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冥想?
这始终是值得探讨的好问题。
冥想通常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宗教中,关于冥想有很多不同的定义,通常是比较狭义的概念,与特定的神话与仪式绑定在一起。而在一些宗教,比如后期佛教和哈西德犹太教中,存在广义的形式多样的冥想。
能不能从不同宗教中冥想的概念中找到共同点,去除仪式性的表面的差异,准确地为冥想给出定义呢。我下面将尝试从神经科学的基础角度来给出解答。
首先,让我们来考虑冥想与一般的活动和想象的区别。冥想,与运动、回忆和想象等很多方面有共同点,它们之间肯定共用一些相同的脑网络,但是冥想又有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运动、回忆和想象。
比如一名焦虑障碍的患者,不断想象不好的事将要发生,并因此焦虑紧张,这显然不是一种冥想。
冥想通常不是为了制定一项具体的计划、也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而是要达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要摆脱痛苦、困难、罪恶等,但是不是通过针对造成痛苦、困难、罪恶的具体的事件做出具体的行动,而是要达到一种“开悟”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抑制住负性情绪对行动的影响,在排除不了导致负性情绪的事件的前提下,让自身仍然能够不受负性情绪影响地完成需要做的行动。
在具体分析冥想是什么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些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
在我之前写的文章中,我介绍过回忆、想象、注意力调节的相关机制。在此,先简要对这些机制做一下总结。
眼睛感觉到的信息,首先进入丘脑,然后进入初级视觉皮层。从初级视觉皮层(V1)开始,视觉信息通过两个“视觉信息流”进入内侧颞叶(腹侧流Ventral stream)和后顶叶皮层(背侧流Dorsal stream)。
在到达后顶叶皮层(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之前,背侧流中的信息通过V2区,V4区,V5区等视觉皮层区被逐步处理。
来自背侧流的各种信息被发送到前额叶(Prefrontal lobe),前额叶基于这些信息进一步激活海马体(Hippocampus),随后激活整个腹侧流。
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中的神经元通过下纵束(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从V1区和V2区接收信息,并选择性地识别面部、动物、物体或场景的图像。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个事物时,此过程继续循环,使我们可以追踪需要注意的对象。
当没有外部刺激,如闭眼回忆或想象时,腹侧流主动识别物体的机制相当于通过下部纵束向主要视觉皮层输入额外信息,因此该过程的连续循环可以使我们的初级视觉皮层中逐渐自发产生图像。并使这个图像接近记忆中以海马和海马旁回神经元之间的空间位置形式存储的图像。
这两个过程也可以混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清醒时将注意力转向想象的事物。
此外,来自听觉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激活海马和前额叶来参与视觉图像的构建。
想象一个运动图像的情况更复杂,它涉及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联合皮质(Associative cortex)和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之间复杂的联系。
视觉运动想象(Visual motor imagination)可以分为两类:
基于对象的空间变换(Object-based spatial transformation)和自我中心视角转换(Egocentric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在自我中心视角转换而不是基于对象的空间变换中发现了前额叶皮层、前运动皮层和外侧颞叶(Lateral temporal lobe)的更多激活。
结合前面的讨论,这些情况表明基于对象的空间变换更多的是视觉皮层空间中图像位置的变化,其主要基于重新调动海马体来编码位置。而后顶叶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的角色主要是通过循环反馈调节海马不同部位的激活。
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转换涉及另一种机制:感知副本(Efference copy)
当大脑发出运动命令时,前额叶皮层和后顶叶皮层将进一步向运动皮层发出命令。这些命令通过运动丘脑进入前运动皮质(PMA),并一次又一次地在运动丘脑和前运动皮层之间循环,在此期间它们受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中的神经核的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联合皮质或前运动皮层,在向运动皮层发出命令的同时,还将自体运动的感知副本(Efference copy) 发送到视觉相关皮层,以纠正视觉感知使其不受到身体运动的影响。
这个过程可能是通过后顶叶皮层间接将感知副本发送到V2区或V4区,也可能是从联合皮质或前运动皮层直接将感知副本发送到V2区或V4区,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
这个过程中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也会被联合皮层激活,有时候它会抑制运动皮层的活动,因此,此时身体并没有做出动作,但是自身运动信息的感知副本仍然被发送到视觉皮层,这就使自我中心视角转换成为了可能。
此外我之前的文章中,还具体提到过下侧颞叶对面部的识别功能,但是近期的研究发现,下侧颞叶和海马共同对视觉对象的表记,实际上是基于更基础的模式,比如粗的、细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类似于机器学习中分类器的机制,其功能在于基于视觉对象最基础的特征来做出分类,并不存在“脸区”这样的能力去识别一个复杂整体[1]。这个系统进一步与杏仁核和海马连接,通过背侧流介导的主动的记忆激活,筛选出需要识别的物体[2][3]。这个过程通常基于对象的危害性,与负性情绪关联在一起。
作为腹侧流的关键结构,下侧颞叶的功能如此基础,那么谁来对复杂的对象整体进行识别呢,就像在前面这篇文章中已经部分提到的那样,是由背侧流的一部分来实现的。
