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隋唐四个皇帝都要征伐高句丽? 第1页

  

user avatar   duo-kan-le-ji-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原因大家经常听,就是自古以来。这个不要笑,高句丽所占那疙瘩,自古以来真是中国的,韩国真的认错祖宗了。

这故事得从商朝讲起。商纣王不是喜欢撩妹和搞人体实验嘛,结果不得民心,周武王姬发就趁着纣王大军东征,京城空虚的时候,在背后踹了他一脚,灭了商朝。但是纣王他叔箕子不愿意投降,就带了5000人从河南出发,一路往东北溜达。

刚灭了商朝,周朝也没实力派远征军去打箕子,但为了恶心箕子,姬发就想了个嗖主意:箕子跑到哪,他就派个人过去,下道诏书把箕子封到哪。

天天看着这种嘴炮,箕子觉得很恶心,就想离姬发越远越好,于是,一路就跑到了朝鲜半岛北部,没办法再跑了,再跑就进海里喂鱼了,于是,就在那里建立了个国家,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很能熬,周朝灭了她还在,秦灭了她还在。刘邦统一天下后,就把陪自己从小长到大,又替自己扛刀子又是替自己挨骂的小伙伴卢绾封到了燕国当燕王,燕国也就是北京附近。

后来刘邦不是大杀异姓王嘛,卢绾也是异姓王,害怕也被刘邦杀了,就造了反,但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卢绾就跑到了匈奴。卢绾手下有个叫卫满的人,带了1000多人跑到了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好心收留了卫满,结果却是引狼入室,一年之后,卫满就反了,灭了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氏朝鲜”。当时的东北亚国际形式大概就是下图那样子,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地图,我就自己画了个,边界肯定非常非常不准,大家知道那个意思就行。

扶余和高句丽又是咋会事呢?这俩都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濊貊 ( huì mò )建立的。他俩原来都属于扶余国,后来扶余一位太子不受老爹待见,就跑到了南边,建立了高句丽。

卫满灭了箕子朝鲜之后,就向汉称臣,年年朝贡了。又往后传了两代,卫满的孙子“右渠”当了国王,但这家伙是个二货,不知道汉有多强大,以为自己老牛逼,就不朝贡了,而且还挖汉的墙角,招收汉人流民,不让其它小国去汉朝进贡。

碰巧右渠的运气不好,遇到了神挡杀神佛当杀佛的千古一帝汉武帝。汉武帝当时一心想打匈奴,也没把这事放心上,就派了个叫“涉何”的大臣去劝右渠老实点,但右渠就是不听,让一个大臣护送涉何回大汉。

涉何也是个暴脾气,走了一路气了一路,觉得太没面子了,刚到两国边境,就把右渠的大臣给杀了。这等于是二货碰见二货啊。

汉武帝知道这事后,非常生气:握草,好好说话不行吗,你咋能杀人家大臣,不应该杀他全家吗?

然后汉武帝就任命涉何做了辽东郡东部都尉,专门针对朝鲜。右渠气不过,就率兵突袭了辽东郡又把涉何给杀了。

为了几匹汗血宝马就敢发兵6000里,跑到中亚灭大宛国的汉武帝怎么可能忍受这种闷气。于是,汉武帝派了5万大军兵分两路,就把卫氏朝鲜给灭了。并在那里设了4个郡,长官都由大汉中央直接任免。

最近几年,在汉四郡发现了几千座汉代墓,墓葬的风格,里面的东西和当时汉朝的一模一样,也能说明这里在当时绝对属于汉朝领土。

王莽篡了西汉后,天下群雄并起,这四个郡也要搞独立,割据了一方。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东汉后,又把这四郡收了回去。

东汉灭了之后,就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不断混战,这时候原来那个位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就变强大了,灭了扶余国、还灭了四郡。到隋朝时,东北亚局势就变成了下图的样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商朝到隋朝,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全部都是中国人建立的,并且西汉、东汉在那里设郡的时间将近400年。这块地绝对属于自古以来中国的领土。

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什么时候不再是中国人建立的呢?

公元668元,新罗联合唐朝,灭了高句丽。之后,唐朝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676年唐将安东都护府迁至关内,随后朝鲜人才统一朝鲜半岛。到元朝时,还有近100年,朝鲜再次由中国开始统治。

也就是说,从周到唐,大概有1600多年,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是由中国人建立的。从668年到现在,不到1400年,朝鲜半岛北部是归朝鲜统治的。

如果按统治时间长短算领土的话,那地方现在也应该属于中国的。

那么,杨广以及后来的唐朝派兵去打它,绝对是名正言顺,这叫收复故土,如果当时有联合国的话,那也不能指手画脚对不对?

