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剧的剧本,本质还是剧本。这就跟历史小说的本质,还是小说一样。
好的政治剧和历史小说,是能够以相对合理的逻辑和丰富的细节,将政治、历史事件等以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其核心还是如何构建冲突、如何埋设伏笔、如何塑造人物等等,而非是如何“揭露”政治。
如果说没当过公务员的人就写不出好的政治剧,那当代人岂不是都不能写历史小说、拍历史剧了?
当然,就政治剧、历史小说的创作来讲,编剧和作者肯定是希望加点私货,或者是透漏点讽刺的东西进去的,但这个属于锦上添花。真想看历史、政治,还是学术著作会更靠谱一些。比如,《当代英国政治》就肯定比《是,大臣》展现得更全面些。
大众常犯的两个错误,一个是将政治极简化,一个是将政治神话,复杂化。
将政治简化,将冲突和矛盾简化是绝大多数热门影视剧,文艺作品的创作依据。
将复杂的利益冲突,现实矛盾,用一个大反派来背锅,好编造出一个打败了反派,
战胜了困难,王子和公主就永远幸福的在一起,此后沉重现实是人们不愿意去关注和细想的。
而将政治神话,复杂化,是大多数个人崇拜,迷信权威,沉迷于大棋党的思维模式。
把政治人物简单的利益冲突,拉帮结派,幻想成深谋远虑,千丝万缕的计谋和算计。
迷信政治人物真有常人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高深莫测,一举一动都算无遗策。
而实际上,自古以来,历史上的皇帝普遍都是世袭,
这种世袭带来的继承顽疾,让绝大多数皇帝连常人的资质和智商都不如。
当你想清楚,看明白了一大堆皇帝,政治人物都是世袭的傻子二代,
就不该去妄想和迷恋政治斗争有多么不可思议,超越想象。
政治说复杂是真的复杂,但政治的复杂不是自然科学那种拿同样的教材和试卷,绝大多数人都学不懂的复杂。
政治的复杂是“复杂在人心,人性的不可控,”在智商要求上,政治是复杂游戏中智商要求最低,最低的。
小布什智商93,接近弱智,老布什智商98,在中国考不上大专的一对父子,照样可以做美国总统。
掌握充足的信息,经过完整的教育,只需要93的智力,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出美国总统会做出的政治决策。
政治是人的控制游戏,由人去执行和控制更多人,植根于人的不可控,要求政治游戏只能建立在最简单,最稳固的博弈和规则上。
任凭政治人物幻想出如何百转千折的计划,落到现实让人去执行,最终也只剩下大力出奇迹能够准确实现。
政治人物根本无法控制由具体的人组成的权力机器,而勉强操控不可控权力机器的政治人物,
正如小孩轮大锤,于是这就有了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局限性,历史的周期性。
我记得是自己来英国第二年,学校旁边就是英国议会大厦。巨豪华的一排建筑。我特别好奇里面长啥样,就在网上搜普通人有没有机会进去参观。结果发现英国居民和海外游客可以随时旁听上下议院的辩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微博上看到过那个网红议长约翰·伯考。下议院就曾经是他的主场。
我就很兴奋啊,第二天大早上就去了。门口站着俩扛着(经评论区提醒,人家扛的是L85)的警卫,看着我走过来招招手:“来参观的吧,来呀来呀别怕呀”。
进门前还以为里面一定是很肃穆的氛围,没想到其实乌泱乌泱,人山人海。
当天下议院讨论的是脱欧法案。那时候这个法案基本已经尘埃落定,由Boris Johnson带领的保守党占据上风,只寥寥坐了几个工党的人。那天的观众席没有坐满,但每逢周三是首相要来下议院接受质询的时间,那时候一般会有很多人来看。除了旁听的观众,同时电视上也在直播每天的下议院辩论。
我的特别留意到得是,来听辩论的有很多老师带着来的小学生。可以说英国的小孩是从小被培养着了解政治的。像是议会,选举这些概念早就熟悉了。
等这些小孩长大了,还会有机会去英国议会实习。比如我们学校就每年有一个议会实习项目,申请上的人在未来的三个月跟着一个国会议员去做做调研,写写新闻稿之类的。
全民政治,孰好孰坏,不做评论。但一个普通英国人对英国基础政治的了解程度就不会低,何况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关系网庞大的编剧呢。
