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不同,是人。
确切地说,就是剧组。
精益求精的剧组,现在也有不少。
不计报酬的剧组,如今也有很多。
精益求精又不计报酬的剧组,现在也能找到。
精益求精又不计报酬,还办了一出春节联欢晚会的剧组,你见过吗?
而且,那是一出没有商业广告的春节晚会!
这样的团队,天底下恐怕很难再出现第二个了吧?
技术进步了,就像计算器做出来的题,答案工工整整,思路没啥灵气。
老版,就像草稿纸手算做出来的题,答案正确,过程干干净净,思路严谨奇妙,越看越令人爱不释手。
这便是喧哗与宁静的区别。
起码相对于现在,老版《西游记》的好,是古典主义最后的荣光。
一,审美上的端庄。
一部《西游记》,出演唐僧的演员,先后换了三位。但无论是汪粤、徐少华还是迟重瑞,都是那种传统审美下的男性,“方面大耳、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即便是唐僧这种稍带阴柔的角色,也是“有佛气、有俊气,但不女气”。这种审美可以追溯到好莱坞亨弗莱·鲍嘉、克拉克·盖博那个时代。
现在的明星如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杰西·艾森伯格,在古典审美的尺寸下,属于反派的相貌。
对角色的塑造也是澄明清澈,孙悟空不再狠厉刚强,猪八戒更多是可爱。就连女儿国王对唐僧的感情,也不能用诱惑来定义,而只能说是爱情。就像《诺丁山》里那个大明星对小书店老板说的,“我只是一个女人,站在喜欢的男人面前,希望他爱她”。
再进一步,这种古典端庄的审美,弥漫在老版《西游记》的每一个角落。就连木仙庵里的妖精也都慷慨磊落,隐隐有仙风道骨之气。白骨精有其邪魅,也有其不可侵犯的凛冽。
对美丑有分辨,对好坏有担当。
台词方面亦见功夫,就连在后来的《西游记》中,以窝囊废代名词出现的唐僧,也有“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的咏对。台词上凝练到位,还记得那句“你是孙猴子搬来的救兵吗”,到今天,从口耳相传再进一步流行到了网络。
好东西,永远也淹没不了。
这是一个时代的人,底蕴深厚、本性良善的折射。
二,细节上的死磕
有那个能力,也下得了苦工。
第一场戏是在个园赶拍雷鸣的戏,“从第一天的上午10点开始,一直拍到第二天的上午9点”。也就是说一场雷鸣的戏,“拍了整整23个小时”。
黑泽明,“等云到”,《闪灵》里一场戏,拍了148次。赫尔佐格带领剧组,真的拉着大船翻了一座山。
那还是一个以投机为耻的大时代,大家知进退,各自守住内心的规矩。
“剧组里没有区分主演和配角,主演的待遇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没有优待。拍摄结束后一样要和剧组一起搬运几车皮的设备工具。缺少龙套演员的时候,一样要和剧组一起化妆救场。“
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还是牛魔王(第2集官封弼马温),千里眼,太上老君,和尚(祸起观音院),老者(猴王初问世),卷帘大将,御马监里的一个监丞,以及西海龙王。
宝象国公主追黄袍怪化身的兔子,“一个人抱着一只兔子,摄影师扛着机器准备着,然后放兔子,摄像师只好扛着机器在后面猛追,后面是一群助理扛着监视器跟着跑,杨洁导演也是跟着监视器跑,就为了这一个追兔子的镜头。”
拍摄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有形的,可以触摸的。这属于程序上的落实,需要一步步来。但这些看不见的工作,被老版《西游记》仍然当做可以看见的东西一样对待。
《西游记》在当时惊为天人的特效,现在看,已经落伍了。可《西游记》干净透明的质地,被时间氧化为一块璞玉。
尤其是大家丧失了敬畏之心,丧失了死磕的劲头,也丧失了大底蕴的这个时代里,这种透明的厚重,变得尤其值得珍贵。
所有的拍摄流程都差不多,差异也就在这一两点,可也就是这一两点,让这部作品可以穿越时间、持续闪光到现在。
大概花费了两个小时,将数百答主朋友的回答看了一遍。
收获特别大,朋友们分析的很透彻,许多观点我们都支持,不想再去重复。
为了往更深层次挖掘,公司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多为70和80后的成年人。
调查结果令人惊喜,因为,对于无法超越问题,铜师傅有了新发现。
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引起大家认同,得到您的支持,我们的观点是:
老版《西游记》的无法超越,更多来自于我们的怀旧心理。
在情感上,老版《西游记》就如同我们的初恋,给了我们很多快乐和美好回忆。虽然岁月流逝,往事如烟,但这部作品如同我们初恋情人一般,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老版《红楼梦》你认为可以被超越吗?老版《射雕英雄传》你认为可以被超越吗?还有老版的一系列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三毛流浪记》,这些,你认为重拍后,可以被超越吗?
