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就是提醒家里没权没势的普通人以后别想着考研了,名校更是别妄想。
北协和这是公然鼓励全中国的高等学府录取学生时唯论文是论,一篇SCI压死人。
怎么才能发高分文章?肯定要有好老板带才行。在导师负责制的前提下,什么样的学生,本科时期有资格选择好的老板,好的课题组?当然是有关系,有门路的人。好的老板都是抢破头,能从牙缝里漏下几个名额给普通人?
腊梅一个人下去倒也没什么,但北协和这么一搞,只要事后不被拨乱反正,全天下有话语权的导师都知道我招生可以毫不顾忌地论文至上而无需受到任何质疑,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如果对研究生还有点追求,读本科的时候就要铆足劲,花多大代价,投入多少资源也要傍上一个好老板。
可能协和这次确实没什么主观恶意,导师也觉得很无辜,我就找个会写文章的人怎么了,也没有私下交易啊,这有错吗?但这种示范,等于直接否定了研究生统考的合法性,以后拼不了爹的普通人就死了心吧,这些好学校、好老师,再也不是留给你们的了。
如果是个体的腐败那还好办,但高手没必要这么玩,人家直接修改游戏规则就行了。
首陀罗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赶紧认清自己的定位,千万别抱着僭越的心,这是大不敬,胆敢越界,分分钟教你记起来自己只是贱民。
启示就是大部分本科同学认识不到本科一篇SCI的价值。。。
你考的分高,口语不错。导师在面试你的时候只想着老天保佑,这孩子进组以后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别真的是个只会考试的。
但是你如果本科就参与什么自然基金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啦之类的课题研究。会做实验,会写本子,会申基金,甚至你管过账都行。那可是实打实的工作经历,是真的即插即用帮得到导师的。
很多人听到“考研”就觉得其实是一个考试-上学的新循环。其实“考研”只是形式,真正的“上研究生”是一种准工作制度,而“工作能力”和“考试成绩”其实不是强绑定的。
做实验,申项目,发论文才是研究生实打实的“工作能力”。
诸位考研的同学,切勿把考研当成高考。
评论区来了一些精神上的既得利益者,事实上的最底层打工人,我的一些话,戳破了他们想靠发文章就走捷径,爬上人生巅峰的迷梦,就抓狂了。
那么我可以告诉你,等你被那些给你画大饼的大前浪敲骨吸髓,吃干喝净,一无所有之后,你会后悔当年没有信我说的这些话。
素来以临床业务能力著称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也终于向科研低头了。
在明确有初试成绩的情况下,还在复试上用sci把人刷下去,这实在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
就好像高考不看高考成绩,还要去看什么竞赛加分,课外活动一样,它从根本上损伤了高考、研究生考试这类选拔性考试的公平性。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速成的,也可以靠金钱和权力轻易得到。
唯独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一天天的积累,不能靠金钱和权力去加速。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所谓的做题家,只需要导师用心的点拨,也能在所谓的科研领域迅速超越同辈,毕竟长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性摆在那里。
所以,招个研究生还要去看本科有没有论文,有没有科研经历,搞什么“带资进组”,更进一步充分说明:
我们的一些导师,既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培养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而且又十分急功近利,巴不得找个熟练工,第二天就发大文章。
我想问问,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是什么,不就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吗?
不就是把一个不会科研的本科生培养成一个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吗?
某些导师把自己的位置摆歪了,不再是为人师表的教授,而成为了资本家,成为了工厂主。
细思极恐啊,各位看官。
如今这样的风气,已经弥漫到了我国医学的最高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我还能给23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说点什么呢?
