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是可以盈利,但是现在的股价显然过高,这并不矛盾。
我去年就写过文章,当时还和知乎上一位元老级大V在私信里辩论过。记得有很多评论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反驳我。但是须知投资者和消费者屁股不坐在一起。
消费者只想要好的体验,什么体验最好?倒贴他最好。就算企业赔本倒闭了也与他无关。现在资本泛滥,不愁找不到另一家愿意赔本赚吆喝的商家。消费者们并不了解也不关心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找他们来点评企业经营是在与虎谋皮。
京东有没有假货?送货及时不及时?小哥帅不帅?这都是消费者,而不是投资者应该关心的。投资者只需要关心一件事:京东是否依然是一个低利润率的自营商业模式?如果是,应该为之付出多少真金白银才不算被坑?
话说今年京东出了2016年年报,净利润为正,有好事者于是立刻来和我说,你看人家盈利了,打脸了打脸了。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原来的观点——京东依然是一个低利润率的网上在线零售商。被捧到500多亿美金市值,接近300倍市盈率,这是京东蹭了对标亚马逊带来的“云光环”,但实际上这不是它该得的。
京东盈利了也改变不了一点:刘强东至今仍然是个卖货郎。他就是个卖东西的,以前是,现在也是,只不过从一个电脑城的小柜台起家,做到现在的线上商城,规模放大了而已,本质没有改变太多。而他的竞争对手,除了卖东西以外,还卖场地,还卖数据,和他做的根本不是一种生意,后两者显然要来钱得多。
卖东西是赚不到高利润的,中国这种重商国家,连打工妹都知道在朋友圈卖东西,这片红海还能折腾出啥花花?何况京东卖的东西里有50%还是电脑手机相机这类3C商品:
现在渠道又多又透明,3c类是所有商品中价格最透明的。你找个市口开个服装小店试试,同样一件衣服,只要质地过得去,你随口说500块、1500块、3000块都可能有人买,但是一部iphone你试试加个300块能卖出去吗?人家随手一查,转身就走了。
国美和苏宁的网上3C商品也是亏钱的。现在只要下一个比价app,消费者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找到最低售价,商家还能坑谁呢?所以现在国美和苏宁都机智地不在网站上突出3C产品了,突出的是消费者相对搞不清楚行情的“差异性家电”。
这说明所有的卖货郎都想明白了,靠3c产品赚不到年轻一代的钱。刘强东因为从电脑城起家,导致京东始终摆脱不了依赖这类3c产品的起家基因。这块不仅不赚钱,想象空间也在萎缩——3C和家电的线上渗透率已经达到四成,是主要商品品类中最高的。也即,该搬到网上来卖的东西都搬上网了,以后增速没可能一直那么快了。
刘强东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因为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对京东的估值都建立在其增长和规模之上,刘强东只能被迫继续卖他的手机和电脑——因为这些是最容易卖的。但这是一个注定没有盈利前景的黑洞,这个黑洞把刘强东困在了电脑城的老本行上。
而且往深了说,线上购物的比价优势,和叫卖高利润率产品是天然矛盾的。所有做大的网商本质上都只是在赚吆喝,真正的钱要靠在卖货以外的其他地方赚。亚马逊的900倍市盈率有AWS、kindle、Alexa、无人超市,媒体来支撑。京东有啥呢?啥也没有
但没有归没有,亚马逊还是要蹭,为了当对标只能抄亚马逊的Prime,搞出一个京东 Plus会员(149元人民币年费,每月5次免费快递)——这基本上是亚马逊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再其他就一样也学不来了,亚马逊一年云技术上就砸160亿美元,这差不多已经是整个京东卖货的所有毛利总和了。
如果京东不是中国的亚马逊,那么估值的泡沫就会破灭。一个以售卖低利润率产品为主的单纯线上零售商是不应该拥有300倍市盈率的。所以京东最怕的就是被人说自己是线上沃尔玛,一旦“中国亚马逊”被发现只是“线上沃尔玛”,那就是几百倍市盈率跌落到十几倍市盈率,一线女明星跌入外围报价单,这是刘强东不能承受的。
但京东的“实体思维”实在是很重。京东前不久宣布要在5年内开一百万个京东便利店,还要向物流追加20-30亿美元的投资。这些东西当然能盈利,但是实在是太“重”了,这路数和其他大佬是反的。
资产段越来越重,生意越做越重,这不就离偶像亚马逊越来越远了吗?要知道7-11做到那么大,市盈率也只有40几。便利店撑不起300倍的市盈率,只会把他拖往低利润低市盈率的阵营。要真的开上一百万家京东便利店,我只能说刘强东的人生境界升华了,这是想做公益事业了,可能奶茶妹妹给他带去了人性中更多纯洁和善良的一面吧。
我们随便瞎算算,京东现在12万员工,算他平均税后4.5k一个人吧,企业实际负担至少要一人8k,12万人一年就是100亿的支出,京东的毛利正好也是100亿上下规模,正好吃得干干净净,毛都不剩。
开一百万个便利店,怎么也得再增加两百万员工吧,就算这一百万个店都搞加盟,物流配送也是要靠堆人海的啊。有人算过,按未来一年三亿个订单的规模,就需要配100万个快递员,你赚再多钱,只要用工成本随便涨一涨,还是给你吃的干干净净,毛都不剩。到那时候就已经不是办企业,而是在回馈社会,为国分忧了,也就基本可以和美国资本市场说再见了。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以前大家觉得京东能从规模效应赚钱,结果万万没想到,现在的人都懒出个屁来,芝麻大的东西都要送货到家,客单价一降再降,导致京东的运营成本占净收入的比重,比过去规模小的时候反而增加了,这算哪门子的规模效应?负规模效应?
照我说啊,在北京上海搞自建物流是个好主意不代表在其他地方也是。大城市里人们挤做一堆,密度高送货方便,快递才能有利润。现在北京上海吃完了,必须往小地方、往山沟沟里铺,越铺越不划算,巨坑一个。
相比之下,我觉得马老板才是真懂生意是怎么做的。
(待续,有时间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