在早期一些研究中,负责不同功能的区域被笼统称为“联合皮质”,但后来的研究具体区分了它们的功能。具体来说与识别整体对象的区域主要位于上颞沟。这一区域与下侧颞叶存在广泛的联系,在下侧颞叶特征识别的基础上与腹侧流共同完成对象识别[4][5][6],表征空间和逻辑关系[6][7],并为顶叶各区域的运动决策提供依据,尤其是识别社会中别的个体的躯体活动以进行模仿[8][9][10],以及识别那些有危险的对象以避开这些危险[11]。在人类中,在左侧的这一区域特化为处理与语言的区域[7][12][13]。
而在后顶叶,实际上独立于背侧流大部分结构,存在第三组独立的视觉表征,专门表征动作对象的视觉特征[14][15]。后顶叶表征这些运动相关的视觉特征并把信息传入前运动皮层,它们共同配合,完成躯体运动的决策,并在任务中不断与背外侧额叶配合进行注意力的调控[10][16][17]。
总结一下,实际上大脑里存在三组独立的视觉表征,传统分类中,下侧颞叶参与腹侧流,主要负责记忆相关的特征表征,上侧两套共同完成活动的决策,而后来的研究发现,下两套共同负责识别情绪与危险,而后顶叶专注于完成正在进行的任务[18]。后一种情绪与任务的功能区分,甚至一直向前,从颞上沟延伸至额叶,将前额叶功能分为注意力与情绪两部分[19]。
颞上沟的两侧存在短程的相互连接以及与丘脑的连接[16][20][21][22]。通过这些连接,颞上沟为顶叶各区域的运动决策提供依据,尤其是识别社会中别的个体的活动以进行模仿,以及识别那些有危险的对象以避开这些危险。但是在外界负面事件暂时无法摆脱的时候,以及患上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的时候,上述机制就有可能变成负性的,参与到负性情绪影响运动和注意力的机制中,干扰顶叶专注于完成任务。
一些研究已经显示,通过训练后顶叶以及通过经颅磁刺激促进后顶叶神经元的功能,尤其是右后顶叶,都可以抑制负性情绪和负性事件对目前任务执行的影响[11]。这引出了冥想的第一种形式,对应于冥想中的正念冥想,其主要出现于后期佛教和哈西德犹太教中,即训练我们专注于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体验当下发生的事情,而不做评价。
增强后顶叶的活动性,可以抑制对负性事件、负性情绪相关的信息,被从颞上沟输入后顶叶。那么反过来,训练颞上沟本身的功能,增强其筛选判断的能力,也可以减少负性事件、负性情绪相关的信息不合时宜地输入后顶叶,减少它们对正在执行的任务的影响。如果我们日常经常进行道德等判断的练习,就可以训练这一功能。大部分宗教都要求人遵守某种诫命,并且这些诫命的条目往往与具体的人际交往道德伦理或对其它生物的同情心的生命伦理存在对应的关联,实际上也是日常进行这种冥想的一种形式,通过守诫命,训练道德判断的能力。
不过这种判断和诫命的练习可以缓解焦虑的机制,也可能与强迫性神经症相关,成为在焦虑基础上表现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一种机制。所以其并不是万能的,需要根据情况量力而行。
在颞顶沟后部及下顶叶,有几个区域与“无我”体验、“出体”体验息息相关,从经验来看,这个区域也可以减少负性信息对后顶叶的输入,虽然具体的机制尚未研究明确,但是机制上大致可以得到网络联系研究的支持[16][20][21][22][23][24]。这些区域的存在本身在进化史上,也与模仿同伴行为相关,只不过后来具有了抽象表征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一元论和哲学的一神论不约而同的出现并流行(即使在很多宗教中其与具体的神话混合,而没有突出表现为纯哲学的形式),因为其相当于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冥想,不需要像正念和诫命的练习那样消耗大量时间。
再次总结一下,基于神经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冥想分为三类,正念冥想、守诫命、无我冥想,这恰好与晚期佛教和哈西德犹太教中高度理论化的冥想理论相一致,也证明了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神经科学基础。
正念冥想,训练我们专注于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体验当下发生的事情,练习让自己对发生的事情和自身的情绪都给与接受,而不做出评价。最常见的训练包括佛教中观察呼吸、静坐观察、专注于行走,以及哈西德犹太教中专注于体会内在的能量、专注于观察行走中的景色。
守诫命,即守一套诫命,这套诫命的具体条目与具体的人际交往道德伦理或对其它生物的同情心的生命伦理存在对应的关联,更广义来说,就是日常训练进行道德判断,等到真的遇到难题时就能快速做出判断了。
无我冥想、“与唯一真神合一”,从超越个体自身视角进行观察和判断,是最简便的最容易执行的一种冥想。目前其机制也有一定神经科学证据的支持,但更具体的机制仍然有待研究。
最后要强调一下,冥想目前只建议适用于轻度抑郁、焦虑、强迫的患者,对于重度抑郁、焦虑、强迫,已经继发出现颞叶和海马结构的明显变化,冥想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应该遵医嘱进行药物及经颅磁刺激等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而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是一些基于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主要影响颞叶脑网络的神经退行性疾病[23],更不能通过冥想来改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Yaakov Mikhael Liu (יעקב מיכאל לו)'s answer to What is meditation and how one can meditate?
תשובה של יעקב מיכאל לו (Yaakov Mikhael Liu) על השאלה מהו לדעתך עתיד הקומיקס והמאנגה?
参考文献
[1] Bao P, She L, McGill M, et al. A map of object space in primate inferotemporal cortex[J]. Nature, 2020, 583(7814): 103-108.
[2] Murray E A, Mishkin M. Object recognition and location memory in monkeys with excitotoxic lesions of the amygdala and hippocampus[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8, 18(16): 6568-6582.
[3] Sehatpour P, Dias E C, Butler P D, et al. Impaired visual object processing across an occipital-frontal-hippocampal brain network in schizophrenia: an integrated neuroimaging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8): 772-782.