唉,自求多福吧!赶紧退出医疗圈吧。
除非你能搞定保送,否则首先你得先过初试,不然你就是科研奇才也没有机会去展示你的科研能力。
不用担心学二代们学习,学二代20年前就在干的事情,不会今天受这位同学的启发才发现可以这么干,而且这么干的学二代压根目标就不是国内高校考研上岸。打算国内考研上岸的学二代压根就没必要本科卷一篇论文,安心备考过初试才是王道。
实验科学真想去实验室,机会多的是,大把青椒缺人干活,但是要想清楚,很多研究生搞两年也就搞一篇文章混毕业还不一定是SCI。而且实验室花费的时间对你的绩点和考研初试成绩是负影响,你可能在实验室幸幸苦苦干两年最后就一篇国内核心或者出了篇小SCI然后到大四考研初试没上线。
最后一点,协和这种50%淘汰率的是少数,高分录取才是常态,虽然很多生化环材老板们并不喜欢这样,但是这才是现实。
但凡多几个初试350、360分的,按正常梯队排起来而不是爆冷才两个人敢报,陈同学能不能进复试都难说。考研初试分数还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初试成绩才是决定能否“上岸”的关键因素,好好学习,别耍花活。陈同学这种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推免。
这是协和肿瘤学硕,对科研要求最高的科室、最好的医院的全职科研型硕士。招人要文章挺正常,对各位普通考研群众并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初试能上390,只要别像杨同学这么跳,除了顶院都是很轻松的。
而至于文章,我们专业怎么说也是全国前几。这两年招的学生本科有文章的,凤毛麟角。硕士发不出SCI,只要做事情踏实一点、课题进展顺利,没关系没背景能读博的也很多。
SCI这东西就像雅思成绩,有有效期的,考研申博时候够用就行,多了浪费。本科科研资源不是人人都有,大家都心知肚明。走邪路发文章,这篇不干净的文章会跟你一辈子,让你一辈子担惊受怕。普通人学术不端,你的打怪升级之路就可以终止了。
科研就像做饭,外部条件和内在需求到位了,入门水到渠成;外部条件没有短期内又没有非常强的需求,做科研难如登天,性价比还低。
一个学校/课题组/研究所,经费有多少、买得起多少抗体、雇的起多少测序,总共能发多少SCI就摆在那了。而本科生除非很幸运/有关系,基本上是资源分配的最后一位。除非很富裕的学校,边际成本实在太高。
等读了博或者读了学硕,进了高级房准备找工作了,资(jing)源(fei)也到位了,再发也不迟。
科研培训机构也做点人吧…别薅本科生了…
这种事情之前出现过不止一次两次。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跟着老师做过考研复试的秘书,负责记录一些考研复试中的问答要点之类的东西以被查询。就在我做考研秘书的那两年里,见过的这种复试逆袭的就有几个。
其实很多揪着考研初试成绩不放的人,似乎忘了一件事,就是考研初试成绩跟复试关系并没有那么大。
举个例子,A、B两位考生,其初试成绩分别为390和350,考分结构为A(政治80,英语80,专业230),B(政治50,英语60,专业240),请问在复试中谁占的优势更大?
其实B反而会更有优势一些。
这里就是所有考研学生务必注意的一点是——明白初试与复试结构的不同。
在考研中,初试成绩是由政治+外语+专业课所构成的,而复试主要考察的是外语和专业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人初试的高分并不能转化为复试的优势。
看一下这两个人的分数差异可以发现,第一个人尽管比第二个人分数高了近60分,但300分的专业课只高了19分,也就是说他们分数的主要差距是在政治与英语上拉开的。
但很显然,考研复试不考政治,所以政治成绩高在复试中没什么卵用。至于说英语,考研复试英语一般都是面试,更注重考查学生的交流会话能力。这个还真不一定谁考分高谁的表达就好,毕竟很多人都是哑巴英语,虽然考试分数高,但并不一定能流利交流。
而专业上这十几分的差距看着也不小,但还是需要注意的是两点:
第一,考研复试的时间有限,所以不可能像初试一样考的全面。打个比方,好比说初试考100道题,你答对了80道,得80分,别人答对了60道,得60分。那么,在复试里,因为时间所限,老师可能就问一两道。这样的话,虽然别人是60分,但老师问的题目恰恰是人家会的那60分范围里的,那他就能答对,反之你考了80分,但老师问得恰恰是你不会的那20分里的,那你就答不对。
第二,考研复试与初试不同,考研复试是可以被“引导”的。好比说,我复试的时候说“我大学时候参加过XX项目,发表过XX论文”,那么老师如果对此感兴趣,就可以问“那你简单介绍一下你都做过什么”,这样我就可以顺着老师的话说我自己做过的、感兴趣的东西。这样面试下来,由于我说的都是我会的,那我的表现肯定会好。反之,如果一个人没什么项目和论文,老师其实也头大,因为不太好问你,就只能提问一些专业问题或者让你设想个研究计划啥的,然后你自己接不住,就有可能表现很糟糕。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目前各个学校的考研复试规定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是所有专业统一录取,然后复试的时候分方向,有的是复试的时候就直接按你报考的方向复试。在分数的占比上,学校初试和复试分数五五开,有的三七开,有的七三开,也还有只按复试成绩走的。反正各个学校的规定都是比较自由的。
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这之间的区别。简单点说,目前很多院校都采取初试复试成绩折算分百分制,然后相加算平均分。比如张三考研初试400分,折算分百分制即80分,复试75分(满分100),折算为75分。之后,用80+75除以2,即张三的总成绩是77.5分。
