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 《死》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娜拉走后怎样》
在相声中,有一类表演风格叫做“文哏”,就是以文学作品扎底,将名篇名句拾来,借着言非若是、巧衔错位来营造笑料。《八扇屏》《文章会》《批三国》,都是文哏相声中的经典作品。
然文哏又不限于相声之中。譬如“为何‘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陆侃如先生的这则妙答逸事便是一例生活中的文哏。
而题主所说如今网上所流行的诸多出自鲁迅先生名言警句的“梗”,就多有些文哏的意味在。
但要说起来,文哏是有门槛的。不光对创作者表演者有要求,对欣赏者也有讲究,受众得能知道这出处典故,才体会得到幽默之处从而会心一笑。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要数来自鲁迅先生文章的梗最为流行。鲁迅先生是被选入国内语文教科书文章最多的作者,许多文章大家都是一同读过、学过、背过,因此就最容易让人觉得亲切和共鸣,包袱便抖得响。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总结下那些鲁迅先生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或许就能找到大部分梗的由头了。
鲁迅先生文章被选入教材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里就已经收录了15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这之后的年岁里有增有减。
而在如今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语文教材里,还保留着下面这些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的节选,由此文而来的梗,自然要数上面这幅“闰土插猹”图流传最广,各类改图乃至COSPLAY层出不穷。
说到鲁迅先生文中所描述的“猹”,一般被认为实际是獾类,这在后来先生给舒新城的信中也有提及。而獾类就是下图中这样的小动物,它们的牙齿极为锋利,连铁锹都能咬碎,时常破坏庄稼,令农户头疼不已。不过这里图中的是蜜獾,而鲁迅先生家乡的则多半是狗獾或猪獾。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篇散文被收录进《朝花夕拾》,是一篇满怀鲁迅先生童年回忆的文章。
该文本身并没有在网络时代产生什么梗,但是在另一篇课文——吴伯萧先生的三味书屋游记《早》里,记录了这么一段逸事:
“有一天早晨, 鲁迅上学迟到了。 素以品行方正、 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 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向来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作为自励,就在书桌上刻了那个小小的字:‘早’。”
如今我们去绍兴拜访鲁迅故居也依然能观摩到那张刻着“早”字的书桌。而这个“刻早”的典故则因为微妙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而引人遐想,尤其是在网络漫画家使徒子的推波助澜之下,形成了新的梗。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社戏》
被收录于《呐喊》的《社戏》同样没有产生什么文哏。若要说的话,那便是文章的最后一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说的是好豆好戏,但实则豆也不甚好戏也不甚好,好的是回忆中的故乡人情。生花妙笔,如今也时有人在写作中致敬。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长与<山海经>》
收录于《朝花夕拾》的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先生感怀与儿时保姆阿长所共度的时光的文章。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提及这位长妈妈。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鲁迅自传》
本文来自于鲁迅先生于1930年所写的手稿,是其在《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而来,简略记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在这里就要提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个梗虽被紧密与鲁迅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先生从未说过这样的话。而若要说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关联,或许便是由本自传中的这一句: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严肃的杂文,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也没有产生什么文哏。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故乡》
本篇即是《少年闰土》的原文全文,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出自本文的结尾。
而在描写中年闰土时所用的“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如今也时常被引用来形容苦不堪言的境遇。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述的是他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经历。
该文本身没有衍生出广泛流行的文哏,但鲁迅先生在本文里详细描写了最终令他弃医从文的“幻灯事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听说过一些流言,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其实是因为医学成绩太差读不下去而被迫放弃。
但实际上,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成绩单至今仍被保留着:
鲁迅先生在当时的142名学生中排名68位,正如他在《藤野先生》所述:“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成绩恰是居中。
但要知道的是,鲁迅先生当时是班上唯一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课业上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特殊对待,授课、笔记、考试答题皆用日语。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一群日本本土学生里跻身中游,是怎样也谈不上“学不下去,被迫弃医”的。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孔乙己》
这篇选自《呐喊》的小说大概就是在互联网上被玩梗最多的鲁迅作品了。
小到引用“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等散句,大到把整篇文章拿来作为蓝本改写一番。当年“全文背诵”的噩梦如今却成了大家乐此不疲的默契,大约《孔乙己》的确超脱了时代。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呐喊》自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如今也时常被引用的文字便出自本文。而与之相似的“屋子”论,则还有《无声的中国》中的一段: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也常见诸文章。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祝福》
这篇收录于《彷徨》的短篇小说刻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那句“我真傻,真的,”大家都耳熟能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祝福》里还有这么一段: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这里用“老了”来避讳“死了”,正应了《阿长与山海经》里的说法: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拿来主义》
该文流传最广的自然就是“拿来主义”一词本身。
而在文章的开头,鲁迅先生提到了梅兰芳博士和“送去主义”,似乎颇有微词。这又是何故呢?
实际上,鲁迅先生对于民国时期的京剧是不甚待见的,这在《社戏》的开篇也有提及。而在《论照相之类》里,他更是不吝对当时京剧的代表人物梅兰芳进行“高级黑”:
“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 ”
而近期流行起来的“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一句也就是出自此文,但结合上下文便知,这句话实际为言非若是的反讽。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他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学生刘和珍所写的悼文。
“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都是该文所留下的金句。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灯下漫笔》(节选)
严肃的杂文,常被引用的名句有: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药》
该文是收录进《呐喊》的短篇小说,最有名的典故自然是: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
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留下诸如“精神胜利法”“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等经典桥段不胜枚举。
而一句“吴妈,我和你困觉”,如今也和传闻中夏目漱石的“今晚月色真美”结成了一俗一雅的“表白”文哏。
除了上面这些被选入教材的文章以外,鲁迅先生自然还留下了许多其他脍炙人口的句子,如《小杂感》里的“白臂膀”,《狂人日记》里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秋夜》里的“两棵枣树”……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拿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来玩梗,会不会有失尊重,显得浅薄?
这就不妨说道在鲁迅晚年出版的短篇集《故事新编》了。在这本书所收录的八篇文章里,先生将中国的传统神话信手拈来并大刀阔斧地改编,恶搞了不少人物:《奔月》里射乌鸦作炸酱面的后羿,担当藏书管理员的老子,《理水》里满口“O。K”的学者们,《铸剑》里识不得大王头颅的宦官大臣……鲁迅先生在此处嬉笑怒骂,极尽“油滑”讽刺,又何尝不是一种玩梗呢。
正如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先生的尊敬,也不应表现为将他的文字束之高阁。适当地玩梗,也正能体现先生的文章历久弥新、贴近生活。
但话又说回来,文哏这事儿,对表演者是有讲究的,拿捏得当能逗人乐,但若不合时宜不分场合,那可就要惹人嫌了。
所以最后小电视在这里与大家共勉——玩梗还是要适度啊。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鲁迅《论照相之类》
你可能以为这是伪造的,实际上是真的,只不过鲁迅是讥讽梅兰芳的。
饭圈不是瘟疫。瘟疫的可怕在于传染性,饭圈没有传染性,只有破坏性。硬要比喻的话可以称为蝗虫。
辱骂饭圈不是政治正确。「政治正确」的意思是用迎合主流价值观的方式表达同一个事物或观点,以。例如称保姆为「家政」,称裁员为「业务重组」,称饭圈为「支持者」等。
「理智的粉丝」是一个伪概念。有理智的人不会无条件无原则地支持和维护没有才华只有包装的所谓演员,或者现实中甚至不存在的虚拟角色什么的。既然你坚持自己是粉丝,就说明你不具备起码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