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支持扁平化的趋势,准确地说,我认为目前的趋势是抽象化,扁平化只是抽象化的一种典型形式。
1. 拟物化的局限
所谓拟物,必须是现实世界中已经有的物体,而且是人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但遗憾的是,人们生活中使用过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相机、指南针、时钟、收音机、录音机……我们每个人都熟识并且会使用的“设备”不超过100件,而且这仅仅是对于70后80后而言。对于00后出生人来说,他们从出生就没见过磁带录音机,拨盘电话,收音机,红白游戏机,BP机,大哥大等这些已经被淘汰的设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的孩子,可能连鼠标、指南针、随身听都不会认识,因为这些设备都被一部手机所代替,甚至手机有一天也会被代替。
那么,当我们熟识的设备越来越少,而手机应用所要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创新的时候,这个矛盾就出现了。应用的功能太创新,根本找不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物来拟。
所以,拟物的风格会限制住创新应用的发展。
2. 拟物的极限
iOS6之前的版本,其实已经把拟物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视觉上每一处的纹理、阴影、质感,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雕细琢,堪称完美。这个时候想要有所超越,尤其是想要在拟物这条路上有所超越,已经非常困难。
同时,我们发现,市场上非常多相机应用都找一个相机来做拟物,音乐应用都找一个老式唱片机来拟物,所有的指南针应用打开都是一个指南针。拟物化带来高度的同质化。
更遗憾的是,由于指南针、唱片机、收音机这样的产品其实都是已经被淘汰的设备,而这些设备早已停止了创新停止了改进,是死的。但是应用是活的,要继续改进发展。假如沿着拟物化这条路走下去,10年20年50年之后,这些应用打开来还是老样子。你不觉得悲哀么?
3. 从拟物到抽象
其实我非常反对从拟物到扁平这种提法,我认为现在的趋势并不是扁平化,而是抽象化,扁平只是抽象的一种视觉形式,抽象化其实有更多的可能性。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从拟物到抽象是历史的必然,举文字的演变和绘画的发展作为例子:
几乎所有的文字一开始都是象形文字,用拟物的方式来描绘现实世界中的东西,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抽象的概念涌现出来,人们发现无法用拟物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开始放弃拟物,采用表音的方式来记录语言。即使是汉字中,比重最大是形声字,纯粹的象形字也屈指可数。
类似的,绘画一直到摄影术发明之前都是在追求写实,极致的写实。但是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发现写实的绘画已经走到了尽头,已经无法再超越,唯一的方法就是另辟蹊径,用抽象的方式去绘画。于是当代的艺术,越来越抽象,彻底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
纵观艺术史,我们都可以看出,一开始人们都努力去还原现实世界,在技法日趋完善的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还原现实”的局限性,而开始冲破现实的束缚,走向抽象。
即使现在,仍然有相当多的普通人无法理解抽象艺术(有兴趣推荐大家去看一下MOMA艺术馆的藏品),但是已经没有哪个艺术家愿意再回到之前的艺术时代了。
类比手机的拟物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拟物化的视觉风格将仍然受到大多数普通用户的推崇,但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有这个高度看到抽象化的意义。
4. 拟物和极简的冲突
拟物就需要对物体的高度模拟,需要丰富的细节,于是我们需要质感、需要层次、需要阴影,这些最终都需要通过视觉元素来实现。但实际上用户最后需要关注的只是信息本身,这些视觉元素或许在用户使用初期,是一个赏心悦目的装饰,但是久而久之,对用户来说就是一种干扰信息,用户需要的是更简单更直接地得到他想要的信息。
再者说,接下来更多的随身设备,比如google glass,iWatch,都需要将交互过程进一步简化,如果继续坚持拟物化,很难想象在iWatch这个狭小的屏幕上,如何呈现一个细节丰富的物体。
所以说,拟物化其实和极简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在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指导下,不得不放弃拟物,而实现功能最大化。
5. 扁平化 != iOS7
很多人因为不喜欢iOS7的视觉风格,而反对扁平化。这其实犯了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iOS7只是在扁平化这个方向上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只是一个早期版本。
实际上正在探索扁平化的,还有google,还有WP8,等等。不要把iOS7的不成熟看成是扁平化这个方向的错误。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拟物化的体系日趋完善,抽象化的体系刚刚建立的时期。拿一个初生的婴儿去和发育完全的成年人相比,显然是不公平的。
综上,我相信历史的车轮滚滚,抽象化的时代即将到来,纵使我们对拟物的时代有万般留恋,抽象化仍然不可避免。同时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将会经历整个变革过程,我们是历史的亲历者。哦不,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