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产能过剩一直在中国出现?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工业就是过剩,过剩就是工业,过剩,是真理。

之所以出现在中国,是因为你有工业了。


思考这个问题前,先换一个角度:

把国籍给忘咯。

然后想,例如,这地球上的服装产能过剩吗?不用找资料你都能反应过来,肯定过剩;

那手机产能呢?不好意思也过剩了,17年就转入存量市场了。现在的产能,全球每人每两年换一部绝对没问题;

那建筑产能呢?全球每人至少一辈子一套房?哎,也过剩了。建筑产能自中国起来后,全球就算过剩了,稀缺的从来都是土地。

切换一下角度你会发现:这个地球上,有大量工业门类的产能早已处于严重过剩状态。没有进入过剩的,都是受其他资源禀赋的限制:例如地球上有多少矿、有多少能源、有怎样的技术。

归根结底,就是技术限制而已。


为什么过剩?因为工业的核心就是过剩。

工业的核心是什么?生产。现行的主流生产形态是什么?规模化流水线,俗称量产。

为什么选择量产?因为只有这种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模式,才能摊平每件产品的成本,把人员、装备、土地、水电等庞大的前置费用摊下去,摊出一个大众普遍能接受的产品定价。

而这种规模化流失线必然导致过剩。

为了通过更低的定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参与者都会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量产优化竞争。

没有太强制的资源约束,整体市场呈现纯粹竞争状态,这种是最容易过剩的,例如服装。

垄断性竞争与寡头竞争也一样。日化用品是个典型的垄断性竞争环境,品牌及定价分层非常清晰;手机是典型的寡头竞争环境,所有参与者在定价上要谨慎思考对手的反应。

这俩行业为什么也过剩?因为在格局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参与者都会设计汰旧机制,用技术和广告来刺激消费迭代,增加相同份额下的市场收益。

男生比较熟悉的有“科技以换壳为本”和“挤牙膏”,女生比较熟悉的有“化妆品的区别是广告和代言人”。

狠一点,直接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例如灯泡。再狠一点的,库存一把火烧了,人为制造稀缺。

这些行为都极大地加深了产能过剩。民用电子工业之花手机过剩了,民用机械工业之花汽车也过剩了。统统过剩,听着离共产主义都不远啦。

说到共产主义,很多人想:娘的,计划经济总不过剩吧?完全垄断,还能过剩?

抱歉,还是过剩,而且往往是低水平过剩。

怎么个低水平法呢?就是这类产品市场需求已经在衰退,但是国有资本在官僚体制的影响下,依然盲目扩张产能。

实际上,你去翻翻我们和苏联的资料,你会发现我们不是没有轻工业制成品,只是我们有的,很多不是老百姓想消费的。

苏联人真不缺洗衣机,但那玩意长得像垃圾桶一样,真的很难看出是洗衣机。

社会主义国家当年的普遍匮乏,实际是国家将有限资源投入到了军重工业领域。民用工业的产能不足,背后其实是军重工业产能的严重过剩。

其实还是过剩。


讲到这里就能看出来,工业的过剩趋势是必然的。解决过剩的终极手段,只有信息穿透。

但这个穿透太难做到了。

你不仅要穿透你的消费者,你还要穿透你的竞争对手。哪怕你的员工人均尤里,所有人在他们面前都是透明的,你还要穿透这个世界。

因为你要预判各种波动,地震海啸疫病新技术爆发,这些都会干扰需求。可能吗?不可能。

只要信息迷雾存在,产能就一定过剩。就像只要A.T.field存在,人的感情一定过剩一样。

为什么不管姓资姓社,都关注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因为必然导致产能过剩。

工业就这鸟样。


讲到这里,再回顾一下我们的过剩。

一直有学者强调我们的两种过剩:制度性过剩与结构性过剩。

前者主要指政府干预下的产能管理混乱,例如盲目扩张、强行保留、指标干涉等;

后者主要指各种我们不要的低端产业,例如服装、玩具、钢铁等等。

前者的过剩我认为是应当解决的:继续推行双轨制,战略产业和战略红线由国家兜底,例如芯片国家砸大钱、粮食化工等原材料国企保证基础供应。剩下的产能交由市场来决定,该关关。

但是有一票反复强调结构性过剩的,觉得中国以后就不要生产玩具衣服,也不要做眼镜水杯。这些东西污染大、利润薄、技术含量低,做来干嘛?

