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之前没有关注过滇池的问题,仅供参考。
第二、提问者的角度很好,“最佳策略”,很有现代感的经济学味道的提问方式。不过国内的确很少有这个方面的研究,从政策费用方面进行分析。国内比较适合的是《滇池治理三年计划》这样的运动式治理,当然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运动是越搞越大了。
第三、越深入了解越觉得滇池这个话题太大。滇池流域面积占云南省的0.78%,却集中了全省40%的大中型企业。到2020年,滇池盆地的人口将达到450万。[1]与90年代初开始的一系列滇池治理行动,“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治理滇池水体污染,但几无成效”相伴随的,是昆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持续性、爆发性增长。滇池从来也不仅仅是“治理”的事情,而是和昆明、云南的发展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的。
图:1974年-2008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重点是建成区的大幅扩张)[2]
——— 分割线 ———
最近看见的一条消息是,昆明群众关注的、规划建设的云南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的污水最终去向是经过几十公里长的压力管道排向螳螂川(螳螂川是滇池通向金沙江的唯一出口)[3]。也就是说,考虑了滇池污染问题,周边大型项目建设甚至已经不再直接向滇池、或者滇池上游排水,对于滇池保护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默默的影 所提出的“将滇池及其周边的土地整体卖给单个的民间资本”的方案,在苏东坡治理西湖的时候曾经用过。当时西湖周围富户云集,而湖面拥塞,面积逐渐缩小。苏东坡采用的办法就是把沿岸开垦出来给菱角的种植户,由于他们在种植的时候必然会控制藻类、清理污泥,能够有效的保持湖面面积。[4]
滇池的问题和其他现代环境问题一样,主要的困难在于,涉及到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前人所需要面对的。我不是很同意用“公司化”的方式来解决滇池的问题,因为环境问题是典型的损失外部化的,是市场失灵的地方。而滇池的规模决定了它很难有一个合理的模式能够将所有的损失和利益内部化——一旦的真的内部化了,这个企业和一个地方政府的权责也就一致了。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随着跨行政区环境治理而发生的;而在中国,我们一开始就有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只是我们需要让他去做更多、更正确的事情。
滇池全流域均在昆明市辖区内,面积2920平方千米(面积比滨海新区的2270还要大),包括昆明市五华、盘龙两城区和西山、官渡、呈贡、晋宁、嵩明五个区县的38个乡镇,2000年滇池流域内户籍人口220万人,2010年有一个口径是320万人。
滇池的面积310.5平方公里,平均深度5.3米,库容约15亿立方米。全面地表径流约9亿立方米,蒸发量约4亿立方米,加上牛栏江饮水工程引入的5亿立方米,一年补水约10亿立方。也就是做一次交换需要1.5~3年。入池水源基本上都是已经利用过的污水,暴雨期产生的径流不到10%。[5]
按照一般情况下人均100~150升每天的耗水量(取高值),昆明320万人每年排入滇池的生活污水就有1.2亿立方。拿富营养化里面比较重要的氮磷两个东西中的氮来说:生活污水的氨氮一般在25mg/L;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最严格的I级A,出水氨氮是5(8,如果在12摄氏度以上)mg/L;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氨氮是0.15,III类是1.0,IV类1.5,V类2.0。简单的来说,1.2亿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全部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出来,也需要再稀释5倍左右,才能在初始情况下满足III类水体的补水要求。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10亿立方米的补水,就算有一半是非常干净的来水,用来稀释经过处理以后的生活废水也才勉强够用。(以上未考虑滇池的自净周期)
实际情况比上面估计的还要差,《昆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6]称,滇池流域污水收集率(纳管生活污水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仅为59%。这还只是生活源最理想的估算(有学者认为,滇池的氮污染来源主要是城镇生活点源,占总量的72.7%[7]),没有考虑到工业、农业、水土流失等来源。
简单的说,就是滇池背负的太多了。
策略方面,说真的国内很多东西都已经有了。上面提到的,引入流域外水源这种费钱的事情,二十年前估计也没有人想到真的会发生。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 [12]最后提出的“政策与措施需求”挺靠谱的,可做参考:
滇池的严重富营养化除自然条件的制约外,与流域内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密切相关。在昆明市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来保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立湖泊湖滨生态保护区的相关法规,并允许将退田还湖涉及的耕地面积从基本农田中撤除。
(2)在滇池流域外发展中小城镇,加大次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次级城市与主城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以利于转移主城区的人口及相关产业,有效控制主城区规模。(人口控制)
(3)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创造条件使污水处理等治理设施实现市场化运营。(污染收费)
(4)鼓励开发商开展生态小区的建设。
(5)建立技术导向政策,鼓励清洁生产技术、先进治污技术、污水资源化与节水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运用。
(6)深化滇池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严格限制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在沿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7)严格磷矿开采的管理审批权,加大森林植被恢复费的收取力度及监督力度。
(8)进一步落实环保一票否决权。
读起来很靠谱不是吗?当然已经到了“十二五”了,最新的动向不能不了解:[13]
以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为主线,更加突出“彻底截污、水体置换、生态工程”三大任务,着力加快滇池治理工程的实施进度。
我们看到“彻底截污”又提出来了,“水体置换”这种昂贵的措施也成为重点了。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两年提生态补偿方面的论文变多了,比过去的技术性治理的眼光放得更开阔一点。
作为一个滨水而生的城市,投入几百亿真的不算多。但是,我觉得政府在继续大搞工程之外,在经济刺激手段方面,还没有在认真的在做事情。水价和排污价格等相关经济要素还没有反映出滇池的稀缺性。这和中国的政治运行方式、市场有效程度、法律和技术水平都有莫大的关系,总体来说,欧洲靠经济手段,美国靠标准,中国靠搞运动。欧美的东西我们都学了,都像模像样的施行了,但是用的最顺手的还是自己这一套。
厦门PX事件最大的正面收获就是,一个城市选择了房地产和旅游业而抛弃了化工行业,强化了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地位和价值。对于厦门来说做这样的选择的结果是积极的,滇池流域的政府和群众们也需要做同样的选择。从大方向来说,云南人口、工业在滇池流域集中的趋势得不到控制,滇池的治理就不会结束——就像北京与雾霾的斗争。
20220221 更新
滇池这块宝地,始终有太多的人觊觎。
2021年5月6日,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曝光“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长腰山位于滇池南岸,是滇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池重要自然景观,曾经是昆明市城市重要生态隔离带,对涵养滇池良好生态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滇池长腰山90%以上区域已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整个山体被钢筋水泥包围,基本丧失了生态涵养功能;长腰山变成了“水泥山”,围绕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突出。
到2022年2月,云南通报对29个责任单位58名责任人追责问责。[14]
这场战斗永远不会结束。
十余年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职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