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过这个问题:就是把自己代入某一时代,书本上寥寥数语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看史书,某个时期、某些事件实实在在影响很多人的人生。往前比如安史之乱,比如饥荒灾年,比如各种动乱。看秦国变法,大家也是一年年过来的,不存在没有过程国家突然变强的情况。
如果是近代人,你们看余华的《活着》,他经历了多少事情。看《阿甘正传》,阿甘又经历了多少映射时代的大事件。
每一个单拎出来,也可以说一句:
“青春才几年,**占三年。”
想到《紫川》里的一段话,感慨和平来之不易:
“童年时,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高尚的品德。少年时,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充满情趣。这些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这样,即使在最严酷的冬天,你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英雄辈出的民族是不幸的民族,和平的生活注定是平庸而繁琐的。
有些事,或许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当你长大,你就会明白:你的父亲,一定不会希望你成为英雄,世俗的很多东西,耀眼而毫无价值。只要你能健康的成长,正直的做人,独立的思考,幸福的生活,这是父辈对你的最高期望。”
望着孩子童真而稚气的脸,紫川秀喃喃说出声来:“祝福你,孩子,也祝福和平的年代。”
想起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刷到很多感人的事,比如方舱医院里面的那些人。
“疫情面前,我们相互加油。取下口罩的那一天,是迟来的春天。我们相互拥抱,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两年前熊艳在她的抖音账号@西汀小姐姐(id:Xx1347)上发布了一段短视频,念出了这段话。视频里的她眼睛红红的,脸上还带着口罩的压痕。她说,就是这段话,支撑着她最近一个半月的生活。可能她也没有想到这个疫情会持续到2022年吧?
“有人说哪里有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去战斗。从今往后,我也能给自己的后代作个榜样了。我觉得在一线工作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将来可以讲给我的孩子听。”熊艳说
有一天领导告诉她:“你们不能在家住了,要跟家人隔离开。”要拖着箱子从家里走,她想,怎么也瞒不住了。她给妈妈打了个视频电话:“妈妈,你帮我用行李箱装点穿旧的秋衣吧。”妈妈明白了她的意思,说:“那你晚上回来拿。”视频镜头突然从妈妈的脸移向了天花板。熊艳知道,那是电话另一头的妈妈哭了,又不希望她看见。
昨天我住过两年的一家深圳青旅的老板,在群里说:希望度过这一段,大家安安全全的,都能回店里一起喝酒。疫情之后我有一段也住在他那里,影响最大的时候店里一度只有两三个租客,每个月需要硬亏三万多的租金。
饱受争议的《方方日记》里那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身上成了一座山”。抛开作者而论,确实曾打动我。这一波深圳疫情影响也蛮大。
就觉得时间过的好快,疫情这两年直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从一开始的惶恐,到后面的慢慢习惯,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
我们不敢感冒发烧,不敢旅游,我们偶尔大批采购食物,有些也曾隔离在酒店和小区。我们慢慢习惯了健康码,习惯了核酸,习惯了疫苗,习惯了口罩。我们开始尝试在家办公,线上看诊、线上会议和线上听课。
疫情前,我没戴过口罩;疫情后,我已经用过几百个口罩。
青春才几年,口罩我就戴了三年。
青春才几年,黄泛占九年。
百度一下老三届、上山下乡。。。。。
疫情多久结束?