对于我们这代人,依旧是不能被超越的!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之所以感觉老版《西游记》无法被超越,我们不认可后来的新版,有多少因素是来源于我们怀旧、念情成份?
当老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甚至牛魔王的扮相被儿时的我们所接受,刻在我们的记忆中的时候,任何形象上的不同,都不容易被我们承认。
我们认为的孙悟空,就是老版中六小龄童扮演的那个样子的。
周星驰扮演过孙悟空,张卫健扮演过孙悟空,就连李连杰也扮演过孙悟空。
可是,老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最早认可的孙悟空,单纯在形象上,我们对新版形象就会有种先入为主的排斥感:他们这是孙悟空?孙悟空怎么能长成这样?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曾记得,前年民众高呼六小龄童上猴年春晚事件?
当时上了微博热门,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难道我们呼唤的,仅仅是演员六小龄童吗?
不是的,我们呼唤的,是儿时的伙伴——老版《西游记》中我们永远的“猴哥”。
在拍摄《西游记》的过程中,六小龄童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差点丢掉性命。可以说,六小龄童凭借精湛的演技把孙悟空演活了,在我们心目中,六小龄童简直就是孙悟空的化身。
当六小龄童以沧桑的面容再次引起我们注意的时候,我们发现,他老了,我们好伤感。
我们感叹岁月之无情。
在我们的感觉上,老的不是六小龄童,是我们的猴哥孙悟空。我们对时间有一种恐惧感:孙悟空怎么也老了?孙悟空怎么能够老呢?
可是回到现实中看看我们自己,曾经舞动一根竹竿或者木棒,就模仿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我们,大多鬓角发白,大多已步入中年。
我们高呼六小龄童上猴年春晚,更多的是一种怀旧的心态。
回到这个问题中来。
老版《西游记》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造就经典,与杨洁老师及众多演职员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分不开。
但无法被超越的原因里,至少也包含铜师傅机构号的一个观点:
岁月无情,观众有义。老版《西游记》能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无法被取代的经典,更多源于致敬我们逝去的童年。
最近因为杨洁导演的去世,写了一篇回顾老版《西游记》的文章。
过了30年,老版《西游记》依然让人觉得是经典。
文章很长,因为知乎传图实在不方便,我只能节选部分,如果喜欢的,可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看。
▼
首先,是它的创作理念,是很新的。
现在大家都看过《指环王》《哈利·波特》了,当然一点都不觉得孙悟空稀奇了,可是在30年前《西游记》首播的时候(试播是1982年,正式首播是1986年 ,25集连续播完是1998年),我们连神仙长什么样,都完全没有概念呢。
可以说,老版《西游记》就是我们这些天朝儿童的第一个魔幻世界。
△以前很弱智的,觉得有白烟升起的地方就是仙境了
虽然那时的特效是很山寨,跟现在的大片完全没法比,可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引起了巨大的震撼。
第一次看到孙悟空居然会变大变小,太牛掰了。
电视里居然可以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唐僧,怎么弄出来的!
还有腾云驾雾、飞来飞去,简直看得我两眼放光啊!
小时候,我真的以为拍《西游记》的都是外星人,科技领先我们几百光年,不然怎么可能搞出这么屌的效果!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些在30年前看起来酷炫吊炸天的特效,原来全都是剧组的工作人员辛辛苦苦“磨”出来的。 在国内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他们就只能自己开脑洞。
想人走得快些,有那种腾云驾雾的感觉,他们就用滑板。
到海底拍龙宫?其实只是在镜头前放了个鱼缸。
那些用来营造仙境气氛的袅袅白烟,其实是有人趴在下面不停地摇干冰瓶。 有一个工作人员,还曾经因为吸入干冰过多而晕过去了。
△神仙姐姐跳舞很美,可是要造出这么一个仙境,得摇多少干冰啊
后来剧组去香港学了“吊威亚”,人真的可以飞起来了。
可是,当时他们“威亚”技术不够先进,钢丝选得太细,承重太差,很多演员都摔下来过。
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说,当时大家都是用生命在吊威亚,每次升完天,大家说的话都是,“这次我们没有摔死啊”。
最夸张是拍红孩儿放“三昧真火”的时候,六小龄童是穿着石棉衣真烧的。
为什么不找替身?
