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jin-kang-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野生野长的中国新生代科幻

我是因为很偶然的原因(十岁娇儿逼着讲故事),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懵懵然上了科幻这条贼船,从此再没下来。我当时并不知道,中国科幻那时正处于最艰难的境地。此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它受到一场不公平的、所谓“科幻就是伪科学”的全国性批判,国内所有的科幻发表阵地全部失守,只余下四川的《科幻世界》勉力维持,但销量锐减,作家流失,杂志质量下降,在生死线上艰难挣扎。那时该杂志被主管部门推出门外自负盈亏,以杨潇、谭楷为首的一批“殉道者”临危受命,接下这个摊子。为了生存,他们业余出版教辅来为科幻输血,社长杨潇脱下高跟鞋,亲自蹬三轮去推销教辅。老友谭楷曾告诉我,在杂志生死一线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卖身”,个人去办了一期“带色的”低俗刊物,再把赚来的钱交给杂志社干正事。他曾笑言,那次的强烈感受是:这种不干净的钱赚着太容易了,他都奇怪自己尝到甜头后怎么没有堕落。

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科幻世界》杂志仍坚持举办每年的银河奖,举办作者笔会,甚至承办国际科幻年会。为了争得举办权,社长杨潇坐了一星期的火车(没钱买机票)赶往荷兰,腿都坐肿了,被参会的国外作家们看成“很科幻的事”,最后硬是以这样的精神挣得在中国举办世界科幻年会的权利。在这样的坚持下他们艰难保住了国内唯一的科幻发表阵地,也造就了该杂志在中国科幻界中的王霸地位。中国科幻银河奖虽然已经声名显赫,其实只是该杂志的奖项,按“出身”论档次“很低”的,但它在中国科幻界的地位无人能撼动。我常说,没有他们的坚持,中国科幻的复苏至少要推迟十年时间。所以,在科幻初步复苏的时候请大家记住以下的名字:第一任社长和总编杨潇、副总编谭楷、财务负责人莫树清、资深编辑吉罡(已去世)、田子镒、现任副总编姚海军、杨枫(已离职,创办了一家推介科幻的公司),以及杨潇之后的几任社长阿来、秦莉、刘成树等。

自从那场批判之后,很长时间,科幻在国内是被看作异类的。写科幻是一件非常寂寞清冷的事业,无名无利,稿费低,不被社会关注,被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彻底忽视。当然,主流文学创作也是寂寞清冷的事业,但至少在获得茅盾奖、鲁迅奖等大奖之后会迅速窜红,作者能吃上商品粮,能当上本地的文联副主席等,而科幻作家是无法跻身主流文学奖项的,而银河奖在圈外默默无闻,这种状况在《三体》走红之后才有所改变。圈外人可能不知道,很长时间内,刘慈欣写科幻在单位里是保密的,有人问起“写科幻的刘慈欣”,他就搪塞那是同名之人。我在工厂里因为在技术上资历老,是专业带头人,受到的待遇相对宽容得多,但也被党委书记在私下里批评为“不务正业”。那时写科幻是养活不了自己的,所以作者大多为业余。当时唯有的两个专职科幻作家,北京的星河因为是体制内的合同制作家,又得北京的地利,经济状况相对好一些;另一个专职作家郑军则很苦,写作累得顔面抽搐,但写了好多部长篇无法出版,生活难以为继,我和刘慈欣都曾资助过他,但我们能拿出的资助也是微乎其微。可以说,90年代的科幻作家能坚持到今,全靠兴趣和爱好,靠着一腔热血,靠着自身“甘于寂寞”的生性。

在科幻同仁的坚持下,中国科幻从90年代中期逐渐复苏,直到今天的初步繁荣。这个时期的中国科幻现在一般称为“新生代科幻”。新生代科幻与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科幻有很大的不同,它完全野生野长,因而更早适应了商业时代,比其它文学杂志有更强的生命力,其销量在中国原创文学杂志中名列前茅。而且,回顾往日,我们可以自豪的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我们没有沉沦,没有媚俗,没有去赚那些谭楷说的“很容易赚”的钱,而甘守寂寞,坚守着文学的正道,坚持着仰望星空,讴歌真善美,弘扬时代和民族的主旋律,展现一个泱泱大国和民族复兴时代的沉雄心态。中国科幻也经常写末世灾难,但决不是诲盗诲淫宣扬颓废,而恰恰是在宣扬昂扬奋争,只不过救世者不再是美国电影中常见的“白人男子救世主”,而换成了地道的、更多秉持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式英雄。