况且现在已经过剩了,转出去吧。

我对此强烈反对。


所有国家,无外乎三个重心:资源、金融、制造。

资源要不要?废话都想要,可是要得到吗?问地壳运动和大西洋暖流去要啊?

金融要不要?要,我们也已经是全球金融资本体量第一了。但是能不能只要金融?不行。

美帝重点全转至金融,不到五十年已经问题多多。以我们的体量,重心金融,矛盾爆发不过十年。

那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制造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全球最全的工业门类。谁特么想做流水线工人?还不是因为我们地大物不博,钞票外人又不认,想维持生活只能打工这样子。

既然我们注定是长期是以制造国为第一身份,也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全的工业门类和最大的工业产能,那这些门类的产能过剩必然在我们这爆发。

结构性过剩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结构长期存在。真正要解决的不是这个结构,而是过剩。


不大改结构,解决过剩的思路就俩,对外搞点势力范围,圈下来的地方输出你的产能;对内规划有效投资,把过剩产能投入到你的资产增值里。

前者是大英帝国,后者是罗斯福新政。

说实话这二者都无所谓,因为维系产能是关键。打通任督二脉固然好,不行的话,吸星大法也行。

但当下的问题,是几乎所有人讨论到中国的产能过剩,第一反应都是去产能。仿佛把低端工厂关了,工人就会找到更优厚的岗位,释放的资金就会去做产业升级,积累的技术就会自动互联网化了。

这脑回路不知道是怎么连起来的。

现实是:

相当多的产线工人无处可去,最后只能国家吸纳。国家要么是设立冗余岗位,要么是强行扩张国企产能来吸收,最后都是国家财政负担。

很多劳动力是进不了基建项目的。像纺织工业有大量女工,而且年龄颇大,怎么安置?包装、家具的大龄男工也多,怎么上工地?

不要说什么回老家种地,说这话的家里肯定没人种地。小农状态下种地收益太低,失业工人多数也没资本去买地,不如直接报贫困户。

释放的资金也没去做产业升级。资金背后是人,人看不懂这个行业他敢投吗?他长期做实体的信任那些金融机构吗?掉头还是去房地产。

房地产都是安分的,狠一点的直接搞地下钱庄,给还在做实业的同行放贷。无他,这业务他熟啊。

积累的技术和产线经验则是直接消失。工业知识是严重偏工程类的,需要海量实践为基础才有改进。航空发动机的参数大学课本都会写,造出来的工艺工序没个五十年你摸索不出来。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大量已经成型的产业集群在加速消解。


中国的产线工人工资早就高于东南亚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转过去的还就是一些纺织厂和玩具组装线?因为你有产业集群在维护收益。

孟加拉的纺织厂坏一台设备,要从山东找技工来修;缺一种面辅料,要从广州中大进口;培训一道新工序,要从浙江请老师傅来教。

12年前我在尼日利亚,一个印度人开的锅厂,一个冲压机对一片钢板砸一下就完工的那种,印度人要年薪30万请个茂名的中专生在那待着。

而这一切,在国内任何一个纺织园区,都是一个电话一天解决的事。湖州织里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童装,师傅、技工、面辅料,基本都在厂子的五公里范围内能找到。

这种高效灵活的产业集群,保证了在中国用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同时,还能以东南亚相近价格更高质量的优势来竞争。

而且,这种产业集群正是工业升级的坚实基础。

我们的工业软件很垃圾,和我们的产能相比简直是耻辱。以前国家为主动,中科院工信部做了一些努力,但效果一般;互联网一票人进来做点概念,效果更一般。

真正出成果出好苗子的,全是这些低端产能里的龙头企业自我逼迫升级,咬牙慢慢摸索出来的,简直和好莱坞早期一堆烂片堆一部经典一样。


如今一看是低端,又产能过剩,大手一挥,指望他们自己关停并转。

当年的关停并转也没啥好效果啊。

现在应对产能过剩的方法,好比做盆栽,拿着剪刀这里咔嚓一下那里划一刀,姿势好看账目数据漂亮,就算去产能成功。

这样的花花草草摆在风雨里,一天就得萎了。

要么你圈下一块市场,水肥管够,你们去长,谁长成参天大树谁牛逼;要么你没水没肥但地管够,你们也去长,土壤贫瘠一点,但长得壮也是本事。

现在是治一木之才者治一林。

减肥可以靠节食,但总归是要靠运动、睡眠和合理饮食。手术不改善根本体质,而且有危险,特别是当主刀医生连肥肉肌肉和内脏都分不清的时候。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产生过剩根本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更不是私企的问题。“一抓就是死,一放就乱”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就是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很多人以为白色家电的产能过剩是市场问题,可1980年企业连承包制都没有实行,国家轻工业部只审批了5家冰箱厂商,而1985年已经扩充到42家了,要知道同年中国才开始实行城市企业改革。同样是80年代,几乎每个省都引进彩电生产线,总计超过100条。改革前就有产能过剩问题,所以产能过剩可能是私企或者市场经济的问题?