“一是这个动作有危险,人家也是人啊,我觉得这个动作我能做就做吧,第二是烧的过程还得不停做孙悟空的动作,一般人还真演不了。”
六小龄童说,当时拍完这场戏,他最大的感受是知道了快被烧死是怎样的……
至于那些天旋地转、天摇地摆的动态效果,就是摄像王崇秋(也就是杨洁的老公)的功劳了。
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被念紧箍咒的时候,为了让镜头有种晕眩的效果,拍摄的时候就让孙悟空顺时针转,摄影师呢,就被人扛在梯子上逆时针转。
基本上,整个剧组就是用上面这些土到不行的方法,拍出一个个魔幻的画面。
可能你会觉得很傻吧,但是在那个资源匮乏的80年代,能做出来就是天才。
剧组去日本交流的时候,人家听到我们的《西游记》只是用一台摄像机一个摄影师拍出来,还觉得相当不可思议呢。
而除了拍摄脑洞大之外,老版《西游记》造型也是很拉风的。
上面已经说了,在《西游记》以前,国内没有人将妖魔鬼怪在电视上实体化过。
为了创造出符合大家想象的神话人物,化妆师王希钟,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像孙悟空,有很多人建议他,沿用京剧的做法,用勾脸画出孙悟空的脸谱,省事又方便。
但王希钟还是决定用重新创作,他用模型把猴子和人最美的部分起来,设计出人人都喜欢的“美猴王”。
△孙悟空的造型很好看,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威武霸气。六小龄童就说,有观众觉得他本人没有“美猴王”好看
猪八戒呢,王希钟也有自己的创意。
他细心地观察到,眼睛是猪身上最好看的地方。
“猪眼是很美的,猪是丹凤眼,非常妩媚。”
所以,他也给猪八戒做了一双妩媚的猪眼。
(不是王希钟老师说,我还真没注意到猪是丹凤眼,牛叉啊)
可能就是有了这么一双含情脉脉的丹凤眼吧,我总觉得老版《西游记》的猪八戒是最可爱的。
动不动就咬手指头卖萌~
四个主角以外,其他配角的造型,也是非常有想象力。
像一个天兵有“千里眼”,为了突出他眼神非常好,王希钟直接给他装了两个小灯泡。
发动“千里眼”技能的时候,灯泡就亮,哈哈哈,现在看有点囧,当年看可是觉得很好玩呢!
配合这些前卫的造型和特效,《西游记》的音乐,也是非常潮的。
它的片头曲《云宫迅音》,就是中国第一首用电音混合民乐的电视剧音乐。
我们以前只要一听到电视里传出“biubiubiu”的声音,就知道孙悟空要从石头蹦出来了。
把电音加到音乐里,这在当时很少会这么做。
作曲人许镜清认为,这种变幻多端的音乐,恰好可以配合《西游记》那种神鬼莫测的风格。
杨洁很喜欢,觉得很有想象力。
可是,领导却不同意啊,有人说电音是洋人的东西,我们四大名著当然要有古典味,要有时代感,甚至一度要求把这首音乐换掉。
后来是杨洁导演直接怼了领导,强硬地要求留下这首歌。
“他们说要有时代感,我说,我们拍的是天庭、阴曹地府,你要什么时代感。其他歌我都觉得太老气横秋、四平八稳,于是都给枪毙了。”
怼领导啊,这在当时是多么大胆的行为。
可这就是西游剧组的风格。
从导演杨洁开始,到摄像、演员、化妆、音乐……整个剧组,在制作上,都一直在创新。
如果当时没有他们的这些惊人脑洞,我们第一部有特效、有妖怪、有电音的玄幻剧大概就出不来了。
▼
不过,光有脑洞不行,杨洁认为,《西游记》除了奇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美。
因为“《西游记》是一个神话,神话就一定要美!”
为了达到这种神话般的美,剧组从选景就特别用心。
老版《西游记》是全部实景拍摄的,拍了六年零两个月,差不多走遍了全中国,最后天竺取经他们还去了泰国。
有很多人觉得,这太麻烦了,要山要水北京郊区有的是,干嘛要这么麻烦?
