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2018 统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将五胡乱华这一历史事件写作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zhen-wu-xie-xiao-he-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九十年代的川椒版,依然没有。

——

有趣,又一个版本的台湾教材,谈到了这个,可是也说到了这个说法有问题。

——

弯弯的教材里倒是有“五胡乱华”,也不是全面否定的态度,那些说教材里有的朋友,大概用的是弯弯的教材吧?


——吃盐了,基友53年历史教材到了,补充一点就是想补充,别的啥也不想说


那时候还是竖版繁体字的,稀奇,以后有必要专门研究一下教科书的变迁2333

——
题主把问题修改了,我有必要再说最后几句了,而且很多人在我底下评论,不能一一回复就在一起回答吧!

为了回答教科书上面观点是不是改变了或者只是沿袭之前教科书观点,我花了大半个下午。很多人连翻阅所有的教科书去找答案的机会和耐心都没有,更不用说再浩如烟海的史料和各种文物以及学者著作里面去寻找答案了。我们都觉得答案和方向很重要,但是对于学术来说探索问题的过程也很重要。所以,我就花了一个下午寻找教科书有没有这个概念,一个简单问题寻找答案尚且那么费劲,更加复杂的问题呢?恐怕不是我们这些读过几本书,几段史料的人能够说清楚的!为了客观回答历史问题也许我要花一辈子时间。


很多人连翻阅那么多教科书都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耐心,在这个回答底下带节奏,混淆历史的学术研究和影射现实。这一点我很反感。

也许我没法客观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想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
1.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普通人观念可以等同吗?

2.现实中有没有政治正确?保护少数群体和纵容少数群体一样吗?少数群体少部分人也许有问题,等同于全部吗?以偏概全可以吗?反对政治正确就一定对吗?尤其是用极端方式或者造谣,影射历史?

3.你是愿意相信什么而去相信还是根据真相去寻找答案?

4.牵扯到民族问题为什么在任何国家都很敏感?这么吸引人眼球?

5.我们多多少少会收到时代影响,立场,观念,思想都不是无源之水,关键是这些东西不能影响到我们最终的判断力,要让外界的思想,观念,潮流变成只能对你有合理范围的影响,而不是决定你的想法。这样就够了。

——诚惶诚恐,第一次得了那么多赞。补充几句话。

我觉得我没必要证明历史上晋代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以及论述其评价等等,我证明教科书观点其实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改变了,这样就够了,问题出发点就有错,后面也不用评价了。

为什么建国以来一直写在教科书上面东西,今天会被人拿来造谣,并且引起不少人关注,这才是很多人应该反思的吧!?
——
1956年以来的历届教科书我朋友都有,1956年以前的他正准备买来着的。回来下午等他找出来,我们看看不同时代这个部分教材怎么说的。先占个坑,下午在回答。
——

我们先看看人教版教材从1956年到二十一世纪的变化(个别版本我同学没有买到,所以只能尽量多的找教材了。)




(五十年代就开始这么说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建国初就是这种观点了)






(七十年代依然如此,不过开始有图片了)




(观点没有变,有了彩图)





(21世纪的新书,我上学那会的教材,不过我当时没有用人教版的教材)

综上所述,人教版至少从1956年以来用的词都是“北方民族内迁”等词。观点一直没变,变得是内容丰富了,多了彩色的图片。



(岳麓版的教材,去年新修订的,然而今年被停止使用了)




(老版北师大教材)





(老版岳麓)







(熟悉的华东师大版本,我以前用的就是这个版本,封面一个汉代说唱艺术家雕塑,哈哈哈,个人感觉教材还不错)




(川椒版)



(高潮来了,河北的版本有“五胡”这个概念,而没有“五胡乱华”一词)




(中华书局版本,有“五胡十六国”一词,依然没有“五胡乱华”,其实别的版本也有提到古代这五个少数民族,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明说这就是“五胡”)





(中图版本)




(北京特供)



(上海特供)

所有资料都在这,感谢好友的帮助!没有他我不能看见这么多时代和版本的历史教材!@梦想的距离,再次感谢!

其次,应该用过其中的版本,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版本都找来,至少没有这次像我朋友搜集的那么全。这个问题,应该按照毛主席的一句话来看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新中国建立以来(至少56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或者其他词都是主流,并不存在最近的教材把“五胡乱华”改成了“少数民族内迁”,沿袭前人观点罢了。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五个少数民族,书本里面有提到,而且有些版本教材提到了“五胡十六国”或者“五胡”概念,这样老师上课时有可能会顺带提到“五胡乱华”的概念,让人觉得课本上有这个词。

综上所述,不要总想搞一个大新闻,然后“听风就是雨”,多翻翻书,多思考,不要被争议性的话题戳中自己敏感的神经了。“政治正确”是要反对的,但是不代表错误的对面就是正确,也有可能错误对面还是另一个错误。知乎上推崇一句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句话送给大家。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说一句: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课本中,就从来没出现过“五胡乱华”这个词语。

我第一次看到“五胡乱华”这四个字,还是在柏杨的小说《西游怪记》(《古国怪遇记》)中看见的。

这事情本来就是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几十年来的传统,结果今天你们就觉得要国将不国了?