所谓,中国虽大,但一点也不多余!


当然,这只是在法理上决定了四位皇帝一定要攻打高句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国战略,防止他从小强变成隔壁老王。


啥叫大国战略,其实咱们老祖宗已经把原因说的特别清楚了,一句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翻译一下就是:国家主要的事就两件,祭祀和军队。

这里的“祭祀”很多网友说是古人迷信,祭祀代表着君权神授,代表着统治的合法性。这个不假,的确如此。


但是,我觉得这个“祭祀”还应该包含另外一个意思,古人还认为祭祀能够使国家风调雨顺,国富民强。


总之大家知道那个意思就行了,用官方一点的话说就是,国家的大事就两件:财政安全和国家安全。


你想一下,是不是很有道理,如果还不理解,我们的历史上,刚好就有这两个方面的典型例子。

财政有保障,但国家安全没保障的是哪个朝代?

宋朝嘛,国家富的流油,但军队战斗力比意大利还渣。最后的结局就是北宋变南宋、南宋变元朝。苟延残喘那几百年,还天天被北方政权欺负。

那么,国家安全有保障,但是财政匮乏的又是哪个朝代?

明朝末年嘛,军队战斗力依然很牛逼,关宁铁骑打满清骑兵一点也不怵。但是财政收入不行,拆东墙补西墙都不够用。

最后,就因为发不出军响,军队快叛变完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把这一点讲得非常通透,为了几百万两白银,把皇帝、严嵩、张居正他们愁的从第一集愁到了最后一集。

财政安全没保障,国家安全也没保障的就是大清末年和民国,干啥啥不行,给人家欺负了一百多年。中国也从一个世界大国,沦为了半殖民地。

所以,国家安全和财政安全非常重要,从这两点考虑朝鲜的事情,就能搞明白了。

先讲国家安全。

假如你穿越到了古代,成为了一名国家的君主,你会不会去攻打邻国?

你可能会说,自己比较爱好和平,不会去打。但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抗灾能力特别差,稍微有点天灾人祸,国家就容易发生动荡。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假如你的国家发生了大旱,人民生活不下去了,你该怎么办?

现在你的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1、要么带着人民去打其它国家,抢他们的粮食。

2、要么等着人民造反,把你推下台。

你会选择哪一个?

你可能是个白左,选择了自己下台,以谢天下。

但是,我们把问题反过来,假如邻国遇到了天灾,你所在的国家又很富有,你能保证他不派兵过来抢吗?

假如你又恰好处于春秋时期,周围有几十个国家呢?你敢保证他们不来抢你的吗?

《左传》里有句话说的非常对“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所以,一个国家只可能有两种命运:要么吃掉别人,要么被别人吃掉。

所以,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无论是谁建立了政权,第一个目标,都是统一中原。第二个目标,都是打服周围所有的国家,让他们对中原王朝没有实质性的威胁。

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个个如此。

隋唐四个皇帝为啥一定要打高句丽,因为周围其它国家都服了,就他一个国家不服气,而且还咄咄逼人,以为自己的超级大国,有事没事想踹隋唐两脚。


卧榻之侧,岂能容他人酣睡?

揍他,就是为了国家安全,

防止他从小强变成隔壁老王。

下面,再拓展一下知识面,为何中原王朝对朝鲜的统治力总体比较弱,后来还给丢了?

主要原因就是财政问题了。

朝鲜那疙瘩山地太多,平原太少,以古代的生产力,种地养不活多少军队。驻军多了,还要从内地调粮,得不偿失。驻军少了,有叛乱时,又不好镇压。


而且中朝之间还有个长白山,运粮、运兵都很不方便。

下图是朝鲜半岛地形,大家可以看一下,几乎全是山,就巴掌大的一块平原。

所以,即便是21世纪了,朝鲜也经常发生荒灾,需要国际社会运粮去救济,现在的金家再腐败,那生产力也比古代强吧?

