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好问题,就如
@以太资本提到的维度,应该从传播受众和网红(或者团队)自身盈利能力两个维度。
传播受众维度,如
@王尼玛算网红的话,我贴一张暴漫给我呈送的合作方案的数据,来讲一下王尼玛、张全蛋对我们产品销售的吸引力:(请
@王尼玛给我的支付宝打五毛钱软文费用,谢谢)
我们都知道,在PGC领域,有几个网红项目的目标是非常精准而且庞大的,一个是暴漫所面对的90后年轻人群,一个是曾航,262和张召忠的军武次位面面对的军事爱好者人群。这两个人群的消费能力都非常强大。以王尼玛,赵铁柱,张全蛋的粉丝为例,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90后,年轻,有活力,对好玩,好吃,好看的产品有充分的购买力和决策权,而且分布十分广:
当他们一期节目能够覆盖到5000万人的时候,这个传播能量和传播成本价值就会变得十分吸引人。我曾经自己算过一笔账,暴漫的受众,几乎100%是我们的零食产品消费群,一次性投入几百万,传播到五六千万人,每个人的传播到达成本才几分钱,只要有1%的销售转化,这就是非常可观的销售转化和厚重的品牌长尾。这一点,暴漫自己有案例,就是卫龙的三款暴漫定制产品,两个月销售过千万(只在卫龙旗舰店有售)
我站在广告主的角度,把网红受众价值做一个小节:
1. 受众群必须精准,标签特征必须清晰,多维度的标签要和广告主的产品特质,品牌特质有结合点,广告主行业范围不能太窄,受众必须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2. 现在实业艰难,网红的节目播出后的传播量要可测,可分析,可摊薄传播成本到足够低。
3. 要甄别有效传播和无效传播,最直接的就是销售转化率,没有过硬的销售转化案例,只能说明网红的节目对销售引导做的不够好,内容本身吸引人是一方面,转化为销售是另一方面,这个我着重分析。
作为广告主,我们每一分钱都希望可预测,而不希望买个几十篇10W+的网红公众号文章,对销售一点卵用都没有。所以接下来,我会就网红直播电商进行简单的销售转化分析:
这是我这篇回答里重点的部分,关于网红直播电商和靠直播电商实现长尾的,稳定增长的盈利,这恐怕是个伪命题:
这张照片是最近在杭州阿里总部进行的网红直播电商的培训大会。阿里据说穷尽洪荒之力,要缔造一个直播电商的帝国。我听到马爸爸这个宣言,很激动,仿佛看到我的鱼丸在各位网红的努力下一年卖30个亿了。然后我就看到了这条新闻:
直播一场销量为零?天猫店小二发飙,呛声媒体发假新闻当然,这条新闻是不是真的,各方有各方的看法,只有品牌商自己明白到底卖出去了多少。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网红团队的本身粉丝结构不适合品牌上,又没有充分的进行购物类直播的节目策划和主播能力训练,马爸爸想把这群没什么经验的人搞成一个什么直播电商帝国恐怕就是个幻想了。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拥有几十万微博粉,微信粉的网红们很少去考虑过的问题。作为品牌商,我考虑的问题就几个:
1. 你的粉丝都什么构成?你以前的节目都什么类型?
2. 你能影响哪些领域产品的销售?
3. 你的粉丝到底是来看你的脸,还是来跟你买东西的?
这三个问题网红们实际很难回答。我再举个正面的例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APP叫优品惠:
这家公司不大,一年几十亿的销售而已,和阿里差得很远,但是人家的核心竞争力就那么三个:
1. 所有的网红主播全部经过严苛的专业电视购物培训
2. 每一期节目经过严格的品类筛选,内容策划,台词准备,桥段设计
3. 对热门产品进行统采包销,对一般产品进行合作分销,供应链服务非常到位。而阿里或者别的平台的直播背后的供应链服务,基本全靠厂商自己解决,这就很考验厂商自己的仓配能力,有些没有干过电商的厂商在这块几乎抓瞎。我自己为了这件事,把我们冻品仓配和零食仓配的体系全部调整过了,算是动了个大手术。
说白了,把过去电视购物里最精华的部分,搬到直播平台来。而我看到包括阿里在内的网红直播电商,严重缺乏这种意识。本来电视购物口碑不是太好,但是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值得网红们学习的地方,然而,我们可能浸淫互联网时间太长了,不太看得上这些老行业里的精华,光看到老行业的糟粕了。
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网红都不具备直播电商的素质,背后也没有真正合格的品类策划,内容策划,节目运营和控制团队,想把所谓几十万粉变现的难度,会非常大。至少从直播电商这个盈利角度看,网红直播盈利,恐怕是个伪命题,或者至少要很长时间才能洗牌,洗掉大部分不具备我说的这些素质的网红,直播电商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 网红的粉丝是否清晰,标签是否多维,是否适合盈利模型,这是前提
2. 网红的变现究竟能否给受众带来真正的价值,这是核心
3. 网红的盈利模式,目前还充满不确定性,至少从直播电商来说,我认为现在基本在胡扯,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所以能培养专业直播电商网红的团队和经纪公司,会逐渐红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