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到现在,瑞幸还是挺牛的。
从开起第一家到上市,到黯然退市,惨遭做空,一夜之间蒸发三百多亿,到现在门店数超过星巴克。
瑞幸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的活了下来。
2021年全年,瑞幸自营店收入为61.93亿元,2021年加盟店收入13.06亿元。
估计用不了多久,瑞幸又能转亏为盈。
不过,现在做咖啡的店也越来越多,喜茶,蜜雪冰城都来做咖啡了,甚至邮政也开了咖啡店。
越来越多的人想从咖啡这块大蛋糕上分一块。
对了,知乎也做咖啡了,就是不知道知乎会不会开线下加盟店。
发展场景还是挺好的,瑞幸咖啡的打法就在那里放着:性价比+小店运营。
而这,正是和星巴克不同的地方。
在疫情反反复复的场景下,对比星巴克的大店模式和较高价格,瑞幸确实是船小好调头。
即使不说瑞幸,连茶饮跑道轻奢的喜茶都开始降价的时候,已经再次证明了价格是争夺市场的重要要素。
两者的打法也不一样,星巴克强在氛围,瑞幸强在价格优势。
从氛围上来说,星巴克的店面、装修、面积大体上都是满足了一个大店的需求。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忘了那篇老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有资格和你一起喝星巴克。在古早的时期,星巴克就是作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文化典范而存在的,当然价格也不会便宜。有一说一,坐在星巴克里面的环境,确实很安逸,整洁。
但从价格上来说,瑞幸的价格就很香了。瑞幸的逻辑也是这样,小程序点单,小门面,甜品少,本来就不是让客人太享受的,逻辑还是要控制成本,打造价格优势。
所以瑞幸的店面可以更多,可以更小巧,不需要太大的商超空间。
就比如我们楼下的咖啡店来说,就是老牌商超的小角落,就有一家瑞幸,典型的瑞幸风格,小店,人员少,小店环境一般,但是有了优惠券的咖啡,是真的还算可以。
(截至2021年12月6日,中国市场部分现磨咖啡品牌情况对比。图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店面数量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星巴克跟瑞幸属于完全不同经营逻辑的企业。
一个是卖场地的,一个是卖产品的。
结果就是在经济不景气、疫情反反复复的情况下,瑞幸的“后来居上”是一种可以预见的结果。
下面具体聊聊。
看起来,两家都是在卖咖啡,而且总体来说“咖啡”(别提那些不含咖啡因的糖水)质量也就那么回事,口感好不到哪去。
但是呢,前者更加侧重于主打一种“空间文化”,就是说你不仅仅是为了买杯咖啡而去星巴克,更多应该是在店里驻足,在轻音乐陪伴下办公、闲聊、看书。
这么做的好处是,当经济大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投资机会多多(想想看前些年,星巴克有多少人整天拿着PPT套融资)的情况下,星巴克那种空间文化就容易产生吸引力。
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在上海店面最多的原因——完美迎合小布尔乔亚情绪。
可弊端则在于,经营成本会比较高,即便很多商业综合体会对于星巴克提供房租减免政策,但维持一个“空间”毕竟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这就导致了星巴克饮品价格非常高,如果仅从物料成本来算,每杯饮品的毛利非常惊人。
而很多消费者无法感知的隐性成本,就藏身于“空间”中。
相比较,瑞幸则是非常简单粗暴地——卖饮品。
这其实跟几乎差不多赛道的茶饮很相似,大家点了什么想喝的,店员做,然后拿走。
于是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空间,瑞幸店面的经营成本会非常低。
更何况,瑞幸还强制用户使用APP下单,结果就是更少的人需要排队,占地面积可以更小。
虽然瑞幸也有仿照星巴克做空间的店面,但占比非常小,更多像是“样板间”,几乎可以忽略。
所以瑞幸的店面可以快速增加,因为足够小,对场地条件没有什么要求,星巴克能去的商业综合体,它可以;星巴克进不去的地方,它也可以。
有意思的是,瑞幸其实搭乘的恰恰就是星巴克的“东风”。
毕竟尽管星巴克那种空间文化很小资,但因为它很容易成为舆论曝光的对象,营造出一种“喝咖啡比较有生活仪式感”的印象……
所以,当瑞幸以差不多格调的产品包装、店铺装修风格出现后,对于那些仅仅只是想要喝咖啡或饮品的消费者而言,就成为了一种理想的“平替”。
所以,如果是在前些年那种大家看起来都有光明未来的环境中,瑞幸恐怕会长期被视为一种“星巴克的劣质山寨品”,有的是自来水会用几万字测评来分析星巴克的豆子比瑞幸更好喝、更能延年益寿、更容易利尿……
但如果是现在这种没有好日子过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变得更加务实理性,被包装出来的“文化”也会因此失去吸引力。
没有了文化光环,几十块钱一杯的星巴克就会变得无比尴尬。
回想起来,瑞幸是在2017年创立的。
此前一年时,王兴说出了著名的“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口号,实际上暗示了过热的泡沫已经开始要破裂,好日子即将结束。
瑞幸在这样的背景下入局,也许同样是预判到了接下来已经被星巴克培养出“咖啡爱好”的人们,恐怕会囊中羞涩,没办法再为了一杯几十块钱的咖啡买单了。
在这种情况下,瑞幸的“便宜”与门店快速扩张的市场占有率,无疑构成了市场竞争的护城河。
而与此同时,星巴克却选择了宁可涨价也不愿意多一点点“让利”的措施,继续维持相对于瑞幸以及很多茶饮的高价位……
若是持续的此消彼长,未来星巴克未必能被资本市场长期看好了。
星巴克的租房成本(上海二流商圈地段)
曾以烧钱补贴“流血”扩张而闻名的瑞幸,正逐渐改善盈利能力。
3月24日晚,瑞幸咖啡发布2021年四季报和全年财报,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80.7%,至24.33亿元;旗下门店达到6024家,门店规模已位居中国连锁咖啡品牌第一。
瑞幸收入大幅增长,主要由门店数量、用户数量、商品销售件数等指标的提高而拉动。
瑞幸究竟是如何起死回生的?未来会否重新上市?
