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也喜欢看爽文。
什么996猝死、房价杀婴、分配不公等恶果反噬。
但新闻狠狠打了我的脸。他们根本不在乎。
散了吧,该干啥干啥。
哥儿几个又来看爽文啦
刚刚在刷动物科普视频,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加拿大猞猁只吃兔子,当兔子非常多的时候,猞猁1岁后就能怀孕,一胎可以生3-4只。
而兔子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猞猁两岁以后才能怀孕,一胎只生1-2只。
于是猞猁数量是根前2年的兔子数量成正比。
这里可以把兔子换成现代化工作岗位(有社保等劳动者保障,有满足现代化生活的薪资)。
现代化工作岗位和现代化人口数量也是成正比的,只要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岗位数,人口自然就跟着上去了。
这是自然规律,生物都遵守,人也不可能例外。
当然,另一个办法是把一批人改造为前现代人口,也就是“越穷越生”的人口,前现代人口数量和粮食成正比,粮食多了人口就多。只不过让人回农村都难上加难,让人退出现代化怕是要能清洗记忆才行。
凡事多讲正能量!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年轻人都在干事业,哪有心思结婚?
如今美帝陷于病痛;俄酋困于战事;西欧诸强内乱不已,其他碌碌之辈皆不足道!
此大有为之时也!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建功立业,岂可缠绵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今日之不婚者,他日定可封妻荫子名利双收!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塌”之时,回忆当初不婚之事,定然感慨不负韶华!
“不婚率”的提升在00后群体身上体现得颇为显著,不婚主义已经是很多年轻人公开的口号。
当“不婚”成为“主义”,则凸显出这种社会行为背后的反叛与对抗意识,个人觉得,这种反叛与对抗意识的来源大致有三:
一是生活成本对恋爱成本的挤压。
二是物质化的时代婚俗观念对青年结婚欲望的挤压。
三是新新一代青年全新的相处模式对传统婚恋观的挤压。
详述如下:
一、生活成本对恋爱成本的挤压
恋爱是需要成本的,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经济、时间、情绪三方面。
从经济能力角度讲,适婚青年在微观上正处于个体的成长奋斗期,大多还不具备相应的财富积累,在宏观上,他们处于经济的下行期(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在持续下行),社会结构严重恶化,晋升通道更为狭窄,使得他们的成长奋斗过程更为艰难、结果更不可期,而与此同时,他们身上的抗掠夺、抗割韭菜的抗性却严重下降,房贷车贷消费贷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及其家庭掏空六个钱包、透支未来收入。而谈恋爱期间的吃喝玩乐,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
平时在知乎可以经常见到女生抱怨男生没有仪式感的帖子,说是男友连他自己的生日都不重视。如果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买买买的话,我们可以算个账,一年到头有多少个所谓必须体现仪式感的节日,绝对十个以上吧,对一个正常的工薪阶层来说这是多大的负担?而且在“仪式感”这个冠名之下,男性会觉得礼物轻了送不出手,礼物重了又负担不起,这可能是他假装不在意仪式感的原因。如果两个人都要互赠的话,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无谓地消耗两人的家庭财富。这么说吧,一个年入五十万的男人要满足这种仪式感也不轻松。女生也可以好好想想,他给自己都不过生日,未必是真的不在意,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日得到爱人亲友的祝福?——也许他是真的舍不得给自己花那个钱。有统计显示,在家庭中,男人给自己花的钱是最少的。原来有个笑话,说有个穷秀才冬天穿不起棉衣,但又怕人笑话,所以干脆穿着薄衫摇着扇子假装很怕热,不小心掉河了还得大叫好凉快——有时候男人保护面子的方式就是这样的,可笑而悲凉,明明是谈不起恋爱,他可能会笑着说一个人自在。
从时间精力角度讲,“996”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压榨了他们的精力体力,缩小了他们交际圈子,让他们腾不出更多精力去体验爱情,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接触异性,在他们这个血气方刚、本该一点就着的年龄,多少爱情的种子都被工作和上班模式给扼杀了。