[4] Li J, Guo B, Cui L, et al. Dissociated modulations of multivoxel activation patterns in the ventral and dorsal visual pathways by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stimuli[J]. Brain and Behavior, 2020, 10(7): e01673.
[5] Milner A D. How do the two visual stream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J].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7, 235(5): 1297-1308.
[6] Milner A D. How do the two visual stream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J].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7, 235(5): 1297-1308.
[7] Karnath H O, Ferber S, Himmelbach M. Spatial awareness is a function of the temporal not the posterior parietal lobe[J]. Nature, 2001, 411(6840): 950-953.
[8] Shultz S, Lee S M, Pelphrey K, et al. The 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is sensitive to the outcome of human and non-human goal-directed actions[J].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1, 6(5): 602-611.
[9] Oh H, Braun A R, Reggia J A, et al. Fronto-parietal mirror neuron system modeling: visuospatial transformations support imitation learning independently of imitator perspective[J].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019, 65: 121-141.
[10] Urgen B A, Saygin A P. Predictive coding account of action perception: Evidence from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the Action Observation Network[J]. bioRxiv, 2019: 722298.
[11] Mulckhuyse M, Engelmann J B, Schutter D J L G, et al. Right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s involved in disengaging from threat: a 1-Hz rTMS study[J].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7, 12(11): 1814-1822.
[12] Specht K, Wigglesworth P.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asymmetries of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8, 59(1): 74-82.
[13] Hu Z, Yang H, Yang Y, et al. Common Neural System for Sentence and Picture Comprehension Across Languages: A Chinese–Japanese Bilingual Study[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9, 13: 380.
[14] Chen Q, Garcea F E, Jacobs R A, et al. Abstract representations of object-directed action in the left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J]. Cerebral Cortex, 2018, 28(6): 2162-2174.
[15] Singh-Curry V, Husain M.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inferior parietal lobe in the dorsal and ventral stream dichotomy[J]. Neuropsychologia, 2009, 47(6): 1434-1448.
[16] Seltzer B, Pandya D N. Intrinsic connections and architectonics of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in the rhesus monke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989, 290(4): 451-471.
[17] Seltzer B, Pandya D N. Post‐rolandic cortical projections of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in the rhesus monke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991, 312(4): 625-640.
[18] Viviani R. Emotion regulation, attention to emotion, and the ventral attentional network[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3, 7: 746.
[19] Yamasaki H, LaBar K S, McCarthy G. Dissociable prefrontal brain systems for attention and emo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99(17): 11447-11451.
