔塔瓦,曼施泰因麾下的武装党卫军帝国师在波尔塔瓦将苏联居民锁入车厢、机车库、学校和波尔塔瓦博物馆里烧死。

国防军,党卫军,大家都是希特勒的狗,不用争个你黑我白——“大德意志”师得意洋洋的吹嘘自己的无敌武功:掠走13627名居民和9268头家畜,摧毁1260台农机,炸毁焚烧165个磨坊。 (来,这时候可以打开百度,再次复习一下所谓的“国防军无罪论”)

在曼施泰因匪军占领的顿巴斯,德国军队先是把苏联居民推入矿井里活活摔死,然后再灌水、落石填实。

还能怎么评价,德意志冈村宁次。

此公被英军俘虏又蒙受美英包庇,没被移交给苏联。虽在纽伦堡被定性为乙级战犯却仅仅获刑20年,并且被提前释放出狱。战后靠写回忆录立牌坊。

(犯不着感觉奇怪——想一想被蒋公无罪释放的冈村宁次,要不我怎么说曼施泰因就是一德意志般岗村呢)

冯·曼施坦因继承了德意志容克军阀数百年来鲜廉寡耻,助纣为虐的优良传统。是德意志军国主义侵略狂徒当了婊子立牌坊精神的绝佳体现。现在各国的一些团体对其赫赫武功进行的毫无底线的吹捧一如比利·海灵顿大力翼赞日本神风特攻队的“勇敢无畏”一样。是资产阶级“只看‘成绩’、不问对错”的扭曲价值观、人生观的病态式的集中体现。


最后:

那么,即使所谓的“罪行”都成立,能折损冈村宁次彪炳史册的军事才能吗?毕竟他是一个军人,不是卫道士、不是哲学家、更不是传记文学作家,前线战果而非价值判断才是评判他的标准。
不分情节、不看数据、站在中共道德制高点攻击大日本皇军将领的说法,和先前盛行的诸如一些日本右翼言论性质其实一样。

我们大陆的思政课,历史课固然有千万般不好,但有一点还是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

你在中国大陆随便找个人“客观评价”一下冈村宁次、谷寿夫、松井石根,信不信能被打出狗脑子来?

真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一个战犯,神气什么。


我认识一个医生,忙的,但也常受病家的攻击,有一回,自解自叹道:要得称赞,最好是杀人,你把拿破仑和隋那去比比看……

我想,这是真的。

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

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汗。

从现在的卐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希特勒。

因为他们三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

但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自从有这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

——虽然有些人大起来也还是去给英雄们做炮灰,但我们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的名字呢?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

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

十一月六日。  

——鲁迅


给封建统治卖力镇压、为法西斯侵略战争当狗,越能打越显残暴凶狠。

侵略者们越显“英勇”、“顽强”,反而就暴露出其顽冥不化和罪该万死。

至于他们所谓的“军人精神”、“骑士传统”、“恪尽职守”、“武士道”,则尤其令人作呕。

——蒋梦珊

朝鲜“联合国军”的每一个死亡,包括李奇微的“事业”,都是可耻且无价值的。跟后来的越战一样,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 @阵雨

这两句话:

在曼施泰因,以及所有给希特勒卖命的走卒们身上都同样适用。


喷完收工

然后几天过后,我的答案被人踩到第6位去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


鉴于有人靠成吉思汗之类疯狂转移话题,转引一下陈子浩先生的回答:

曹操的屠城和南京大屠杀本质是否相同?性质上有何不同?

有区别,哪怕行为一样,但性质日军更加恶劣。

强行说没有区别的答案,都会陷入一个逻辑陷阱,在否定过去缺点的同时,也否认了过去的进步。你不能在评价进步的时候取相对值,评价黑暗的时候取绝对值

举个例子,19世纪初的美国和英国的民主制度,在现在的视角来看跟“民主”一词几乎P的关系都没有。英国1836年之前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市民完全没有选举权,许多人口只有个位数的地区却有席位,全苏格兰更是只有3000人有选举权。另一方面,选区席位几乎世袭,下议院也沦为贵族次子们轮番粉墨登场的舞台。如果在21世纪一个新的国家建立这种甚至比北朝鲜高不到那里去的制度(实际上北朝鲜好歹还普及了男女平等选民资格),还声称自己是民主国家,无疑是滑稽的。

或者我们举几个大家都欣赏的古代将相,如诸葛亮,郭子仪,岳飞,于谦等等。我们也可以基于相同的逻辑,说这些人是封建君主的卫道士,是大地主的代表,是协助地主压迫人民,反人类的恶棍。

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当时英国议会政治,和美国宪法以及其联邦制度的伟大。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处在君主独裁制度的时期,这种有缺陷的,不完全的民主制度,已经是时代的进步了。

我们也不能否认,诸葛亮岳飞等人的高尚品格和出众的能力。因为身处在封建社会,他们不是先知,不知道什么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仅仅是在当时的格局中做到了他们能做的最好。

什么叫“文明的灯塔”?当全世界处在原始部落时期,所有的部落都选择杀光战俘甚至吃掉他们的时候,你的部落选择把战俘卖做奴隶。那么,你的部落就是当时世界“文明的灯塔”。奴隶制需要批判吗?需要。但在相对的情况下仍然是进步。

曹操的所作所为,仅仅是接近了封建时代的下限,虽然恶劣,但这是常识中的恶劣,和他做过一样事情的古代军阀成千上万。其一生的光与暗,也的确对得起其大功大过的形象。不如说那个时代刘备阵营的所作所为才是超乎寻常的。

而日本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则是在世界进入到了工业时代后,仍然发动的原始社会一般的屠杀。是的,从行为本身来讲,日军做的和曹操没有不同。但是恶劣就恶劣在这个“行为没有不同”上。

人类社会已经过渡到红十字会和日内瓦公约的时代了,已经到了各国开始禁止化学武器的时代了,日军(以及纳粹德国)却来了一场原始社会一般的“返祖”行为,其恶劣程度完全更胜一筹。

你很可能会杠问我“愿不愿意回去当徐州的百姓”。废话,我肯定不想,我甚至不想回到古代的任何时期,任何地点,当任何一个人。我甚至不愿意放弃空调外卖快餐回去当诸葛亮治下的百姓,不愿意回去开元盛世当一个百姓,更何况战乱时期?这种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人类文明本身比作一个人,曹操的所作所为就像是8岁小孩掀人家裙子,虽然行为恶劣,但充其量父母打一顿。日本的所作所为则是一个40岁的大叔去掀小姑娘的裙子摸人家屁股,我们管这个叫猥亵罪,5年有期徒刑有请。

曹操只是时代的中下,日军则是low穿时代的地下室了。




  

相关话题

  唐代长安城的防御力为什么这么差?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装备差距有多大? 
  如何看待俄在乌发现美国资助研究生物武器的实验室? 
  假如我魂穿到中世纪后期欧洲一位贵族小姐身上,怎样才能当上王后? 
  带烟酒去烈士陵园祭奠先烈是否不妥? 
  既然毒品那么难以戒掉,那么晚清那么多吸毒的中国人是如何戒毒的? 
  有哪些酒曾被作为外交礼物? 
  自动步枪或机枪自动模式下,有没有一个理论存在的最低射速?这个射速以下,无法完成射击循环? 
  如何评价「美国舰队控制了世界上 80% 的海洋,所以他们凭什么和你相互理解尊重」这种说法? 
  二战德国战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前一个讨论
如果你穿越回到孟良崮,你是张灵甫,你该怎么指挥?
下一个讨论
德国进攻苏联时芬兰为什么不出兵拿下列宁格勒?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