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不被生活强奸过,大概率,我是指大概率(钢筋走开),是读不懂《安娜·卡列尼娜》的。
我很喜欢这本书,另一本和这个差不多的,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你会问:这两本书为毛差不多?
因为这两本书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一个永远青春,永远热泪盈眶的情感巨婴,用自己的生命反抗这草泥马的社会的故事。
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的擎旗人都不是正常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让哥哥资助自己的情敌和心上人,想要感受那种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凄凉之美;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闹矛盾差点儿要决斗,冷战了17年才算勉强和好。
这些人写作或多或少都是被经济窘困和报社逼的。
但是就是这些不完美的人,却能写出这些牛逼的作品。
是的,社会烂透了,生活也他妈的烂透了,所以作品完美了。
托尔斯泰在写安娜的时候,是处于《战争与和平》的贵族英雄主义到《复活》的跟贵族决裂的中间状态。
农奴制在废除,他支持,他照做,但是却一败涂地,甚至反智的认为为了好的制度大家一起吃糠咽菜也没啥问题。
他那世俗的老婆跟他完全产生不了精神共鸣,虽然那是他当初挚爱的女人(或者说是他挚爱的女人的妹妹)。
这样状态下的托尔斯泰,就是被生活强奸的托尔斯泰。
所以,他笔下的安娜,才是最极致的安娜。
这个安娜,要比《纯真年代》里的埃伦·奥兰斯卡更极端,这个安娜绝对不能像福斯特笔下的露西那么圆满!
他必须死,必须献祭自己。
而且一定要比盖茨比在游泳池里挨枪子还要悲剧。
盖茨比的情感摧毁的是自己,安娜是摧毁了跟他有关的一切再摧毁自己。
可是,安娜如此的割裂,她即便在死的时候,都还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死。
我不想死,但是活着有什么意义,那我去死,死又是怎么回事儿?
去他妈的,毁灭吧!
人必须得活到一定的岁数,被生活鸡奸后,才能知道该怎么面对生活。
或者说,该怎么放弃。
安娜的无力我特别理解,她那饱满的感情也和我的精神特质一样。
我们如此充满感情地面对生活,最怕的是什么?
是被社会毒杀!
付出了一切,被社会伤害。
这里要注意,付出和伤害的前后顺序不一定。
对于盖茨比,他以为自己付出了就能获得,但是最后还是因为冷漠的黛西死于白痴的枪口;
对于安娜,她的血液里埋藏了被伤害的经历(被大她 20 岁的丈夫),只是因为付出被激发了出来。
当你情感最充沛的那一刻,如果告诉你一切都是虚无,你会是怎样的崩溃?
从这一点来说,盖茨比是幸运的。
但是安娜却没那么走运了。
能在19世纪把一个放在现在都可能被舆论封杀的女人写得如此悲怆。
托尔斯泰真的是前无古人。
也十分可能后无来者。
想那些看惯了《傲慢与偏见》的合家欢小说的人,第一次看到这种小说,精神上是怎样的冲击?
自命不凡的男人们看到一个无法驾驭其精神世界的女人。
感到的是恐惧?
还是叹息?
我从安娜无法面对虚无的状态里,只看到了三个字:
反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是不是一定要在人们面前带上虚伪的面具?
当一个情感巨婴有何不可?
我们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卡列宁……
我们被灌输要做这个做那个……
后人看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否也像在看卡列宁手里的亚历山大勋章?是否也像在看17世纪荷兰人手里的郁金香?
也许真正的伟大,就是要跟身边的所有做斗争。
被它们批判,被它们侮辱,被它们损害。
最后哪怕自我毁灭。
这就是经典。
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这就是托尔斯泰告诉我们的:
我们是演绎生活的人,而不是被生活定义的人。
哪怕演绎的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