不知道。
唯一确定的是:从2020年大疫初起,到现在全球躺平中国苦撑,新冠肺炎这一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改变…不,塑造了一代人。
也许以后在80后90后00后的年代划分外,还有一种分法:「先生」和「后生」——疫情后生人。
这是世界大战甚至核末世场景才配有的“待遇”。
因为疫情,有很多乐趣很多机会这一代人从来没有体会过:
防控严的地方,小朋友上到小学三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集体春游」什么是夏令营。
在很多同学的心目里:网课是常态,集中上课才是偶然。
在许多城市(如武汉),大学是最美最浪漫乃至最值得游玩打卡的地方,疫情期间学校管控闲人免进,旁人自然也进不去了。
好多人的留学生涯上成了「远程函授」,都快毕业了还没出过国…(传说中“没有出过国的留学生”…)
疫情之前,朋友相聚家人团圆,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而现在,“不聚集”是一项常常蹦进脑海的原则。
同样的,以前的跨年夜、大型活动,大家可以放肆玩一起疯。
现在大型活动不报备不行,即使走进人群,总会担忧疫情传播,再也没有了那种无忧无虑。
旅游业的惨状不用多说了,以前真的可以抄起背包说走就走,现在别忘了看一眼目的地上了星变红了没有;以及需要多少小时内的核酸证明。
历史上,「治」是偶然,「乱」才是常态。
就像高赞回答的那句话:恒纪元是偶然,乱纪元才是常态。
我们被疫情改变了太多,有损失,有遗憾,这都值得理解。(我自己目前也感慨:已经差不多三年没出门旅游了)
但在我看来,我们有机会“emo”,而不是普遍抱着因COVID19感染去世的亲人痛哭,已经是很幸运的某种“凡尔赛”了。
大疫期间,少死人很难,不死人几乎不可能。传染病不会跟你讲情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们呼吁灵活、动态、有温度的人性化防疫,但不能学国外“躺平”。
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我们认为人民的健康至上人命关天——我们不愿拿数以万计的人命当代价。
以香港为例,香港政府得到的第5波疫情数据如下:(以下引用 @kkhenry 的回答:)
在香港尚且有防疫措施的情况下,
死亡病例:3780,总确诊病例:611004,死亡率:0.62%。
按照香港总人口747万人,Omicron进入香港三个月感染61万人,假设现在香港疫情停止传播,感染率也达到了8.2%。而我们知道最终香港肯定不止61万人,假设香港的感染率保守估计在10%左右。
那么感染率最高能到多少呢?
截至目前英国完全放开,总的确诊病例:1959万人,英国总人口:6720万人,
感染率:29%。
我们把10%作为内地放开防疫以后的感染率「低限」,如果放任Omicron在全国流行,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4.1亿),
按照1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1亿4千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84.6万人。
按照3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4亿6百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251.72万人
这还是医疗系统不被击穿的乐观估计。
还是引用KK的内容:
生活在国内的我们,无法想象在疫情肆虐的国家地区的生活,无法去理解这个「大流感」所带来的对社会的摧残。
我们习惯了国内疫情总是维持在两位数、三位数左右的情况,所以近期突然爆发出一两千例的时候,我们都惊讶于疫情是不是卷土重来了?社会中弥漫着不安和焦虑。
因而,我们更难想象这个数字在翻了六个数量级以后,我们的社会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疫情里,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而那些守护者们,在用尽全力不让代价变成人命。
3.20 更新
今天早上做梦,梦到我爷的葬礼,我满屋子找他也找不见才反应过来,他已经走了,然后又意识到,葬礼我也没赶回去。唉,心情不好。
如果不是这个梦,我可能不会再说什么。
我真的是第一次被人当成“50万”,我是一直都被人骂小粉红的。(笑)
因为家庭和我接受的教育以及我从事的行业,我自己是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政治老师,不信仰共产党,得多别扭啊。
也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的信任,疫情以来的所有规定,我都非常配合。居家也好,留深也好,天天核酸也好,别返乡也好,帮忙统计各种各样的表格也好……我都没什么怨言。
那我又恨什么?我恨这个病毒,恨一刀切的政策,恨不作为的领导。
我知道,有人比我失去更多。我也知道,不这样做会更糟。就是因为我什么都知道,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去年,我爷过生日,老叔录了几个小视频,我保存下来了。但留到现在也没舍得看。因为那是最后的,新的回忆了。
—————————————以下原答案
我为啥不能感叹疫情影响生活呢?
我在19年满怀期待的筹备婚礼,想赶着让我爷参加我的婚礼。
没想到原定的20200202的婚礼没办成。20年暑假前,我老公的奶奶去世了。疫情不断,回不去。
21年春节,相应号召,留深过年,没回家。
21年暑假前,我爷爷去世了,还是疫情,我回不去。
22年初,深圳又疫情,回不去。我妈手术,我去不了。前几天,我妈手术效果很差,转院,还是深圳疫情……
我不恨吗?我每一次买票,退票,买票,退票。这几年光是退票浪费扣的钱都六七千了。我婚礼爷爷奶奶本来都能看到的。结果现在都没办,我连亲人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我妈就我这么一个孩子,我都不能陪陪她。
我要是因为没钱,没时间,我恨自己就是了。可我有时间,我妈手术的时候我放寒假呢。但我没法去。
这何止是青春……
不开玩笑,疫情一代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这将是中文互联网,或者说整个中国,在未来四十年内最大的威胁之一。
中国本来独生子女家庭就多的离谱,学校生活是青少年社会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疫情,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在本该接受学校教育的三年时间内被隔离在家里,长期面对父母和网络为主,等于是集中制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御宅族。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会逐渐消除隔离三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仍然会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青少年,受到的影响将会逐渐加剧,最终演变成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群体。
疫情结束以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把这一代小孩子(其中一些已经成长为青年)从家里拖出来,强制参加集体活动,补上缺失的三年隔离,不然全社会就得为他们的自闭买单,直到他们老到可以被忽略为止。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千万别把这句话当抱怨,这句话是有分量的,要看做是一个群体在用调侃的方式求救,重视起来啊!
