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美国穆斯林高中生在大学申请上写了100遍 BlackLivesMatter 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第1页

  

user avatar   lu-zhi-h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公司是500强,我们公司高管的子女,除了一些特别牛比的,基本都在我们公司实习或者短期工作过,而他们并不需要什么笔试,面试,直接来就行,高管和人力资源打个招呼,再和自己相熟的VP或总监打个招呼,安排一个位置就是一句话的事。

"曾于某500强企业实习(工作),负责......"

把这句话加到简历里面,有些人需要日日夜夜的努力,有些人只需要有个好爹妈。

我并不是抱怨,我只是想说很多光鲜简历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什么励志的故事,听听就行,别信,因为不可复制。

回到这个事,Ziad Ahmed是谁?

他的爹地叫Shakil Ahmed,计算机专业,伯克利的本科,耶鲁的博士。1994年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进了摩根斯坦利,跟着彼得穆勒做PDT。彼得穆勒是什么人,大家可以去搜搜。Shakil可不是小角色,穆勒在的时候专门负责海外PDT,等穆勒一退休,Shakil就接掌了整个PDT。PDT是摩根斯坦利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利润都是论10亿美元计,而PDT自己可以分到利润的20%,Shakil作为骨干,年薪妥妥的超过当时摩根高层的平均水平。2008年从摩根出来以后,Shakil又跟着前老板Vikram Pandit去了花旗,干到2013年自己出来搞了一个hedge fund,钱不缺,华尔街的人脉不缺,华尔街口袋里的政治资源估计也是不缺。这也是为什么他儿子Ziad可以轻轻松松上一个学费过三万美金的私校。

说完了当爹的,再说当妈的。Faria Abedin。自己有一个物业管理公司,同时兼任8个慈善组织的board of directors,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活动家,人脉广泛。

当初把Ziad Ahmed拉进白宫和奥巴马吃饭的是Rumana Ahmed,也是孟加拉裔,提携自己民族的年轻人,无可厚非。对了,这个Rumana后来被奥黑留下来恶心特朗普,就是那个干了8天就受不了,愤而辞职的穆斯林,前一段也上了新闻。

这样的18岁孩子就应该是上藤校的,不上才是新闻。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初中的时候,我把教育局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一本不落地全给读了一遍,还额外读了很多推荐书目之外的,比如如果推荐的是巴金的《家》,我就会把家春秋都给看了;推荐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我会连带把《小桔灯》之类的也给看了。国外篇中的但丁、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莫泊桑、培根等等,也差不多是这种读法,推荐的加上几本作者的其他书籍。

其实像《复活》、《十日谈》、《变形记》之类的,现在想来,作为一个初中生断然是读不懂的,并且,那么多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情节读多了基本上也就忘了,除了极少数的令人震撼的场景会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但大部分还是忘了。

那么,如今看来,读那些书是不是值得?或者换个问题,在还读不懂的年龄读一些因为不懂所以注定会忘却大部分的书,是不是值得?

比如说,十日谈里充斥着出轨和谋杀,复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深刻的人性等等,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懂不了,如今除了书名(大部分书名也都忘了,不过这些书倒是一直都留着,还想以后留给小孩读,也不知道TA喜不喜欢)其他的我也说不出什么表明我真的一字一句地读过。

那么,是不是值得?

非常值得。

因为,读书多了,语文就会好(不是指考试的那个语文,是真正的语文);语文好了,信息表达和获取的能力就会有非常好的基础。而且,读得多了读书速度就会快,如今这个时代,你要是读书读得快,简直爽飞,看啥都快,看小说快,看论文快,看八卦也快。

说到小说,我一直觉得小说是我们所能获得的代价最小的人生体验,尤其是高质量的小说。我后来心理学读得好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小说看得多,当然,电视剧、电影看得也多。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总之,只要你读书读的是文字,不管有没有记住什么,你读得多,就能读得快。


第二个故事:

我的高中是上海中学,上海最好的高中,这也是一所以应试为名的学校,全是学霸。

我高一高二的数学老师也是全上海最好的数学老师之一,他姓况(这之一其实万分不想加,他在我们心中就是最好),后来我们高二的时候他还被关了起来去出高考卷子,之后几年年年被关。

有次课上,况跟我们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今你们学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等,十有八九你们进了大学就会忘,只要不做家教,半年内就能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你们还是要好好学,因为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定理是怎么出来的?一道题有几种解题方式?除了最常规的解法有没有捷径?不同的方式背后思路区别在哪里?等等,这些才是你们真正要掌握的。应试是为了高考,但除了应试,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况不仅这么说,还这么做。

学校每周都会给我们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做一份其实至少需要90分钟以上的数学卷子,俗称周周练。大家都知道的,数学卷子最后都会有一两道大题目,出题老师一般会为我们凑个整数,能不能经过复杂的运算得出一个整数,也是我们自判有没有做对的默认标准。

但是!

有那么一次,怎么算怎么都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分数,怎么看都不像对的答案,特么急啊!最后也只能心惊胆战地交了上去。

后来况告诉我们,他故意的,为了训练我们计算到最后一刻,即使结果很奇怪也临危不惧相信自己的能力。

所以,其实况说的话和他的做法已经回答了题主,就是,即使忘了知识,只要你读了、思考了、实践了,哪怕知识全忘光了,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就永远都是你的。因为,知识想拿总能在短时间里拿起来,但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养成却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与磨练。


第三个故事:

我现在在读博,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学位。

心理学我很爱很爱,从初中起就爱(对,我初中的时候还读过好几本心理学的书,其实一开始读的哲学书,读着读着就读到了心理学。估计是因为小说看多了,就会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何,于是就读了哲学,还读过禅啊、佛啊之类的,如今也几乎都忘了。)

说回读博,读心理学真的非常非常有趣,但是读博很无趣,因为读博有些时候跟高中、大学差不多,有很多时候都在应试,我不喜欢纯粹为了应试的学习,一度厌学到想要退学放弃学位。比如说,为了拿学分,我研究过为什么东欧社会主义会失败,但是,这跟我要成为心理学家这理想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河合隼雄老先生的《给未来的记忆》或者《心理治疗之路》一书(当时两本差不多一起看的,具体是哪本也忘了),书里写到他也经历过十分艰辛却又感受不到太大意义的读博经历,一度也十分挣扎和困惑。

在书里,河合说:“那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经受这种强度,心理治疗的强度绝对更高。不能做出超常的努力,根本不要想跟别人站在一个平台上说话。”

所以,其实是为了信念。

坚持读书,坚信自己可以读完一些东西,坚信自己可以承受读书的强度——无论读的是什么,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念,并且这份信念会让我们抵达心中的目的地。


更多分享可关注微博:晒星星的曹雪敏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2017 年 12 月 20 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税改最终方案,企业税将降至 80 年最低? 
  美国拉美化,黑化还需要多长时间? 
  塔利班已攻下 18 省,距首都喀布尔仅 50 公里,塔利班为什么能「势如破竹」?阿富汗形势会如何发展? 
  目前世界上最有可能引动新一轮共产主义革命的国家是哪里? 
  美国穷人日子不好过表现在哪里? 
  特朗普怎样才能让墨西哥给美国免费修围墙? 
  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是世界统一价吗? 
  为什么美国突然与古巴恢复邦交? 
  当核战争爆发时,躲在丘陵地带是否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 
  如何评价当地时间 9 月 17 日法国宣布即刻召回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大使? 

前一个讨论
C++工程中的目录有何意义?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天津大学强制安装“超级校园”app?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