但杨洁却认为,《西游记》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有“游”这个元素。
师徒四人踏遍千山万水走到天竺,这是一种精神。
电视剧一定要把这种意境和中国的山河结合起来,才会让人觉得真实、有感染力。
所以,你可以看到,老版《西游记》每个场景,都非常贴合它的故事。
孙悟空在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称的王。
在地形险峻的张家界打的白骨精。
在怪石嶙峋的石林斗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当然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吐鲁番的火焰山了。
我一直都觉得这一集的劫难是最辛苦的,你看沙漠里多热,好像要把人蒸发一样。
他们不用打妖怪,我都已经feel到他们取经路的辛苦了。
除了选景认真之外,杨洁在选角上,也很严格。
她几乎把全中国最好看的女演员都用上了,老版《西游记》随手一截都是盛世美颜。
像玉面狐狸这样的“小三”,自然是美艳的。
可是王凤霞的铁扇公主,也很端庄大气啊。
还有非常有异国情调的玉兔精李玲玉。
她在《西游记》里载歌载舞,拍完以后就成了“甜歌皇后”。
女儿国国王朱琳就更不用说了,雍容华贵,很多人都想代替御弟哥哥娶她为妻了。
杨洁说自己最喜欢的女演员是演白骨精的杨春霞,杨春霞当时非常有名的京剧演员,“上海第一旦”,她把白骨精演出了女王范。
有了这些大美女,当时只有18岁的何晴,也只能演一个的小仙女怜怜了。
许晴更惨,演太上老君的童子,谁想到她以后会那么红呢。
男性角色呢,很多是动物外型的妖怪,颜值低了点,不过咱们也有小白龙。
△不仅人和服装好看,老版《西游记》就连武术动作的设计也是好看的
以及,二郎神林志谦。
杨洁说,剧组里林志谦是最受欢迎。
他是散打教练,也是剧组里的武术指导,英明神武,非常能打。
很多姑娘都想约他单独学武功呢~
不只是这些精壮的汉子,孙悟空呢,也是好看的。
虽然外表是猴子,说不上是帅哥,但美猴王这个称号,绝对是配得上。
刚刚说过,王希钟在孙悟空的造型上花了很多心思,让它变得好看。
六小龄童自己呢,也非常努力。
为了练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六小龄童早上就看乒乓球比赛,晚上就盯着蚊香里的烟,用眼睛追踪它们的走向。
慢慢地,他的眼睛也变得越来越灵敏,越来越有神。
有时候,还真的会被他的眼神电到呢~
当然,说到颜值担当,压轴的还得是咱们的御弟哥哥唐僧吧。
这可是剧里人人都要垂涎的小鲜肉,肯定要好看啊。
只是,写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当年有三个人演唐僧啊!
尼玛,看到这三个唐僧,我就懵逼了。
每个都细皮嫩肉、唇红齿白的,我真是完全看不出来区别啊……
△请你们告诉我,谁是谁?
好想问问剧组,他们当年到底是在哪里找到那么多禁欲男的?
▼
除了“新”和“美”之外,老版《西游记》还有最大的一个特点:情。
以前不知道,毕竟小嘛,只看打打杀杀去了,但是现在再看,很多情节,我发现都可以看出泪点来。
这一点,主要就表现在唐僧身上。
杨洁说过,她觉得吴承恩在原著为了突出孙悟空,把唐僧丑化了,“但如果他不伟大,又怎么可能会去取经、翻译、传播呢”,所以杨洁想在电视剧里帮唐僧平反。
为了突出唐僧的人情味,在戏里,杨洁给唐僧设计了七首歌。
像一开始去取经时候的《走啊走》,就是为了说明唐僧的家国情怀,他愿意为了普度众生而独自上路。
还有《三打白骨精》的《点点愁》,说的是唐僧和孙悟空的师徒情。
唐僧不是铁石心肠的,孙悟空离开的时候,他也很难过。
杏仙对唐僧求爱时唱的《何必西天万里遥》,是为了表现唐僧的才气。
他一首诗就引来了各路神仙的仰慕。
“这是整部剧最高雅的一段啊。”
这么多首歌里,最深情的,自然就是《女儿情》了。(虽然我现在脑海里都是小岳岳和李健的翻唱……)
这是杨洁自己写的词,也是她最看重的一场戏了。
她说,“因为只有这一段,能表现唐僧是个活人,他是个男人,就不能让他谈点恋爱吗?”
