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锦熙 邀请。反对鬼狂歌的回答,支持汉唐天的回答。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了西周春秋的国家地图,呈现的是多个点的形态;而到战国国家形成了面的形态,也才有了相对明确的国界线。所以严格来说,诸侯军队随意穿越的也不是国境。 林屋公子:周只是战胜了商,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
1、其实玩过《帝国时代》的朋友,都很好理解为什么早期国家是一个点或者多个点的形态。农民被派遣去挖矿伐木,离城镇中心之间都是很大空地。而你限于当时的人、财、物,早期根本没有能力建设城墙,来把经济区域和城镇中心围起来,所以往往是对城镇中心和经济区域分别保护。你实际占领的区域实际上就是你的国家;而在你多个据点中间的空地,只要你没有足够兵力驻守,敌人是可以随便进出的,当然也不能算入你的国境。
2、回到西周时期,西周的分封其实就是“蛮夷”之中插入若干“华夏”势力,那么在当时国家一定都是比较狭小的。《孟子·告子下》说“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齐国在分封时还与莱夷争夺都城营丘、鲁国分封后也与徐戎多次血战。尽管金文有土地纠纷的记载,但这只是发生在近王都的土田。
3、春秋时期随着辟土服远的军事活动,很多国家从一个点(国都)变化为多个点(国都+县邑/采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随意穿越的例子,比如大家熟悉的秦国三帅伐郑、楚庄王成周问鼎,完全没经历攻城掠地就轻松抵达对方国都。甚至很多所谓的边塞也形同虚设,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的《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就列举了很多案例。这些都证明领土国家还没有形成,就算到春秋末年,宋郑之间仍然有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等六块空地。
4、认为西周诸侯、大夫分封有明确界限,明显是受到《周礼》的影响。战、汉儒生把西周看作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后世出现各种真真假假的制度和设想,自然全部算在总设计师周公身上,这是一种托古改制的理念。既然在他们心里西周是领土制国家,既然天子—诸侯—大夫井然有序,那么剩下的就是切蛋糕一样划分界限了。实际上如上所述,西周是国野国家;诸侯分封大夫也只可能发生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而一国一城的西周诸侯是没必要分封的。
5、题主最后列举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发,实际上个标准的民间故事。在《左传》中,根本没有提伍子胥过昭关,而且伍子胥也是先到宋郑再到吴国。到《吕氏春秋》才有了过昭关的说法,之后被《史记》所沿袭。再往后面的野史《吴越春秋》,又虚构了伍子胥碰见渔父和击濑女的故事;到了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才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说法。可见伍子胥过昭关,是个经过历代层累的传说故事,不能以此作为证明楚国边防森严的证据。
6、另一个广为人知的齐、燕移动边界的故事,又是个标准的寓言故事。我在之前的回答也有提到过 林屋公子:春秋时燕国在干嘛?为何没有任何存在感?战国又是怎么跟齐国结下怨的? 在《左传》中,齐桓公救助的燕国实际上是南燕,也没有提到两国存在边界。战国时期南燕早已灭亡,戎狄也已经被压制在北方,所以这个故事才被移植到北燕身上,由此诞生了老马识途等一系列传说。而北燕和齐国的交界,也正是战国才形成的。
上图出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图出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很明显,国与国之间的国界线根本是不存在的。很多网图,不靠谱。
===================================
补充:本来只是反对一下当时的高票,没任何过激的语言。没想到引来答主鬼狂歌在评论区疯狂秀下限,那么就请大家看完回答后,有兴趣可以移步到评论区,了解一下这位世界历史圈第一高人,毕竟他敢间接喷顾颉刚和杨伯峻是连《列国志》都不熟的历史柯南。他要说自己第二,谁敢自称第一呢?
===================================
再补充:评论区一些朋友不太懂什么是国野国家,这里稍微解释下。国就是周人居住区,国以外统称野。国野是国与非国的意思,不是城和乡的意思。所以在典型西周国野形态中,国界线是国和野的界线,不是国和国的界线。而就算到春秋时期,国野界限开始消失,国有了一定的区域概念,但依然没有形成领土国家。春秋初年的国仍然有国都含义: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