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这次战争起因的几乎所有说法,全都照抄了蒙古人的战争借口和宣传文字,本质上和“波兰1939年9月1日入侵德国,德军奋勇反抗,一个月内攻占了华沙”一样荒诞。这次战争是蒙古人“趁你病,要你命”,趁着花剌子模内讧,先吞并双方的缓冲国西辽,然后在外交文书中挑衅,步步紧逼之下爆发的。这也解释了,为何据说是挑起战争方的花剌子模,自始至终都在被动挨打。
对于蒙古和花剌子模的战争起因,现在的史书基本以蒙古人记载为准:自大的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放任手下的讹答剌城主杀戮蒙古商人,又虐待成吉思汗多批派来的使团成员,最终成吉思汗被迫武装讨公道、向花剌子模开战。
只要看蒙古扩张时和西夏人打交道的风格,我们就知道这种论调存在问题:蒙古正式建国前夕,铁木真追击乃蛮人时就直接入侵西夏境内并烧杀抢掠,对西夏不宣而战。蒙古建国后,更是连续多年入侵西夏,最终西夏被打怕了又怨恨金朝不来支援,投降了蒙古,忍气吞声成为附庸,并在今后的战争中多次给蒙古人提供仆从军和物资。后来西夏财政和人力上实在受不了,对蒙古人无休止的需求借故拖延,蒙古人立刻翻脸继续入侵,最终灭亡西夏,并近乎灭族。对金、宋甚至对东欧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同样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样一个蒙古帝国,在花剌子模面前突然变成受欺负也要坚决讲道理的小白兔,最终不得已打仗,你相信吗?更何况,从后来战争中双方的实际表现来看,蒙古人在开战前就有完整计划,一旦开战就势如破竹。反观花剌子模,在蒙古人入侵时还内讧不停,甚至到摩诃末败亡都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抵抗。
统一了蒙古高原的势力通常有两个战略方向:南下入侵中原王朝;向西征伐,控制欧亚大陆贸易道路并从中获益。
最初,成吉思汗选择前者,向世仇金国开战。蒙古军队在野狐岭歼灭金军野战部队,随后在中都围城战中彻底摧毁金帝国在华北的统治中心,同时,蒲鲜万奴割据东北建立东夏,占据了金帝国龙兴之地。从当时的局势来看,金帝国已经丧失了战略性反击蒙古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同样很难彻底消化河北地区,这个战略方向一时陷入僵局。成吉思汗选择让心腹木华黎偏师经略华北对抗金国。此时,西夏在多次战争削弱后也是自保都显得不足。在这个情况下,和蒙古有接触的势力中,唯一堪称强国的便是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的崛起时间比蒙古更晚。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已经统一蒙古时,花剌子模还只是西辽王朝的附属,在中亚的军阀混战中还得依靠西辽派兵助阵。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已经占领高昌等地,正在痛打西夏,而花剌子模的君主摩诃末还没摆脱西辽控制,面对西辽人的讨伐,他不得不逃出首都,并且乖乖向西辽人补足了多年拖欠的贡金。直到入赘西辽王室的乃蛮流亡王子屈出律掀起大规模叛乱,摩诃末才趁乱实现独立,并控制了中亚的一部分地区。蒙古人和花剌子模开战时,后者的首都撒马尔罕城是摩诃末在公元1212年拿下后迁都过去的,之前属于西辽的另一个附属国,破城时花剌子模还进行了屠城。此时,蒙古人早在野狐岭战役中歼灭金军野战力量,横行华北。随后几年,花剌子模在伊朗高原和中亚各地迅速扩张,蒙古人同样在飞速扩张。
从账面上看,花剌子模的领土和资源不下于蒙古,摩诃末也是一代枭雄,从一个西辽的附庸成为中亚和伊朗高原大部的霸主。但他当时正好进入瓶颈期:一方面,其内部整合远不如蒙古。秃儿汗太后在和花剌子模联姻前就统治着中亚大草原北部的康里人,摩诃末的扩张中对她实力的依赖很大,从玉龙杰赤迁都到新占领的撒尔马罕就是为了削弱她影响。札兰丁之母来自德里苏丹国,不是康里人,所以秃儿汗不待见这个有能力又一表人材的孙子,而是逼迫摩诃末立了康里人妃子所生的儿子。
另一方面,花剌子模崛起比蒙古更晚,对新占地区的控制很不牢靠,如果摩诃末有足够时间整合手中资源,或是被札兰丁火并后,这些资源被整合,那么花剌子模就会变得难对付许多。
于是,成吉思汗果断决定先发制人。
多年前,蒙古人死敌、乃蛮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逃到西辽,随后反客为主篡夺耶律家族政权。成吉思汗十多年来一直没去追剿屈出律,而是选择把他留下。屈出律统治下的西辽剩余领土,在许多年里成为蒙古和花剌子模的缓冲区。等到打烂了金和西夏后,成吉思汗出兵吞并西辽这个缓冲区,这意味着,他已决定西进,也是蒙古和花剌子模关系恶化的开始。灭西辽之战后期,摩诃末出兵挫败了穷追猛打的蒙古悍将哲别,瓜分到一部分西辽领土。
下来的事情就值得玩味了。照蒙古人宣称,在灭亡西辽并且和花剌子模有过边境冲突后,成吉思汗主动派出使节,向摩诃末“示好”。《多桑蒙古史》记载了这份国书,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知君势之强,君国之大。我知君统治大地之一广土,我深愿与君修好。我之视君,犹爱子也。”