当然,我们也知道,唐僧是不能谈恋爱的。
所以,在女儿国国王的闺房里,我们看到了他的纠结、他的不舍、他的动摇。
“如果有缘的话来生……”
“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
虽然杨洁是用女王的口吻写的词:
“说什么王权福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可是,看到唐僧的恍惚和欲言又止,我不禁会想,他心里难道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念头吗?
杨洁说,当时她写词的时候,许镜清不满意,非得要把“悄悄问圣僧”改成“悄悄问哥哥”。
杨洁不肯改。
许镜清的意见是,既然是悄悄,那当然要用昵称了,怎么可能用圣僧。
可是杨洁却觉得,女王她终究是有身份的啊,她也有尊严啊,再主动也不可能像现在的女孩一样,看到喜欢的人就扑上去。
“圣僧”两个字,其实也是说明了一种身份的无奈,女王的感情再浓烈,她也知道,这终究只是一场错爱。
为了表达这种遗憾,《女儿情》的曲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叫《相见难别亦难》,是在女王送别唐僧时唱的。
曲子是一样的,但歌词不同。
“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变成了“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梦萦魂牵”。
这一改,又把这段感情,变得更唏嘘了。
△走的时候,唐僧还回头看了女王一眼
小时候不懂,根本看不出这么多东西。
现在细细品味台词和配乐,才发现导演在里面埋了这么多故事。
这就是杨洁对这部剧的追求,她希望《西游记》有“情”。
“有人认为,‘人情味’三个字与《西游记》这个神话故事无缘。错了!无论什么戏,若是失去了‘情’,就没有了灵魂。西行路上,除了师徒之情、家国之情、儿女之情,这里有多少可做的文章?! 正如鲁迅所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杨洁《敢问路在何方》
其实,有“情”的又岂止是故事里的孙悟空、唐僧,他们这群做《西游记》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情”。
为了拍好这部剧,每个人都是拼了命地干。
六小龄童、马德华冒着生命危险做特技,一个月还只有八九十元。
好多工作人员,一个月只能拿30元的工资,还得一个人打几份工,临时演员不够还要去凑数。
△当时哪有什么大牌,因为设备太简陋,孙悟空也得上去帮忙拉电线
因为放不下《西游记》,1998年,70岁的杨洁把以前因为缺钱砍掉的部分重新拍完了,完成了续集。
虽然续集得到的评价远远没有第一部高,还有人骂杨洁毁了自己的招牌。
但是,杨洁不管不顾,她就是要拍。
因为对她来说,《西游记》是一个梦想,她这一生就是要把它拍好、拍完。至于能不能赚钱,收视好不好,这些都不是她要考虑的事情了。
为了梦想而拍,为了艺术而拍。
这就是杨洁他们对《西游记》的“情”。
杨洁说过,她最喜欢的《西游记》歌词,是最后那一首《取经归来》里的一句:
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这是唐僧取经的目的,也是她一生在做的事情。
用一生创作出一部《西游记》,然后用这一部作品告诉以后的人:
曾经我们也有过,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和一群激情燃烧的人。
花痴女王|文
喜欢文章的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原答案:
因为人家演的认真啊。
多图杀猫!
