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邀自来。
跟中国工人低质低效无关,本质是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低。
岛根县的15名日本工人为何能做100名中国工人的事情?
日本PC工厂:16人完成中国工厂120人工作-PC,日本,16人,中国工厂,120人,工作,联想,富士通原文中日方社长给出了两个理由:
1、日方员工素质高,是多面手。
2、提高了机械化。
然而理由1实际上是不能成立,因为分解工序虽然增加了用工需求,但理论上会提升效率。
比如,一个工人AB两道工序都会做,做完两道工序用时2分钟;而另外两个工人分别只会做A工序和B工序,各需要1分钟。结果是,虽然雇佣后两个工人增加了用工数量,但同时也提升了效率:在前一条流水线上,2分钟才能生产1个产品;而在后一条生产线上,1分钟就能出1个产品了,效率提升了一倍。这还没计算工人学习一道工序更容易提升熟练度的因素。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效率原则,那流水线生产根本不会被资本家使用,大家看到的还是工匠作坊式生产了。
换言之,如果机械化水平不提高,那么16个日本工人再多面手,其生产效率就只有120个中国工人的七八分之一,怎么可能与中国工人竞争呢?
因此,很显然,日方提高效率的秘诀不在于让工人掌握多种技能,而在于提高机械化水平。
然而提高机械化水平本身是要花钱的,培训工人掌握多种技能更需要花钱。资本家怎么会干呢?原因无非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增加得更快,因此不得不花这个钱。
反过来,为什么在中国不使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流水线呢?不是因为中国工人水平低,水平低是可以培训的,初中、职高毕业的中国工人文化水平也不见得比高校毕业出来的日本工人文化低、接受能力差。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力成本太低了,中国工人太便宜了。
既然便宜,那就无需提高机械化水平,无需培训他们,甚至无需期待他们有太高的熟练度,用自动化水平更低的流水线反而可以实现更高的利润。比亚迪就是这样用半自动化流水线打败外国企业的自动化流水线的。
当然,随着中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提高,随着中国劳动力的逐步“稀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定是上升的,自动化水平也一定是会提高的。大量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就是一个明证。
顺便一提,从另一个角度看,富士通的本土化生产计划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2015年富士通的年营收为432亿美元,利润为12亿美元。经营状况比2014年有大幅的改观,但采用的手段却是“强化生产外包”,换言之就是取消本企业自己的生产能力(类似岛根工厂)而将其重新外包给主要是中国的代工企业来生产。
同年华为的年营收为608亿美元,利润则高达57亿美元。当年富士通的小兄弟浪潮集团的年营收达到200亿美元,而年利润超过7亿美元。哪个经营状况不是远远好于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