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此问题已久,但是一直没有动力认真回复。
作为编写航海浏览器布局引擎(Layout Engine)的作者(另一位作者Slavik,应该不玩知乎,负责脚本JavaScript Engine),今天看到媒体的“红芯浏览器“报道时,说到国内从来没有写过自己的浏览器内核时,看着睡去的儿子,想想如果只是为了记忆,老爹也该认真复盘一下,记录一些模糊的记忆,日后也是“你老爸当年“系列的谈资之一。
由于时间久远,后面的时间描述,都可能存在半年到一年的误差。
先将问题略作扩展:
从国内范围看,航海家浏览器为什么输给UCWEB?
航海家团队确定放弃浏览器项目,应该是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这个时间点。
之后,我个人因为健康和心态原因,脱离团队并离开北京,第一次在创业团队之外,以求职者的身份为自己进行估值;同时也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慢慢的学习和剖析,那些大学创业的利弊。
所以,问题再精确一些,就是2008年末到2009年初这段时间,航海家浏览器为什么开始消亡?
@王子元 (下文的Steven,CEO)的回答中,提到了“团队 产品 推广 资金“,唯独没有提到的,是技术。而实际上,最直接的,让我和Slavik心态“崩溃”的,就是技术。不过,不是来自UCWEB的压力,而是Opera MINI的推出:体验完胜,性能完胜。
另外,此Opera MINI,非Opera Mobile。两者产品上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免费,后者收费(是的,国内当时大量使用的都是破解版)。如果你知道这两个浏览器的区别,还有NetFront浏览器这个名字,那么,你送女朋友/男朋友/老婆/老公/老爸/老妈的第一台手机,应该大概率印着Nokia的Logo。
航海家浏览器立项之初,是在2006年末,完全从0开始写浏览器,原因有三:
但是,Opera Mini发布,第一次让我们认识到,用我们有限的开发力量,所积累的技术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老牌浏览器开发商是很容易超越的。
没有心气,那么吸着兰州拉面写代码的斗志也就荡然无存了。
而且,当时的我们,也确实不擅长挣钱和变现(两手一摊),口袋紧巴巴。事后看,移动浏览器在国内,如果认准了浏览器这一移动平台流量入口的价值,应尽早利用流量交换、广告联盟这些重运营的策略,引入同行来一起发展用户,这才是正确的思路,这也正是UCWEB等国内套壳浏览器抓住的机会,当然,这条路线依然竞争激烈,但是至少不那么让人绝望。
而当时我们最关注的问题,现在看来,真是各种自虐倾向技术宅的需求:
在Slavik和我这些当时的技术宅看来,浏览器的内核基础还远没有打好,谈何业务?所以,今天我们被Steven调侃的最多的,也是“被你们忽悠了,入了浏览器内核这个大坑“!
从整个移动平台的演进历程来看,航海家浏览器有没有可能活下来?
这里的活下来,如果仅仅定义为还有人用,那么,回答是确认的。毕竟还是有亚非拉兄弟们在用Nokia等手机,但是这些已经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如果说继续投入开发,变成当初我和老沈期待的“完备“的浏览器内核,则完全没有可能。
要知道,让我们停止吸拉面的Opera,在被奇虎收购前,也早早放弃了自家的内核,投靠了Chrome的Blink和v8,过去那段历史留下的,大概也只有Wiki上的词条了。
后话
狗屎运般的从一台落灰的NAS里翻出了当年的代码仓库,才回忆起当年的项目内部代号是:manhattan(曼哈顿计划)。
可惜,原子弹没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