在这一比例下,你与其他人的分数差距要除以10。
比如,你考了390,别人考了380,这个成绩首先要按照百分制折算,也就是你的初试成绩要折算为78分,别人是76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复试的满分是100分,且最终的结果是按照百分制公布,也就是“折算后的初试成绩+折算后的复试成绩”/2的话,那么你的390分对应的分数就是39分,别人是38分。这也就意味着,别人只要在复试里领先你2分,那人家就排到你前面去了。
所以,即便初试成绩高,复试也不能掉以轻心就觉得自己稳了。
总的来说,我其实对考研一直以来都表达过一个观点:第一,不要忽视公共课,千万不要觉得公共课过线就行,你政治比别人高10分,那初试成绩就比别人高10分;第二,到了复试阶段不要管自己初试排第几,因为复试的很多东西跟初试都已经没有关系,特别是如果你的初试高分是靠公共课拉上来的,更要细心准备,很多虽然总分不如你,但专业成绩比你高、参与项目比你高的人优势要比你大得多。
原本学校一般的学生,更建议报考那些复试中初试成绩分数占比更大的院校。如果一定要报考复试占比更高的院校,就一定要提前准备。而更好一点的选择,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经历,这样复试的时候也才好引导着老师到你熟悉的领域,展现自己的优势,而不是被老师带着走。
当然,跨专业考生在这一点上可能不占太多优势,所以更需在复试前做更充分的准备。
这个问题看了好几天了,针对逆袭同学的SCI,也有很多专业人士给了分析。说说我的看法吧。
本科SCI确实是加分项。但也没那么加分。因为大家通常对“本科生科研”的水平都心中有数。
有幸与人合作过一个有本科生参与的题目。该本科生来自北大,把此课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本课题的参与者有我(当时作为博士后),一个博士研究生,我和该研究生共同的导师,以及这个本科生。
我负责任地说,该本科生虽然非常优秀,但他的贡献,基本都是我们做好以后他再照猫画虎来一遍那种。他完全自己做的也都是我们故意让给他做的。没有他,我们做得更快。
当然,我也见过北大清华乃至一般985的优秀本科生做出了非常有原创性的工作。但这即便在北大清华亦远非普遍。
所以共识是:本科生做科研,也就那么回事。
现在来谈谈高分落榜。我还真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我本科大学刷了四百分的师范生。
这件事我先是在百度百科里看到的,说某师范生考某高校,初试四百多(那个年代考研还没这么卷,四百分老牛逼了),结果玩嗨了,毫无准备。复试时老师让默写薛定谔方程,死活默不出来,遂被刷。
我在本科毕业前,和我们班主任闲聊此事,我们班主任告知,这事正发生在我们学校,我毕业那一年的研究生复试。
我听某些参加过考研面试的同事讲,现在的复试,初试第一名确实能不刷就不刷,因为大家都怕舆情。但大家都恨不得要把第一名赶紧刷了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这里可没有黑幕。
协和医院逆袭事件,其中有无黑幕?我不好给出确定的判断。但根据我的经验,出这种事也正常。
一个回答里好像写道,“第一名如果不是把鞋子放到面试老师脸上就不会被刷”。真不是这样的。如果第一名毫无准备,回答磕磕巴巴,一问三不知,被刷是必然的。如果没有黑幕,我认为大概率如此。
很多答案认为逆袭者靠的是SCI。我认为也不至于。逆袭者由于认真准备,对于专业问题如果是对答如流的话,是可以逆袭的。
如果这篇SCI有什么用的话,那也十之八九是这样的:老师问这篇论文哪些部分是你做的?他说哪里哪里哪里。做这些的时候你为啥用了这种方法没用那种方法?他说为啥为啥。老师问有没有考虑什么什么效应?为啥不写?他说考虑了,但是如何如何如何所以没写,或者在别的地方写了啥啥啥。
所以这篇SCI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过啥,会做啥。哪怕是像之前那位跟我们合作的本科生一样把我们的工作follow一遍,再做一些我们故意留给他的部分。这个是可以问出来的,而且还真不容易造假。因为只有自己亲手做过的东西,才能说出很多细节出来。
所以第一名真的不能以为自己就进了保险箱。科研经历,哪怕没发过什么SCI,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是可以问出来的。问的就是你对专业问题的熟悉程度,或者你一时有疏漏,但你可以说你上哪儿查去。
此外,还有个要点。之前不还有个考北大被刷的剃光头女生,也是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次的初试第一名有没有。就是过分强调与科研无关的经历,例如学生会任职,组织活动,社团生活之类。
反正我是会怀疑你天天社交,还有精力做事情不?我是经历过研究生期间过度社团活动差点拔不出来的,我深知这玩意儿绝不能过头。
谢邀……
启示写在这里了
简单说就是
腾讯:黎明计划是外包的,工作人员的失误,现在已经辞退了,反正我流量已经赚到了,你再怎么喷我也不管你,反正没几天你们就忘了
生死状是民事行为
生命权,健康权是宪法保障,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力。
宪法看到生死状,他就会一巴掌打在民法脸上,说你连你爹的话都不听啦???
民法通则就会哭着说,爹啊,你错怪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