[20] Makris N, Zhu A, Papadimitriou G M, et al. Mapping temporo-parietal and temporo-occipital cortico-cortical connections of the human middle longitudinal fascicle in subject-specific, probabilistic, and stereotaxic Talairach spaces[J].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2017, 11(5): 1258-1277.
[21] Yeterian E H, Pandya D N. Thalamic connections of the cortex of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in the rhesus monke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989, 282(1): 80-97.
[22] Yeterian E H, Pandya D N. Corticothalamic connections of the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n the rhesus monkey[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985, 237(3): 408-426.
[23] Johnstone B, Bodling A, Cohen D, et al. Right parietal lobe-related “selflessness” as the neuropsychological basis of spiritual transcen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2012, 22(4): 267-284.
[24] Blanke O, Arzy S. The out-of-body experience: disturbed self-processing at the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J]. The Neuroscientist, 2005, 11(1): 16-24.
[25] Schizophrenia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癲狂亦是癡,精神分裂症與神經退行性疾病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我一定要来答!我一直在坚持的习惯。一定要看到最后!
肱二头肌通过锻炼能变大,而大脑能不能通过锻炼变得更加聪明?
科学研究证明是可以的。
以下内容转载自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冥想篇
就是你肯定听过的冥想。
冥想是能极大改变生命质量的~~~
答主在很多书中、文献资料中,都看到过冥想。每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大拿,但都提到了冥想的好处。这使我不得不学习冥想了。因为真的很重要。
我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便于读者理解。冥想是怎样全方位提高生命质量的。
(参考文献资料和书籍放在文章末尾)
一、冥想的好处
二、冥想的操作
三、冥想的进阶
一、冥想的好处:
(1)他能让你更健康
它能增强你的免疫系统。
它能缓解各种疼痛。
它能在细胞层面祛除炎症。
(2)它能让你更快乐
它能增加正面的情绪。
它能减轻抑郁。
它能消除焦虑。
它能减缓压力。
(3)它能让你更好的进行社交
它能让你对社交联系体会更深进而改善你的情商。
它能让你拥有更多的同情心。
它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寂寞。
(4)它能提高你的自制力
它能让你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它能让你有更强的自我审视能力。
(5)它能改善你的大脑
它能增加大脑灰质的厚度。
它能增加与情绪管理,正面情绪,自制力相关的大脑区域的体积。
它能使大脑灰质变得更厚,使你更能集中注意力。
(6)它能提高你的效率
它能增强你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它能增强你的多任务处理能力。
它能增强你的记忆力。
以上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每天冥想15-60分钟,对大脑皮层表面积的增长太有用了,我们一般说的谁谁很聪明,看谁聪不聪明不是看脑袋大小,而是看大脑灰质厚度,还有大脑皮质的面积大小。
在同样体积的脑袋里,大脑灰质厚度最多可以相差一倍。皮质沟回更多的人就更聪明。
而通过冥想可以使大脑皮层面积增大,使大脑灰质变厚,让你更聪明。
上面的好处,足以全方位无死角的改善你的生活。每天只冥想15分钟,你可以收获如此之多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划算了。
再强调一遍:冥想可以极大的改善你的生命质量。
(侵删)
二、冥想的实施
很多人有误区,觉得冥想这么虚幻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好入门。觉得跟我没有关系,所以干脆不学了。
其实不仅跟你有关系,跟所有人都有关系。
冥想是我知道的投入最少,回报最多的活动之一了,其他比如阅读也是。
下面我们把怎样进行冥想来具体说明一下:
其实超级简单,直接开始就好。
1.姿势
刚入门要找安静的环境。
