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对于知青下乡的看法? 第1页

  

user avatar   zhu-lao-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青和“知”无关。五十年代开始的知青运动,初衷就是要打发城市冗余劳动力,让他们去边远地区拓荒。但还是属于体制内,有按j级的工资、有后勤、有劳保、有公费医疗、有带薪节假日、享受探亲假,路费全额报销,等等。

在那“史无前例”的六届中学生同一年毕业的1968年,大学、高中停止招生,工矿企业开工不足,城市中无法安排。尽管也安排了部分体制内的下乡,但远远不足以消化掉这么多的年轻人。只好发明了一个“新生事物”:插队。就是无需政审、无需体检、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以类似“遣返”的方式,安插到农村生产队。用这种转嫁就业危机的办法,让农村去逐步“消化”。

为了稳定这部分人的心,故意将“新生事物”的“插队”,和以往的体制内上山下乡混淆起来。分明是转嫁危机的临时性措施,分明是一种“待业”方式,非要说成“插队,也是国家分配给你们的工作”,和体制内的同样要求“扎根”“一辈子”。

但实际上,插队知青不但和农民争资源、争口粮、还和农村青年争农转非名额。通过地方工业的发展,插队知青陆续离开农村。

结果上述的故意混淆,最终砸了自己的脚。既然都是知青,都号召“一辈子”“扎根”,插队的能够“拔根”回城,体制内的知青也纷纷要求回城。口号:“我们不是农工,我们是知青”“还我知青”。言外的意思:我们不是就业,我们和插队一样也是待业。

于是,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的体制内上山下乡,持续了二十多年,有着很多的成功经验,也被体制外的插队方式失败,最终裹在一起,一起失败。

上述观点,来自我这个插队八年的一个省级先进知青。我不会以自己往日的“风光”,来美化这场失败的运动。


user avatar   huan-xin-91-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70年6月间,李讷在江西井冈山中共中央办公厅创办的“五七干校”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她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

李讷在信中说,她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受教育不大。为什么呢?因为好多人都认识她,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对她总是照顾得多,锻炼不大。她说她愿意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看了李讷的信,立刻叫来了谢静宜,他说:

“你去江西一趟,同李讷谈谈,我没有时间管她,她不要自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主席,就不求进步。李讷在‘五七’干校已经有一年半多了,她说在那里接触的都是干部,锻炼不大,她要求去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同意她的意见。看看到什么地方去,你同她商量一下,帮助她选个点。你带上李讷一块去看看好。选定后,再让她搬去。”

最后,毛泽东又交代说:

“你们要向江西人民学习,学习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优良传统,爱护江西人民的一草一木。”

谢静宜准备动身走时,毛泽东给李讷写了一封亲笔信,先让谢静宜看了,其中有一句话使谢静宜深受感动,终生难忘:“李讷儿,爸爸老了,你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谢静宜看完将信纸装入信封,护士长吴旭君正欲封上,毛泽东摆了一下手说:

“不,不封,就这样敞着。”

谢静宜明白,毛泽东这样做既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让他的女儿李讷了解这种信任。果不其然,李讷看完信后,与谢静宜开玩笑地说:

“你是爸爸派来的钦差大臣啊!”

在江西省委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李讷到了江西一个农村插队去了。不久,她生病了,谢静宜受毛泽东之托,又去江西去看望她。谢静宜到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个轮流做饭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谢静宜说,李讷发着烧,跟老乡一起去砍甘蔗去了。谢静宜去到河边帮她俩挑了一担水。那河水浅且浑,她是用葫芦瓢一勺一勺舀起倒在水桶里的。物质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李讷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除了劳动之外,她还看了许多书。不过,她的身体确实不太好,经常发烧不退,但她自己从未提出回北京的要求。谢静宜回京后,向毛泽东报告李讷的病情。毛泽东说:

“她没什么大病,在家里也时常发烧的,一遇到考试,她就拼命一阵子,考试完了就发烧,大病一场,没什么要紧的。”

谢静宜见毛泽东对女儿要求这样严,就说:

“主席,李讷还是有病的,让她回北京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去吧!”

毛泽东说:

“不,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治病。”

谢静宜说:

“江西那里的同志也提出让她回北京治病。”

毛泽东还是不同意,他说:

“不让她回来。难道江西人民有了病,都要来北京治疗吗?她在乡下,就在乡下治,乡下治不好,到县里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不要回北京。”




  

相关话题

  当年的三年饥荒到底是什么导致的?或者说怎样的事情导致了三年饥荒,而三年饥荒又是怎样结束的? 
  如何评价张铁生其人其事? 
  你知道邢燕子、侯隽吗? 
  如何看待和评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规模三线建设内迁人员,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为什么会出现文革这个如此荒唐的时期并且十年间没有停止过? 
  当年的三年饥荒到底是什么导致的?或者说怎样的事情导致了三年饥荒,而三年饥荒又是怎样结束的? 
  知青真的是自愿下乡参与劳动的吗? 
  60、70年代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真实的知青生活是怎样的?怎么那么多信息在说知青有多苦有多可怜呢? 
  知青下乡之后对农村有帮助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反华记者樊嘉扬母亲在美医院遭非人对待?
下一个讨论
如何行动起来,反对《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禁食狗肉?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