即便是韩国那么发达,水果的价格也高的吓人不是?一个西瓜29800韩币,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180块。

总之,就是朝鲜那地方,能种地的地方太少,养活不了多少人,统治这地方财政上不划算。所以,历代中原王朝的态度就是,只要你服我,我就懒得理你。

朱元璋对这一点认知就非常到位:“朕视高丽不止一弹丸,僻处一隅,风俗殊异,得人不足以广众,得地不足以广疆。”

越南、琉球和朝鲜类似,也是这个原因,中原王朝不是必须去统一它们。

其实我国国内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例如明朝之前的贵州、云南等地,也是因为穷,虽然它们名义上归中央统治,但历代王朝基本施行的都是羁縻政策(差不多就是现在的“一国两制”,这些地方的长官是当地的大地主——土司,中央不直接认命)。

明清两代,才开始对云南和贵州施行“改土归流”,就是不承认原来的土司了,地方长官得让中央任命。为啥会出现“改土归流”呢?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时候红薯和玉米传到了我国,云南和贵州原来不适合种地的地方,竟然可以种地了,能养活更多人了,中央加强统治,在财政上划算了。

2018年,云南省粮食产量为1860.54万吨,在30多省市里,位居第14位。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反面上看财政安全的重要性,即: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地方,老祖宗都帮我们给占领过了。

比如河套地区,“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周围全是荒原和沙漠,但这一块却是绿洲,被称为塞上江南,原来被匈奴占着,但秦朝时候,秦始皇就派蒙恬率十万大军给占了,并迁徙了3万户到那里戍边。

还有甘肃和新疆,放眼望去全国荒漠,但老祖宗们还是给纳入了中国,为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王朝的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可以运到西方,赚取大量钱财。

例如,史书记载,丝绸被运到罗马后,成为了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价格最高时,1斤丝绸价值6两黄金(约6万人民币)。以至于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迫使元老院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绸。

所以,甘肃、新疆等地,就相当于中原王朝的聚宝盆、财政银行,是必须统一的。

西北还有一个地方非常典型,就是伊犁,它周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就这一块在400毫米以上,加上还有伊犁河,也非常适合农耕,能够提供财政收入。所以,唐朝时老祖宗们都给占了,还调拨了大批常备军进行驻防。

套用现在吃货们所说的一句话:凡是可以吃,但中国人不吃的,肯定是不好吃。以此来形容咱老祖宗对领土的观念就是:

在古代那种经济条件下,凡是可以占领,但中国人没有占领的地方,肯定都是些不好的地方。

所以,隋唐四位皇帝去打高句丽,无论是站在法理的角度考虑,还是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都是应当的。

朝鲜为啥最后没被纳入中国,是因为它——穷穷穷,不能怪咱祖宗。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24史一点一滴的书写下来。

多谢了!

往期回顾:


​其它回答: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在,看到 @隋唐300年 在本问题下的回答,我已经深深陷入沉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篇六千多赞的回答里,集合了从商朝到现代几乎有关各个王朝历史的所有经典谣言和暴论。

先从开头关于商朝灭亡的暴论开始看起:


我的方向并非是先秦历史,但是 @徐成 之前早有答案梳理过学界关于此事的观点。商纣王大规模对东夷用兵的记录,在甲骨文中出现在十年和十五年,但目前通说是商纣在位三十年。

所以,不知道从何而来周武王趁商朝主力东征踹他一脚的说法?


然后我们来看这个他这个回答的主体部分:


别的我就不说了,我只想说一句,唐朝时候,朝鲜半岛上难道居然有我们不知道的统一国家吗?

只要对唐朝历史有点常识就知道,新罗国疆域只不过朝鲜半岛中南部啊,连平壤都不在域内,如何统一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回答最可怕的暴论,宋明经济对比.......

其实吧,作为一个友善的旁观者,我已经在这位仁兄评论区提醒了好几次了。只不过,他越改越奇怪。。。。。。



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槽点的回答,从头错到尾还有六千赞,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我和 @松平信纲 这么多年在知乎科普半岛史的根本性破产。。。。。。


user avatar   nryanne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毌丘俭打得,我亦打得!【奉狗插嘴】


user avatar   er-nian-ping-nu-mao-wen-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邀自来,本回答可能对题主的问题帮助不大,主要是借贵宝地挂一位知友 @老岳

相信有知友已经在本问题下看了这个回答,如果没看到,没有关系,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传送门,一起去观赏学习一下。

@老岳 的这个回答可以说是非常掷地有声了,开篇就对各种历史发明家口诛笔伐,俨然是真理在手,捍卫历史真相一样。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是比较有敬意的,可惜的是,越往下看内容,我就越想笑,我相信不少的知友看了也会和我一样想笑的。

我先说一下我为什么想笑。

朋友,你学习一下我国古代财政史脉络不难的,真的,说话不要这么搞笑。哪怕是旧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推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财政体制改革,即由租庸调制正式转向了两税法,这个转变直接影响了随后的五代和两宋赋役体制的,即便是明朝前期,夏税秋粮的概念仍然在时人的观念里有一席之地。不知道你的平行世界历史里,两税法是不是不存在?或者你认为的两税法=租庸调制?反正我不太理解,我说话一般比较耿直,你应该不介意吧?