从总体上说,科幻文学是俗文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它的首要功能是向读者提供阅读的愉悦感。但科幻又是比较特殊的俗文学,由于它是以科学为源头之一,而科学是一个博大深邃的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所以科学常常赋予科幻作者以俯瞰历史的、跨越时代的、甚至超越物种的眼光。所以这种俗文学天然具有很浓的雅文化的特质。

野生野长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写科幻需要基本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一般为本科以上,不乏名校硕博和一线科学工作者,从作家群体的平均学历水平上看,无疑是各类型作家中最高的。但他们又大多不安本份、思想狂放、玄天虚地、自我放逐,属于精英阶层的边缘人(科幻理论家吴岩语)。其实我觉得,对他们更合适的称呼是“草根精英”,这些草根精英们大多具有比较广博的、比较超前的视野,又因其草根地位具有比较超脱的观察角度和思想自由,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有更深的契合度。可以说,“草根精英意识”是新生代科幻作家的群体意识。上述这两个特点:俗文化中的雅文化,草根中的精英,只有理解这两个特点,才算是掌握了新生代科幻作品的源代码。

中国科幻目前已达到初步的繁荣,由于科幻作品所具有的影视改编的潜力,大量资金进入科幻圈,一方面提高了作者的收入,让这个文学品种能够良性运转;另一方面,无可讳言它也带来了一些铜臭味儿。世事皆是如此,不能两全,没人愿意科幻作家们回到过去的贫穷和默默无闻。在商品社会,我们不得不遵循商品社会的规则,只希望金钱更多成为助燃天才之火的油,希望它不会改变科幻作家们的“草根精英意识”,则中国科幻幸甚。


user avatar   xiao-xing-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见过30多岁,军飞各种理由退役的。就是为了去通航赚钱。

军飞一年20多万,也就比民飞委培的飞行员高一点。其实很合理!

所有的军飞其实和民航委培生(航空公司出钱培养,卖身契还在航空公司)差不多呀,你所有的学费都是部队出的。投入至少5年,1000小时,几百万学费。当然要从后面收回来。

所以很多军飞都觉得手艺练出来,分配的房子到手或者户口转好,子女教育无忧了。开始各种作妖,体检不达标、身体慢性病、闹情绪等,甚至关系还没转出就已经在外面飞着赚钱了。大多40多岁也算是还了部队的情意,两不相欠了。有少数30岁就闹着出来的,确实有点那个。

其实主要是部队不缺飞行员,外面没卖身契的机长一年百十万的眼馋。

我觉得价格合理,飞行员40多岁走不上管理岗位,出来转民航通航,挺好。

部队不养老。


另一种,在部队受委屈,被穿小鞋,家庭照顾不到,长期冷板凳这类情况更多。出来自谋生路很正常。我老板(准确说是租客)是家庭照顾不到,我教员朋友长期冷板凳只好转业回家。


******

回答喷子,

我10年前帮助一些陆航飞行员转到地方,他们现在大概都50岁左右。要么在国网、珠海直、中信飞行在国家建设第一线,要么在各通航公司当总飞。 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比在部队做冷板凳更好,不是么?

我单位现在的老板和教员,同期生,都35岁。也都是部队飞行员专业出来的。




  

相关话题

  《诡秘之主》与《哈利波特》相比如何? 
  哪些国内的科幻小说让你记忆深刻,读后不忘? 
  小说里古代大将给全体将士做战前动员讲话能是真的吗? 
  有哪些充满恶意、恨意的诗句或文字? 
  刘慈欣在世界科幻小说界地位有多高? 
  如何评价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章北海在太空中射击是否可行? 
  你为什么不喜欢克苏鲁神话? 
  在小说《三体》中,人类为什么不感谢「执剑人」罗辑? 
  你觉得出色的推理小说应具备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偷星九月天》?
下一个讨论
如果路明非追到陈雯雯了会怎么样?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