呵呵。


user avatar   zhuang-ju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夏四月,石勒帅轻骑追太傅越之丧,大败晋兵,执太尉衍、襄阳王范、任城王济、武陵庄王澹、西河王喜、梁怀王禧、齐王超、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庚銓等,坐之幕下,问以晋故

衍具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且自言少无宦情,不豫世事;因劝勒称尊号,冀以自免。勒曰:「君少壮登朝,名盖四海,身居重任,何得言无宦情邪!破坏天下,非君而谁!」命左右扶出。众人畏死,多自陈述……剖越柩,焚其尸,曰:「乱天下者此人也,吾为天下报之,故焚其骨以告天地!」

——《资治通鉴·晋纪》


知道什么叫「乱天下者这此人也,吾为天下报之」吗?所谓的「五胡乱华」不过是你司马家的人为了权力打得中原生灵涂炭神州陆沉,让胡人汉人百姓通通日子过不下去了,才让边境的胡人捡了个漏罢了。


如果我是当时汉人,要是好命跟着祖逖陶侃也就罢了,大不了也就为了天下豁出去了。要是跟着那群司马废物,是我我也跟着胡人造反。


五胡乱华?呸!


user avatar   yang-ai-ho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一个错误取代另一个错误,滑稽.gif。

“游牧民族内迁”这个说法,掰开来看每个字都是错的。

先说“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说匈奴、鲜卑原本是游牧民还说得过去,羯人作为“匈奴别部”其来源有争议、有认为源自中亚定居农民的也有认为源自中亚游牧民的,羌人最迟从秦厉公时起就已经开始从射猎转田蓄了,氐人更是正儿八经的农民,笼而统之地称之为“游牧民族”,合适吗?

再说“内”。有“内”即有“外”,这“内”“外”的分界在哪里?如果以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画的1820年清朝疆域为准,那么匈奴、鲜卑、羯、羌、氐的活动范围无疑都是“内”;即使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为准,匈奴、鲜卑、羯、羌、氐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多在境内。要把他们之前的活动范围定义为“外”,那只能以汉朝或者西晋的郡县为准(并且用在羌、氐头上也不甚合适),这显然还是中原王朝中心史观的老一套。

最后说“迁”,这个字有两个问题:一是迁必有源,移居他乡才谈得上“迁”,然而羌、氐本来就是关陇一带的原住民,他们是从战国时代起逐渐被逼上山的,下山得算回归旧土而非“内迁”;二是“迁”带有主动性,黑奴被掳掠到美洲显然不能叫“黑人西迁美洲”,而“五胡”中相当一部分人(典型例子如石勒)就是被各奴隶主转卖到中原的。

“五胡乱华”一词,虽然带有浓郁的甩锅气息和歧视意味,但即使甩锅党也承认“五胡”是“乱华”而非“侵华”,这一字之差体现的就是古人天下观与今人民族观的区别:有人搅乱了天下的秩序,那么天命一人应运而生去平定应变乱、恢复秩序就好了,无所谓侵略不侵略的。有的人学艺不精,拿“五胡乱华”来给自家的民族“理论”添砖加瓦;还有的人也不得不捡起“游牧民族内迁”这种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中的词汇,反而增强了发明民族的意味……

当然,发明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正确,毕竟“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不发明民族,难道你还想发明阶级?

第一共和国既发明民族又发明阶级,给第二共和国的历史教科书留下了无数讲不清、道不明的坑。有的人大惊小怪,炒作什么“五胡乱华不准讲”,我看啊,都得拉去学学变戏法……啊不,辩证法!


user avatar   jushi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虽然三红装完逼就跑,没有给出证据,但他的说法是对的。

我前段时间查了几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和翦伯赞、范文澜、白寿彝版中国通史,都没有出现“五胡乱华”这个词。

这个词我只在一版本科历史专业教材里找到了,还加了引号。知网搜索这个关键词,相关文献也很少,都加了引号。

很多人觉得自己初中时学过,但那时课本上也是只有“五胡”(而且一定要求学生背下来是哪五胡),没有“五胡乱华”。

有个网站叫“电子课本网”,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

课本上一般放的是这种图:

(一般是说“各族人民起兵反晋”,因为汉族流民也在反晋。)

2.

之所以说是恶意带节奏,是因为:

“少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起兵反晋”、“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教材上是三个不同的历史事件。

即使是这次扒出来的课本,说到内迁时说的也是从东汉以来的内迁,并没有把起兵说成内迁。

这一节也根本没出现“民族融合”这个词,只是说苻坚王猛这对组合统一北方之后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因为“民族融合”这个词要到下一节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那里才会出现。

自己记忆错乱,就不要说教材乱编……

这样的就纯粹是恶意带节奏:



3.

新中国以来,对这段历史的描述通常是:

由于西晋的腐朽统治,各族人民大规模起兵反晋。但在刘渊等野心家的引导之下,阶级斗争变成了民族仇杀。北方从此陷入混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user avatar   albert-ale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这个问题吵火了,然后让微信部门的人看到。然后等待版本更新。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澳大利亚总理用中文喊“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了”? 
  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关在一间密室里,只准一个人活着出来,谁会被最先玩死? 
  一些人认为曹操的军事能力很差,曹操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为什么马镫发明这么晚? 
  怎么评价陈独秀这个人? 
  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抵抗异族的代表人物,怎么看待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而冉闵却鲜有关注? 
  2019 年 8 月起暂停47个城市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是王安石? 
  为何中国大陆不常用「从右至左」的传统书写排版? 
  有哪些提高英语听力的经验和诀窍? 

前一个讨论
中国人歧视黑人吗 如何应对凯乐其计划?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不养猪?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