从情绪角度讲,谈恋爱需要自我拥有美好的心态、向对方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但巨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下,他们对微妙、复杂、多变的情感生活是缺少耐心的,心中残存和几丝对浪漫的幻想便成了无理的奢侈。
二、婚俗观念对结婚欲望的挤压
高度物质化的时代,房、车、彩礼、婚宴因素等推动结婚成本高企,从而迫使一部分放弃结婚的念头,甚至还听到过很多婚礼进行当中因为过度索要“进门费”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
过年期间,我媳妇回老家去看望爷爷,说老家里的小伙子大多是光棍,全是卡在了县城没房的硬件上,在当地农村,二婚女都非常吃香。
也有很多女生迷恋消费主义、喜欢攀比,理想中自己本该找个年入百万千万的丈夫,现实中却是在一个收入普通的年轻人身上做百万太太的梦,这种错位下的婚恋必定没有将来。
婚姻首先还是两性吸引、对彼此的好感和对将来的信念,如果婚姻被物质化到这个程度,确实就没有非结不可的必要了。
三、新新一代青年相处模式的变化
原来我们管90后叫新一代青年,是因为他们的玩法与规则跟我们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当90后走上历史舞台之后,00后则又在台下悄悄修改了规则,所以得叫他们新新一代。
这一代人显著的特征就是看似比他们的上一代人更早熟,情感体验和性体验普遍比上一代人更提前,早在刚刚五月的时候就已经挥霍了整个夏天,所以真正到了婚恋年龄的时候他们已经“沧桑”而“疲惫”了,对感情和婚姻也缺乏足够的信仰了,这个时候的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会更习惯“快餐”,甚至连性事也体现为各种人工器具或约P软件所提供的“快餐”,婚姻的条条框框、门门槛槛,对他们来说就是无谓的包袱。
不婚,无论有多么合理的理由,终归还是“反人性”、“反社会”的,如果它作为一种个体针对社会的对抗性动作而存在,我们就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这个社会的问题了。
居然还有一千五百万人结婚,有钱人真多
结婚是财产制度
有财产才会结婚,没财产还结婚的都是凑热闹
连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还非要结婚,这是给社会增加负担
如果还生孩子,那就是增加双重负担
国家已经很不容易了
怎么还那么多人没有觉悟呢?
别听他们吹!男人是结不起婚,女人是还想再挑,所以大家都在那耗着。
结婚登记数应该结合初婚年龄看。
2021年结婚登记763.6万对,36年来最低。
然后来看看网上报道的初婚年龄:
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安徽初婚年龄逐渐上升,从一开始的26岁左右到现在已突破30岁。
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5.23岁,女性为33.96岁,与2016年的29.41和27.27岁相比,5年里推迟了近6岁和近7岁。
2021年浙江温州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9.1岁,女性为26.7岁,男性比上一年推迟0.4岁,女性比上一年平均推迟0.3岁。
这说明结婚对数减少的关键因素不是适龄结婚人口减少,是适龄人口没有达到自己或者对象的结婚标准。结婚要的房子、车子和彩礼对于一个家里帮不上太多忙的年轻人压力可不小,更不用说那些还要支持家庭的了。
消费支出年年增加,这几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就业机会也减少了不少,大家都卷的很,工资也没上涨。
都有压力,只能把结婚结婚年龄推迟了。
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虽然是历史新低,但是同比降幅只有6.5%左右,说明稳了。
为什么说6.5%就稳了?
很简单,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适龄人口也是逐年下降的。比如,1991年全国出生人口是2265万,1992年是2125万,降幅也有6.4%。
也就是说实际的结婚率基本上稳住了,随着适龄结婚人口差不多同步下降。
对比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降幅也只有10%左右。
可以说出生人口也基本稳住了。
知乎上各位老哥期待的大烟花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了。
不得不说,我们人民群众真的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一群人。
不要再觉得这是爽文了。
“海干了,鱼儿就会死去。”
“把海弄干的鱼儿不在。”
——《三体》
你以为上面看到这样会慌,其实这样最后受苦的还是自己,人家不在乎。
因为人家早就拖家带口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