我接着往下看,看到了唐太宗向突厥称臣的时候,开始有点疑惑了。而且是非常疑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的基本史实认识里,好像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我在想你是不是对称臣这个词有什么误解。

既然是给突厥称臣,至少唐朝中央政府对突厥文书国书在措辞上得真的称臣吧?然后每年四时正旦起码要派使节去给颉利可汗朝贺吧?起码每年都要多少给突厥这个宗主送钱送粮送女人吧?然后唐太宗面对突厥使者至少也要下御座相迎以示尊重宗主吧?对吧,这些都是常识的。

你这么能读两唐书和通鉴,还在评论区给别人发读书卡,想必你肯定找到了非常多唐太宗继位以后以上四种行为的史料了,但是比较遗憾,我没有在你的回答里看到。我就只能很虔诚地再去评论区找找,看看对于称臣这个问题你有没有什么延伸性的解释,但是吧,越找下去,事情就变得越有趣了起来。

比如


这实在是太强了,简直太会读通鉴了,我先把这段史料引出来,看看这个敕到底是不是通鉴的,而且应该怎么理解。

张俭,贞观初为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乘禀,俭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册府元龟卷四百二十九.将帅部.守边

不是说好了要去查通鉴吗?怎么史料的出处和通鉴毛关系都没有呢?

再来说这则史料怎么解读,其实就是颉利可汗觉得自己牛逼,跑去唐朝边州打擦边球趁火打劫,边州为了自保就干脆睁只眼闭只眼给颉利可汗送钱,但是到了张俭这儿不管用了,唐太宗知道了这个事还特别嘉奖了张俭这种行为。

所以说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中央政府对突厥是什么态度这不很明显了?专门嘉奖和突厥作对的边州刺史,这是什么政治含义,解读起来很难吗?正常有文字阅读能力的人都知道这则史料的表达重心是什么。但是偏偏有人要掐头去尾地解读,只盯着“缘边诸州,递相乘禀”,硬是看不见“俭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这种史料解读水平可以说很搞笑了。

不过这句话用在你自己身上,私以为还是比较合适的。


当然纠结敕这个字简直更为搞笑,按照这个逻辑我可以说突厥是反过来给唐太宗称臣呢(大笑)

(武德九年)九月,突厥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上不受,但诏归所掠中国户口,征温彦博还朝。——《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武德九年)九月,遣殿中监卢宽、将军赵绰送突厥还蕃,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却不受,诏颉利所掠中国户口者,令归之。——《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四》

你看见没有,唐太宗对突厥用的是“诏”或者“令”和“征”这种上级对下级的字眼哦,你不是特别喜欢咬文嚼字吗?不要双标哈,我看你要怎么圆回去(大笑)

当然了,我都能猜出来你可能会怎么圆,想给我辩解,如万一突厥没有归还人口呢,温彦博并没有还朝呢?或者又是那套李世民篡改国史之类的陈词滥调,抑或其他之类的。我就等着你说出这类话的。说真的,我们好好聊聊这个问题,不骂人,不互喷,友善交流。

给自己一些信心,打开评论区,不要锁评,都是成年人,搞这一套这没什么意思的,我很乐意和人交流一些历史问题的。

当然你的回答刺激之处还有很多,再比如说

短短一句话里能够连续错两处,这种历史水平确实能让人震惊不已,我想不仅是我震惊,想必其他的知友看到了也挺震惊的。

称臣的事先告一段落,来说说这个搬空府库的事。

我知道这个搬空府库的史料来自哪里,我先给你引出来。

倾府库的说法出自唐语林,然而比较遗憾的事,这是出自小说家之言,一来岑仲勉先生已经有考证,李靖当时恐怕并不在京。如果没听说过岑仲勉是谁,那你也可以百度一下,虽然你貌似很看不起使用百度这类搜索引擎的行为,但是这种问题百度一下也不会太丢人的,心理健康的正常人是完全能理解的。

二来,逻辑上说,既然不能保证一劳永逸地歼灭突厥军,唐军也没有必要发起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追击行动。

所以整个情节和故事可信度都很低,至于小说家之言经常有荒诞夸张之处也是正常的,完全是合理现象。

好在史料甄别这一点上,司马光的头脑还是比你清醒的,通鉴就并没有说什么掏空府库之类的话。

当然你硬要打着灯笼找,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

不过解读这段史料的时候最好不要立场先行,否则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对吧?

