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文系应该如何读书?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bai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缺木 @孙欠

邀请。

这个问题很大,不是很敢下手。因为每个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目的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没有一套打遍天下的方法,所以我只能按照我个人的经验说说,中文系不应该怎么读书。而且这些东西好像是老生常谈了,有的观点和段落之前我在知乎上说过两三次了(笑)。


一、拒绝那些没有明确目的和实质内容的推荐书单

中文系的教授们大多数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给学生推荐书单。如果是围绕某个专业课程,又给出了阅读的范围和推荐书籍的内容,并且给的推荐书籍的书目也并不多的话(1~3本),那么还可以试着读一读。如果一位老师啥也不解释就上来给学生推荐一大堆「不明觉厉」的书籍的话,那么你还是就听听别忘心里去好了。

真正良好的书单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大概应该满足这三个标准:一、对书籍的信息有一个起码的介绍,二、告知你大概在什么阅读能力下能够去阅读这本书,三、阅读这本书后你能够获得什么。而不是单纯地把书名列出来。


人文学科的许多领域自己有一套话语系统,如果你之前没有进入过这个话语系统,那么很抱歉,你几乎完全无法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


了解理科的人很自然地认为「连万有引力还搞不清楚的人恐怕不能理解量子力学」,但对于人文学科,很多人总认为自己能够一步登天,不过很可惜,这是错的。很多人认为的是,人文领域,无论推荐何种类型的书,读者都可以轻松涉猎,但是我只能说,这样的想法不切实际。如果你之前没有对西方哲学的背景有稍微的了解,而直接去读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你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意图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


我觉得在什么样的水平就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啃高深的著作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我一向认为在没有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不应该去读诸如《悲剧的诞生》之类的颇有争议的哲学著作,你觉得有什么资本去读尼采呢?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能力理解这本书呢?这就好比一个连万有引力还搞不清楚的人就妄图理解量子力学一样。读书也是要资格的,也是要资本的,也是要从基础打起的。


一份糟糕的书单,不会带领你走入其他领域的殿堂,它们要么让你被那些貌似高深的理论术语迷惑眼睛。要么让你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产生极其强烈的挫败感,并且一无所获。


由此引申出下一点:





二、不要被术语和著作的名声所迷惑(这个梗我用了许多次,因为真的是血的教训)


你经常会在网上,在和别人的交流里,在老师的课堂上,重复听到一些书,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王小波「时代三部曲」,村上春树的文章,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甚至有许多人将天书《尤利西斯》谈论得头头是道!


是的,那些术语名词很好很新鲜,那些书名那些思想看起来很牛很深邃,但结果只是聪明了舌头,实际还是不理解,反而让自己好高骛远。或者连舌头也不曾聪明,中途放弃,最终就只是徒增了自己的不自信。



而中文系的大学教授推荐的书目往往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他们往往只会推荐那些学界内的知名著作,而不会去选择那些适合于初学者的入门读物。当然,有可能更糟糕的是,他们会把一些入门级别的书籍和极为专业的书籍放在同一个框架下给你选择,并且不给你任何的阅读顺序。

几乎所有的文学院大学教授都在推荐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为中文系学生必读书目。但我在大一花了很长时间精读了这本书,之后却对文学理论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挫败感,我很难理解这本信息量如此之少的书籍为什么会用这么难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并且会被封为文学理论界的经典,一再推荐。我在很久以后才理解,这里面不仅有学术背景的缘故,也有翻译的原因,还有文化背景的元素。

对于本科生而言,赵毅衡二手的《新批评文集》反而信息量更大,更好理解,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信心。





三、不要把「读完某本书」当做你阅读的目的


你的阅读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消遣,比如增长知识和眼界,比如为了收集文章素材,比如学术研究。


但一定要注意阅读不是集邮。


阅读的目的可能有很多种,但其中一定不包括读完某一本书。


所以,读书读多少遍为好?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是很多人却都在这个问题上着相了。


你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消遣为了获得快乐吗?那么如果你把这本书读第二遍还能够快乐还能够消遣,你为什么不再读呢?


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启发吗?那么如果这本书你读第一遍并没有完全消化,那么你为什么不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这本书无法带给你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启发?


是为了写论文收集素材吗?那么你收集足够了吗?


读多少遍这个问题,当然是你自己要根据你第N次的阅读体验预估,你在读了第N+1遍之后,这本书是否依然对你有帮助。


再说一次,阅读的目的可能有很多种,但其中一定不包括读完某一本书。你一定要知道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四、不要让写作和做笔记的意图成为阅读的负担


我觉得呆在中文系,有一点好处就是有大把的时间。除了读书,就是写东西。


大学四年满打满算写了百万多字的文章。基本就是啥时候有想法了就动笔写。大学四年的课外活动基本局限于旅游、阅读和健身了,大部分的想法都是从阅读和旅游中得来的。有输入才有输出。



不过我经历过一个很不舒服的阶段,就是「着了做笔记的相」。那段时间一直想着做笔记,写读后感,因此在阅读时候,凡事遇到有启发的内容就想着记录下来,或者想着如何写个读后感,这时候就极大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阅读过程磕磕绊绊。收获反而不如啥都不想来的多。


对于阅读一本书我也不喜欢做太多的准备工作。但是事先了解一下这本书:


  1. 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
  2. 提出了什么问题
  3. 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对于理清文章的逻辑、作者的意图、文章的内容还是很事半功倍的。


包括对于自己记录读后感,也是很有帮助的。








恩,上面我说的其实都是一些鸡汤╮(╯▽╰)╭。




  

相关话题

  《科幻世界》这是怎么了? 
  有哪些书籍可以推荐给处于人生低谷的人? 
  《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什么那么出名? 
  有哪些诗词的末尾句是点睛之笔? 
  2015 年有哪些书让你觉得印象深刻? 
  飘为什么算是世界名著呢? 
  有哪些可称为「神作」的网络小说? 
  据说有一种侦探小说是以凶手的视角写的,请问要如何在不被剧透的情况下获得那本书? 
  如何在知乎上拥有 1000 名以上的关注者? 
  最惊艳你的短句是哪句? 

前一个讨论
打喷嚏代表有人在念叨你,这一说法的来源是?
下一个讨论
如何参加玉林狗肉节?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