其实稍微对产能过剩问题有点认识的人,就不可能把此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因为中国政府和经济学界最早从学术的角度关注这个问题是由于80年代的一本书——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科尔奈通过对匈牙利经济的观察,创造了“投资饥渴症、扩张冲动、父爱主义、软预算约束”等学术名词。正是由于科尔奈对社会主义经济有如此见解,后来对中国改革影响巨大的巴山轮会议便邀请他演讲,要知道此次会议连当时中央最高领导都派自己的秘书前来聆听。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多属于消费结构快速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出现产业潮涌现象,所以产能过剩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突出。所谓潮涌现象就是厂商短期内会瞬间进入同一行业投资,而发展中国家之所谓潮涌现象特别严重,是因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各国大众的消费支出都会发生相似的结构变化,比如纺织、家电、煤炭、钢铁、房地产,不同于发达国家国家厂商要创新,制造新的产业以创造消费,发展中国家的厂商都很容易辨别出哪些行业赚钱。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厂商投资的行业,没有创新门槛,大家短期内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投资生产线,就可以轻易扎堆进入新行业,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潮涌现象。

我想稍微年纪大点的80后,就知道90年代初很多地方扎堆投资纺织、家电、化肥行业,在九十年代末这些行业也都纷纷倒闭。所谓说发展中国家有严重的潮涌现象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即便是国企,甚至没有企业,仅仅是政府,也会一窝蜂投资某一行业,比如90年代、2000左右各地政府建的的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

所以说投资饥渴、扩张冲动计划经济时代就有,并不是市场经济的特征,而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会加剧这个现象。但是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特有的经济制度加剧了产能过剩,原因有二:

1、社会主义国家产业链普遍是偏重工业,有着严重的金融抑制政策。社会主义国家想短期内超越发达国家,以为自己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是产业结构,因此想提高重工业的比重,而重工业需求投资,于是在银行普遍国有的情况下人为的压低存贷款利率。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银行结构一般以大银行为主,这样的银行业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有利于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融资。投资门槛低使2发展中国家容易出现潮涌现象,此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贷款成本低,银行业产业结构又不合理,这样国有企业投资成本自然就低,加剧了潮涌现象。

2、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所谓预算软约束,就是私人企业投资失败了,投资者会破产,而国有企业投资失败了,会有国家兜底,所以国企投资往往会不计成本。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10月开始

北京新单价地王频生,其中樊家村地块楼面积破7.5万/平

,而这些购地企业都是国企,比如此案例中是葛洲坝集团购买的,而作为行业龙头的万科居然都没有举牌。国企不计成本不但是因为国家兜底,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实际情况往往是领导借着投资政绩升官,3年后企业破产已经和自己没有关系。

以上两条是造成社会主义国家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两条普遍原因,因此身在匈牙利的科尔奈率先总结出了这些现象。不过中国由于地方政府的竞争以及严重的腐败问题,地方政府补贴新兴产业,同时采用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典型的代表就是汽车行业,中国n个地方政府规定当地出租车只能是购买本地生产的汽车,或者给本地生产的汽车极大的补贴,如此引发了至少数十亿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黑幕。为了当地的利益,甚至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置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于不顾,这样能不投资饥渴、产能过剩么?

如下图所示,,一方面国企的贷款/总产比高于私企,另一方面国企的效率至少比私企低10%以上,你觉得国企产能过剩严重,还是私企严重?我想即便不看书,稍微读读新闻,就知道国企的产能问题比私企严重的多。比如去年新闻爆出

国企负债单月暴增6万亿

,要知道中国总体债务规模160w亿左右,而国企差不多有80w亿,占了总体债务的50%,GDP的120%,国企一年的利润交利息都够呛了。

连发改委产业司司长都认为

产能过剩主攻方向

是市场化,某些人居然把国企的屎盆子扣到私企身上,我建议这些人多买股票,毕竟

中国股市繁荣使国企得以偿还大量债务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世界的产能都在向中国集中,但中国产能再向下传导时出现了困难,所以就过剩了,这时要么升级要么衰亡。


user avatar   pu-pu-pu-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开了一个工厂,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呢?