必须承认的是,渭水之盟,唐太宗肯定是付出了一定的物质代价换取了突厥退兵的,但是这与“把府库搬空”完全是两回事。

接下来给你看下两则史料(都来自于通鉴),不过我有点奇怪,按理说你也是翻过资治通鉴才来给别人发读书卡的,但是为什么给我的感觉是你没看过呢?

首先说,唐太宗是绝对没有掏空府库给突厥人的。因为接下来的两个月,唐太宗做了两件事需要花钱的大事,掏空了还拿什么来花?

第一是整训卫士练兵精武,为日后北伐突厥报仇雪耻做准备。

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韩州刺史封同人诈乘驿马入朝切谏。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唐太宗从武德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开始,每天都于显德殿召集宿卫于宫廷的诸卫将士数百人,亲自训练他们射箭,凡是在阅试中射箭表现不错的人,唐太宗都要赏赐他们弓、刀和金帛这类财物并在吏部的官员考核中给他们上考的评定。如果搬空了府库给突厥,唐太宗是打算拿什么去赏赐?

接下来是武德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的一件事。

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突厥人退兵以后,唐太宗为了安抚百姓,下令凡是突厥军队蹂躏过的地区,每家百姓以家口为单位每人赐绢一匹,以示抚恤。

这一项财政开支比前面赏赐将士的开销更为庞大,搬空府库后还拿什么去安抚百姓?

为了防止你说这项政策口惠而实不至,我先预防性引一下另一处的史料,说明这笔钱是落实发放了的,史料还记载了“贫人赖焉”的执行结果反馈信息。

唐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就是御史中丞)。武德九年十月,民部尚书裴矩奏突厥残暴之处,请给绢一匹,太宗曰:“朕于天下,唯诚与信,不欲空有抚恤之名,而无其实。但户有大小,各须存济,给物雷同,岂公恩之至也。”伏伽进曰:“裴矩受国恩赏,未闻陈让救恤百姓,则欲苟钓虚名,用心若是,岂当朝寄,请鞠其罪。”太宗从之。其后计口为率,贫人赖焉。——《册府元龟卷五百一十五.宪臣部.刚直二》

渭水之盟正式确定是在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日,结果次月二十二日开始唐太宗整训将士,隔月二十九日又下诏抚恤受突厥战火波及地区的百姓,每户家里每人给绢一匹。如果唐太宗搬空了府库,这两笔钱朝廷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来的,所以你说的搬空府库完全是与事实相悖的谬论。

由此可知,其实你的通鉴读的很不咋地,可以说武德九年这一年的记载,你应该是基本没有看过,但是依然可以旁若无人地给其他人发读书卡,这姿态和自信很强,很让人佩服的。

当然要是以上内容配合这几句话食用的话,感觉生活就突然多了很多乐趣。

就暂时写到这儿,等有时间就再更一点,还是那句话,做人自信一些,当初好为人师出来教育别人,现在就不要这么胆怯,都21世纪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什么不同意见就说出来。锁评论删评没多大意思,承认自己的回答到处漏水也不丢人的,有错抵死不认,想方设法曲解不是什么求知的好习惯,做人也阳光一点,别动不动高高在上给其他人发读书卡,真的,没有十成把握就不要说十成的话。

当然我很清楚,在初唐史这块,我的水平也是贻笑大方的存在,还希望我认为的知乎初唐板块水平深厚的大佬 @秋菊落英 能够予以批评指正。


睡一觉起来,果然又看到 @老岳 来送新的乐趣。

我建议你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逻辑,多一些冷静,多一些分析,不要急于给自己的观点辩护,完全不管史料的书写逻辑和表达主题。

一方面号称史书需要为尊者讳,一方面又说称臣的事儿,你知不知道明确出现“称臣”这两个字的记载出自哪处记载?这是出自旧唐书,这可是大量采用了唐朝官方国史材料哦,当然这一句贞观政要里也有,我很熟悉的。这个时候怎么不出来为尊者讳一下?

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十七.李靖传》

都说了,断章取义不是好习惯,基本的语文理解能力要有,借题发挥没意思的。

看清楚这段是再说什么,检索史料不要看都不看就引用,基本的语文理解问题了,别这么搞笑,这段说的是“太上皇曾因为“百姓之故”称臣突厥,今天李靖灭了突厥,是为太上皇雪耻。

还称臣呢?都建议你真的拉通把武德七年到贞观四年的通鉴史料读一次,不要老是用这种断章取义掐头去尾的手法解读史料了。

你知不知道从武德八年开始,唐朝对突厥的国书一概不再使用敌国礼的平礼文书,直接改用诏敕啊?

