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题主年纪应该不大,大概率还处于争强好胜的年纪。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答主就能明白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
让父母接受孩子的平庸,本质上是劝告父母不要焦虑,人各有志,儿孙自有儿孙福,凡事莫要强求。
毕竟孩子是他们的,你上去直接数落他们你们做得不对,得改,你们这是虐待孩子。
信不信大多数父母回到家第一时间就会跟孩子撒气:
“我都是为了你才听那些教育专家胡说八道的!”
这和当初孙中山搞二五减租是一回事。
为什么不用粗暴的手段去管控地主的剥削行为?
因为一旦折腾地主,地主必然转嫁成本折腾农民,所以只能哄着。
“你看哈,我给你免税,你对佃户少剥削点儿,咱们一块儿共进幸福生活。”
孩子在这些家长手里,教育工作者即使明知道正当的教育手段,也不可能绕过父母进行干预。
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而且很多父母也不是专业的教育专家,即使是认真学习理论,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做好,甚至也会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
到时候怎么办?打这些家长一顿?打到会为止?不许哭?哭就关小黑屋?
很难办。
所以只能这样哄。
以上。
谢邀@小镇做T家,兄台的一句话介绍很有意思:
老子是北大的,儿子是清华的,专业是CS的, ID是逗你玩儿的
失敬失敬,请上座。
你知道我觉得教育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吗?就说春节的一件小事吧。大外甥大三,是家族中这代最大的孩子,其他弟弟妹妹妹都还在小学阶段。
我们家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是以200元为单位的,很多年前的规矩了。今年单独见面而不是在家族群里发,我们有心给大外甥额外追加金额,吃团年饭时先在他父母面前铺垫说:唉呀,200块现在够干啥呢。
大外甥听到后说:小姨,200块挺多的,够我吃很久的食堂了。
发红包时我追加了,他跑去问了父母才接收,又回来认真地说谢谢小姨。
孩子对妹妹的关心,对表弟的照顾,所有的一切,温润有爱——之前我亲妈与大姐为生活小事争执,孩子悄悄找大姐交流,大意是妈妈你对外婆说话要耐心有包容。
对孩子的教育,但无所求,只这一点就够我们中年人欣慰了。我亲妈与养母70多岁了,没有文化,生活习惯上难免有一言难尽处,而我看到,最懂得爱老人的正是孩子们。他们无条件地接纳、陪伴与反哺,从未嫌弃过什么。
没有疾言厉色,也没有咄咄逼人。亲爱,信赖,倾听,尊重……
谢谢你们啊,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教我们去爱。
我从未见大外甥暴躁过,与皮姐夫私下感叹,细想一下小皮也是如此—— 我们感叹自己有多么幸运,孩子比我们更懂得爱人。
我不在乎孩子们读什么学校,但我认可一些学校的教育理念:比如教会他们接纳自己、尊重他人,追寻真理、点燃理想的学校——你也许觉得这些是相悖的,而我看到似乎最好生源/理念的学校,才敢公然对抗刷题。也许这让家长们更想鸡血:只有足够出色才有可能进入这样的学校。(又其实……)
人们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由,也没有人说服得了一意要如何的人,我现在也渐无此意。
养母家的哥哥是农民工,春节接通视频时,他口哈白气、衣着单薄跑到零下的室外寻找信号。哥哥少时千里投奔过的四(堂)叔过世了,四叔的孩子在海外不能立即赶回,哥哥尽人子之责张罗着葬礼。他的神色看上去有些凝重,从事体力劳动的脸膛,与养母有几分相似。一样的不擅言辞,说话时抬眼看着天空。 不知道他看到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平庸的我与不平庸的哥哥是一样的,都不能以学校教育来定义我们各自经历的人生。
四五岁时,哥哥的父亲就去世了。养父原是名老师,青年早逝时还没恢复高考。我的亲生父亲那时候也是老师,后来读了大学带着妻小入城,是家族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同样会读书的三叔小学辍学放猪……)。哥哥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四叔的亲兄弟,本科读的是清华,研究生入学体检时查出了白血病。人在青年时走了。
大姐曾与哥哥短暂做过一段时间村小的同桌,总是强调哥哥的智商很高。村小的老师初中没毕业,高年级的数学题自己不会,会点名两个孩子到讲台上演算教同学,一个叫浩广,后来读了大学;一个就是哥哥。
哥哥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嫂子也初中没毕业,相遇后两人成个了房租一两百的家。哥哥一开始到建筑上搬砖养家,累得嗷嗷直哭。嫂子和哥哥的孩子趴在床沿上写作业,最后考了个211,也正读大三。
今年视频时,我们开始与孩子讨论暑期实习与大四后的意向,孩子原想考研,现在想先工作(大外甥学医,本硕连读)。高考志愿是皮姐夫主动张罗着参考报的,现在的我们只能继续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着说:大胆闯啊,都试试啊。 这话轻飘飘的,又能怎么样呢?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专业与行业也不同,唯能真心祈祷,让孩子有份踏踏实实干的活。卖力气,卖智力,卖时间,卖忠诚——有健康有合作就挺好,不是吗?
题主说:
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孩子的平庸主要是因为你们自身的无能吗?
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你们有什么资格在哪儿居高临下的夸夸其谈呀?
我无意评论些什么。这是你所能看到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都自认为真实,实则虚幻,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哥哥正读大三的孩子,与同龄的大外甥都很好,同样温润有礼,敦厚可喜。
这是多么好,正是教育的意义——孩子们啊,你们那谦和诚挚的态度,正是教育的意义。但不要误会啊,孩子们,读了什么学校从来不是最关键的——春节接通的其他视频,留在家乡的一张张脸,有的读成了书,有的没有,都有各自的人生。
一脉同源的人生。
人们称赞着力争上游,脚踏实地或才是根基。
哪里有什么居高临下得意扬扬,哪里有什么平庸什么无能,什么教育的好教育的不好——
心存良知,就挺好的。
如此足以。
孩子看父母几乎都要经过一个崇拜,尊敬,怀疑,反叛,尊重,敬重的过程。因为看别人做事跟自己做事是两码事,提意见跟自己决断是两码事。
我孩子还小,尚未到叛逆期。我觉得他们日后有一段时间,肯定会觉得我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我也有充分的信心,也就那几年过去,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我其实也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孩子若觉得我平庸,要么是他比我更能折腾,要么是他不知天高地厚。
如果是前者,我高兴还来不及,如果是后者,社会会教他何为谦逊,我默默等待就好。
至于居高临下,这个事儿,李泌七岁能赋棋,当朝宰相都赞不绝口。王勃十四岁能注汉书,当朝大儒惊叹不已。
我的孩子如果年纪轻轻,看人看事见识不凡,超过我,我是做梦都会笑醒。我跟女儿讲“刻舟求剑”,她要是能以此说出治学,作人,行事的道理,而非一心等着水里冒出一个美人鱼,那我立马去烧高香告慰祖先。
我巴不得我的孩子能有一番独到见解,能深入现象看本质,能提出我思考的盲点和误区。如此真的是人生幸!