1. 扩大规模,进更多的机器产更多的产品,更多的广告卖给更多的客户;

2. 提升技术,一台更比六台强,那你就省了五台机器的成本和维护;

3. 更少员工,最好全是机器人,最最好连会计都是机器人,不开工资,卖多少都全是你的。


所以你的生意越做越大,机器越来越先进,员工越来越少。

但,其他厂也是一样。

整个社会劳工越来越少,失业的人越来越多,能流通的钱也越来越少,市场就开始萎缩,原本有1000人买商品,现在只有500个人买的起了,你的商品就卖不出去了。

但你的设备还在维护,员工工资还在照样开,囤积成山的商品还占着仓库。

天啦撸!

你说这简单,我把之前的员工都请回来,可以嘛?这样他们不就有钱花了嘛?

不可以。因为工厂不止你这家,谁先放水谁先死,你被市场竞争咬的死死的,成本每高一分,你的市场份额就掉一大块儿。

于是你和其他工厂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囚徒困境:一起合作是最优解没错,但谁先背叛,谁就是赢家。于是理性分析下,大家只能对抗到底,看谁活到最后。


所以产能过剩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是必然结果。一直出现在中国是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大部分制造业都集中在这里,换其他任何一国都一样。


user avatar   si-nei-zheng-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不是一直在中国出现,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会一直出现,而且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去国家统计局网站查查的话,就会发现1978年之前中国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先讨论下,产能闲置这个词,以及它的逻辑是什么:理论上,今天这个生产力并不足以达到按需分配的社会不应该出现产能闲置这个问题:因为,既然生产力不足,远不能满足按需分配的这个目标,同时,这个社会上却有大量的产能和设备出现闲置,这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逻辑。

有两个概念,一个叫闲置生产能力,就是你具备这个生产能力,但是现在没有用,这叫闲置生产能力。剩余生产能力,是有能力去做的,但是没有做。产能既然“过剩”,那么就会闲置,就是说,以上面截图的“闲置率达40.02%”的例子的意思,打个比方说就是一个工厂里拥有十台加工设备,但是只需要六台开工就行了,剩下的那花真金白银购买的、耗费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的四台设备只能吃灰,不能开工利用。

从理论上上讲,过去我们国家提出的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就会引出来一个悖论:既然生产力还落后,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那么为什么每年我国国家有大量的产能在闲置?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提法换了,现在不再提“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了,而是改成“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这样的话,悖论就从理论上被消失了。

但问题是产能闲置这个问题在现实中依然存在。

那么这个产能闲置出现的原因 ,为了方便理解,再举一个现实例子:

八五”期间机械部安排生产3000万千瓦,进口发电设备却多达4897万千瓦,造成国内每年500~600万千瓦生产能力放空,哈尔滨三大动力厂一台订货合同也未接到;冶金部系统从德国引进3台套轧机,价格比国内制造高出125%,使国内历时8年研制的技术设备闲置。 到1996年末,全国2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4成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如发电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在25. 5%以下,小型电子计算机的利用率仅为3. 5%。全国3万多亿元的国有资产存量被长期闲置的就有1/ 3。


看见没?这就是产能闲置的危害。我们国家的资产已经多到没地方花了吗?很明显不是。但是你看,仅仅八五期间,全国三万多亿的国有资产存量就有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有一万多亿的国有资产,就在那里闲置摆着,没法利用也没法变现,就压着。

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无解的问题。而且今天依旧很严重,国家统计局每个季度都会统计数据的。这个问题的原因,用凯恩斯主义的说法,是有效需求不足。用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失调,劳动人民被剥削了,价值获得少了,反映到物质上就是商品卖不出去。

还以上段引文的哈尔滨三大动力厂为例子,它们生产的内容是发电站的发电装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均沦落到濒临破产的地步,因为那个时间段在国企改制,全国工业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去产能,导致发电量需求下降,电厂项目一顿砍,那些年三大动力厂一点订单没有。但是在本世纪初,也就是上一个十年,借助前任搞西部大开发和四万亿基建计划,以及三门核电站工程等,电力需求激增,它们又活了过来,订单一时间供不应求。但是到了这个十年,大规模基建潮过去,三大动力厂又进入了严冬期:因为用电需求下降,原本计划要在国内建设的发电厂项目被一通狂砍,原本上马的项目要下马,原本计划中的订单作废。三大动力厂原本投入大量成本准备的机组加工项目,全部停止。我听人说,仅仅哈尔滨汽轮机厂在16年左右直接停工的项目就有30多台(这意味有三十多个发电厂的机组需求不再需要了,那些发电厂工程全部停工),没有市场了,卖不出去了。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积压和闲置。