丙戌,颉利可汗寇灵州。丁亥,以右卫大将军张瑾为行军总管以御之,以中书侍郎温彦博为长史。先是,上与突厥书用敌国礼,秋,七月,甲辰,上谓侍臣曰:“突厥贪婪无厌,朕将征之,自今勿复为书,皆用诏敕。

很着急了,你不是号称查阅过通鉴吗,真的,这些都是基本常识了,还要一个劲儿说是称臣,把书拿出来认真读一下,不要偷懒,什么事儿都去依赖检索出来的一两篇论文,这种手法很低劣的,连史料的源流都搞不清楚,就不要出来随便卖弄文墨。

整个事件先后顺序完全不梳理,纯粹靠自己的臆测,很没有意思的,你史料学功底太差,接触的史料太少,也没有处理史料的能力,所有的结论都是根据一两个史料片段脑补来的,这个习惯很不好,不联系上下文,不联系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靠脑补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漏洞百出和大量记载矛盾啊,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脑洞是正确的呢?

一方面号称史书为尊者讳,称臣这种事不会说的,结果另一方面史料记载了太上皇曾称臣突厥的事实,那李渊就不是尊者呗?唐朝史官不需要给身为太上皇的李渊讳呗?

你说你上知网就随便搜了这么一堆东西,靠临时检索论文拼凑观点,很强了,还要坚持各种宣布自己胜利,实在太懂历史了,也实在是太会读书或者打别人脸了,自愧不如,很想号召其他知友学习一下这种行为,很令人感动的。

我都能猜出来,你接下来肯定又要说,那都是李世民的搞得鬼,故意抹黑自己的父亲——大唐的太上皇,所以史官秉承李世民的意思,李渊不需要在史书中有尊严。你是不是打算这么说?

可以,这一套话术很强的,反正没有充分的史料,你就随便臆想,凡是你的脑洞就是正确,不符合你预期的史料记载可以根据脑洞倒推出肯定有问题,即使这样也是必须你是对的。


当然这段分析也比较刺激,而且十分搞笑,主要是逻辑上很刺激。想问了今者这个词放在这儿有什么问题?唐高祖曾经忍辱负重,但是唐太宗继位以后没有能立马灭了突厥报仇,直到如今(贞观四年)才消灭了突厥,给唐高祖报仇雪耻,这个逻辑有什么不对?那没灭突厥,当然就是没有洗刷耻辱,你怎么就理解成了唐太宗继位以后唐朝还在称臣呢?逻辑不要这样感人,是不是在你这儿,没立刻报仇雪耻=继续在称臣?想问一下这是谁教你的这个逻辑?那你的意思,是不是不称臣等于报仇了?受过耻辱和一直受辱的区别弄不清楚吗?韩信钻过裤裆因此受辱=韩信以后一直在钻裤裆?太难理解了,这种逻辑实在太高深了。

唐太宗继位前,高祖因为统一大业不得不称臣受辱,武德八年正式和突厥撕破脸,武德八九两年,唐朝和突厥连续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就这样你依然可以宣布这是唐朝在称臣,很优秀,很令人钦佩的解读,这很会读书,这很专业学者,这很知网,再次呼吁知友多向老岳学习一下历史,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些乐趣。

我反复在说,让你去完完整整把这段时间的通鉴读一次,这真的不难,你是买不起通鉴还是阅读文言文比较困难?读一下书这么困难吗?你为什么一直逃避对基础史料的阅读呢?而且你所做的无非是在复读别人的成果,至于这个成果对不对,准不准确,逻辑通不通顺,有没有说服力,你也是不管的,只要符合你的预期那就是对的,我一直强调不要立场先行,客观点,对大家都好,有些问题,就是简单的语文问题,你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显得自己懂的很多?只有你懂为尊者讳的道理?

我发现你还有个很搞笑的特点,习惯诉诸权威来给自己的观点背书。

你既然这么喜欢专业学者,我就给你引用国内突厥学顶级学者薛宗正的结论,让你看看唐太宗继位以后是不是还在给突厥称臣。


不是说好唐太宗继续称臣吗?怎么突然东突厥和唐朝尊卑关系转折了呢?看到这儿你就算再麻木,脸颊也多少应该疼一下吧?

