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哥案离不开对日本审判及审查证据的理解。
据我所知,目前日本审判相关资料并未公开,公开可以查的庭审资料等,也并未经过权威认定。
在这样一些信息碎片上,能拼凑出什么来,恐怕见仁见智。
所以,我试图先阅读同一份碎片化资料,看看自己会得出什么观点。
第一,我找到了一个观点明显和我不一致的答主。她引用了多种资料,包含庭审记录。
第二,我尽量抛开自己脑子里的固有观点,从自己对此事一无所知,只看她提供的资料,去判断她的观点。
第三,我尽量一字一句详细阅读她提供资料,并记录笔记。
第四,我根据答主资料的关键词(比如澎湃新闻)搜索同一份资料(比如庭审记录)的记载,看看两份资料差异点在哪里。
在阅读完该答主提供的资料之后,我发现该答主的部分(其实是大部分观点)我还是不能认可。
接着发现原来答主还阅读了其它的资料,该资料目前看不能说不可信。
这样阅读下来,再看曾经和自己观点相近和类似的人,其实也存在相类似的问题。
最终,发现在本案余波里的很多人,都是在输出情绪。彼此观点对立产生的心理反抗,导致很难平心静气想一想对方到底错在哪里,自己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即便在做完这些(其实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之后,我依然对城阳法院的一审判决无法理解。
我仍然希望,二审可以拿出真正具有法律意义的高度盖然性结论,来判定涉案人的民事法律责任。
而不是被舆论漩涡影响和极少数人围攻威胁,对社会公理公义产生负面的影响。
谢邀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证据
日方判决用了“可以认为”这种很模糊的词,说明他们在判决的时候认为陈世峰是有杀刘鑫的动机的。
但是却杀害了“完全没有理由受到危害”的江歌,这句话说明日方也没有找到陈世峰杀害江歌的动机,且并没有发现江歌与陈世峰之间存在矛盾。
那这就让人很迷惑了呀,既然陈想杀刘鑫,却又杀害了“完全没有理由受到伤害”的江歌。
而且更迷惑的是,陈世峰杀害江歌时带着很强的杀意,说明陈世峰在动手的一瞬间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杀死江歌
那肯定是有一个原因让陈世峰对江歌产生了杀意啊
有人说是10万日元,我不太认同,因为这是很容易调查清楚的事情,但是法院还是认为江歌“完全没有理由收到危害”,很显然陈世峰并没有说实话,否则必定会通过这一点给自己辩护争取减刑,因为杀害无辜者和杀害与自己有矛盾的人的量刑是不一样的。
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只有陈世峰自己知道了。
我大胆猜测一下
1.陈世峰在楼上埋伏的时候,发现刘鑫和江歌一起回家,如果要杀刘鑫必然绕不过江歌,所以临时决定把两个人都杀了。可是杀害一人后发现现场条件不支持他继续杀人,于是选择放弃逃离现场。(可能性较大)
2.陈世峰称没有戴眼镜,在半夜十二点虽然能看清两人穿的衣服颜色,但是由于两人打着伞,陈世峰从楼上往下看也不知道具体谁是谁,错把江歌认成刘鑫。(可能性很小,瞎猜的)
为何总有人想要把陈世峰的目标转移到江歌身上?
如果陈世峰的目标是江歌,那么就不存在“江歌是替刘鑫而死”,和“江歌是因刘鑫而死”这种说法了。
虽然我不认同“刘鑫锁门导致江歌无法进门被杀害”的判决,但我觉得刘鑫对于引入危险和没有提前预料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并提醒江歌是有一定出于道义上的责任的,责任不大,但也不能否认。
别问
问 就是美国加油南波湾 世界最美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