选取《趣经女儿国》的几段作为栗子,徐少华和朱琳的对手戏可以当作表演的教科书,今天分析“红罗帐”和“相见难别亦难”这两段。
红罗帐时长:6分09秒
首先孙悟空早已看穿了一切,知道那是一番好意。
女王躲在帐中充当国宝,对应的是唐长老的一脸懵逼
这时,惊讶应该是压倒一切情绪的主要情绪,惊艳其次。
难道在御弟哥哥眼里,我还算不得国宝吗?媚压倒了美
女王请唐僧坐下,唐僧却步步后退,没能忘掉自己的使命。
唐僧这时候的防御心理还很强烈,下意识伸手挡住对方
这一组镜头非常微妙,高能来袭:
女王去点灯,唐僧趁着女王背对着自己,想偷偷瞄女王一眼,结果这一眼瞄上去,就再也挪不开了。
正好这时候,女王也回头看了一眼,微微咬舌的动作媚态横生。唐僧写了一脸的“我凑,被发现了怎么办,在线等。”
女王表示我就静静看着你偷看我。
唐僧轻轻下意识地念出一句“阿弥陀佛”。他的心一定是狂跳的。
烛影摇红,佳人难得。春宵一刻值千金,但是女王绝不能说出如此粗鄙之语,只是说了一句“烛光也知人情,欲照今日之喜”,给唐僧留了余地。
唐僧高冷的反问,“不知陛下喜从何来?”这里女王的脸绷了一下。
仔细观察会发现,每次唐僧故意高冷时,女王都会绷一下脸。人之常情,换了谁也是不高兴。但是她用不了多久就能换上一副笑脸,真爱还是能压倒自尊的。
女王对唐僧的爱真的把自己卑贱到了泥里。
接下来又是一组高能镜头。
女王直截了当,就是想要人间欢乐。
唐僧欲言又止,这时他的心里一定在斗争。
硬下心肠拒绝。贫僧已经许身佛门,四大皆空,然后闭了双眼。。
女王那一瞬间的失落。
然后立刻反唇相讥。
“如果你敢睁开眼睛看我,我不信你两眼空空。”
唐僧试着睁眼一下又闭上了。额头汗珠密布。
女王乘胜追击,“不敢睁眼看我,还说什么四大皆空。”
前方高能。
当唐僧睁眼看的时候,他的表情是这样的。
目瞪口呆,然后又是一句“阿弥陀佛”。
她那么美,美得不可方物,美得倾倒众生。我究竟为什么要许身佛门?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似乎下了决心一样长出一口气,然后擦了擦汗。这个时候,才想起来擦擦汗,这么半天光魂不守舍了!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徐少华这段真是演技爆表。
然后又把眼睛闭上了,继续装高冷。
拉拉扯扯,似乎唐僧还不如女王力气大。
然后唐僧倒在床上了,也许是故意的。
女王有点生气了。生气还那么美。你难道真的不喜欢我吗?
这好难回答哎。
人家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这么低三下四求你,就从了呗?
唐僧仍然板起了脸。
这一段精彩。
唐僧一脸正经,女王一脸失落。
要说唐僧不喜欢她简直是不可能的。“来世若有缘份—”
“只求今生,不想来世。”
女王靠在了唐僧的肩上,这次,他没有推开她。
那一声“陛下”,简直太甜了。
蝎子精此刻埋伏在窗外,看看吃瓜群众是怎么看待这个妖精的?
唐僧从完全抗拒到不再抗拒,女王则是一往情深,这段对手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可惜两人有缘无份,最后不得不分离。
相见难别亦难:2分08秒
这哪是官文,分明是催命符。一别之后,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临别时,女王仍然希望唐僧留下来。
两人并肩而行,注意看两人神态对比。女王仍然不死心,唐僧心里就一定平静吗?
女王又是一脸的落寞。
递关文,又是可圈可点的一组镜头。
女王仍然眼含希望。
递关文时,仍然眼带询问。
如果说唐僧真的无情,那是假的。这眼里全都写着呢。
然而我们有缘无份。
是啊,真的有缘无份。这时眼里已经噙满泪水了。
最撕心裂肺的一幕:马上回望,转眼分离。
这两段只有几分钟的戏细节到位,张力十足,而且代入感极强。正因为拥有着如此高超的表现力,所以特效、后期等技术都不发达的情况下,86版西游记才能成为一代经典。
央视版《西游记》在80后回忆中所占的分量,已经不能用电视剧的成就来衡量,比如俺本人的经验:每次看到唐长老回长安,就意味着暑假快结束了,顿感撕心裂肺,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颤抖不已。
除了先入为主,再说说作品本身吧。
1,我觉得央视版《西游记》看起来精气神十足的首要原因是,演员多有戏曲功底。也就是
@杨威截图反映的问题。六小龄童不用说了,绍剧猴戏世家。八戒是昆曲演员,迟重瑞是京剧演员。还有:观音——左大玢(湘剧)、太白金星——王忠信(京剧)、唐僧母亲——马兰(黄梅戏)、车迟国王后——赵丽蓉(评剧)、高小姐之母——高玉倩(京剧)、白骨精变化之一村姑——杨俊(黄梅戏)、金圣宫娘娘——詹萍萍(京剧)、蝎子精——李云鹃(京剧)、高小姐——魏慧丽(京剧)、蜘蛛精之一 ——姚嘉(湘剧)……太多了。戏曲化(或者说舞台化)的表演方式,现在已经不能被广泛接受了。但在当时,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说央视版《西游记》汇聚了多少汗水,怕是前无古人了。