别着急,我还有一张杀手锏迟迟压着没用呢。


希望你还能看得懂“由臣属转为对抗”是什么意思,这也是简单的语文问题,不复杂的。

很佩服你一路转进咬文嚼字硬撑这么久的毅力。当然你可能不知道薛宗正和吴玉贵是谁,没关系,你这么喜欢知网,你可以上知网检索一下这两个人的文章,同时看看人家的文章引用量和下载数目,再来宣布你的个人胜利。以及有空可以百度一下,这两个人的学界地位的,不着急,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检索或者低头认错的。虽然对于你来说认错是不可能认错的,这辈子也不可能,看书看史料也是不可能的,就只能靠检索一两篇论文维持一下生活的样子。即使如此也可以很有底气地宣称其他人是精神唐人,自己是绝对理客中,依然坚持给知友们带来很多欢乐的空气。


先码到这里有空继续。


发现回答建议修改大概是因为 @老岳 举报了吧,虽然你这种无能狂怒的行为在网络世界很常见,但是我也不怎么生气,毕竟这个世界千奇百怪的东西和生物很多,我不可能逮谁就和谁生气,我的时间也很宝贵,不可能说因为你的回答很荒谬就恼羞成怒。虽然我已经请出了薛宗正和吴玉贵两座泰山北斗了,但是吧,你还是有自信号称自己打脸精神唐人,也不知道薛宗正和吴玉贵二位哪位是精神唐人。

还有成年人不要搞那么多小孩子的操作,靠钻知乎保护机制的漏洞,死不认错,大肆给其他人扣帽子,这些操作都是一些很没有格调的行为。如果对我不爽想私下里交流,我的私信区仍然是开放的,我们好好来聊聊历史问题,素质点,不要骂人,不要扣帽子,不要像个小将一样聒噪,疯狂给人贴标签。虽然你并没有任何真才实学,仍然还在靠检索论文来拼凑符合你臆想的观点,但是我并不拒绝和你这类人进行交流,只要是肯抱着交流学习的态度,我不会介意之前发生的事,真的,不要把每个人都想得像你臆想中的那样阴暗,大家都是生在阳光里长在红旗下的,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也不要把自己打扮得云淡风轻看清尘世一样,都说了,这样戏瘾真的不太好,新中国都七十年了,做人表里如一这并不难吧,网络上这么多戏是演给谁看呢?

以及你天天打脸打脸这是在打谁的脸呢?

精神胜利法怎么把你毒害成这样了,薛、吴二位泰斗的书名和页码我都报给你了,还要轻车熟路地给其他人贴上精神唐人的标签,我很不理解,承认一下李世民没有给突厥称臣就这么困难吗,客观一下就这么要命吗?我想了想,你只不过是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而已。无论我再拿出多少切实可信的史料和合情合理的分析,乃至唐突关系史著作,你也是不会承认的,你立场已经先入为主了,不肯审视自己的问题,习惯把异己者全部否定,所以挨了当头棒喝第一反应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然后一条道走到黑,死顶着不认错,不过这对我来说无所谓的。智力正常的、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且眼睛没瞎拥有基本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其他知友,各自看了你我的回答,想必有自己的客观判断和答案,我犯不上非要你来赞同。不过呼吁一下知乎,对于个别知乎用户,恐怕得有个保护功能使用限制了,整天背后口嗨他人,这种现象,我看还是该整治一下的,这很不好,很要不得。先说这些吧



user avatar   yangxiaoc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高句骊该打!

因为高句骊该打!

因为高句骊该打!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好了啦先来看一张地图好清楚清楚几个主要角色,好理解理解时代背景,好明确明确故事主线。

从西汉时期开始,高句骊、百济和新罗就雄踞整个朝鲜半岛,历时700余年。东汉末年之后直到南北朝时间里,中原政权多次更迭,对外族影响力大幅下降。期间,这哥仨也不断利用外交来牵制对手巩固自己,最后高句骊逐渐发展为东北那边最强的国家,直接可以当做是朝鲜半岛史的三国演义了。这是时代背景。

要注意的是,后来的高丽和现在的高句骊没有半毛钱关系,后来高丽用这个名字就和朱元璋说自个是朱熹的后人一个性质,不用深究。

西卡西,高句骊和中国历来的外部敌人又有一点不一样,高句骊又有他特殊的一点,它是一个农耕国家。

游牧政权靠天吃饭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局限,强则强矣,一旦生产力不继就很容易内乱。作为一个农耕国家,高句骊国力发展则非常稳定,政体严密,后勤保障度高,每当中原政权出现动乱就伺机而动,逐步向西蚕食扩大实力,潜在威胁极大,这是非常要命的。