一个大国的君主公开称另一个等量齐观的大国同龄人君主为“儿子”,这哪里是示好,分明是挑衅。
成吉思汗主动挑衅,很可能是为了寻找战争借口,要在摩诃末有效整合各占领区之前就摧毁这个潜在对手。花剌子模此时已经分裂,甚至到摩诃末败亡,花剌子模军队都没有组织起一次大规模野战,蒙古人面对的只是在各地困守的守城部队。考虑到蒙古人高水平的情报工作,蒙古帝国高层很可能是通过一系列间谍活动,确认摩诃末尚未整合消化新占领区资源,花剌子模内部的斗争已经发展到太后另立朝廷的程度。
卡准了点,蒙古帝国入侵了花剌子模。
据蒙古人描述,花剌子模东部边境的讹答剌城主贪心又缺德,扣押了蒙古商团后却向摩诃末汇报抓了蒙古间谍,摩诃末下令处决商团成员,才导致战争的爆发。
我们前面说过,在商团事件之前,蒙古人已经主动灭亡了和花剌子模的缓冲国西辽,并和花剌子模军队有过冲突,随后成吉思汗在给摩诃末“示好”的信中公然挑衅。面对成吉思汗步步为营的推进试探,摩诃末选择杀掉有间谍嫌疑的使团,只是一种不示弱的外交姿态。只不过,当时摩诃末和秃尔罕太后已经分裂到全面内战的边缘,蒙古人占据了绝对优势,摩诃末无论示强还是示弱都难以对抗蒙古大军。
简单几点原因:
1、主帅能力。成吉思汗不用多说了,带领弱小的乞颜部先后消灭泰亦赤乌,蔑儿乞,塔塔儿,克烈和乃蛮统一蒙古,又相继打败金国和西夏。其军事指挥能力包括野战,歼灭战,攻坚战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摩柯末是典型的富二代,继承了祖辈创建的庞大帝国,除去搞了羸弱的西辽一下子,根本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
2、兵力和将领实力。蒙古军有2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常年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老兵。花剌子模虽说号称40万,摩柯末实际上能指挥的部队不到一半,另外大部分都是康里部的,也就是太后部族的人。蒙古汗国的主要开国将领除了木华黎(在中原经营汉地),博尔忽(征讨突麻部战死)之外悉数参加,同时也包括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而花剌子模这边除了王子扎兰丁和大将帖木儿蔑里就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人物。
3、作战方针。花剌子模采取了分兵守城,诱敌深入的策略。每座城派几千人守城,本打算用一座又一座城池消耗蒙军的实力和锐气,结果却正中蒙军下怀。成吉思汗将计就计,放弃攻打一些次要城市,而直接进攻花剌子模的主要城市,比如讹答剌城(杀害蒙古商队的地方),撒马尔干(新都),玉龙杰赤(旧都)等。蒙古军兵分四路,术赤,察合台率一路围攻讹答剌,哲别,速不台率一路向西挺近,阿里黑率一路向东南挺进,成吉思汗亲率一路直奔撒马尔干。这样一来,蒙军在整体兵力上的劣势就化为了局部的优势。再加上蒙军在攻打金国和西夏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炸药和攻城器攻城。花剌子模军根本就无力阻挡。
4、占领策略。蒙古军屠城不假,但是却也展现了对当地穆斯林宽容的一面。这也使得很多的城市不战而降,一方面是忌惮蒙古人的“凡抵抗必屠城”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蒙古人并不残害穆斯林,达到了恩威并用的目的。尤其是术赤这一路,因为他日后要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汗国,所以每占领一个城就派官员进行安民,并进行管理。
因为花拉子模的就是气球帝国,它的崛起完全是个意外;
首先花拉子模本土在咸海之南,国小地贫,历来就是给别人当附庸的材料,国王基本上都是大势力派下来的臣属。后来花拉子模帝国崛起的核心其实是呼罗珊和阿富汗,这两个地方最早属于古尔王朝和塞尔柱帝国。
花拉子模是怎么打下来这两个地方的呢?
它靠的是宗主国西辽的军队,当然花拉子模也给了西辽大笔的好处,这点不提了。
呼罗珊和阿富汗在当时的中亚属于相对富庶的地方,花拉子模有了钱,就开始组建自己的部队。花拉子模本土没有多少人口,花拉子模所依靠的部队主要是康里人和葛逻禄人的雇佣兵,当然这也是中亚诸国的传统。
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在西辽时期地位非常尴尬,这两个民族在契丹人到来之前,主要是靠当佣兵贴补家用的。而西辽实现的是征兵制,不需要雇佣兵;传统的雇主东西哈喇汗国又被西辽盯的很紧,也不再任他们为军官。所以大批的康里人投到塔喀什和摩诃末麾下,组成了花拉子模军队的核心。
花拉子模后来之所以迅速崩溃,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国家的崛起靠的就是西辽的王师和康里人的佣兵。摩诃末在夺取阿富汗后就与西辽交恶,双方多次交战;而康里人则在蒙古人西征后第一时间投降了成吉思汗,这种情况下摩诃末除了跑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