应该会有很多答案告诉题主说编剧有多少多少信源,政治顾问私人秘书都给编剧提供素材,哪几集的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是我想说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素材真实也只是一方面,但是好素材不是每个人都能拿着编出来好故事的。归根结底,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编剧们本身就出身剑桥,而且修古典文学,还是话剧社骨干,所以写作能力(剧本创作能力)非常过硬。
这个写作能力过硬带来的两个好处其一就是能让素材最大程度发挥价值,变成一个环环相扣逻辑合理剧情紧凑的故事。《是大臣》里面往往一集两条线,互相交错互相推动,每一集又是这一季的大主题的一部分情节,《是大臣》和《是首相》里面还会互相呼应,这种完整性和情节的收放自如是很考验编剧功力的。换句话说,库朗喝酒是真事,我把这个告诉你了,然后其实素材多数时候也就一句话“我们上次出访XX(穆斯林国家),大家偷偷把酒藏在红盒子里,想喝酒就说是有电话”,这个你要扩写成一个情节,在这个情节里引出下一个情节(玫瑰水罐),同时还要为最后贪污埋伏笔,想想就挺难的。
另外就是编剧们的古典文学底子让他们能对每个人物都能信手拈来。试想如果汉弗莱没有了长难句,或者伯纳德不会掉书袋,他们的人物魅力要打多少折扣?(事实上这一点在2016舞台剧已经证实了,林恩写长难句能力不如杰伊,2016版的汉弗莱人物形象直接崩掉)。另外演员的表演也很加分,2013版是首相汉弗莱的演员台词功力明显弱,整体效果就比霍桑爵士版的汉弗莱差很多。
巧了那天我也想过,都说【半部英剧治天下】
《是大臣》系列真的那么“神”吗?
里面的故事,真的比中国出租车司机讲的更讽刺猎奇吗?里面的国际关系真的比我们在B站上看到的更深刻吗?
好像没有,有一说一里面对英国政府都描写还是挺详实的,起码作为观众看不出来穿帮。而作为喜剧《是大臣》在情节设计、搞笑节奏、讽刺深度上肯定是一流的,
但是《是大臣》系列里面反映的故事并不是什么“隐秘的上层故事”,“不为人知的可怕真相”
里面的政客那些官僚腐朽、傲慢自大、唯利是图、官官相护、项目腐败、愚蠢落后……
真的是我们“不知道”的吗?
反而恰恰是我们都知道的,但缺乏吐槽的
并不是那些“内幕”有多深多隐秘
可能只是因为很少有影视作品去这么细致扎实的表现而已,
哪怕有《纸牌屋》这种,看上去比《是大臣》更黑暗的作品,我觉得还是太假了,
《是大臣》是拍出来了你我“本就知道”的“黑暗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显得那么讽刺而真实
而《纸牌屋》是拍出来了你我幻想中的“黑暗故事”,黑暗到已经脱离现实,
毕竟你真的接触过公务员,你可见不着美国总统
蒲松龄经历过闹鬼嘛?
因为他们会请客吃饭啊!
是大臣里的大多数内容都来自英国政府的人员的爆料。
而且他们两位虽然没有从事政坛,但是他们两位自身是法律和媒体的资深人士,这两位本身业内大佬。
不经历而创作本来就是创作者的基本功
否则,很多创作者都要抓起来
小说里总是难免有坏人有犯罪,如果需要经历才能写
那么有杀人,就是杀过人了?
有贪腐就是做过贪官了?
类似的还有演员,难道还得杀过人或者根据杀人者的口供笔录才能去写类似情节?
演妓女就得去卖,或者看着别人卖,去谈心才能创作?
事实上很多时候经历本身只是对创作有一定帮助,可以避免一些不可察觉的细节错误
更多时候恰恰因为经历过,受到经历影响,想法看法都是片面的,反而写不好
所以你很少看到什么犯罪者出狱后写出精彩的犯罪小说。
余华本身没有经历多少苦难,却写出了很多经历苦难者都觉苦难的《活着》。
《活着》里的很多情节,在余华出生前就发生了,但是余华写的很真实,至少让读者觉得,如此。
类似的鲁迅写的阿q,鲁迅虽然家道中落,但是却也没说需要去当长工,需要专门去想和女人困觉的事情。
类似比比皆是,作者和内容没有太多交集是很正常的。
创作者并不是说非得当公务员经历过,才能知道剧中的一切,里面涉及机密的基本没有。
也就是说其实大众都是知道得,只是大众从来不去深入探查思考,过多探寻罢了。
不可能。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房地产的泡沫还不够大,不需要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