国体稳健其实没什么,毕竟每个国家都要为自己打算,关键高句骊自己也是极为争气,折腾讨打,乐此不疲,下面再说说高句骊他怎么就讨打了。

回到中原,杨坚靠着欺负北周的孤儿寡妇统一北方。但除了杨坚,欺负北周的也有高句骊。

在北周灭掉北齐之后,北齐的皇族高宝宁率军出逃,且一直不断在对抗北周,到杨坚取代北周建立大隋以后,这厮又在不断的对抗大隋,这股北齐残存势力一直是隋朝心病。其中,高句骊一直都在大力支持高宝宁,甚至高句骊王平原太王亲自带兵,联合突厥和契丹一起营救高宝宁,直接介入到中原王朝的内战中。

后来大隋建立,北方政权稳固的情况下,朝鲜三国倒是学乖了,开始称臣,年年朝贡,但是他们同时朝贡的还有另外一个中原政权,陈朝。

在大隋和南陈对峙的时间里,高句骊也不断联合突厥、靺鞨、契丹和南陈攻击大隋,直到大隋统一中国后,高句骊仍不时主动发起攻击,所以杨坚在征讨高句骊檄文里说的是「王既人臣,须同朕德,而乃驱逼靺鞨,固禁契丹」。说明高句骊对靺鞨和契丹有极强的控制力,这点也让隋唐两代一直头疼不已。

再然后,杨广继位。除了皇位,杨广还继承的,还有杨坚攻灭高句骊的决心。

某次,杨广说走就走的旅行,巡至北方后顺便会见了突厥可汗,结果发现高句骊已经派遣使者与突厥沟通,这种密谋连通直接让杨广炸了。石之轩,啊不,裴矩当下就给杨广说了,从周朝开始辽东一块就是中国领土,先帝本来就有意讨伐,陛下又怎能让之仍为蛮夷之地呢。

随后杨广三度讨伐高句骊。第三次打到高句骊王求降了,杨广便放弃进攻高句骊首都平壤,表示要高句骊王主动前往大隋以表诚心,结果被放鸽子了。再然后,没有第四次了,大隋因为杨广的急政灭亡了。

再到唐朝,虽然把大隋拖垮了,但是高句骊自己也消耗甚大,于是唐立朝之初高句骊就向唐称臣纳贡了,同时,又在辽河不断修建防御工事,以作备战。

说回朝鲜三国,除了高句骊,百济和新罗也有自己的打算考虑,而新罗的国策就是向唐示好,朝鲜三国中,新罗也与唐朝关系最为亲密,然后高句骊和百济发难了。

高句骊联合百济一齐攻打新罗,阻止新罗向唐朝贡,对李世民的国际谴责不予理睬,还把唐使者给绑了,继杨坚杨广之后,李世民也炸了。

于是在李世民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攻灭高句骊一直是最首要任务,只是大限将至命不由他了。

李治继位后,靠着渡海登陆战,才得彻底消灭了高句骊和百济,值得一说的是,后来武则天时期唐朝内政混乱,对朝鲜半岛控制力减弱,朝鲜三国中历来最弱小的新罗趁机将高句骊和百济的旧地完全蚕食,完成了统一朝鲜半岛的大业,当然这是后话了。

所以,中原宿敌,西汉时匈奴,两宋时金元,大明时蒙古,则隋唐时就属高句骊了,其危害性更甚突厥吐蕃,非打不可也非灭不可。甚至于还有那些杨广名为征讨高句骊实则削弱陇西士族的阴谋论嘛,啧啧啧。


user avatar   yu-ping-11-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仔细查查克林顿当政期间对中国和世界的所作所为,就会觉得川普实际上是个挺不错的人。

长相真能欺骗人的眼睛,眼睛能左右灵魂。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




  

相关话题

  成都将为 13-14 岁在校女孩普遍接种HPV疫苗,每人补助 600 元,此举有哪些意义? 
  如何看待谭警官找到现实版“福贵大爷”,目前已经结婚生女靠捡废品养活家人,你都有哪些感触? 
  如何整体评价北魏政权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明朝遗民钱谦益“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该话的日本演绎版最近被前统战部部长批驳,如何评价? 
  为什么皇帝庙号同为「仁宗」「宣宗」,在明朝成就了“仁宣之治”,清朝却变成了“嘉道中衰”? 
  为什么中国历史最近一千年的面貌和以前很不相同了? 
  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 
  如何看待华坪女高张桂梅校长反对女生做全职太太?受教育女性当全职太太是浪费吗? 
  玉门关和阳关有哪些险要可以凭恃? 
  为什么清末有那么多人到日本留学? 

前一个讨论
会有人不喜欢何炅吗?
下一个讨论
鲁达打死郑屠,为什么上司不加以庇护?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