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题主带节奏。但看了一下姚教授的采访视频,不是题主带节奏,而是姚教授抖机灵。
也许是姚教授越来越习惯了自己的网红身份吧,这种抖机灵式的回答更能为他引来流量。问题是,就业难作为一个严肃的社会公共话题,姚教授作为北大的学者,这么抖机灵式的回答真的有助于我们来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吗?
姚教授之所以说就业难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他认为是大学生不成熟的心态或者心理落差导致他们的就业期望与现实企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的:
读了大学之后,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应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到社会上一看不对呀,企业并不那么认为,他要调整调整,最后还是得去工作。
我们不否认,确实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与真实的企业需求脱节。所以,他们不得不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但是,姚教授从哪里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如此草率的结论呢:
三年之后再去调查,每个人都找到工作了,而且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觉得工作挺满意。
“有”不等于“优”吧?有工作和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应该是两回事吧?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又不想啃老而被迫接受的工作会让人觉得“挺满意”吗?
虽然我们没资格当北大教授,但是这种赤裸裸的概念游戏就掉价了吧?
按照姚教授的意思,年轻人们,逆来顺受吧,要啥自行车啊!灵活就业也是就业,有口饭吃就要感恩!虽然现在你们想不通这个道理,三年以后你们会想通的!
“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 763.6 万对创 36 年新低”
比这更可怕的是逐渐稳定下跌
而不是因为一个什么突发状况造成的跳水
婚姻与生育,跟股价一样
本质上代表着是希望,是信心
是你对未来生活有希望才会干的事
姚院长说的没错
确实大家大概率最后都有工作
你要在干几年,温水煮青蛙,很多人也就觉得还行
但,也就是这样了
可能有一份工作糊口,维持最基本的开销
仅此而已
我只是觉得变化太快了,太快了
我不过才三十岁,这才多少年啊
就从好像处处是机会,只要你有本事就能拥有好的生活那种所谓传统的“美国梦”式的“中国梦”
变成现在这种丧,这种死气沉沉了
问:增长退潮期,最重要的社会舆论工作是?
答:调整预期。
— 完 —
灵帝时期北方大灾,有人上奏折说百姓吃不上饭。
十常侍压了又压,奈何说着话的人太多压不住,只好派宋典出来说明:
百姓吃不上饭是伪命题,他们现在可能只有七成的人能吃上饭,但三年之后再去巡查一番,每个人都吃上饭了,而且可能七八成的人都对吃的挺满意。
百姓有个心里落差,去年还能吃粮食呢,今年怎么就吃上糠了?可是,糠也是饭呀!怎么说吃不上饭?你们得调整心态,既然最后还是得吃糠,只要调整得好就能快快乐乐吃糠了,这多好!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饿死了,这种人少而又少,你问问你身边的人,有饿死的吗?
偷换概念,而且偷得很有水平,让人不知不觉掉到他的坑里。
我们说的“就业难”,是省略了主语的。这个主语是人,或者说是中国人。但是姚教授把主语偷换成了大学生。或许在他眼里,只有大学生才是人。
即使如他所说,大学生就业不难,个个都找到了工作,但是找到的工作也是下沉的,大学生下沉到体力劳动位置,挤掉了文凭低的劳动者,让这些人就业难。
总之,就业难还是存在的。
如果姚教授故意偷换概念,说明他坏。如果姚教授不是故意偷换概念,不知道自己偷换了概念,说明他蠢。
为什么会就业难?
是因为机器发达了吗?表面上看是的,所以19世纪西方失业工人把怨气发到了机器身上,机器无端背锅。但是本质上不是的。本质上是非公有制市场经济制度造成的。这个制度,会让一切都虚假过剩,让商品虚假过剩,也让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虚假过剩。
几百年前的机器不发达,几百年前就有失业的。大量无地农民没有活干,只能啸聚山林,或者流浪乞讨,或者坑蒙拐骗。
中国八十年代实行非公有制市场经济,立即产生了大量下岗工人,很多人就业难。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废除非公有制市场经济,就业难就永远都难。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暗合国人心态:能贪是一种能力,而清廉是一种迂腐。法治与规则则只是御下的工具——被其束缚之人自然比不上操弄规则的人。
至于说工作能力,一个格格不入的人能身居高位,能力上怎么可能反而不如行贿上去的贪官?但是舆论要这么去引导,只能说现在的社会,普遍认为贪污不可治,只能尽量“为我所用”,一厢情愿罢了。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