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多样性对种群的生存能力未必有正面贡献,即使真的“有利于种群稳定”,对个体、血亲群体(“亲属”)来说几乎没有好处可言,无法期待其反作用于种群的基因频率。“种群稳定”更不代表“种群灭绝率下降”。
题目谈到的“狮子杀其他狮子的后代”,通常属于“性冲突导致的杀婴”:作为凶手的雄狮会成为受害者之母亲的性伴侣。由于包括狮子在内的很多哺乳动物在哺乳期不会排卵,杀婴可以停止哺乳并允许雌狮再次怀孕。这提升了凶手的适应度,降低了受害者父母的适应度,降低了凶手后代要面对的种内竞争,增加了父母对凶手后代的投资[1]。只要这有助于传播凶手的基因,促进此类杀婴行为的基因就会在种群中蔓延。
在这之外,季节性繁殖物种可以通过特定时机的杀婴保存母体的资源,提高下一个繁殖期的繁殖成功率。一些鸟等物种的雄性个体会照顾后代,雌性可以杀死其他雌性的后代(包括破坏其他雌性的蛋)来争夺那些雄性。你在人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至于“对这个物种不利”,没那么简单。基因多样性对物种的作用不是一句“越多越好”能概括的。2020 年,一项新研究反对“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能改善物种的环境适应度和长期生存前景”的传统观点[2]。科学家们证明了中性遗传多样性与物种灭绝风险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般关系。
全人类现有的基因多样性是非常低下的,任意取两个健康人,基因相似度在 99.9% 以上。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显示现代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现存大熊猫相近,种内基因差异比人们在非洲考察过的 6500 只黑猩猩之间的差异还小,且这点差异主要由中性突变和漂变贡献。你觉得现在濒临灭绝的是人还是黑猩猩呢。
按照化石记录,地球上生存过的多细胞生物至少有 98% 业已灭绝,那里面既有在结构上就无法有效攻击同类的,也有牙印显示同类间打得头都爆了的,看不出哪个行为方式对物种延续更好。
题目所称的“最后只剩近亲的危险”若关注遗传病,人类之间三代以外的旁系血亲交配造成遗传病的概率不比随机抽两个人高。而且,显然没有什么物种能在三代内杀崩其他所有个体的后代,除非这物种本来就没几个个体了。
另外,若是某种动物真有那么猛,杀猎物的效率大抵允许它们急速增加数量,靠变异堆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