(不过我又不姓赵我想这么多干啥)
我爹的青春都在跟自己的出身斗智斗勇中耗费了,我爷的青春都在跟脚下的黄土和村里的白眼斗智斗勇中耗费了,只能说,做人不能太矫情吧
分享人教版课文《小狗包弟》的一段原文,小管家这都删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青春才几年,高中竟三年。
青春才几年,本科就四年。
青春才几年,读研又三年。
青春才几年,考公好几年。
青春才几年,恋爱很多年。
青春才几年,一孕傻三年。
青春才几年,哺乳再三年。
青春才几年,二宝还三年。。。。。。
还要继续吗?
阿富汗,巴勒斯坦,叙利亚,斯里兰卡,格鲁吉亚,南苏丹。
人生短短几十年,战争占了一辈子。
这位题主,你的内心细腻敏感,对疫情的时间跨度感觉不知所措,说明你还有反思回溯,想未来有改变。这下面某些油腻答主,让你去旅游去看世界,随随便便几个什么昂山素季、印度女人的例子,出口就是“房贷”、“社会”,说小伙子啊你emo是因为你不成熟、没经历社会的险恶,你就信了他们的邪啦?
我从几年前就去过很多国家旅游,在美国还算顶尖的大学读书,常常接触nonprofit,跟中国的底层、美国监狱的犯人都打过交道。这些经历该说不说比某些高赞答主丰富多了,但它们不但没让我看开,反而甚至加速令我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抑郁情绪。我身边那些越是在NGO工作、关心政治时事的,或是满欧洲旅游的,好几个重度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没见哪个因为见多识广走出来的。
而且我们脱离政治大环境,疫情让我远离了丰富的校园生活,还患上了抑郁症和焦虑症,就连对未来的规划也被完全打乱,缺乏社交,缺乏恋爱,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内耗。我跟你和无数个年轻人一样,知道失去的东西真的找补不回来了,没有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是没有了,错过的恋爱就是错过了,学校马路上2023年的落叶不可能和2020年一样了。但是,我用了很长的时间也终于学会了很多道理,比如如何照顾自己,什么是真正爱自己的课题。心灵成长的路径很曲折,索性我还是有点点进步。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
还有,这种emo的感觉不限于学生。我最近跟一个世界范围顶尖的经济学家教授说过我的心理问题,他表示他也在痛苦于跟我差不多的心理路径。我那时候才发现,原来一个70多岁的、学识渊博的教授老头儿,也没有在疫情期间看开。瞬间心里也坦然了许多。所以你凭什么相信这底下一些狐假虎威的油腻答主,因为他们的成熟市侩就看开啦?
这些答主气势汹汹的样子,不知道是真的见多识广,还是屁股在屏幕前没挪过窝的沉迷宏大叙事型见多识广。一个真正身临其境型见多识广的人,是不会不理解你的悲伤的。甚至经历得越多,越对世界上的诸多苦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悲悯。比如那个1万多赞,满口国际政治、城乡差距的答主,如果他见过22岁刚毕业的大学女生如何被公司拒之门外,转眼看到绩点经历皆不如自己的男同学找到工作的人,他还做得出拿印度女人对比“中国小仙女”的事吗。如果他是一个对底层和弱势群体有见识、有同情的人,会对打击拐卖抱有怀疑,甚至把农村会消亡来和拐卖相互比较?
年龄变大、进入社会、变成老男人,不会让你更“看得开”。旅行、在不同岗位多做几年的工作,也不一定会让你“看得开”。
有时候,”看不开“甚至是一种通往真正成熟的路径。因为看不开的人、不喜欢”习惯“这、”习惯”那的人,他们总喜欢回溯、喜欢反思,诘问之后即使不能立刻得到答案,时间一久总能有成长
苍白如纸的人生才不需要“矫情”、不需要“emo”,上下班浑浑噩噩的时候,晚饭几杯酒下肚开始“政权”、“大国外交”、“中美对立”,老婆在厨房洗碗的时候往沙发上一躺,打开知乎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emo,赶紧一顿输出。
这种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比他们有更好的感知能力、更年轻,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