首先,瑞幸自成立后净收入保持稳定,亏损的原因出在成本端以及财务造假带来了高额债务。
“爆雷”后,瑞幸在业务层面进行了诸多调整,包括关闭效益不好的门店、取消新用户首杯免费、缩小折扣幅度、上调外卖配送费门槛等,并开始采取私域运营等方式,盈利能力逐渐改善。
其次,瑞幸切换经营战略,在三、四线城市放开加盟店(联营店),同时控制自营店数量。分摊风险同时帮助瑞幸快速有效地打入下沉市场。
最后,虽然瑞幸被财务造假丑闻蒙上阴影,但由于瑞幸的高性价比,消费市场对公司的包容度依然很高。
因此,虽有瑞幸的教训,但咖啡仍被市场视为消费类投资标的中的“优质品类”。
一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尽调人士称,资本不觉得瑞幸是个很大的教训,也不觉得财务造假的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瑞幸被视为是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不是品类的问题”。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瑞幸咖啡最大的功劳在于,改变了行业的两大痛点:
一是把咖啡的价格降下来了;
二是让咖啡消费进入快消时代。
中国咖啡市场仍存有较大成长空间。
目前仅在粉单市场(即为不具备美国三大交易所上市资格的公司提供交易的场外市场)交易的瑞幸未放弃主板上市念头。
一名瑞幸内部人士2022年初告诉财新记者,瑞幸仍然希望“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即重回纳斯达克上市,现阶段正在启动各项合规程序。
“首先要符合纳斯达克上市条件,因为瑞幸这种情况属于转板,对连续一段时间内的股价及SEC要求的申报有规定,比如过去一年要有符合要求的经审计财务报表。”一名熟悉资本市场的在美从业律师称,纳斯达克拥有主观的裁量权,并不是符合条件就会批准,会考量允许瑞幸再上市对自身形象有好处还是坏处,如果原本涉及欺诈的团队被清除,则有帮助。此外,和瑞幸的破产保护程序是否结束、投资者集体诉讼是否结束都有关联。
数名消费投资人告诉财新,资本更倾向于快取小店的模式,但市面上标的不多,除了瑞幸,成规模的只有Manner。一名长期关注餐饮的投资人称,市场证明了咖啡小店足以成为一个单独业态。
据此前财新了解,目前咖啡品牌最快的开店速度,从看场地到开业仅花费七天。
以上。
参考内容:
瑞幸就是咖啡界的蜜雪冰城,把咖啡价格拉到平民价,靠快餐化和规模优势打出成果。
而且瑞幸非常会选址,一般就是商场写字楼大学,抓准了白领和学生的小资情节又舍不得买星巴克。口味上也着重中国化,把咖啡做得像奶茶,创新层面有一手。
当然这是以前,要说真比价格,我看瑞幸也就是咖啡界的沪上茶百道,还真算不上真便宜。
多亏瑞幸推广,现在私家咖啡馆和不少快餐店都开始卖咖啡,瑞幸的下半场不好说。尤其是最近感觉瑞幸是不是改配方了,美式感觉兑水多了。
瑞幸就得像某些奶茶店一样隔三差五推陈出新,搞各种八宝粥式咖啡。幸运的是咖啡这条赛道目前还没有能和瑞幸竞争的大品牌,不像奶茶卷到死,小品牌只能跟着模仿瑞幸。但由于小鹿茶的失败被融进瑞幸咖啡,以及不少奶茶店也开始卖咖啡,现在的瑞幸咖啡也只不过是叫咖啡的奶茶店。
在没有大资本重金砸咖啡这个行业前,瑞幸还能有滋有味的活好几年。只是大城市化已经快发展到头,接下来瑞幸需要做三四线城市和城镇的下沉市场了,价格上必须做出让步。
我差点儿就买票了,临了去了趟豆瓣。
哎!
上海这边现在民办的儿科诊所比较多了,我家附近的是预约制,不排队,不接待临时访问的病人。
挂号500元,就诊时间半小时,中间医生全程陪同无打扰。我看过的医生基本都是几大医院出来的中年人,经验和态度都非常好。
体检的具体费用比如抽血化验什么的另算,而且一般不乱开药不开中成药。
比起带着小朋友去医院排队九小时看诊一分钟还交叉感染,还是看家附近的民办儿科诊所好了。
唯一的希望是公立的儿科能再勉强撑个几年,撑到我小孩不用看儿科为止。
再后面完全市场化再涨价我也管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