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想要走向高端,最应该学习的是丰田。
丰田刚起步时,本来还只是个纺织厂,新开设的汽车部门面对美国等国家的汽车巨头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
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了。在大量生产技术和市场运作方面,两家公司的实力足以让世界其他的所有汽车生产厂家望尘莫及,并且分别将各自的汽车组装厂开到了日本。
然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丰田果断选择了“借鉴”:
丰田公司虽然在汽车方面没有多少经验。但却坚守一个信条:模仿比创造更简单,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更好。
所以丰田汽车的发展史,最早也是从低端产品模仿着手,凭借性价比逐渐占领市场,同时通过将更多的利润投入到进一步技术研发中,潜移默化实现技术升级。
等到石油危机到来之后,体现出性价比,“省油”的丰田汽车就一举征服了全球消费者。
小米也是从性价比起家,最早肯定没有太多自身的技术储备,而如果说从一开始就立足高端化的话,就应该效仿丰田的举动,苟出足够的技术储备来。
当丰田做到这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节点后,下一步是推出独立子品牌——雷克萨斯。
因为丰田固然也有皇冠这个系列,但纵观全球来看并没有太强的“高级”认同感,毕竟丰田品牌本身就是跟性价比绑定的,你突然冒出来个高价产品,大家会觉得你忽悠傻子。
可雷克萨斯不同,从外观和理念而言与丰田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分,而同时又凝聚了丰田最强的技术和设计能力,进而一步步建立起了用户口碑。
小米也如此,若是能够在技术储备达到一定阶段后,果断推出一个豪华子品牌,或许这才是让它能够走上高端的契机。
可我们作为外人,并不清楚雷总是否从刚开始就有走丰田路线的决心,而当前的技术储备是否支撑的起一个高端子品牌。
但反正题目说的是“如果我是雷军”,那么我就这么想咯。
走不了,自从小米的不打算玩核心科技以后,就没办法高端了。
玩高端的,基本上都要玩属于自己的核心科技。
网友能看到的办法,雷军肯定也能看得到,小米的高端化问题,并不只是策略问题,而是小米整个发展到现在必然面临的,且很难解决的问题。
纵观手机行业四十载,真正做到行业领头的品牌,也不过那么几个,且各有自己的机遇和特色。
你看,手机行业这四大巨头都是在行业大变革的时候乘势而起的。
华为是唯一的例外,在非行业变革期实现的直道赶超,但华为有自己的不可复制性。
非变革期后来者上位最难的其实是规模效应,巨头们有更大的体量,更高的品牌影响力,更大的资源投入力度,你能做的巨头都能做,而巨头们能做的,你做不了。
变革期的特点其实是方向变化,巨头的体量同时也决定了掉头难,一旦驶入了错误的方向,规模优势反而可能成为发展的负担,新能源汽车其实就是这样,所以特斯拉、比亚迪、蔚来这种没有历史负担的品牌反而更容易崛起。
对抗规模优势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规模优势,而华为独特的企业结构决定了,它可以有更大的投入空间。
华为的研发投入在2016年就超过了苹果,但彼时华为的营收只有苹果的1/4,依靠的其实就是华为特色的高毛利低净率模式。
华为一直追求的高毛利低净率,本质上其实是压缩资本收益,用巨大的投入赢未来,而这个事儿实施的关键是任老爷子不在乎钱,华为也没有引入大资本上市,没有盈利压力。
所谓财聚人才,财散人聚,华为把这件事儿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华为独特的股权结构,既有任老爷子本身的胸襟和追求,也有特殊历史时代的功劳,从华为独立出来的荣耀,就显然没有这种机会了。
用规模对抗规模,这是一件看起来很简答的事儿,但却是实施起来极其困难的。
小米是一家典型的资本驱动公司,早期就是靠投资人的资本快速爆发,2018年上市是和投资人的对赌到期了,资本需要变现了。
上市之后,小米其实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业绩,高端化是一部分;另一个是资本收益要求,股价是它的一个表征。
你现在看小米的财报,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一方面它的毛利很低,在科技企业里和行业巨头不具有可比性,和联想倒是有些类似;另一方面,它的净利润在节节攀升,最新的财报,小米的业务毛利率是17.7%,净利率超过了7%。
在这样的盈利能力和纯利要求下,小米的可操作空间其实是很小的。更何况,小米的业务现在铺得这么广,投入必然会分散。
小米之前宣布的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研发,平均每年是200亿,这其中还得切下很大一部分去造车,切下很大一部分去做手机以外的业务。
苹果是多少?大家可以看看,苹果的核心产品就那么几个,大家也是很容易数出来的。
小米高端化必定直接面对苹果,这是直接对手,在苹果现有的体量优势、技术累计优势、品牌和生态优势下,小米的技术投入依然只有苹果的零头。
这样的情况下,小米凭什么和苹果竞争呢?
但这并不是雷军的问题,雷军做小米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路子,或者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能够十年的时间,把小米做到如今的地步,雷军显然是成功的,极其成功。
小米高端化的问题是全球化时代资本模式下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无解的。
所以手机行业四十载,华为之外,没有一家巨头是在非行业变革期诞生的,乔布斯如果不是抓住了智能终端变革这个历史浪潮,iPhone也未必有崛起的机会。
当然,苹果能够抓住并推动行业变革,这本身就是伟大。
我无意去否定iPhone,只是想说,在非行业变革期,资本时代想要实现直道赶超,实在是太难了。
小米的高端化必然困难重重,不只是小米,OPPO、vivo、荣耀等等,都会如此。
实际上,中国的这帮企业已经做得很好了,你去看看国际上的品牌,那些已经消亡或者正处于消亡边缘的企业。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批判小米,只是批判小米的某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说有问题,但这个是微观的、具体的,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
就像我们说小米的线下不做起来,中国市场很难真正崛起,可问题在于,线下很容易做么?
又或者,做成了线下,就能成么?
OPPO和vivo深耕线下这么多年,高端化不也跟小米一样一波三折么?
OPPO的Find系列做了十年了,兜兜转转,也没有比小米更成功;vivo的高端从最初的X Play到后来的NEX,到如今的X系列,也并没有做得比小米更好。
我们提问题,只是说这些是问题,小米应该看到并重视这些问题,或者说,小米的这些问题是他现状表现的一部分。
但我们不要轻易上升到宏观层面,不要去相当然觉得小米是垃圾,觉得雷军是蠢货,更别觉得我上我也行。
就像这个问题,如果我是雷军,我怎么带领小米走向高端?
如果我是雷军,我连怎么把小米做成现在都没有真正搞明白,小米这种级别企业的抄作业,对于我来说都是天书,我带着现在的经验穿越到十年前,也没可能做出一个小米。
你让我去谈怎么带领小米走向高端,这不是搞笑么?
咱们聊事儿就应该实事求是地去聊,在聊什么,说什么,意义在哪里,逻辑在哪里,这么说的根据和支撑是什么,这个先想明白。
而不是一上来就把人家当傻子,教人家做事儿。
我们提问题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一定程度看到这个事儿,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认为的东西表达出来,其实就这么多,没有更多。
提问题简单,解决问题难。
我们可以提问题,但不要觉得提了问题就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