2,制作周期长,天南海北实景拍摄。80年代拍个电视剧,比现在拍电影都苦(相对而言)。我之所以不愿意说“86版西游”,是因为根本就从82年拍到了88年啊!而且是集全国之力。另外,不扯远,在此回答的童鞋里面,估计就有不少人的家乡入选过央视版《西游记》取景,比如张家界、黄果树啥的。80年代还没有黄金周,这些场景一出来,羡煞多少观众。再看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上星60集,老张派几架飞机航拍个外景,回来绿幕一合成了事。虽然合成也花了不少钱,但目前这技术……出钱不讨好。
3,剧情模式。央视版《西游记》类似于今天我们熟悉的美剧系列剧,截取最精华的片段,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等等,单集内完成一个连贯的起承转合。当然这也是由于当时的审美习惯(单本剧)和物力财力(20集就是长篇电视剧啦)决定的。但好处是看的过瘾。张版《西游记》在每集结尾留下悬念,多集讲述一个篇章,虽说是遵循了现在长篇电视剧的叙事习惯,但也许还真不太适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单个故事突出的西游记。
4,主题取舍。我认为,从原著到电视剧改编(什么西游记后传之类的破烂衍生片就算了),三版完整叙事的西游记作品,央视版是在做减法,减出一部0—99岁通吃的G级片;浙江卫视版《西游记》是在做加法,用今天的普适的叙事逻辑(悟空为何要大闹天宫,是因为女妖的刺激)来演绎神话作品,结果就是不伦不类;而张版《西游记》,确实是最接近原著的(俺本人在看的过程中笑了也哭了,一开始完全没想到能看完)。但是,观众在评判电视剧时有一个普遍的误区,符合原著就是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每种媒介的特质不同,在改编中势必要再编排再取舍。不能因为央视把《西游记》拍成“少儿版”就否定它作为电视剧的成就。
最后想多说一句,我认为《西游记》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成功的预言了视听语言的奇迹,为今天的改编提供了种种奇观(人物奇观、动作奇观、场景奇观……),这些都是影视作品的先天优势,那些浪费西游题材制造垃圾的人都死去!而且,《西游记》完整呈现了中国的神话谱系,《三联》做过专题就讲这个。往浅了说,妖魔鬼怪打打杀杀,大家都喜欢看;往深了说,那能说的就太多了。
央视版《西游记》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多时代特质已无法复制。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暑假都看些什么。
老版西游记的技术在当时是华语圈最进步的。
剧组反复提到“只有一台摄像机”,杨洁回忆说“日本人用了多机拍摄,效率很高”,实际上多机拍摄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在美国兴起。当时中日蜜月期,中方组织国内的电视编导到日本的NHK、TBS参观学习,而日本经济处于鼎盛时期,日本各电视台的财政收入都很丰厚,大规模地采用了多机拍摄。
杨洁导演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渴望。同期的前苏联和中国台湾、香港,还没有普遍运用多机位拍摄。
再说ADO特技机,这机器是美国AMPEX公司在1981年拿下美国电视科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技术与工程艾美奖”的得意之作,其特长就是将磁带记录的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进行现在看来很简单的数字化编辑和抠像加工,甚至可以实现实时抠像,编导在拍摄同时就能看到粗略的合成效果。这台机器可以实现图像的翻转、立体化、高速运动等等。软件没有买齐,造成效果打了折扣,但西游记剧组仍然实现了在当时港台电视台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在云层中快速穿梭”效果。
我们在听老版西游记剧组谈论当年条件艰苦的时候,最好理解其中那种“虽然身在发展中国家,却要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心情。如果没有老一辈人的凌云壮志,我们这些80后、90后能否保有现在的生活水平?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知乎就有哈尔滨、沈阳相亲;广东、深圳相亲,各好几百楼,分别有人总结过差异。
东北女相亲要求男方,
1、颜值,身高
2、年龄差小(5岁以内)
3、体制内(工作稳定)
东北相亲条件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3672961560256512
~
南方女相亲要求男方
1、有钱
2、无不良嗜好(烟酒不沾)
3、原生家庭(父母未离异)
广东相亲条件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3672803833466880~
根本不是一个频道!
~
支持的,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