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全身放松的状态与睡觉时基本相同,所以要保证保暖。可以找毯子把膝盖盖好。
不要让风持续吹到耳朵周围。三叉神经汇聚于耳部,如果持续的吹风容易引起面瘫,那也太得不偿失了。一定要注意这点。
也一定要盘坐,可以坐在椅子上,只有一点需要注意。因为冥想的时间不短,不管你什么姿势,腰部要挺直才健康。
然后闭上眼睛。
2.呼吸
首先设定计时器(从5到10分钟开始,渐渐延长时间)。
只需要比平时呼吸慢一点,在呼吸时找一个你更加敏感的,能关注呼吸的部位,比如鼻腔、胸腔。
然后呼气、吸气—— 一直重复下去,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相信我,这时你的大脑就像疯了一样的想七想八,会想中午吃什么、别人在讨论什么、我怎么会对老板说那么傻的话等等。
这时候反复的把注意力拉回来,拉回到呼吸本身。
最后反复将注意力拉扯回呼吸,直至计时器将你唤醒
冥想时你的大脑是在做曲臂锻炼的。这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注意力集中失败是正常的,大脑就是在失败-集中注意力-失败-集中注意力中慢慢锻炼的。所以不要气馁。继续把注意力拉回呼吸。
你在冥想初期可能还会非常难受,有种想立刻结束的冲动。我建议你冥想的时间慢慢叠加,刚开始5分钟到10分钟再到15分钟慢慢来。
三、冥想的进阶
当你可以轻松进行15分钟的冥想。质量又很高时,就可以尝试冥想的进阶了。
1.你可以扫视自己的身体
你可以从左脚掌开始,扫视到大腿根部,然后向上扫视到脊椎,再从左肩到左手,左手扫视完,再从左手到左肩,从左肩到右肩到右手。右手扫视完从脊椎下去,然后再扫视右腿。
在扫视时,很可能觉得一个部位不舒服,这是一个小挑战,一旦你能接受原本不舒服的感觉,接下来的感觉竟然是解脱。
2.你可以尝试在不同场所进行冥想,可以在坐汽车、火车、飞机、以及其他嘈杂的场所进行冥想。
最终的目的就是可以在越来越长的时间里自如的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控制被集中的注意力。
3.还可以向更长时间进发。
总结:
冥想的好处已经详细的阐述过了,你工作无论多忙都可以抽出5-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冥想。我们一直在用脑,却不锻炼大脑,不更新大脑。这一个微小的习惯就可以改善你的各项能力,提高你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冥想和阅读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两个习惯。
还想什么,赶快动起来吧!
我已经写了很多关于个人财富和优质思维的干货,看完这些攻略,将帮你远离亏损,赚10%-15%的收益,同时帮助你热爱读书和自我学习。
我当过兵,混过互联网。受过很多人的白眼,做过毫无价值的工作,我懂你的迷茫。其实大部分的迷茫都是本金太少带来的。不然手里拿着200万,你迷茫也不慌啊。
在你积累第一桶金的路上,我会陪伴着你。相信在我密集更新与读书干货的助力下,你会更快的更新认知,更快的攒到第一桶金。我热衷于低风险的投资方法,所以你不用担心本金亏损的风险。你不妨认真的花1小时把上面的文章看一下。你就懂了一些投资品种的投资逻辑。
知乎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平台,在知乎2年,我写了100多个回答,获得了60万的赞同和收藏。我会努力分享干货,让更多后来者收益。有什么不懂得,尽管问我。我一定不藏私
我当过兵,混过互联网。受过很多人的白眼,做过毫无价值的工作,我懂你的迷茫。其实大部分的迷茫都是本金太少带来的。不然手里拿着200万,你迷茫也不慌啊。
在你积累第一桶金的路上,我会陪伴着你。相信在我密集更新与读书干货的助力下,你会更快的更新认知,更快的攒到第一桶金。我热衷于低风险的投资方法,所以你不用担心本金亏损的风险。你不妨认真的花1小时把上面的文章看一下。你就懂了一些投资品种的投资逻辑。
知乎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平台,在知乎2年,我写了100多个回答,获得了60万的赞同和收藏。我会努力分享干货,让更多后来者收益。有什么不懂得,尽管问我。我一定不藏私
记住,冥想不是苦思冥想,而是停止思考。
停止思考可以让你更加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真实的自己。与源头保持沟通,从而可以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
因为大脑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你的意识,一个是你的记忆和模式思维回路。如果你的大脑完全被你的记忆和模式思维回路充斥,那么你就变得越来越像一部自动化的机器,而不是一个鲜活的人,只有暂时把你的记忆和模式思维回路停止,才能再次充分的感受到你的意识,甚至可以直达源头。
让大脑停止思考几乎不可能,基本的冥想术是思考简单重复的事物,比如观呼吸,从而达到减少记忆和模式思维回路干扰的目的。
举例说明:我们收听一些国外电台,有的是有干扰的。最初的干扰是简单的白噪音,虽然干扰很大,但是还能听到内容,后里就改成敲锣打鼓的声音,这种干扰会彻底淹没电台内容。冥想就是通过思考简单重复的事物,把记忆和模式思维的干扰转换成白噪音,从而能再次听清楚源头的声音。
所以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可以到达冥想的目的,同时确保有良好的呼吸。
还有一些方法,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在风扇、滴水等单调的噪音上,也可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