实践证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能力并不是万能的,而恰恰就是它导致了许多问题。

比如说,某工厂为了生产一种阀壳,这种型号的阀壳需要用一种专用机床加工。而这家加工工厂需要的毛坯成品,当时在市场上价格很高,一件粗加工产品要贵几十万。为此这家工厂经过内部估算,花个几百万购买一台专用机床加工,加工个几年就回本了,于是定制了一台专用深孔加工机床。结果买回来没用两年,铸钢市场价格开始大幅下降,这导致了直接购买成品要比自己加工要省钱了,再加工下去,只要设备开动那就是亏本。于是只好让这台没用多长时间的新设备一直闲置吃灰,闲置了几年终于找个下家当二手设备卖了出去。

某工厂为了生产一种型号的叶片,是当时在市场上还有交易的一种设备需要的零部件。这个工厂花了大量金钱从国外工厂定制了一台专用磨床回来,就是为了加工这种叶片。然而当新机床送到国内安装调试好后,原本的那种设备,型号更新换代了,不需要原来的结构了,这种叶片不需要了。这台好几百万(不知道是人民币还是欧元还是美元)的机床就啥用没有了,只能闲置。

如此例子 ,在制造业企业屡见不鲜。它是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有些时候,制造业企业必须要自主闲置产能,像下图这种例子看着挺魔幻,但在制造业里根本不是笑话

接单时原材料的价格还没涨,等制造时已经涨了,但是已经接的单还是按照原来的价格。于是之前接单越多,亏的就越多。


生产过剩-产能闲置-压缩工时削减工资-群众贫困购买力不足-被迫进一步压缩产能,这是个简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模型,同样可以应用到企业,制造业公司往往会对同一种型号的零部件或者成品,引入两家甚至更多的供应商,这样做的目的有:一是可以保证稳定的供货来源,万一其中一家供应商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供货,另外几家就可以顶上。像自然灾害、疫情、环保问题,随时都可能让一个中小型机械制造商停产;二是可以让这几家供应商互相之间压价,降低成本。这样会导致大家的利润更低,有些供应商为了不亏损不得不用更差的原材料、更便宜的工艺, 不得不偷工减料。直到无法坚持,被迫主动停产限制产能。资本主义死循环,走不出去,这个周期永远都存在。只要还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产能过剩这个资本主义经济失调的问题,就永远都是无解的。


user avatar   lu-ying-lan-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两年就想个这玩意儿?


先说结论:

为什么国内“产能过剩”更明显?

  1. 历史发展水平导致劳动力价格低
  2. 资产食利者过快的财富积累
  3. 劳动者较高的储蓄倾向
  4. 上述三点导致内需消费高度不足
  5. 内需不足导致高度依赖外向经济
  6. 上述原因生产部门间利润率不平衡

宏观经济学最基础的GDP公式

Y=消费C+投资I (支出)
Y=消费C+储蓄S (收入)
消费C=商品成交总价格
储蓄S=支付劳动成本后的企业结存
投资I=再生产总成本
投资I=储蓄S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看着眼熟吗?

政治经济学的公式
生产价值总额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变换一下就是

Y=劳动力价值(工资)+剩余价值 +再生产成本
Y=消费C+储蓄S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语境中,剩余价值=储蓄(S)- 投资(I)

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产社会化,意味着人们普遍地以雇佣劳动力的方式投入商品生产。

生产资料私有制,意味着资本家拥有产品的所有权,这些商品不是用来满足他个人消费的,而是用来出售或者说交换一般等价物的。

你以为我在跟你谈道德和剥削?错了。

就业(劳动总价值)=收入(购买力)=产出(商品总价值)

这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是供给产生需求,而是需求创造供给

只要资本家从商品生产中攫取利润(剩余价值),那么投资I就恒小于储蓄S,总需求就恒小于总供给。用宏观经济学的话说,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萧条和实业。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说就是经济危机

而凯恩斯及其后继者开的药方就是:

  • 消费主义:尽可能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 货币调控:刺激自发投资,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如果资本家放弃剩余价值,而把所有收入都用于再生产而不是个人财富积累,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 财政调控:资本家不愿投资,政府就向资本家借钱来投资。所以适度的财政赤字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本质上是寅吃卯粮。

user avatar   loscock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说中国了,说说大家都喜欢去的P站吧。

一开始,P站上面都是各大片商放出来的片段,属于专业作品。

渐渐地,专业片子不吃香了,冒出来几个很火的个人博主,走业余风格。

到现在,P站的个人博主发的视频,质量和流量都很高。

但有一个小问题,大家拍的内容都是那些玩意儿,很少有人能成功尝试出新的东西。

用专业术语就是,产品同质化严重。

你是盘亮条顺,她也是盘亮条顺,大家都盘亮条顺。

你做这一套,她做这一套,大家都是这一套。

有啥区别?好像也没啥区别。

新人不断地涌入,而看官们手冲的时间是有限的。

看谁呢?

那就是,看你5秒,再看她5秒,再换下一个。

花钱看片?免费的都看不完,为啥要花钱呢?

看官们不花钱,主播们就不挣钱。主播们豁出去想进来捞一笔,结果发现没捞着啥,详见Mia Khalifa的BBC采访。

这年头了,哪里不内卷呢?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新闻里透露的信息,以下为我的猜想:

就人民的需要而言,我国钢铁产能并不过剩,但是廉价产品冲击了欧美市场,洋人赚不到钱,企业倒闭,不开心了,施加政治压力,强迫我国领导认为自己产能过剩并加以控制。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工业化和自由市场就一定会带来产能过剩,它是一种可快速大量扩张的生产力和有限市场信息中产生的矛盾,或者说,是一个工业化投入到产出的周期与市场表现的滞后综合出的一种现象。

比如在《山海情》里,刚开始马得宝靠种双胞菇赚钱就是一种工业化,需要有前期的资本投入(建菇棚),然后有技术投入(教授的技术),有人力的投入(马得宝自己),然后可以生产出远远超出他所需的蘑菇,之后放到市场上去由市场需求消化产生利润。问题在于,所有人在考虑潜在利润的时候,参照的是马得宝在耕耘的那个市场里所展现的市场信息,他们以此衡量自己的要素投入和产出利润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当然是自己能赚很多。但是到他们自己也投入-产出的时候,那个市场已经不是他们当初所估算的那个市场了。大家都以过去的市场来衡量自己的要素投入和利润,在大家都自由参与,并且不知道有多少人参与的情况下,产能是必然过剩的。

当然,《山海情》里那种情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懂的这个道理的话。但是放在更大的市场里,谁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在往某些行业里投入要素,这些信息都是未知的,大家根据已知的信息来进行规划,最后产能是必然会过剩的,除非你是垄断的。

这里多说两句,从自由市场的逻辑来说,产能的局部和一时间过剩是正常的现象,且这种过剩会立刻反应在市场价格上。而这种反馈会反应在对各个企业的压力上,而企业因此需要或寻求技术改善来降低成本,或追求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拓展新的市场,这就是对市场环境的一种良性改善。大家有时候所谓的扭曲市场就是说这个企业本身不行,是应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但由某种外力导致它无法被淘汰,最后会压制更优秀的企业的情况。当然,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有,有些时候是有特定的原因的。对这种市场失效的情况,我们可能要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去规范和优化。


user avatar   ji-xu-zhe-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打斑之前我还是站卡卡西的,其实在凯vs鬼鲛那时候我心里就已经明白了,凯老师已经强的过分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卡卡西有胜算。

但直到六道斑登场

所有人都很绝望,当年追剧的我也很绝望。但是,你永远想不到那个男人有多强,当红色蒸汽沸腾时,无论是风影火影还是卡卡西都只能有观战的份。

另外感谢岸本老师没有把凯写死




     

相关话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0 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 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目前餐饮业现状如何? 
  中国人应该抵制土耳其商品和旅游吗? 
  为什么经济危机一直存在? 
  有哪些美丽或神奇的理科公式? 
  从投资环境着手,东南亚各个国家的优劣势是什么? 
  如果中国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三倍,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西安和成都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实现后,世界会有何种变化? 
  如何看待国家大举发布消费券? 
  价格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前一个讨论
如果中国和印度开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场面?
下一个讨论
《三体》何种情况下会走下神坛?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