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这个话题,简单回答一下。
一,欧洲国家多以“平等”立国,而美国是以“自由”立国,所以英美政府的职能有很大区别,英国政府管得更多,教育首当其冲,英国大学基本都是公立,仔细看会发现,英国大学档次拉的特别开,第一集团,第二集团,第三集团泾渭分明,但同集团的学校基本难分好坏,情形类似改革开放前,大家吃大锅饭。美国是自由社会,政府提供有没有,私人提供好不好,情形类似改革开放后,这时间一长,两国差距肯定拉开。
二,英国除了伦敦,都是小城市,人口少且拥挤,住着不舒服。不仅英国,论生活水平,美国甩全世界各国一档绰绰有余。在美国有工作,轻松吃好,在英国有工作,勉强吃饱,所以对人才的吸引力差距也是巨大。
三,英美硕士都是产业化,但博士区别很大,英国博士多数没发表任务,没发表就对学校没贡献,没贡献就没钱。美国多数有发表任务,有任务就有贡献,有贡献就有钱。有钱谁都愿意来,没钱谁来?没人来门槛只好放低。
四,美国够大,能够多数人提供“自由”,让大家有留下的希望,英国太小,仅有的“平等”连欧盟同胞都不够分,又怎会有我们的份。一边有买有赠,一边东西一般般,没赠品还老涨价。大家肯定倾向有买有赠的,那卖不出东西的怎么办?只能再降门槛。其实我自己只在英国上过学,没在美国上过学,不过我表弟一家是美国人,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我确实发现了美国这个国家较之英国的很多优点,当然,这些优点也只限于和英国比是优点,可能和其它国家比就是缺点。比如说,我们觉得洛杉矶比伦敦暖和,但你洛杉矶有曼谷暖和吗? 就是这个道理。
说美国留学生比英国留学生牛其实不恰当,因为人和人其实是很难比的,我身边有好几个去哈佛的朋友,别说学习体育文艺,就连划拳这种基本不需要智商的游戏,也就趁我喝醉时侥幸赢过我一次。别说我认识的人去的都是假哈佛……
此外,美国基本是独立大陆,周边国家不多,所以很多去美国的学生其实见识很有限,回来没完没了说国外怎样,但说来说去,说的那个国外就是美国一个国家,典型就是上周马里兰大学毕业的姓杨的女生,说美国空气多好,还什么奢华,我觉得她如果去过日本和欧洲国家,她应该不会说这么丢人的话,不光让老外笑话我们没立场,还让老外笑话我们没见识。不说全世界国家都去,但起码主流国家要去走走,别去了美国就觉得知道了世界,真的很丢人,你多去几个国家,你就会对你所谓的“好”和“自由”习以为常,而不是像个山炮一样,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以前出门不方便,你胡扯两句也就算了,现在大家隔三差五都满世界转了,真的现眼。
但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美国社会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下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设定的准入门槛,还有完成教育后的生涯服务和配套政策,确实要好过英国。还有就是美国的学术也确实强点,类似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这些期刊 ,欧洲人发起来比较费劲。但很多人黑英国,说去英国就是浪费钱,回来根本找不到工作(我专门放了张图),那完全是胡说,至少我的同学,无论留下的,还是回来的,现在基本都混的挺6,都算这个社会的前5%,可见任何教育其实都对人有巨大提升的。况且英国教育再不济,世界第二问题不大,制度再落后,也强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某些方面和美国有差距,但提升见识得机会比美国多。这世界有耐克就得有阿迪达斯,有苹果就得有三星,有皇家马德里就得有拜仁慕尼黑,耐克打篮球好,阿迪达斯压马路好,苹果稳定,三星开源,皇马水银泻地,拜仁气贯长虹,皇马有普斯卡什,拜仁有贝肯鲍尔,皇马有斯蒂法诺,拜仁有鲁梅尼格,皇马有劳尔,拜仁有卡恩,皇马有C罗,拜仁有莱万.......大家选自己喜欢的就好,哪有那么多什么一二三四,吃饱了撑的。
本人50岁,丈夫03年意外过世,自己带儿子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业务优秀,职称也评下来了,目前做行政。在帝都,工资不高,再带个儿子,压力还是蛮大的。曾经数年,周末在外面兼职,直到儿子工作。目前一大一小两套房,大房子和车都给儿子,自己去住上班更远小房子。总之,做了一个母亲能做的一切。
工作上并不开心,我应该是个业务型,不适合行政,每天各种瞎忙,也没什么成就感。
至于想什么,感觉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攒钱给儿子结婚,自己熬到退休,那时经济压力就小了。
我的诗和原方,就是退休后能去四处走走,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好的生命质量。至于再婚,已经不抱希望,过往的经历让我清醒了,有的男人一听说你是儿子,连面都不想见。交往过的,有的对我各种算计。好容易遇到不算计的,却出轨……呵呵,而我偏偏眼里不揉沙子,即使有时候一个人很孤独,也不想将就。
原本不信命的我,现在信了,任凭命运安排吧!
我来说一个朋友圈的一个泥石流。大家都在秀录取通知,然后我班有个同学手误点成了拒绝,于是他发了第一条朋友圈。
之后,他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告诉他,重新报一次填别的专业,但哈工大给他拒了…于是他有了第二条朋友圈。
我们已经要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